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历史文化,丰富数学知识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lee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数学历史文化的体验能提升数学教师的学科知识水平,帮助他们体验数学知识的人文背景,增加对数学知识以及之间关联的认知和掌握,感受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应用价值,从而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学。梳理“椭圆”的历史文化,可以丰富数学的经验知识,还原知识的获得过程,沟通知识之间的关联,体验巧妙的数学方法,形成结构完备、内涵丰富、“知情意”有机融合的椭圆文化图式。
  关键词:椭圆 经验知识 获得过程 知识关联 数学方法
  历史是时间的累积,文化是历史的沉淀。历史文化体现出来的是人类的爱好、想法以及作为。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不能仅仅是概念、定理的堆砌,也不能仅仅是解题、证明的应用,而应当是浸润着历史文化的结晶、散发着人文精神的载体,是承载着人类智慧和追求的“文物”。数学的历史文化是数学不可分割的部分,可以提升我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对数学历史文化的梳理能提升数学教师的学科知识水平,帮助他们体验数学知识的人文背景,增加对数学知识以及之间关联的认知和掌握,感受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应用价值,从而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学,给学生带去更多的智慧与快乐。
  下面以“椭圆”知识为例,梳理历史文化,形成结构完备、内涵丰富(不只是概念定义、标准方程及解题应用)、“知情意”有机融合的椭圆文化图式。
  一、丰富数学的经验知识
  经验知识是研究学习的起点。客观知识要变为个体知识,首要需要获得丰富的经验知识。历史文化中,人类对椭圆的经验知识相当丰富。古希腊人有直观的椭圆经验——截圆锥得椭圆,椭圆知识由此丰富。伽利略认为,行星依椭圆轨道运行,行星的椭圆运动模型很好地诠释了天体运动规律。又如,人类把可塑的圆进行适当的压缩,就能得到椭圆。事实上,生活中也大量存在椭圆的痕迹:斜射阳光下球影的边界呈现椭圆形状,圆柱、圆台或圆锥形灯罩罩着的点光源光束射在墙上的边界可能呈现椭圆形状,圆柱斜截面的边界呈现椭圆形状,装着有色液体的圆柱水瓶倾斜时水面呈现椭圆形状。
  二、还原知识的获得过程
  知识要接地气、有人气,其价值才会容易被感知。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展现数学家思维的故事,是饶有趣味的,也是十分美妙的。提到某个数学知识,与其相关的不同国籍、不同时代的数学家以及相应的发明、发现、获得知识过程中的点滴故事(包括经历的艰难困苦)就应该发生联结,被联想到。
  从“椭圆是一种圆锥曲线”这一陈述性知识中,可以联想到古希腊数学家对椭圆及圆锥的斜截面所做的深入研究。如,欧几里得发现,不只是圆锥,圆柱的斜截面也是椭圆;稍后的阿波罗尼斯发现,对于顶角为直角的圆锥,当平面与圆锥母线从顶点指向底面的方向所成的角θ为钝角、直角、锐角时,平面截圆锥得到椭圆、抛物线和双曲线(如图1);阿波罗尼斯还发现,椭圆的焦半径之和为定值。公元前的数学家们已有如此发现,令人肃然起敬。
  数学家们并不满足于用立体的圆锥获得(定义)平面的椭圆这种方式。16世纪意大利数学家蒙特进一步利用拉线作图作出椭圆,提出概念。如图2,固定一条定长的细绳的两端点A、B,细绳上动点P的轨迹就是椭圆。蒙特由此称定点A、B为椭圆的焦点,将椭圆定义为到两焦点的距离之和为定长的点的轨迹。蒙特天才的发现、独到的想法,令人拍案叫绝。
  椭圆的获得(定义)过程(方式)无不体现着人类对客观事实的观察认识,叙述、展现着知识的意义与价值。不难体会,事实性知识不是词典的条目,更不是天外来客,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来自人类的数学活动。
  三、沟通知识之间的关联
  正如人的意义是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体现的,知识的意义也要在关联中才能被充分认识、深入解读。数学史上有很多经典的案例简洁明了地阐述了知识点之间的各种关系,胜过千言万语。
  丹德林双球是沟通椭圆的两种获得(定义)过程(方式)之间关系的经典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充分认识、深入解读椭圆,并且体验到数学家高超的智慧。1822年,比利时数学家丹德林通过圆锥内部、斜截面两侧的与圆锥及斜截面都相切的两个球(如图3),来沟通椭圆的两种获得(定义)过程(方式)之间的关系。设两球与圆锥的切线分别为圆O1、圆O2,与斜截面的切点分别为E、F,在椭圆上任取一点A,连接AE、AF;过点A作圆锥的母线,与两球分别切于点B、C。可知AB=AF,AC=AE,可得AF+AE=AB+AC=BC。而BC為圆台的母线长,为定值。所以在平面内,到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P的轨迹是椭圆。
  椭圆的截线定义与轨迹定义是相互独立的,联结两者的桥梁就是丹德林双球。要在纯粹几何中认识椭圆的本质,截线定义是不可替代的;要在解析几何中得出椭圆方程,轨迹定义是不可替代的。而联结两种定义时,丹德林双球同样是不可替代的,它把两者之间的鸿沟填平了,并且直接在圆锥上得到了椭圆的焦半径。
  四、体验巧妙的数学方法
  数学与其说是知识,倒不如说是思想方法。知识只是思想方法的载体,思想方法才是数学的精髓。
其他文献
一、教学思考  “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第十六章《动量守恒定律》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教材沿着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基于探究碰撞中“不变量”的实验,得出碰撞前后质量和速度的乘积保持不变,从而发现质量和速度的乘积是一个特殊的量——动量。这符合人类的认知逻辑,能够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动量的来龙去脉和在碰撞过程中具有的重要特性——守恒。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培育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内容,包括
期刊
