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F-FDG PET/CT评估在淋巴瘤疗效监测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nnnn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治疗结束18F-FDG PET/CT评估在HL与NHL中的预后价值目的:探讨HL和NHL中,Deauville标准(DC)和国际合作组织标准(IHPC)用于治疗结束18F-FDG PET/CT(pt PET)结果判读的预后价值。方法:84例经病理学证实的HL及NHL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行PET/CT检查。PET/CT图像经IHPC和DC两种标准评估,DC评估中采用两种阳性阈值定义方法:评分≥3分(DC3)和评分≥4分(DC4)。按PET结果分组,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Cox回归模型用于识别预测患者预后的因素。比较不同评估标准生存分析结果。结果:HL和NHL中,DC4、DC3、IHPC三种评估标准下PET阴性患者预后均优于PET阳性患者。PET阳性患者2年PFS率为36%、56%和48%,2年OS率为64%、77%和72%,PET阴性患者2年PFS率为86%、84%和86%,2年OS率为91%、92%和96%,(P均小于0.05),Cox回归分析显示DC4是预测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FS:HR=6.34,P<0.001;OS:HR=5.94,P=0.001)。在DLBCL亚组分析中,DC4、DC3、IHPC三种评估标准下PET阴性患者预后均优于PET阳性患者,PET阳性患者2年PFS率为33%、44%和41%,2年OS率为53%、61%和59%,PET阴性患者2年PFS率为86%、84%和85%,2年OS率为91%、90%和90%(P均小于0.05)。Cox回归分析显示DC4是预测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FS:HR=8.55,P<0.001;OS:HR=10.15,P=0.003)。结论:治疗结束18F-FDG PET/CT评估在淋巴瘤中的预后价值受评价方法影响,在IHPC、DC3与DC4评估下,PET阳性患者预后不佳。DC4的预后价值优于DC3与IHPC。在不同淋巴瘤亚型中,治疗结束18F-FDG PET/CT评估对DLBCL患者的预后有良好预测性。第二部分治疗中期18F-FDG PET/CT定性与定量分析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预后价值目的:比较治疗中期PET/CT定性(Deauville标准)与定量评估(治疗前后最大标准摄取值的变化,ΔSUVmax)在初发DLBCL患者中的预后价值。方法:48例经病理证实的DLBCL患者,化疗前及化疗2~4个疗程后行18F-FDG PET/CT检查。采用定性方法(Deauville标准)与定量方法(ΔSUVmax)分别对PET图像进行判读,按PET结果和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分组并行生存分析。结果:DC评分为1~3分的患者预后优于4~5分的患者,2年PFS分别为71%和43%(P=0.025),2年OS分别为94%和57%(P=0.003)。ΔSUVmax>66%的患者预后优于ΔSUVmax≤66%的患者,2年PFS分别为70%和25%(P=0.001),2年OS分别为93%和25%(P<0.001)。中期PET阴性(定性和/或定量方法)且IPI为0~2分的患者预后优于其他患者,2年PFS为77%(P=0.002),2年OS为97%(P<0.001)。Cox回归显示定量中期PET评估和IPI是独立的危险因素,定量评估的预后价值优于定性评估。结论:治疗中期PET/CT定性(Deauville标准)和定量评估(ΔSUVmax)对DLBCL患者的预后都有良好的预测价值。ΔSUVmax的预后价值优于Deauville标准,是独立于IPI的危险因素。结合IPI评分可以提高中期PET/CT结果的预测价值。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及目的:先天性心脏病是儿童心血管外科最为常见的疾病,其中许多心血管畸形需要用补片纠正。目前临床常用的补片材料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和生物材料,然而,这些材料具有抗原性,或在体内没有生长能力,并且材料表面因没有内皮细胞覆盖而导致血栓形成及内膜增生等并发症。本研究旨在以人源性主动脉脱细胞基质支架复合病人自身骨髓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血管补片,并使之内皮化,评估该补片对动脉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及结果:我们
