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CT对肺癌骨转移伊班膦酸治疗的监测

来源 :新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ea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分析肺癌患者骨转移灶治疗前后的CT分型及CT值改变,评估其对伊班膦酸治疗的反应。并探讨CT骨闪烁现象及其CT特征,提高对该现象的认识。方法:回顾性的分析45例确诊肺癌骨转移患者经伊班膦酸治疗前、治疗后3、6个月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对这45例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6个月骨转移灶的CT值进行测量分析,并对治疗后3个月骨闪烁组及疾病进展组患者骨转移灶的CT值及CT特征改变进行比较。结果:三种不同类型的骨转移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CT值与治疗前,以及治疗后6个月与治疗后3个月的CT值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正常骨质而言,治疗后不同随访时间点骨密度较治疗前变化不大,无统计学差异(P>0.05)。45例患者治疗后,病灶CT分型发生变化,有效组中治疗后成骨型转移灶比例(57.7%)较治疗开始前(26.0%)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无效组中成骨型病灶的比例(37.2%)较治疗开前(40.0%)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闪烁现象的发生率为6.7%(3/45),治疗后3个月,其所有病灶无一处骨质密度减低,平均骨密度较治疗前增加(P<0.05)。而骨转移疗效评价及临床综合评价标准均提示进展的患者(n=5),其所有病灶部分密度减低,部分增高,平均骨密度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3个月,骨闪烁组大多表现为溶骨型病灶发生成骨性硬化改变;疾病进展组大多表现为病灶新发骨膜反应,成骨或混合型病灶伴溶骨性破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就成骨型病灶密度是否增加而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骨转移CT分型及CT值的改变可作为MSCT监测肺癌骨转移患者对伊班膦酸治疗反应的手段之一。另外,在MSCT对肺癌骨转移伊班膦酸治疗的监测中,骨闪烁现象存在,CT特征改变的分析有助于其与疾病进展的鉴别。
其他文献
信息的无线整合使得高等教育教学方式变得丰富和多样化。大力推广无线网络技术在高校的运用,既是解决我国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有效途径,又是教学模式创新的大胆尝试。文章基于
目的: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是我国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每年大约40万人死于胃癌,占世界胃癌死亡人口总数的47.8%[1]。外科手术切除是胃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是因
旨在解决共性教学问题的传统的教学培训和研讨不能完全解决教室内孤立的教学中教师产生的个性问题。互助协作教学以平等自愿为基础,以共同提高和发展为目标,解决教师教学过程中
研究背景:全球癌症发病形势严峻,癌症发病率与死亡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其中,约一半的新增肝癌病例发生在中国,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临床上对肝癌尚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及治
目的:评估结直肠癌同步肝转移患者同期行结直肠癌根治术和肝部分切除术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54例结直肠癌同步肝转移患者接受同期与分期手术后
打造高效课堂是基础教育改革和新一轮课改的主旋律。在基础教育领域,高效课堂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词汇。这无疑显示了基层教育者践行课改的热情。然而,对什么是高效课堂,以及如何实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印第安人在白人话语中总是以刻板的模式化形象出现。特别是电影出现以后,野蛮、愚昧、落后的印第安人形象反复出现在银幕上,并通过电影的广泛传播深深
目的:喉癌的发病率约是全身恶性肿瘤的5%,是最常见的头颈部癌症之一,其组织学类型95%是鳞状细胞癌。对喉癌患者最终结果的主要影响是肿瘤复发和转移,而淋巴结转移是喉癌患者复
目的探讨T1、T2乳腺癌影响淋巴结转移率的临床因素,为临床医生术前评估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选择合理手术方式提供帮助;探讨影响T1、T2乳腺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为临
今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日,也是中国共青团建团96周年纪念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
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