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审美语境下的“渔父”意象

来源 :中国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jffh8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渔父意象,自古以来受到了大量中国文人的青睐。渔父意象最初的出现,却要追溯到《楚辞·渔父》和《庄子·渔父》。自从这两个作品诞生以后,“渔父”,这个带有隐逸情怀的独特形象便形成了中国文人们心目中诸多情感的敦厚载体。渔父成为了隐逸的代名词。
  明朝时期往前,渔父的形象很大部分都是被用于为隐士们代言的,而自明代开始,还出现了更多的创新以及更多的逾越,但由于有了逐步趋向世俗化的趋势,在某一层面上来说,也是让人遗憾的,因为当“渔父”的形象开始变成“渔夫”,出现了世俗化的一面时,它的隐逸形象便开始衰落了。
  吴伟《渔乐图》中的渔父意象是亦隐亦俗的。他在《渔乐图》中描绘渔父时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映射出他内心既想寻求隐士般洒脱闲适的生活,亦无法脱离眼下所处的世俗生活。而绘画,便是他的一种精神寄托,他可以在自己的作品里发出画外之音,也是对他内心的一种抒发和慰藉。在渔隐氛围的笼罩下,实则还有大量的普通打渔为生的渔民日常劳作、生活的场景,这些都是反映了图中“渔乐”部分的直接表达,以及作者对市井平民生活的平日所感之反馈,他为了更加烘托这一点,还改变了笔墨干湿浓淡,通过对比来更好的使背景景色与人,乃至画作主题相匹配。
  了解吴伟《渔乐图》这一作品是孕育和发展于怎样的文化环境和社会背景下的,极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和学习明代的绘画作品,也有助于我们看到“渔父”渔隐的一面和世俗化的一面。
  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上网查找文献资料、购买已出版过这幅画的所有画册等提出问题、寻找答案、提出观点、寻找佐证、交叉对比、得出结论。
其他文献
清初画家龚贤的课徒画稿被学界认为是现存体系颇为完备的山水课徒画稿之一。其步骤解析与文字阐释相结合、画法与画理相结合、师古与求新相结合的特点为其后各名家山水课徒稿的编撰奠定了丰实的基础;其传承与拓展前贤山水笔墨程式语言体系的探索,阐释了传统中国山水画传承规律及其艺术精神。  本文上篇通过考辨现存龚贤课徒画稿诸版本的类型、内容,梳理现存四个版本与其他本子或影印本的关系;通过分析四个版本课徒画稿与有纪年
学位
彼得·多依格是英国的著名当代画家,本文对他的艺术创作方法论进行研究。彼得·多依格的创作有着一个明显的将照片图像结合主观感受进行再创作的过程,本文将其比喻为“图像的反刍”。照片与绘画的关系在当代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命题,多依格的个案很好地展示了一种在图像时代中绘画创作可能性,让人们重新认识到架上绘画在当代的价值,并且反思传统的审美价值。  本文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对多依格绘画的形式结构和画面特点做
老调是保定地区颇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有着百余年的历史,鲜明的地方特色。冀中地区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及民众浓郁的生活气息,赋予其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老调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代代的杰出表演艺术人物,他们在老调传承与改革中做出了各自贡献,也创造出了一个个辉煌。  辛秋花作为老调名旦,是该剧种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她在老调的剧目创新、唱腔的创编、授徒传艺等方面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尤其
学位
随着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减少,技术密集型产业增加,产业结构的调态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使得社会职业岗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让学生成为“准职业人”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需要,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而“准职业人”培养课堂是在“让学生成为职业人”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生成的。“准职业人”培养是适应普通高校应用型转型发展的需要,是教学改革的必须
学位
我国的幼儿小提琴教育事业已经风雨兼程三十年,在这三十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中,我国的小提琴启蒙教育者们付出了艰辛汗水、发挥了聪明的才智。在幼儿小提琴启蒙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多元的教学方法得以实践,多样的教学理论也对教学产生了积极的指导。然而,回望过去,展望今朝,我们对幼儿的小提琴启蒙教学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在得失之间也发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因此,结合石家庄地区幼儿小提琴启蒙教学的实践经验,通过实地
学位
塔涅耶夫(Sergey Ivanovich Taneyev)是衔接俄罗斯十九及二十世纪音乐的重要作曲家,身处于西方浪漫主义与本土民族主义间的对立与冲击,塔涅耶夫选择回归探索文艺复兴时期的严格对位,以一种科学的方式来架构主题为骨架,用丰沛的后期浪漫语言包装来修饰,产生理性与感性兼容并蓄的音乐效果。在他创作的三首钢琴室内乐作品中,均使用了对位手法,其中以《钢琴五重奏》最为显著,此作品所制造的音乐张力饱
学位
明清时期,绘画流派色彩纷呈,一时之间在画坛上涌现了各种不同的流派,风起云涌、此起彼伏。其中明代时期有浙派,吴门画派,还有松江画派,而以戴进、吴伟为首的浙派雄踞画坛数十年,余绪直达晚明。但是就至今文献研究来看,对浙派绘画的研究并没有很多,一直没有受到重视,起因是明代晚期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把浙派归为北宗的画派,受到明晚期画家的贬斥。所以在清以后的绘画研究史上是一片空白的,直至20世纪初,才有所改
学位
书法史上每个不同的历史断代都会经历“文”与“质”的转变,因此书法欣赏与创作中针对“文”与“质”的探讨始终未曾中断。本文分为四个章节,围绕“文”、“质”结合这一论点展开讨论。  文章从“文”与“质”的出处入手,探讨了这对概念在传统文化、文学以及审美领域的应用,进而引申到书法审美的层面展开论述。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选取王澍、邓石如这两位具有代表性的书家为例,分别从他们的成长环境、书学思想和书法实践
学位
姚鼐作为一代文章大家,对桐城派的古文进行总结和梳理,可谓是集大成者。他在对学术研究方面,推崇“义理”、“训诂”、“辞章”三者并举的思想也植入书学研究上,并且取得较大的成果。孟子有言“义理悦我心”,可见义理对于人的涵养性情,大有裨益。书家离不开对古代经典的诵读,对其中义理的反复涵咏,方能不断提高个人格调。格调越高,书品自高。训诂是指对文义之考证,辨析字句之对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辞章则是对
学位
作为王文治书法研究的基础阶段,本研究主要着眼于王文治的临书,试图以此为切入点,去深入理解王文治是如何学习书法的。  全文共分为四部分,分别从王文治的学书环境、对临摹对象的选择及临摹观等方面展开论述。  在第一章中,主要探讨王文治学习书法的环境是怎样的。王文治通过与友人们的交往,亲眼观览数量庞大的拓本和墨迹,把它们作为范本进行了临摹。另外,王文治与金石学者交流密切,有着学习当时所流行的碑派书法的机会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