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阿诺德·伯林特,作为美国当代著名的环境美学家,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开拓的学术视野在美学、环境美学等研究领域建树颇丰,在环境美学的研究话题、原则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伯林特编写了多本环境美学著作,对环境美学的理论问题和应用实践进行了思考和研究。研究与归纳伯林特在人建环境美学方面的思想观念具有积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伯林特对人建环境美学的探究与思考主要集中在城市、景观、建筑与园林上,并提出了诸多富有启发性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诺德·伯林特,作为美国当代著名的环境美学家,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开拓的学术视野在美学、环境美学等研究领域建树颇丰,在环境美学的研究话题、原则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伯林特编写了多本环境美学著作,对环境美学的理论问题和应用实践进行了思考和研究。研究与归纳伯林特在人建环境美学方面的思想观念具有积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伯林特对人建环境美学的探究与思考主要集中在城市、景观、建筑与园林上,并提出了诸多富有启发性的观点和建设性的意见。本文便基于伯林特对这些人建环境的思考,阐释其人建环境美学的相关思想,揭示其具有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研究伯林特的人建环境美学思想,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展开:绪论部分,首先对伯林特学术生涯进行了归纳总结,对其代表性的著作进行了概述,以期对伯林特的美学研究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其次是对国内外关于伯林特学术观点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概括。再次是对人建环境相关概念与内涵展开简要说明。最后阐述文章的研究特色与基本思路。第二部分对伯林特人建环境美学的基础进行论述,包括伯林特人建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以及环境美学基础。本章是对伯林特环境美学相关问题展开的简要论述,为进一步把握研究对象打下基础。第三部分研究伯林特的人建环境美学思想,主要是对城市环境、建筑与景观环境和园林环境等方面的人建环境美学思想进行阐述。伯林特指出城市美学的意义在对人的体验上,城市环境作为生态系统,对其建设要充分考虑审美体验、审美融合等审美因素。伯林特将建筑视作一种环境,对建筑的思考为建筑美学提供了新思路。在伯林特看来,我们生活在景观中,对于景观的思考,伯林特将重点放在审美价值的讨论上,改造景观的目的是要获得与其相关的鉴赏力。对于园林美学,伯林特主要探讨了中国园林和主题公园,用其理论观点推进了其在具体事例上的运用。第四部分是论述伯林特人建环境美学思想的意义,在前文的基础上对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进行概括总结。伯林特对人建环境美学的研究,不仅拓宽了环境美学的研究范围与审美边界,其相关思想丰富了环境美学的内涵,也给美学研究视域及其特性带来了转变。他对人建环境的基本见解和新观念既有助于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也给环境设计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参考。最后结语部分,总结全文,总括伯林特对各种人建环境的思考和其相关思想,重申伯林特人建环境美学思想具有的重要价值。
其他文献
语文学在萨义德人文主义批评理论中占据着非常特殊的地位,可以说人文主义是萨义德一生唯一承认的主义,而语文学就是人文主义的根基,是萨义德展开人文主义批评实践的主要方法,最根本的语文学阅读就是使那些被刻意歪曲和掩盖的文本深层次含义显露出来。纵观萨义德的理论性著作,语文学阅读的方法贯穿于他对东方主义的审查、对文化与帝国主义关系的探讨,还有对当今知识分子角色应尽义务的呼吁等各个理论之中。本文意在细读萨义德著
钱谷融(1919——2017),是我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文学批评家、现代文学的研究专家,其学术思想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理论丰碑,他的思想融入了自己真切独特的人生体验,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与感染力,同时他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文领域的专家学者,在学界享有盛誉。钱谷融的文集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包括文论卷、散文译文卷、对话卷以及书信卷,文论卷中包含了作者在文学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对曹禺、鲁迅等经典作家作品
作为后现代理论家之一,福柯继续挑战着“自主自知的主体观念”,他没形成系统的“影像——权力”理论,但他的权力理论拓宽视觉文化研究的视野,在视觉文化背景下研究他的权力理论,有助于我们发现当下视觉文化场场域里的“话语/权力”关系:影像即一种权力的话语形式,影像不仅在生产权力,而且在传播权力,视觉性对每个人而言并非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渗透了复杂的社会文化权利制约的过程,通过视觉与他人、文化交流中产生的价值
汪曾祺的审美批评研究是对其审美批评内涵的研究和对其审美批评特性的总结。从创作思想看,汪曾祺主张艺术和生命的水乳交融,将艺术与生命看作有机的整体,文学即人学,文学创作就是与生活的酸甜苦辣、人的生老病死、太阳东升西落有机联系的过程;从其创作身份来看,几十年的作家经验,编辑、戏曲家的多重身份的融合让汪曾祺更加熟悉批评背景,也能够指摘出批评问题,汪曾祺的个人风格也奠定了其独树一帜的审美批评风格;从创作背景
<正>资本监管制度变革是本轮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核心内容。与上世纪30年代进行全面的金融管制不同,本轮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并没有简单地叫停高风险业务,进而产生长期的金融抑制,而是通过一套全新的标准、制度更为准确地识别风险、度量风险,并更有针对性地通过资本要求抵补风险。尽管这种理念不断遭受非议,认为这种事后的约束远不如直接的事前干预有效。但拉长历史的视角,我们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