痧病文献整理与理论研究

来源 :中国中医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dg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痧是中医特有的病证名,作为一过性的疾病概念,在人类同疾病斗争的历程中具有相应一段时期的记载和论述;刮痧疗法是民间妇孺皆知的外治法,因其简便实用,一直沿用至今。对于痧病和刮痧疗法二者的起源和相互关系,人们缺乏全面的了解。目前痧病文献整理和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大多数只是粗线条的、表面内容的介绍,尚未开展理论溯源的系统研究;痧病专著整理研究在中医古籍整理研究中的重视不够,对于痧病理论认识及治疗特点在中医学术传承发展中的作用研究更是甚微,痧病一系列相关的问题有待我们研究解决。此外,当代刮痧疗法的广泛应用也给痧病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考察痧病理论产生和发展的源流,是拓展痧病理论、推广刮痧应用的重要环节之一。   本文以痧病认识起源及其理论演变为研究目标,立足历代涉及痧病的文献,根据痧病命名的具体情况,病名含义、涵盖范围以及痧病相关治疗方法,系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共参阅文献279种。通过分析各历史时期的文献内容,提取能反映出痧病理论变化的标志性文献加以论述,共引用192种,涉及医家185位。运用比较研究方法,从影响痧病认识的相关因素和形成痧病理论的实践基础角度进行分析,对痧病的最初认识根源做了一定的挖掘,阐明了痧病认识起源;深入分析痧病理论演变过程,从病因、病机、证候、治法等方面对痧病理论演变做出了阐释;梳理清代至民国时期近50种痧病专著的传承关系,理清了隐于各著作中的痧病理论演变脉络。   痧病名称的起源和演变过程:早期痧以沙、砂、疹、痧等形式出现在相关文献中,南宋·叶大廉《叶氏录验方》首次记载了“沙病”名称。该病名的含义,在于通过外治法可使患者皮肤出现紫红色的痧点,即所谓“得沙”。继之,元初《仁存孙氏治病活法秘方》记载了“沙子病”、“沙子证”、“水伤寒”、“水沙”病名,较为详细的论述了痧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表现、治疗方法、刮痧部位的选取、作用机理,提出感山岚瘴气成疾之说,并首次将绞肠痧纳入痧病范围,对后世痧病及其治疗方法的认识奠定了基础。从明代开始痧病病名逐渐增多,出现了瘴气、青筋、乌沙、沙惊等病名,清代出现了痧胀、臭毒、番痧、刺肋伤寒、阴阳毒、满痧、瘟痧、疫痧、斑痧等异名,其子病名更是繁多,以痧命名的病症多达百种以上。痧病相关异名的出现,说明痧病并非古无是病,仅是名称不同,治法不同而已。痧病病名概念的发展在痧病理论不断深入的漫长历史进程中,经历了由从属到独立、由狭义到广义、由单一到繁杂的演变过程。   痧病辩证分类认识过程:在痧病病名确定后的较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命名相对单一,疾病范围较为狭窄,宋元时期痧病基本没有辨证和分类。最早对痧病进行辨证和分类论述的是元末明初杨清叟《仙传外科秘方》,将痧病分为阴沙、阳沙。明代主要是根据症状的寒热属性对痧病进行辨证分类,如黑砂、白砂,寒痧、热痧。清代痧病的辨证方法比较多,有八纲、六经、脏腑、经络等辨证方法,其辨证内涵均比较浅显,没有形成完善的痧病辨证理论。辨证体系的缺乏,也阻碍了痧病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痧病病因病机认识过程:在元代痧由瘴气说的基础上,明代医家对痧病病因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痧毒和瘴气,清代病因范围逐步扩大,出现了秽气、疠气、疫气、臭毒、痧气、痧风、粪土沙秽之气、丝状物等不同病因认识,甚至将病因泛指为外感六淫之邪。病因认识的不清和病因范围的扩大是导致清代痧病病名众多,与伤寒、温病、杂病混淆不清,覆盖疾病外延较广的重要因为。   痧病诊断演变历程:痧病在明之前没有形成系统的诊断方法,而是笼统地将具有头痛、呕恶、闷乱等表现,类伤寒及疟疾的一类疾病诊断为绞肠沙或者沙病。清代经过《痧胀玉衡》、《痧症全书》等痧书的阐述,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诊断方法,如察痧点、验痧筋、试痧方以及“怪病之谓痧”。