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动性是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它是指市场的参与者能够迅速的进行大量交易,并且不会导致资产价格发生显著波动,主要表现在交易成本、交易的即时性和对价格的影响三个方面。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从研究交易主体(做市商、知情交易者、未知情交易者)之间的行为对价格形成的影响转而研究市场结构和交易机制对价格形成和市场特性的影响。本文以交易成本为手段,从市场结构的角度研究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流动性问题,并希望找到影响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的结构性因素。 之所以从市场结构的角度出发,是因为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市场结构有其特殊的地方:(1)银行间市场是典型的场外交易市场,“搜寻——谈判”是其主要的交易特征;(2)银行间市场交易的主体是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不同的机构投资者之间不仅业务类型和经营特点不同,而且在数量结构以及市场持有量和交易量上,都有很大差别;(3)银行间市场上的券种结构也很不平衡,短期债券很少,而中长期债券,特别是中期债券,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些区别于国外成熟市场上的结构特征对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流动性有什么影响,是本文研究的中心议题。 在对场外市场资产定价的影响因素进行比较静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银行间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和交易行为,发现,投资者机构,特别是投资者数量结构和持有结构的不合理分布是影响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的主要因素。而这种结构的稳定性,导致了2002年-2005年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善。同时,偏重中长期、轻视短期的券种结构也对市场流动性产生了不利影响。 本文通过构建受限因变量模型,估计了中国银行间市场从2002-2005年的交易成本。结果显示,尽管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正趋于改进,但是,这种改进并不显著,从而证实了不合理的市场结构的稳定性对于流动性影响的结论。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成本与换手率、交易量以及债券的特征进行了相关分析,发现交易成本与常用的流动性指标——换手率和交易量显著负相关,说明用受限因变量模型计算出的交易成本可以作为流动性的衡量,并且,交易成本与债券的期限有显著的关系,从而也证实了券种结构对流动性具有显著的影响。 银行间债券市场上不合理的投资者结构是导致市场交易成本过高,流动性严重不足的最主要因素。而这与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脉络和所处的金融发展阶段有关。券种结构不合理,短期券种供给过少也是制约市场流动性提高的重要因素。 本文的最后对改善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提出了建议:培养规模较大、层次不同的机构投资者,改善市场投资者结构,是提高市场流动性的根本因素;建立完善的做市商机制;同时,应该增加短期债券的供给,建立市场流动性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