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力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语言技能,也是第二语言习得中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听、说、读、写是语言的四项基本技能,读和写是书面语方面的行为,是间接的交际活动,而听和说是口语方面的行为,是直接的交际活动,四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而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交际,首先我们要有听的能力,只有听懂了才能进一步处理我们所接收的声音信号,有了一定的语言输入,才有后来的语言输出,最终实现交际的最终目的。然而,对外汉语听力教学一直处于一个相对比较尴尬的境地,作为语言技能锻炼的课程,应该是学生必须经历的阶段,但枯燥乏味的课堂又让学生提不起兴趣来。长期以来,听力理解被认为是一个被动的听辨过程,听力课的常规模式是“讲讲单词,放放录音,对对答案”。在听的过程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没有任何背景知识的提示,这种听力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听力技巧和听力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和提高,这与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也是相违背的。而实际上听力应是一个需要听者积极参与,是语言知识与背景知识相互撞击,相互作用的主动的心理过程,图式理论为听力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对听力教学有指导意义。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听者应激活自己的背景知识,并利用它们来理解新的文章。听者的图式决定他要理解的内容,理解的程度,以及能否恰当理解。图式激活可以看作是打开听者背景知识的钥匙,打开成功理解的桥梁。本文通过文献回顾了国内外有关图式理论的研究综述,介绍了图式和图式理论,并以图式理论为切入点,阐述了图式理论和听力教学的关系,将对外汉语听力课堂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即听前阶段、听中阶段和听后阶段。听前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新图式或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图式;听中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使用一些听力技巧和策略,加快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记忆;听后阶段是巩固所学知识的阶段,主要通过听说结合、听写结合等方式积累图式,以利于今后听力的学习及其他语言能力的提高。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是重视背景知识在听力理解中的作用,重视听前阶段和听中阶段在听力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从而有效的提高听力课堂的教学效果,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本文重点以《轻松汉语——中级汉语听力(上册)》中第四课的第一部分《你喜欢看什么电影?》为例,设计了基于图式理论的对外汉语中级听力教学案例,最后提出了图式理论对听力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