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j35wm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罗琳的第一本《哈里·波特》在1997年问世以来,“哈利·波特热”席卷了全球。国内外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个系列文本进行了剖析。本文试图从心理成长的角度分析哈利·波特成长的心路历程。本文试用荣格的原型理论和发展心理学的观点分析哈利·波特的心理成长,证明其完成了自身的身份认同和个体化,融合了自身性格中的双重性达到一个和谐平衡的自我。  本文分为三章。第一章分析哈利性格的双重性。首先作为原型英雄形象具有很多英雄特质,特别是在对抗伏地魔时,但是在学校中哈利只是一个会偷懒会嫉妒的中等生。第二,他本性善良,富有同情心,正直诚实忠诚,但是和伏地魔的精神感应以及伏地魔留在他身上的灵魂碎片使读者担心他有潜在的邪恶。第三,哈利远比同龄人成熟,但是他身上又有典型的青春期少年的莽撞和多愁善感。  第二章哈利作为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完成了自己的身份认同。因其特殊经历,哈利的对自身身份的认同不同于一般青少年。典型的青少年试图通过叛逆来摆脱父母的影响。但是作为孤儿他对自身身份的探求却不同,父母的缺失促使他寻找自己的身份。在身份形成的四个阶段中,哈利从身份混乱期开始努力完成了身份试验期。  第三章从阴影、女性特征和人格面具三个方面分析了哈里的个体化过程。哈利认识到并承认自己的阴影,即伏地魔留在他体内的灵魂碎片,并巧妙地利用与伏地魔的精神联系为自己所用,他成功地把女性特征与自身的男性特征融合在一起,并摆脱了英雄角色的束缚,认清了自己的人格面具。最终哈利按照自己的意志选择与伏地魔决战。  本文试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一系列作品的文本魅力。哈里·波特的心理成长过程对读者有着示范作用。哈利完成身份认同,突破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障碍并最终达到和谐自我,这给了读者以启迪与鼓励。
其他文献
学位
佛经翻译拉开了中国翻译史上大规模翻译活动的序幕,对中国语言、文学、哲学、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术界对佛经翻译的研究也比较多。大乘佛教是中国汉传佛教的主要特色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率是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传统的的英语课堂教学方法注重以教师为中心,不能有效解决学生的兴趣和
翻译是促进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往和传播的重要工具,《红楼梦》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众多译者已经把《红楼梦》翻译成不同的语言。但是由于译者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对众多国家的文学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而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欧美国家的后现代小说以其独具特色的语言形式、文学手法和反文学主题让
培养跨文化交际思维是当前国内外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这对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实证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军队高等院校学员的英语语言应用技能,从而培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作为一名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作家,其作品种类涉及繁多,其中包括社会小说和田园小说。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学界对于盖斯凯尔的关注逐年升温,盖斯凯尔在文学批
在促进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过程中,了解英语教师的教师信念对英语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有着重要意义。本论文通过对一名英语专业教师开设的“个性化英语学习”课程的全
采用田间试验,比较了不同氮肥水平下两个粳稻品种“中稻1号”和“淮稻5号”在鄂中丘陵岗地单季籼稻区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可显著增加粳稻的产量,与不施氮
唐纳德·巴塞尔姆以对文学形式的大胆革新和文学经典的创意改写在美国后现代派作家中独树一帜,却也是长期被误读的作家之一,这从国内外学界的研究状况或可略见一斑。针对这一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