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金属团簇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

来源 :湖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aij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电力开始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生产领域,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们对更加高效和清洁的能源越来越青睐,同时对储能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现阶段所有的二次电池中,锂离子电池是目前商业化最成功的,其具有性能安全、绿色环保、价格便宜和制作工艺成熟等特点。但是商业化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有限,只能达到~200 Wh kg-1,这已经很难满足现阶段各种电子设备的需求,人们迫切的需要一种具有高理论比容量的新一代电池系统。自从上个世纪以来,锂硫电池以其可观的能量密度(2600 Wh kg-1)、宽的工作温度(-30至60℃)和更加低廉的成本等优点广受国内外科研人员的关注。虽然锂硫电池拥有诸多优点,但是其本身凸显的问题也一直在阻挡锂硫电池的商业化进程:(I)硫单质在自然条件下的密度为2.07 g cm-3,但是充放电的最终产物Li2S的密度却为1.66 g cm-3,这种密度差会使得正极发生较大的体积变化,使得材料的微观结构发生坍塌和破碎,最终大大削弱材料的固硫能力。(II)硫单质在通常情况下是以S8分子的形式存在,其反应过程中需要打开硫的环状分子结构。并且硫在常温下的电导率仅为5*10-28 S m-1,属于绝缘体。除开硫单质本身,在反应过程中产生的Li2Sx(x<4)的化学动力学也较为缓慢。因此降低了锂硫电池的倍率性能。(III)在充放电循环的过程中会产生易溶的多硫化锂(Li2Sx,4≤x≤8),在浓度梯度的作用下,它很容易扩散到负极,并且在正负极沉积反应生成难溶的Li2Sx(x<4),钝化正负极活性物质,严重影响电极反应。导致容量损失,库伦效率下降,产生严重的“穿梭效应”。针对以上的问题,在现阶段的正极材料设计上,研究者最常用的手段是构建一个兼顾固硫和提升导电性的复合材料来作为硫的载体。通过合理的设计,在导电材料上进行修饰,不仅能有效的提供极性活性位点,还能增强其催化性能,从而提高电池的氧化还原反应效率。在本文中,我们针对性的设计了两种单金属复合材料来作为硫载体,并且通过设计导电材料的结构和形貌,来解决锂硫电池中硫导电性差、体积膨胀和“穿梭效应”等问题。从而提升电池的循环稳定性,达到加速其商业化的目的。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钌金属团簇负载在氮掺杂中空介孔碳球上复合材料(Ru@N-HPCSs)的设计合成及其锂硫电池性能研究首先运用模板法在二氧化硅球表面包覆一层前驱体,在进行高温煅烧和刻蚀以后得到规整的氮掺杂的多孔中空碳球,随后加入氯化钌盐溶液做为金属源,在氢氩混合气氛围的高温煅烧下得到目标产物。之后我们通过XRD和XPS等测试,验证我们成功制备了Ru@N-HPCSs复合材料。再通过SEM和TEM对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以及结构进行分析。与预期一样,Ru@N-HPCSs复合材料具有中空结构,可以用来储存单质硫,并且在二次煅烧以后,形貌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说明其有着稳定的结构可以缓解充放电过程中带来的体积变化问题。碳球表面有着大量的钌金属团簇,可以有效地吸附多硫化锂,并且降低多硫化锂的反应能垒,加快反应速率,从而达到抑制“穿梭效应”的目的。基于以上优点,Ru@N-HPCSs/S正极在5 C高倍率下,初始的放电比容量可以达到1133 m Ah g-1,循环500圈以后容量稳定在了673 m Ah g-1,容量保持率达到了59.4%。(2)钴@碳化钒双金属团簇负载在氮掺杂碳纳米壳上复合材料(Co@VC@GCNs)的设计合成及其锂硫电池性能研究通过两步煅烧法制备了Co@VC@GCNs复合材料。首先在室温下制备中空的ZIF-67,然后在氢氩混合气的氛围下碳化得到负载钴金属的石墨碳纳米壳,随后将Co@GCNs和氯化钒溶液混合搅拌干燥并进行高温煅烧,得到Co@VC@GCNs。随后通过XRD、XPS、BET、SEM和TEM等测试手段对复合材料进行表征和分析,我们成功合成了Co@VC@GCNs复合材料。其中Co单金属团簇和VC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可以有效地吸附多硫化锂并且加速其催化转化,从而达到削弱“穿梭效应”,提高电池循环稳定性的目的。同时碳化以后的ZIF-67留下的碳骨架不仅可以作为电子穿梭的通路,提高材料导电性,其内部的中空结构也可以有效缓解体积变化带来的负面效应。基于以上优势,Co@VC@GCNs在电化学性能方面有着优秀的表现。在1 C的高倍率循环下,初始的放电比容量达到了1341 m Ah g-1。在经历500圈的充放电循环以后,容量依旧还有689 m Ah g-1,容量保持率达到了51.4%。
其他文献
受自然界动植物的启发,特殊润湿性材料的研发与制造已经趋于成熟,并在自清洁、抗结冰、油水分离等领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其中,在油水分离领域,具有特殊润湿性的三维多孔膜日渐成为热门选择。制造三维多孔油水分离材料有两个要点:一、制造机械强度高的三维多孔基材;二、将粗糙结构、低表面能特性与基材有机地结合起来。本文基于三维多孔基材的超疏水改性,制备了具有良好机械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的金属基过滤型材料和具有大吸附
