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CC36在BMP2介导的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机制研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yovue0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临床外科实践中最常见的病理变化之一,被认为是严重休克、多器官衰竭等致命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诱因。我们前期研究表明,BMP2可能介导肠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肠屏障功能障碍。作为一种在许多组织中表达的去泛素酶,BRCC36已被证明在DNA修复、细胞周期调节、肿瘤发生和炎症反应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BRCC36对缺血再灌注后肠黏膜屏障损伤的作用尚未完全阐明,本文将对BRCC36是否参与了 BMP2介导的肠缺血再灌注后屏障功能障碍及可能机制作进一步探索。研究目的1.检测BMP2介导的肠I/R过程中BRCC36的作用;2.阐明BRCC36对BMP2介导的肠I/R后屏障功能障碍的调控作用;3.阐明BRCC36对BMP2介导的肠I/R后屏障功能障碍的调控机制。研究方法从两方面进行验证:体内水平我们采用了公认的小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模型;体外水平采用了 IEC-6的氧糖剥夺模型,并通过慢病毒转染干扰及过表达BRCC36在IEC-6细胞中的表达。利用Western Blot、RT-PCR、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屏障功能及炎症相关指标。研究结果肠缺血再灌注后,BRCC36在肠粘膜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增加,其增加可被BMP2抑制剂noggin削弱。我们还发现下调BRCC36可改善BMP2诱导的IEC-6细胞凋亡、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表达下降和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此外,激活PPAR γ信号通路可减弱BRCC36在缺氧-复氧条件下促进IEC-6细胞凋亡、炎症反应和抑制occludin表达的作用。研究结论综上所述,BRCC36是BMP2介导的肠I/R损伤中的下游分子靶点之一,其表达收到BMP2的影响;BRCC36可通过影响细胞凋亡、削弱细胞间紧密连接及上调炎症因子分泌促进I/R后肠屏障功能障碍的发生,通过干预BRCC36的表达可减轻BMP2介导的I/R后肠屏障功能障碍,起到保护I/R后肠屏障功能的作用;BRCC36可能通过下调PPARγ信号通路,加重了 BMP2介导的I/R后肠黏膜屏障损伤。提示BRCC36/PPARγ轴可作为缺血再灌注后肠黏膜屏障损伤的潜在治疗靶点。
其他文献
本文旨在研究外源一氧化氮对瓦尼桑黄多酚和三萜类化合物积累的影响。以发酵罐发酵法培养瓦尼桑黄,并在培养液中添加硝普钠。采用Folin-Ciocalteu法测定瓦尼桑黄菌丝体内多酚类化合物的含量并以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多酚的组成成分。利用香草醛-冰醋酸-高氯酸分光光度计法测定三萜类化合物的含量。结果显示,硝普钠的添加可以促进瓦尼桑黄菌丝体的生长,提高菌丝体内次级代谢产物清除1,1-二苯基-2
期刊
研究背景:膝骨性关节炎是关节外科的常见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目前该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于膝骨性关节炎常常以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多见,早期有效的干预能有效地阻止其发展为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在这方面,单髁置换是一种不错的治疗选择。但是由于目前骨水泥单髁置换术后翻修率常常较高,而对于非骨水泥单髁置换早期治疗效果也存在争议,所以目前对于两种不同固定方式的选择存在争议。方法:通过对Pubmed、Web
学位
头颈部恶性肿瘤是世界上第六大常见的恶性肿瘤,据统计全球每年有超过65万的新确诊病例。近年来,尽管诊疗方法不断改进,但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仍较差,其5年生存率低于50%,故针对头颈部恶性肿瘤探索有效的诊疗措施意义重大。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 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1,FGFR1)是一种酪氨酸激酶受体,已被证实在多种肿瘤中出现显著高表达并参与癌症的发生
学位
目的:探究气道收缩哮喘患者吸入舒张剂前后肺通气功能和气道阻抗的变化特点,比较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倍氯米松福莫特罗对收缩气道的短期改善效果及恢复时间。方法:纳入2021年09月-2022年01月至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门诊就诊的哮喘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哮喘患者行IOS检查后立即吸入支气管舒张剂(200 μ g沙丁胺醇或80 μ g异丙托溴铵或200/12 μ g倍氯米松福莫特罗),
学位
研究背景我国糖尿病发病率正逐年攀升,预计2040年糖尿病患者将升至1.51亿,居全球首位。2型糖尿病患者最主要死因是心血管并发症,包括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糖尿病心肌病是一种以糖脂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障碍为特征的进展性心肌病变,亦是糖尿病患者心衰的重要原因。然而,加速糖尿病心肌病进展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临床上也缺乏其防治的
学位
研究背景与目的骨肉瘤是最常见的恶性骨肿瘤,常发生在四肢干骺端,如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由于其高度的侵袭性,大约有10%到15%的新诊断转移性疾病出现,这使得五年生存率从60%降低到20%,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临床预后。目前,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和新辅助化疗,但转移患者的生存率和化疗耐药性仍然相对较低。最近的许多文章报道骨肉瘤的发生和预后与基因变异密切相关。因此,了解与骨肉瘤发生发展相关的分子机制对确定制定
学位
研究背景: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一种常见的卒中亚型,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有着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目前。约77%的ICH患者同时存在白质损伤(white matter injury,WMI),ICH后运动功能障碍与WMI,尤其是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损伤密切相关,继发性神经炎症在此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肠道菌群可
学位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形成和破裂的危险因素,探讨左心室肥厚对颅内动脉瘤形成和破裂的影响,为颅内动脉瘤高危人群的筛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21年11月期间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中心或脑血管病外科住院的对象,以经DSA检查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作为动脉瘤组,共有199例;以经DSA、CTA或MRA检查未发现动脉瘤者作为对照组,共有166例。分析两组的
学位
研究背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其所致的终末期肝病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家庭负担。NAFLD是指除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之外所致的肝细胞内脂肪变性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是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的获得性代谢应激性肝损伤。NAFLD可导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展为肝硬化后如不加以控制,可进展至终末期肝病,甚至诱发肝细胞癌。目前暂未发现对NAFLD有明确
学位
研究背景:骨质疏松症是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健康问题。“酸碱假说”认为酸性饮食对骨骼有不利影响,而碱性干预将对此产生抑制作用,但这一说法尚未有确切的定论,酸碱干预对骨骼健康的影响至今仍存在争议。目的:探索饮食酸碱负荷对骨代谢的影响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1、选取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饮食调查,根据饮食调查表计算出膳食酸负荷指标即潜在肾酸负荷(PRAL),将受试者分成高PRAL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