痧病某些诊断方法的不精确性也进一步造成了痧病疾病范围的混乱。   痧病治疗演变历程:宋元时期,痧病的治疗方法较为单一,主要使用外治法。南宋时采用艾灸以“得沙”。元代出现了绳擦法、麻戛法、灯火焠法,刮痧的部位主要集中在四肢和颈项。明代出现了一些兼治痧之方药,刮痧、针刺、放血、焠法、推拿等外治诸法记载较多,应用更加广泛。元明时期痧病治疗目的在于使皮肤出现痧点,即所谓“得沙”,并据此称为“沙病”,其概念与现代“出痧“和“痧象”的内涵较为接近。清代痧病治疗得到空前发展,治疗方法不断丰富充实,形成了系统的治疗法则,出现了上百首痧病药方,提出了完善的用药大法;外治诸法也有了明显的扩充与发展,如刮痧、放痧、焠痧、灸法、揪痧、推拿等法大量应用到痧病的治疗中,各种方法的施术操作步骤、施术部位及宜忌明确,并与经络腧穴理论结合的比较密切,尤其是刮痧和放痧法,治疗部位多精确到具体穴位,针刺用于痧病的治疗也更加广泛。反映在痧书上,即后期痧书多附经穴图或将附于针法书后,甚至名以针剌,如《痧证针刺法》、《针法穴道记》、《治痧症穴法要诀》等。   清代痧病病因扩大,病名增加,病症膨胀,成为清代最突出疾病之一,大量痧书相继出版。清初《痧胀玉衡》系统论述了痧病脉因证治,堪称痧书之祖;《痧症全书》是在《痧胀玉衡》基础上成书的另一代表性痧书,与《痧胀玉衡》一起奠定了之后一系列痧书的基础。清中后期痧书刊印甚多,然创新较少,据考证,仅有《痧症指微》、《急救异痧奇方》、《痧证要诀》、《痧症传信方》、《痧症全生》、《痧症度针》、《痧胀撮要》为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其他多为以上痧书的摘录、节要、改编或汇编甚至窃名本,如《急救痧证全集》、《治痧要略》、《治痧全编》、《痧胀名考》、《痧症发微》等。   明末清初频发的瘟疫、江南地区的潮湿气候,尤其是治痧方法的简洁有效等因素促进了清初痧病理论的发展和痧书的印行。但由于痧病理论自身的缺陷,如病因认识非一,病症繁多,使痧不是某一种病的专称,痧病理论冗多复杂,痧病概念的模糊性、病名的随意性、范畴的包容性、认识的局限性,加之清中后期痧书缺乏学术争鸣,互相抄袭,致使痧病理论创新缺乏内在动力,从根本上阻碍了其发展。此外,温病学的兴起和西医传染病学的传入给痧病理论以巨大冲击,也促进了痧病理论在清末迅速走向衰落,终未发展成为专科理论体系。可见痧病理论兴起于宋元,发展于明代,兴盛于清代。   “痧”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含义。“痧”含义的变化是基于对疾病本身的观察和认识,以及医疗实践的基础而产生的。在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上历代各家对其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应该以历史的眼光来分析确定痧的含义。宋元多把经挑刮治疗出现沙点的病称作“沙”,如溪毒、射工、沙虱等病;明代多指以腹痛闷乱、不能吐泻为主症的病症,即绞肠痧;清代“痧”是在之前“沙病”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瘟疫发病的某些特点而形成的疾病概念,多指痧疹和瘟疫类疾病;现代多指痧象、出痧,即刮拭后皮肤颜色和性状的改变。   痧病病名的出现与痧病的起源并非在同一时期。早期“沙病”症状表现并无特异性,恶寒、发热、头痛、腹痛、呕恶、手足厥冷等这种“似伤寒非伤寒,似疟非疟"的疾病在前代早有论及,且记载较多,至少与之前论及的各种水虫病症状表现相似,只是没有冠以“沙病”之名称而已。因而认为,在痧病病名产生前,古人对痧病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痧病并非至南宋时才出现,仅是在南宋首次提出“沙病”概念。   区别对待痧病与刮痧疗法的起源时间。刮痧疗法名称来源于“刮沙”之义,是对痧病名称的借义,但并非是刮痧法的最早起源。刮痧疗法起源于古代的砭石疗法,不是仅针对痧病的治疗方法。应区别对待与“痧”概念有关的“沙病”和“刮痧”等名称的起源、内涵和时代背景。   加强痧病治疗经验的挖掘与研究。由于医家见状呼名,并将凡是应用治痧方法获效的病症均纳入痧病范围,而使痧病中包含了一些杂症、常见病症以及疫病,甚至在清代形成了“无人不痧、无症不痧”的理论主张,足以说明痧病诊治理论的盛行。痧病简便有效的诊治经验为当时疫病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丰富了祖国传统医学的治疗学,其是刮痧法、放痧法、粹痧法等外治法的运用经验。