摘 要:“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复习课应该从等差数列的基本量计算问题以及证明(及构造)问题开始,引导学生回归基本概念和性质,把握问题本质,经历解题过程,从而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灵活运算和严谨、规范推理、论证的能力。高效的教学还应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并重点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等差数列》复习课的教学注意基于学生错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启发学生思维,提炼通法,优化过程
期刊
摘 要: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课的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对比实验,探究原理”“层层递进,选择装置”三个环节,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化学核心素养 二氧化碳制取 教学设计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5个方面。”综观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化学学科核
期刊
摘 要: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帮助学生克服前摄抑制——之前学过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以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也称前摄干扰。学习“分数的意义”的关键是理解“单位1”,之前学习的分数概念和除法意义会让学生形成前摄抑制。对此,教师不要直接呈现具体的物体数量,要先呈现抽象的一个整体,引导学生平均分。  关键词:前摄抑制 分数的意义 教学改进  奥苏伯尔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
期刊
摘 要:小说审视的不是现实,而是存在。虽然鲁迅先生在夏瑜坟头添上一个花环看似有悖于当时的习俗和生活的真实,但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是在强化生活和艺术的关系。从文本出发,分析茶馆里出现的三类人,认为二十多岁的人和驼背有可能在以后的日子里倾向革命,为夏瑜的坟头送花环。  关键词:生活真实 艺术真实 存在 平添 精神危机  夏瑜坟头的花环会是谁送的?这一问题,历来鲜有人论及。  主要原因有二:
期刊
摘 要:聚焦表达,让绘本助力习作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通过在模仿中创生、在比较中揣摩、在品读中生成等路径,引导学生在绘本阅读中发展语感,积累语言,使绘本阅读与习作共生长。  关键词:绘本 习作 模仿 比较 品读  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绘本作为一种图文结合的阅读材料,借助精美的图画、儿童化的语言以及童稚的视角,能有效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聚焦表达,让绘本助力习作教学,提升学生的
期刊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页。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和算理,能够正确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2.经历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提升知识技能的迁移水平,培养数感。积累丰富的猜想、举例、验证、建模等数学活动经验。  3.培养认真细致、自觉反思的学习习惯,培养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和算理。  【教学难点】  连续进位
期刊
摘要:物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创新实验可以成为学生理解知识、体验知识、感悟知识,以及将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桥梁和催化剂。“运动和力”为初中物理的重难点内容,知识点抽象、零碎且不易理解。复习这一内容时,针对重力、弹力、摩擦力三种力以及这三种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以学生自主创新实验为引子,串联课堂,将“玩实验,学物理”的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创新实验 运动和力 中考复习  在物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创
期刊
摘 要:教学《美丽的丹顶鹤》一课,以核心问题统领,通过习词语、品词句、悟插图、延故事等环节,丰富语言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该课凸显了四个亮点:紧扣题眼,体现自主探究;创设语境,提升语言表达;引导想象,发展形象思维;适度拓展,实现有效迁移。  关键词:核心问题 自主探究 语言表达 形象思维 有效迁移  一、课堂实录  (一)习词语,质疑导入  核心问题统领下的教学,一般会在导入环节引发主问题,以获
期刊
摘要: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发展与当代正活跃的数学家相一致的理解方式和思维方式。数学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发现和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学会数学的探究方法。以对一道平面几何题的探究为例,说明一个数学探究的基本模型:从问题出发,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或证明,拓展得到新的问题或结论,应用已有的结论解决新的问题。  关键词:数学探究 基本模型 证明 拓展 应用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发展与当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