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都试图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可一段时间之后,还是有很多教师没能建构起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在过去的一个学期中,我们在教研员的指导下,在整个初三年段进行了“导学案”教学的尝试。在“导学案”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分层教学势在必行,“导学案”和“分层教学”的结合,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
一、实行“分层教学”是保证“导学案”有效实施的关键
“导学案”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导学案”的作用,了解学生的学情是关键。
“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况。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认真思考:教学的哪些内容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哪些知识是学生已知的?哪些知识是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可以明白的?哪些知识是需要教师引导点拨才能弄明白的?采用怎样的方法才能使这些知识得到有效的落实?这些问题在备课时尽可能地考虑周全,才能制订出行之有效的“导学案”。事实上,初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上能力和知识积累上的差异是很大的,每个学生有着各自不同的教育需要。所以我们只有根据学情实行“分层教学”,才能保证“导学案”的有效实施。
二、“导学案”教学为“分层教学”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在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的不同,开展不同层面的教学活动,并针对不同发展层次学生的需要给予相应的学法指导,以达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推行“分层教学”,但是这样的分层教学最后还是在为精英们服务。教师们在语文课堂上不可能面对每一个学生,关注到的往往是在课堂上发言积极的、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在很多课堂上,当教师以导演的身份排演节目的时候,总会有几个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要角色。当一个或几个学生面对教师的问题侃侃而谈的时候,很多学生只是其中的一个观众,甚至有一些观众还游离在这出戏之外。虽然教师会根据学生的情况将问题分层设计,可真正思考这些问题的往往也是班级的几个学生,很多学生其实并未真正参与其中。
“导学案”是以学案为主体的。学生人手一份学案,先自学文本,教师再根据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制订自己的教学程序。这势必发挥出所有学生的能动性,教师在备课时候也自然会关注到所有学生。“分层教学”在这样的平台下,就可以得到很好地实施。
三、“导学案”教学中推行“分层教学”的要求
(一)“导学案”中的教学目标要单一,且要确定分层目标
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导学案”要高效利用,教学的目标一定要明确。因为针对同一个文本,让学生自学,学生可学的东西实在太多,如果每个学生都随意发挥,整堂课就会支离破碎。如果就同一文本,确定一个目标让学生去自学,那课堂就会高效得多。此外,因为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在确定目标后,还得就这个目标确定分层目标,以便教学层层推进。如一教师采用“导学案”教学《夏感》,他确定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学会使用较多的赏析方法来赏析文本。根据这个教学目标,他设计的“导学案”有以下几个步骤:(1)找出文章中你喜欢的词语(一般学生都会);(2)摘抄你喜欢的句子,采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一般学生也都会);(3)就全班学生都喜欢的句子展开讨论,说说大家都喜欢的理由(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能力强的学生带动能力弱的);(4)全班讨论怎样的句子会有美感(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赏析句子的方法);(5)采用四组竞赛的形式,用刚学的方法赏析文章中其他好句(每个学生采用一种或两种方法赏析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句子)。在这个“导学案”中,教师始终围绕同一个目标,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掌握方法;而且针对每个学生,教师做到了任务分层,人人参与,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要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且要根据互补原则精心编排学习小组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安排小组讨论,可以使“导学案”教学事半功倍。笔者在执教《唐雎不辱使命》时,先让学生通过自学疏通文本,掌握必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然后,让学生就遇到的难点在小组内探讨,效果不错,学生连“‘今日四矣’中的‘四’在文章中做动词使用”也发现了。
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是最关键的两个环节。可是,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动脑经、不愿意开口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是很不利于语文学习的。而小组互助互学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这个压力。当然,在编排小组时,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尽量按互补原则精心编排。魏书生在班级管理时让学生“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其实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也应该如此,即要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所以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我们得将任务分配到每个学生身上。至于互补,主要有性格互补、男女生互补、成绩优差互补等。
此外,在编排小组时,我们还得考虑学习资源的分配。“导学案”需要发动学生自学,而这需要学生会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如网络、课外书籍或专业人事等。所以,我们得把拥有这些资源的学生尽量分配到各个小组,使他们发挥出更大的影响力和作用。