目前对痧病方药和相关病症的外治法研究较少,应该加强痧病治疗经验的挖掘与研究。刮痧疗法简单、实用、方便、廉价,是传统医学的宝贵遗产之一,在人类对抗疾病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值得推广应用和深入研究。应该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刮痧疗法的理论及治疗体系,加强开展其作用机理研究。   本文通过系统整理历代痧病文献,理清了痧病理论之演变历程,提出痧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含义,应该以历史的眼光来分析;痧病名称最早见于南宋时期,但并非是痧病的出现时间;刮痧疗法的起源早于痧病名称的出现时间,并非是仅针对痧病的治疗方法,在现代应该加强推广应用。此外,本文还首次梳理了清至民国痧病专著的传承关系,可为相关古籍整理研究工作提供参考。总之,探讨痧病起源和理论演变过程有助于理解痧病理论的发展及理论构成,同时对于未来按照中医理论形成规律及思维方法充实完善痧病理论体系和对刮痧疗法进行创新性理论拓展以及指导刮痧疗法的临床应用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自拟方十味固肠汤治疗脾虚肝郁型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本次临床研究将脾虚肝郁型功能性腹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皆来源于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
  目的:研究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候与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 ALT、谷草转氨酶 AST、总胆红素 TBIL、直接胆红素 DBIL、碱性磷酸酶 ALP、谷氨酰转肽酶 GGT)之间的相关性。并且
红黄是指高梁、玉米在秋收时分别呈现的颜色而得名,红是指矮杆高梁,黄是指大垄双行覆膜玉米。1997年和1998年在4个乡镇进行了玉米大垄双行覆膜红黄间种试验,以后,又进行三年
即使我们的岁月里有晦冥风雨,我们仍然需要更多的笑声.rn笑声除了表达欢乐外,有时也抒发愤怒、轻蔑、会心的理解、无声的批判……西方有一句谚语说:“人是唯一会笑的动物.”r
  目的:研究 PSD 模型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的凋亡及柴胡疏肝散对 PSD 模型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探索 PSD 的发病机理及 PSD 肝气郁结证与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相关性,进一
目的:本研究观察补阳活血降浊方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临床意义。  方法:病例来源于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
期刊
新闻媒体具有快速广泛地传播信息、集中公开地表达意见等特点,是公众获取信息、交流意见的重要平台,在组织和引导社会舆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
“面果果,一元钱能买半火车.”意思是面果果不值钱.这是早年的事.2010年国庆长假,我专门上大青山找,竟没见着.rn面果果是这么一种东西:血红,比樱桃略小.樱桃是林黛玉,面果果
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出现过不少决定人类命运的时刻,留下了一些记录着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重要文献.这些文献不只是在产生它们的时代里,影响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变化,而且在今时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