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静脉麻醉药物对全麻诱导期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lar_c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组合的咪达唑仑、舒芬太尼、丙泊酚在全身麻醉诱导期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11月—2021年1月在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择期非心脏手术且不患有高血压病的患者56名,采用完全随机分组,将56名患者随机分为8组,每组7人,以咪达唑仑、舒芬太尼、丙泊酚为考察三因素,每因素设两水平,选用2×2×2析因设计表,获得8组麻醉诱导方案。以麻醉诱导前后心率、心排量、外周血管阻力、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为观察指标,分析这三种药物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的主效应、交互效应及简单效应。每位患者均使用Piliphs超声多普勒诊断仪记录麻醉诱导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对结果进行三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1.咪达唑仑为三种药物中影响平均动脉压的主效应药物(P<0.05),咪达唑仑降低平均动脉压的程度呈剂量依赖性;2.舒芬太尼是影响心率的主效应药物(P<0.05),舒芬太尼与丙泊酚对于心率的影响具有交互效应(P<0.05),0.6ug/kg的舒芬太尼与1.0mg/kg的丙泊酚的联合应用使心率下降的幅度最大,0.4ug/kg的舒芬太尼与1.0mg/kg的丙泊酚的联合应用对心率的影响最小;3.咪达唑仑为三种药物中影响外周血管阻力的主效应药物(P<0.05),舒芬太尼与丙泊酚、咪达唑仑与舒芬太尼对于外周血管阻力均具有交互效应(P<0.05),0.6ug/kg的舒芬太尼与1.0mg/kg的丙泊酚的组合以及0.05mg/kg的咪达唑仑与0.6ug/kg舒芬太尼的组合对外周血管阻力的影响最小;4.不同剂量的这三种麻醉诱导药物的组合对心排血量均有抑制作用,但各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咪达唑仑通过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而造成平均动脉压的下降,舒芬太尼主要影响心率,对循环系统影响轻微,丙泊酚与舒芬太尼联合使用时产生的协同作用会明显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应该减少丙泊酚的剂量。在本次研究中,0.05mg/kg的咪达唑仑,0.6ug/kg的舒芬太尼与1.0mg/kg的丙泊酚的组合对患者外周血管阻力的影响最小,可以推荐用于麻醉诱导。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观察无基础疾病的人群以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人群中末梢灌注指数(TPI)和血压(SBP、DBP)、心率(HR)及应激激素水平(NE、E、COR)在不同伤害性刺激下的变化,分析TPI与其他各指标相关性,评价TPI在三组人群中反映应激状态的敏感性。方法:选取ASAⅠ-Ⅲ级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75例,其中单纯高血压组25例设定为H组,单纯糖尿病组25例设定为D组,无基础疾病的人群组25例设
目的:观察神经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术中脑功能变化,探讨术后谵妄(POD)的影响因素及其与血清S100β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和白介素-6(IL-6)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接受颅内血管狭窄介入治疗的患者40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术前合并症、ASA分级、受教育年限等一般资料。记录患者的进入手术室后(T0)、喉罩置入后(T1)、支架置入即刻(T2)、支架释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治疗各种慢性窦道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1.将2018年10月至2020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烧伤科治疗的慢性窦道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完善相关检查后治疗组在常规清创换药的基础上给予PRP填塞治疗,对照组同样方法清创换药后银离子敷料引流治疗。2.对比两组患者慢性窦道的愈合时
目的:对二尖瓣置换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并总结相关经验。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20年7月我院收治的77例行二尖瓣置换同时三尖瓣成形术手术患者的临床数据,观察了解患者在接受治疗前、治疗后7天及接受治疗后6个月三尖瓣反流程度、左心房内径(LA D)、右心房内径(RAD)、左心室内径(LVD)、右心室内径(RVD)大小的改变情况和相关并发症。结果:全部患者无围术期死亡。患
目的:探究给予不同剂量盐酸苯海拉明注射液复合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围麻醉期镇静与恶心呕吐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81例,年龄18~65岁,体重指数18.5~30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随机分为3组(n=27):苯海拉明20mg组(D1组)、苯海拉明40mg组(D2组)和生理盐水组(C组)。三组患者均于术前30min及15min分别给予如下药品:D1组术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近端入路枕大、枕小神经阻滞对行颅脑外科开颅手术枕后区域的镇痛效果是否优于体表标记法枕大、枕小神经阻滞。方法:择期行枕后区域开颅手术患者1:1随机分为超声组(U组)和体表标记组(B组),均采用0.5%罗哌卡因行头皮神经阻滞。U组入室后采用超声引导近端入路进行枕大、枕小神经阻滞,B组患者采用体表标记法进行阻滞,阻滞15min后用针刺法进行阻滞效果的评定,再进行全身麻醉气管内插管。主要
目的:探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FT)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患者术中脑氧供需平衡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到2021年1月行择期CEA患者4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组(G组)和常规液体治疗组(C组)。G组根据Flo Trac/Vigileo监测仪计算的SVV值指导补液,维持SVV≤13%。C组根据经典输液方案进行容量治疗,术中维持CVP于8~12cm H2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参数、脑氧代谢相关指标,并检测神经损伤标志物的含量变化,评价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联合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FT)对脑血运重建术患者的围术期脑保护作用。方法:选择符合试验要求择期行脑血运重建术的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20):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组(G组)和常规液体治疗组(C组)。G组以SVV为目标导向进行补液,C组依据传统输液方案进行容量治疗,两组术
随着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腹腔镜微创手术在治疗一些疾病上显示出明显的治疗优势,其中妇科腹腔镜手术应用尤为广泛。目前相关研究表明年龄<50岁女性是术后恶心呕吐最可靠的特异性预测因子。由于腹腔镜手术只能采用全身麻醉,麻醉镇静药及阿片类镇痛药药物引起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不容忽视;腹腔镜手术气腹、手术操作本身又可增加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临床实践及相关研究表明,应用电针刺激可以降低腹腔镜胃肠手术患者,胸科手术患
目的:胰十二指肠术后胃瘫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Cajal间质细胞可以产生自发的慢波电位引起胃肠道的蠕动,本研究旨在探讨远端胃Cajal间质细胞数量和胰十二指肠术后胃瘫的关系。方法:收集了从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中心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87名患者的临床数据,其中胃瘫组患者16名,对照组患者171名。并对所有患者离体标本的胃窦和幽门部全层组织进行取材后,用c-kit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