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区办公建筑窗口遮阳对室内环境及能耗影响研究

来源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nanwc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阶段,我国能源资源紧缺,能源消耗量大,而建筑行业能耗占比较大,发展建筑节能意义重大。建筑是否能达到节省能源的效果,与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密不可分,是当下建筑节能提升与发展的目标。窗口的保温及隔热性能最差,在总的建筑能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因外窗而损失的。因此,夏热冬冷地区提高窗口的遮阳效果,对于建筑节能意义重大。
  首先,本文介绍了国内外的建筑节能及建筑遮阳的发展及研究概况。其次,本文分析了窗口遮阳的具体分类,同时对窗口遮阳与办公建筑节能的关系进行理论的分析,并用AirPark软件以及采光分析软件分析了窗口遮阳设施对办公空间人体热舒适和窗口眩光的影响。再次,选取典型城市上海为研究对象,根据气象参数分析上海地区的气候特点,选取某普通办公建筑建立理想模型,运用DesignBuilder软件模拟不同窗口遮阳设施对不同朝向的典型办公房间的能耗的影响,包括外遮阳、中置遮阳及内遮阳三种遮阳方式,每种方式又包括不同类型遮阳构件以及不同的尺寸,根据模拟结果寻求不同朝向适宜的窗口遮阳构件类型及尺寸,并考虑到实际办公建筑照明系统的不同,分别模拟传统的照明系统以及光控照明系统情况下的窗口遮阳的节能效果,以期对未来上海地区办公建筑的设计及改造,提供具有一定价值的窗口遮阳的参考。
  研究结果表明:当办公建筑不采用光控照明系统时,四个朝向使用中置遮阳节能效果最好,南向、北向、东向、西向的节能率最大分别为7.73%、7.03%、8.46%、7.13%;当办公建筑采用光控照明系统时,南向窗口使用外遮阳综合式遮阳板节能效果最好,节能率最大达到2.74%,北向窗口使用中置遮阳节能率最大,为2.29%,东向和西向窗口使用外遮阳百叶板节能效果最好,节能率分别为4.33%、3.72%。在两种照明系统中,各个朝向的内遮阳节能效果均较弱。
其他文献
近年来,社区逐渐成为了开展各项适老化服务的重要载体。大城市老旧社区由于其建造时间久,老年人集聚,空间环境适老化改造面临更急、更重的建设需求。目前对于社区适老化改造的研究仍然较多的停留在老年人口需求及社区尺度的物质空间改造层面[1],本文试图以建筑学的视角,从城市、街道以及社区三个尺度,更加系统化的探索大城市老旧社区的适老化改造策略。  本文依托《南京市总体城市设计研究专题》及《南京城墙及护城河环境
数字化技术的出现,使得传媒和通信技术不断创新,在数字化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网络化的趋势,传统媒体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不同的媒体之间正在相互渗透和融合,信息的传播方式变得越来越多元。日渐式微的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冲击,也在不断变革,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实现一次采集、多元生产、多终端发布的立体式传播;此外,受众对传播信息的内容、传播形式和接收工具的需求成为了推动新媒体发展的动力,传播
学位
西方建筑史是一部石构建筑发展的历史。然而自现代主义时期之后,以石拱结构作为主要承重体系的建筑就十分少见。近年来一些石拱结构的设计实践出现在建筑学前沿展览和教学探索中,呈现出非常优秀的建筑表现力。以瑞士的菲利普·布洛克(Philippe Block)、意大利的古斯佩佩·法拉科拉(Giuseppe Fallacara)、英国的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为代表的建筑师采用数字化的思维与数
城中村的形成过程伴随着城市空间的侵蚀与畸变,体制的不完善以及城市发展的急功近利都加剧了城中村环境的恶化,其背后反映了不同利益主体间的权力博弈,城中村问题的复杂性体现在经济、政治、人文的方方面面。城市更新理念经历了百余年的演变,逐渐转向了存量修复的可持续发展,意在对城市存量空间进行物质、社会、经济、生态等全面修复以谋取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存量修复理念所倡导的综合性与全面性与城中村改造的需求不谋而合,因
随着我国住宅建设的飞速发展,我国现有的住宅存量很大,随之带来的既有住宅的改造和维护问题在近几年也逐渐凸显出来,尤其是一些工人新村住宅,由于建造年代较久,空间布局与装修设施等难以满足居民当前的生活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城市既有住宅的改造成为必然选择,对住宅中居住问题的研究也成为相关领域的重点。现如今,虽然目前已经有城市开展了旧住宅改造的尝试,但改造中对既有住宅的情况认识有限,使得改造工程难以满足居
学位
城市的高速发展缺乏对环境的考虑,带来环境气候恶化、能源消耗严重、土地利用过度的问题,对环境与能耗的研究刻不容缓。而目前在该领域的研究较为有限:研究尺度上,主要集中在宏观的城市、区域层面及微观的单体建筑层面,中观尺度(街坊层面)的研究极为缺乏;研究对象上,针对夏热冬冷地区街坊层面的绿色性能,以研究商业、办公建筑为主,而对居住功能的研究较为缺乏;研究内容上,围绕绿色性能的政策机制、系统工程技术和能耗分
学位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建设的不夜城是基于铁路交通枢纽开发的高密度城市中心,依托上海站的建设,地区内聚集了城际铁路、轻轨、多条城市主干道、高架快速路以及地铁等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天目路立交地段位于不夜城东部,其范围包括了天目路立交及其周边城市空间,随着周边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地区内过于密集的系统性交通对公共环境品质的影响开始突显,并集中地反映了片面注重机动车通勤效率带来的诸多城市问题—一超尺度基础设施带来
学位
在产业结构转型的背景下,一线城市的工业从城市核心区转移至城市郊区,又伴随郊区的城市化发展而继续转移至城市的边缘地带。在这一过程中,伴随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工业园逐渐推出城市,科技产业园则越来越多的被看作是城市中新产业的空间载体。  本文聚焦科技产业园中的垂直细分领域——中小型民营科技园,通过对上海中小型科技园的重点研究,试图找到上海日渐兴起的中小型民营科技园在功能布局和建筑空间方面的设计策略。
学位
河流和航道在滨水城市的发展中往往起着主导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全球化的趋势和后工业时期的到来,制造业的转型以及工业生产中心的迁徙使得过去的大量生产型滨水岸线被弃置。在这种情况下,工业岸线再生作为城市更新中的重要举措被提出,希望以此恢复城市滨水空间的公共活力。  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工业码头通常具有靠近城市中心、空间线性分布、占地面积大、涵盖废弃工业建构筑等特点,为后续的岸线转型提供了绝佳的空
学位
伴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的快速进步和大学的不断发展,高校不再是一个隔离于城市之外的封闭空间,以高校师生及周边的城市居民为参与主体的校外学生街空间也快速发展起来。作为高校与城市联系的重要空间,高校校外学生街已成为城市空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的城市在快节奏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城市功能转型和城市更新的问题,大学校区、城市社区、科技园区“三区联动”的城市发展模式被更多的城市所采纳和应用。高校“知识外溢”对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