学位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模式对降低子宫肌瘤术后患者复发恐惧、提高社会支持和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1年7月于丰城市人民医院就诊的子宫肌瘤择期手术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抛硬币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子宫肌瘤切除术围手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认知行为干预。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后评价两组患者社会支持程度、疾病复发恐惧及生活质量状况。结果
期刊
近年来,聚合物复合材料因其机械性能优良,加工方便,重量轻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通过加入功能纳米粒子可以使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获得优异的导电、电磁屏蔽、导热、阻燃、抗菌以及催化性能,从而使其应用在更多领域。如何在功能填料含量最低的情况下获得最高的效率是该领域研究人员的主要目标,而已有的研究表明,纳米粒子选择性分布在具有共连续结构的不相容共混体系两相界面之间能够最有效的降低体系的渗透阈值。然而,要实现粒
学位
学位
表面功能化聚合物纳米粒子在物质分离、光子晶体、生物检测与成像、药物控释、固相催化载体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制备表面功能化聚合物纳米粒子的主要手段是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或者分散聚合,引入功能单体/特殊引发剂/可聚合乳化剂等参与共聚合过程实现表面功能化。但是在粒子成核增长过程中,大部分的功能基团会包覆在粒子内部,从而难以控制粒子表面功能基团的数量和分布。近年来,基于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
学位
过去的几十年内,无线通信技术已迅速而稳定地从1G发展到了4G。随着通讯技术朝5G移动通讯方向普及,众多通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电子终端设备生产所使用的基材(substrate)需在介电性能、耐热性能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改善,使之能应对5G毫米波(millimeter wave(MMW))高频信号传输等要求以及高密度集成化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在覆铜板(copper clad laminate(CCL))和电子
学位
金属铅基卤化物钙钛矿(APbX3)半导体材料由于其出色的光电性能而备受关注,并成功地应用于光电探测器、发光二极管、太阳能电池等光电子器件。但是由于铅的毒性和材料本身稳定性较差,寻找具备高性能高稳定性的无铅钙钛矿替代材料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以一个一价阳离子和一个三价阳离子来取代位于B位置的Pb2+形成的双钙钛矿结构由于具备环境友好,稳定性高等优势而备受关注。但是由于其强载流子-声子耦合的本征自限引
学位
金属有机框架(MOFs)是当今社会最受研究者青睐的一种新兴的多功能多孔材料,通常由金属中心和有机联接桥两部分组成。与传统的多孔材料相比,MOFs同样拥有孔洞结构,并且它的孔隙率较高,还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它的孔径、尺寸和结构均可自由调控,修饰改性也非常容易,在许多方向上都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和研究价值,例如生物传感、成像、气体存储、吸附分离、光/电催化及抗菌、疾病治疗等应用中都能看到有关MOFs的研
学位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虽然地球表面被水覆盖面积超过71%,但是只有不到3%的水资源可以被人类直接使用。此外,可用的水资源也是分布不均的,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由于缺乏清洁的饮用水而引发各种疾病。因此,获取清洁的水资源已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传统的海水淡化和污水处理方法,如膜过滤、蒸馏工艺和反渗透技术,不仅消耗大量的电力和其它资源,而且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作为一种有望解决
学位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对于疾病的治疗手段及效果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和关注。因此提高药物的利用率、延缓药物的作用时间、在生物体内的靶向定点治疗等是医药行业研究的热点,目前主要通过不同功能的载体材料来实现。羟基磷灰石作为无机材料,因为其与生物骨的成分和结构十分接近,生物相容性好且无毒,降解后可以参与骨组织结构的重组,常常作为骨科类疾病药物的载体。阿仑膦酸钠药物能治疗骨质酥松,增加骨骼密度,能与羟基磷灰石结合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