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错误记忆的一个分支,记忆易受暗示性的研究使心理学关于记忆的认识从实验室主题转移到了现实生活的应用中。相比成人,儿童尤其是幼儿的记忆易受暗示性更加明显。心理学家很早就发现在与家人的谈话中以及司法调查的访谈中,不正确的暗示性信息会影响幼儿记忆报告的准确性,法律系统也一直关注幼儿记忆与他们提供法庭证词能力之间的关系。然而目前的研究大多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进行,国内仅有的少数报告也皆是探讨调查和访谈技巧等外部因素对儿童记忆易受暗示性的影响,从发展角度以及内部差异角度对幼儿的记忆易受暗示性进行的实证研究还未出现。而考察内部差异也就是个体特征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理论上它可能解决幼儿记忆易受暗示效应背后的机制问题;从实践的角度也可以使介入司法调查的人员在面对符合记忆易受暗示性高水平特征的儿童时能提高警惕,高度谨慎地使用某些询问技术。国外的研究发现学前期至初入小学是记忆易受暗示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本研究以上海市两所幼儿园和两所小学的中班、大班和一年级儿童为研究对象,同时采用了二阶段范式和三阶段范式对记忆易受暗示性进行研究,研究包括三个实验。实验一主要考察4-6周岁幼儿记忆易受暗示性的发展和特征。实验二和实验三结合该时期幼儿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心理理论的发展,以幼儿的“错误信念”为切入点,探究幼儿记忆易受暗示性的外部情境特点和内在个体特征的动态交互作用,以揭示该阶段幼儿记忆易受暗示性的内在心理过程。本研究最终得到了以下几个主要结论:(1)、随着年龄的增长,4-6岁儿童在二阶段研究范式中的记忆易受暗示性显著下降,且幼儿面对亲历事件和目击事件时表现的下降趋势略有不同。由于记忆材料的难度较小,4-6岁儿童在三阶段范式中的记忆易受暗示性没有预期中的年龄差异。总体上看,采用二阶段研究范式的记忆易受暗示性高于采用三阶段研究范式的记忆易受暗示性。(2)、在即时访谈中,除了年龄差异外,是否诱导提问和不同的目标记忆材料均对幼儿的记忆易受暗示性产生影响,而在延时测验中,除了误信息效应显著之外,其它的因素均无作用。(3)、在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下,4-6岁儿童的心理理论与记忆易受暗示性之间的关系有所不同,其中延时迫选的记忆易受暗示性与心理理论无关,而即时诱导的记忆易受暗示性与心理理论之间负相关,在控制了年龄和原事件记忆能力之后,两者的负相关仍然显著。(4)、即时访谈中,事件记忆能力在心理理论和质询性记忆易受暗示之间起调节作用。原始事件记忆很强或很弱的儿童,心理理论与记忆易受暗示性之间无相关;原始事件记忆中等的儿童,心理理论与记忆易受暗示性之间负相关,即使在控制了年龄和事件记忆之后。原始事件记忆中等儿童的心理理论得分可以有效地预测其在即时诱导访谈中的记忆易受暗示水平。(5)、访谈者“知晓状态”也影响心理理论和质询性记忆易受暗示之间的关系,通过二级错误信念任务的儿童,在共同经历目标事件访谈者的诱导下,其记忆易受暗示性高于没有共同经历目标事件访谈者诱导下的记忆受暗示性;而没有通过二级错误信念任务的儿童,无论访谈者是否共同经历目标事件,他们的记忆受暗示水平没有差别。儿童在二级错误信念上的表现能够有效地预测不同“知晓状态”访谈者诱导下的质询性记忆易受暗示性的差异,即使在控制了年龄和原始事件记忆之后。最后,对本论文的研究进行回顾,总结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