目的:保留钛金属原有的优良性能,制备具有高强度、低弹性模量的医用钛材,优化材料组织结构及材料表面改性成为当前生物医用植入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本课题旨在探讨采用搅拌摩擦加工(Friction Stir Processing,FSP)工艺对钛表面改性后的表面性能和生物学评价,检测FSP制备金属基纳米复合层(MMNC)的微观结构和综合性能的变化,明确改性表面对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黏附、增殖和成骨
研究目的:制备一种基于浸提方法的多层生物可降解输尿管支架管,通过体外实验对其降解性能和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价,并初步在体内实验中对该支架管进行评价。材料和方法:本研究以聚羟基乙酸聚乳酸共聚物(PGLA 90/10)、玉米醇溶蛋白(Zein)和硫酸钡为材料通过浸提方法制备了一种多层结构的生物可降解输尿管支架管,同时对其显影性和机械性能进行了评价。在体外降解实验中,将该可降解支架管和普通商用对照支架管浸入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优化骨缺损的修复策略,一方面通过探索优化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移植策略,提高种子细胞移植后的存活,提出“分步式骨组织工程”的构建策略,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研究;另一方面通过构建药物缓释体系和个体化的功能型支架材料,以期提高骨缺损修复的效率,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材料与方法胶原(collagen,Col)是细胞外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我们以胶原为支
软骨缺损的修复一直是外科治疗领域的棘手问题。组织工程技术是解决软骨缺损难题的有效手段。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stem cells,BMSC)是重要的间充质干细胞,在构建组织工程软骨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优势显著。但构建的组织工程化软骨在植入皮下后,很容易发生骨化。在骨的发育学理论来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
目的为了更好的调控种子细胞的成骨分化及寻找合适的眼眶骨组织工程支架,本论文将研究miR-26a对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hADSCs)成骨分化的影响及调控机制,筛窦粘膜间充质干细胞(human ethmoid sinus mesenchymal stem cells,hESMSCs)膜片在骨修复中的作用,以及不同质量比的丝素(silk
目的:通过定量测量了解自然股骨滑车沟形态特点;探讨滑车沟轨迹形态与股骨髁尺寸、几何形状和解剖对线的关系;分析进口假体滑车沟设计是否符合生理特点。方法:纳入健康中国成年人男性和女性各50名,通过三维软件对股骨模型滑车沟形态进行分析。首先,从滑车沟近端向远端,绕滑车沟轴并间隔15°建立同轴切平面,在每个横截面处标记滑车沟最低点,根据点数据分析滑车沟轨迹形状、位置和偏转方向。其次,测量并分析轨迹形态与股
目的:探索骨组织工程技术在构建方式,移植策略上改良优化方法,以提高组织工程骨移植物构建效率,及种子细胞骨再生效率;以及研究在衰老,骨质疏松,糖尿病等病理状态下骨组织工程技术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拓宽其临床适用范围,探索可能的改进策略,并延伸其实用价值。方法:1.使用脱钙骨基质DBM通过粉碎,过筛,冻干的方法制备微载体。将DBM微载体置入旋转搅拌式生物反应器中,与商用化微载体Cytodex3相对比,比
目的:观察脓毒症时大鼠膈肌神经肌肉接头处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 E)活性的变化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第一部分: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制备大鼠急性脓毒症模型,术后24 h时测定0.1或0.5μmol/L新斯的明拮抗10μmol/L罗库溴铵所致膈肌单收缩张力抑制的时间效应曲线,同时用改良的Karnovsky和Roots法测定膈肌神经肌肉接头处ACh E的活性,实
目的:肌腱细胞体外扩增过程易导致其表型丧失,而文献报道体外高密度培养肌腱细胞可以维持其细胞表型,本研究探索高密度培养是否可以诱导真皮成纤维细胞向肌腱细胞转分化。方法:本实验分为两组,高密度实验组为每个10 cm培养皿接种2.5×106个细胞,低密度对照组为每个10 cm培养皿接种0.36×106个细胞。扩增细胞每隔4天传代,总共传4代。培养过程中分别于第4、8和16天三个时间点收集两组细胞样本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