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颈动脉分叉部是手术治疗干预的重要部位,同时也是脑血管支架治疗器械的通路。了解颈动脉分叉部的正常解剖及变异,对临床及影像诊断、手术有很重要意义,这可以帮助医生制订手术计划,了解手术风险。另一方面,颈动脉分叉部极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而由粥样硬化斑块导致的颈内动脉狭窄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原因。因此了解颈动脉分叉部的解剖形态,以及由其引起的复杂的血流动力学,已成为临床医学专家及生物医学工程学家研究的热点。至今尚无对国人颈动脉分叉部解剖特点及其与粥样硬化形成的关系进行研究。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国人颈动脉分叉部解剖特点及变异情况,以及其解剖形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关系。
方法:
1)收集2005年6月~2006年9月于宣武医院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患者的颈动脉造影片,依据NESCET法测量狭窄程度,其中颈动脉分叉部无狭窄共有803支(左侧403支,右侧400支),左侧颈动脉,男性291例,平均54±12.97岁(10~82岁);女性112例,平均50±13.32岁(10~77岁)。右侧颈动脉,男性295例,平均54±13.31岁(10~83岁),女性105例,平均51±14.04岁(10~77岁)。以造影侧位片上颈动脉分叉与颈椎的相对位置关系表示颈动脉分叉的位置;测量颈内动脉起始分叉角度;用直尺测量并计算颈内动脉与颈总动脉直径比(ICA/CCA)、颈外动脉与颈总动脉直径比(ECA/CCA)、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内径比(ICA/ECA)、颈动脉球部与颈总动脉直径比(carotid bulb/CCA)、流出道/流入道面积比=(ICA2+ECA2)/CCA2。
2)收集2005年6月~2006年9月于宣武医院行全脑DSA造影患者的颈动脉造影片,颈动脉分叉部狭窄程度小于50%(依据NESCET法)共为154支(左侧76支+右侧78支)。其中左侧颈动脉,男性66例,平均61±10.18岁(40~83岁);女性10例,平均66±9.78岁(52~75岁)。右侧颈动脉,男性63例,平均59±9.58岁(35~79岁),女性15例,平均55±10.95岁(35~75岁)。为控制混杂因素(confounding bias)的干扰,采用1∶1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探讨颈动脉分叉部解剖形态与粥样硬化形成的关系。
结果:
1)左侧颈内动脉分叉角度29.2±13.7度,右侧25.0±11.2度,两者间差异显著,P<0.05。颈内动脉分叉角度无年龄组间差异。
2)国人颈动脉分叉位置多位于3、4颈椎之间。左侧分叉位置高于右侧,随着分叉位置的升高颈内动脉分叉角度增大。
3)左侧颈动脉各血管内径比值为BULB/CCA0.94±0.25;ICA/ECA1.21±0.31;ECA/CCA0.57±0.14;ICA/CCA0.70±0.13;流出道与流入道面积比0.83±0.28。右侧颈动脉BULB/CCA0.93±0.22;ICA/ECA1.22±0.28;ECA/CCA0.58±0.11;ICA/CCA0.69±0.13;流出道与流入道面积比0.84±0.25。
4)右侧颈动脉BULB/CCA、ECA/CCA及面积比比值有男女性别差异(P<0.05),且男性大于女性。左侧颈动脉各比值男女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5)右侧颈动脉BULB/CCA、面积比比值存在年龄差异,P<0.05。左侧颈动脉各血管内径比及流出道与流入道面积比比值无年龄组间差异。
6)经配对t检验,对照组与狭窄组流出道与流入道面积比差异显著,P<0.05。
7)对照组与狭窄组间的颈内动脉分叉角度和颈动脉分叉位置均无显著差异。
结论:
1)国人颈动脉分叉部解剖形态差异较大,颈内动脉分叉角度大小无年龄差异。
2)国人颈动脉分叉位置最多位于颈椎C3-C4之间。左侧分叉位置高于右侧。分叉位置越高,颈内动脉起始分叉角度越大。
3)右侧颈动脉分叉部BULB/CCA、面积比存在年龄差异,P<0.05;比值BULB/CCA、ECA/CCA、ICA/ECA存在性别差异(P<0.05),男性大于女性。左侧颈动脉分叉部各血管内径比无年龄性别差异。
4)颈动脉分叉部流出道与流入道面积比很可能是其形成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