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带白斑的临床特征与病理的关系

来源 :西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j35wm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声带白斑的临床特征、形态学特征与病理分型的关系,探究高危病理型声带白斑的影响因素,以提高治疗前对病变性质预判的准确性。
  方法:1.选择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就诊于本院的声带白斑患者,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共筛选出符合条件者106例。①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咽喉反流情况,其中男性98例,女性8例,男:女=12.25∶1;年龄分布33~82岁,平均年龄为(53.75±3.76)岁。②收集患者病检前1月内的电子喉镜资料,并按照以下标准进行判读:a.大小(白斑范围超过单侧声带1/2者为大,反之为小);b.边界清晰度(病灶与周围正常黏膜的分界清晰、规则者定义为边界清晰,分界模糊、不规则者定义为边界模糊);c.厚度(病灶几乎与声带齐平或能看见白斑下血管者定义为薄,明显高出声带表面者为厚);d.表面光滑度(病灶表面光滑、平整,厚度较均匀者定义为表面光滑,表面凹凸不平,呈疣状、颗粒状或乳头状为表面粗糙);e.声带前联合是否受累;f.声带单/双侧发病。③统计病理结果:参照2005年WHO头颈肿瘤分类标准将病变分为无不典型增生、轻度不典型增生、中度不典型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六类,并根据中国的喉白斑诊疗专家共识(2018)进一步将其划分为低危组(包括无不典型增生、轻度不典型增生、中度不典型增生)和高危组(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
  2.应用SPSS24.0进行统计分析。对各项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偏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中位数(P25,P75)描述,定性资料用构成比描述。对不同病理分组之间临床特征、形态特征的差异性进行单因素分析,构成比的比较采用?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单向有序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将单因素分析结果P<0.1的指标纳入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设定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①临床特征:年龄(P=1.000)、性别(P=0.662)、吸烟(P=0.881)、饮酒史(P=0.818)、咽喉反流情况(P=1.000)在高危组和低危组间无统计学差异。②形态学特征:病灶大小(P=0.016)、白斑表面光滑度(P=0.004)、声带前联合受累情况(P<0.001)在低危组和高危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病灶的边界清晰度(P=0.158)、厚度(P=0.072)、声带单双侧发病情况(P=0.587)在高危组和低危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2.将P<0.1的指标(包括病灶大小、表面光滑度、厚度、前联合受累情况四项)纳入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表面粗糙(OR=14.25,P=0.018)、声带前联合受累(OR=11.20,P=0.034)是高危型声带白斑的独立危险因素。声带白斑病灶表面粗糙者病理为高危型的风险是表面光滑者的14.25倍,前联合受累者病理为高危型的风险是未受累者的11.20倍。
  结论:1.虽然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咽喉反流是声带白斑的致病因素,但与病理分型的危险程度无关。2.电子喉镜下声带白斑的形态对病理分级有指导意义,特别是喉镜下表面粗糙,或累及前联合者多提示高危病理类型,临床应引起重视。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期刊
期刊
期刊
学位
目的:通过对先证者进行二代高通量基因测序,并对候选变异位点在家系样本DNA中进行Sanger测序验证。根据筛查出的HARS2基因突变位点,构建过表达野生型和突变型HARS2基因的稳定转染HEK293T细胞系,验证突变对HARS2蛋白的功能影响,为研究HARS2基因突变致Perrault综合征的致病机制奠定基础。  方法:首先根据先证者二代高通量基因测序结果对家系成员三代共10人的DNA进行HARS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