(三)分层教学不是分等级教学,要尊重每个学生,且做到润物无声、滴水不漏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能力可以提高,但没有兴趣,那就等于没有“源头活水”,总有一天会水枯河干。语文教师要有这样的信念:任何学生都可以学好语文,关键在于让他们爱上语文。
在分层教学中,我们在安排教学目标难易和安排学习小组的时候,不能让学生觉得我们在分等级地对待他们,而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被关爱、被认可的感觉。
在教学《变色龙》的时候。笔者在“导学案”中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全班演课本剧。笔者先在黑板上把文章中所有的角色列出来,让学生选择自己演或推荐其他人来演其中的一个角色。在确定了重要演员之后,笔者让其余学生全部演文章中的群众,而笔者作为观众有可能采访参与演出的任何一个人。在演出时,笔者叫停了好几次,有采访群众的,也有采访原告的(如“你为何要说你有个宪兵兄弟”“你为什么要把手指竖得这么高”等)。通过采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加深了。那节课,学生的笑声不断,课堂高潮迭起。这样,“变色龙”这个形象一定会让他们终生难忘。在这一过程中,这个环节中,笔者对学生是进行了分层的:表演的、朗读的、评论的,每个人有自己的任务,每个任务有自己的难易度。这样,每个学生都得到了锻炼,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老师对他们进行了分层。
又如在教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之后,笔者在布置课后作业时也进行了分层,即让学生根据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选择其中的一个作业完成:可以补充论据;可以理清另一篇文章的思路;也可学写一篇议论文。这三个作业是有层次的,但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而不会有被老师分等级的感觉。
一、实行“分层教学”是保证“导学案”有效实施的关键
“导学案”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导学案”的作用,了解学生的学情是关键。
“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况。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认真思考:教学的哪些内容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哪些知识是学生已知的?哪些知识是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可以明白的?哪些知识是需要教师引导点拨才能弄明白的?采用怎样的方法才能使这些知识得到有效的落实?这些问题在备课时尽可能地考虑周全,才能制订出行之有效的“导学案”。事实上,初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上能力和知识积累上的差异是很大的,每个学生有着各自不同的教育需要。所以我们只有根据学情实行“分层教学”,才能保证“导学案”的有效实施。
二、“导学案”教学为“分层教学”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在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的不同,开展不同层面的教学活动,并针对不同发展层次学生的需要给予相应的学法指导,以达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推行“分层教学”,但是这样的分层教学最后还是在为精英们服务。教师们在语文课堂上不可能面对每一个学生,关注到的往往是在课堂上发言积极的、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在很多课堂上,当教师以导演的身份排演节目的时候,总会有几个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要角色。当一个或几个学生面对教师的问题侃侃而谈的时候,很多学生只是其中的一个观众,甚至有一些观众还游离在这出戏之外。虽然教师会根据学生的情况将问题分层设计,可真正思考这些问题的往往也是班级的几个学生,很多学生其实并未真正参与其中。
“导学案”是以学案为主体的。学生人手一份学案,先自学文本,教师再根据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制订自己的教学程序。这势必发挥出所有学生的能动性,教师在备课时候也自然会关注到所有学生。“分层教学”在这样的平台下,就可以得到很好地实施。
三、“导学案”教学中推行“分层教学”的要求
(一)“导学案”中的教学目标要单一,且要确定分层目标
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导学案”要高效利用,教学的目标一定要明确。因为针对同一个文本,让学生自学,学生可学的东西实在太多,如果每个学生都随意发挥,整堂课就会支离破碎。如果就同一文本,确定一个目标让学生去自学,那课堂就会高效得多。此外,因为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在确定目标后,还得就这个目标确定分层目标,以便教学层层推进。如一教师采用“导学案”教学《夏感》,他确定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学会使用较多的赏析方法来赏析文本。根据这个教学目标,他设计的“导学案”有以下几个步骤:(1)找出文章中你喜欢的词语(一般学生都会);(2)摘抄你喜欢的句子,采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一般学生也都会);(3)就全班学生都喜欢的句子展开讨论,说说大家都喜欢的理由(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能力强的学生带动能力弱的);(4)全班讨论怎样的句子会有美感(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赏析句子的方法);(5)采用四组竞赛的形式,用刚学的方法赏析文章中其他好句(每个学生采用一种或两种方法赏析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句子)。在这个“导学案”中,教师始终围绕同一个目标,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掌握方法;而且针对每个学生,教师做到了任务分层,人人参与,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要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且要根据互补原则精心编排学习小组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安排小组讨论,可以使“导学案”教学事半功倍。笔者在执教《唐雎不辱使命》时,先让学生通过自学疏通文本,掌握必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然后,让学生就遇到的难点在小组内探讨,效果不错,学生连“‘今日四矣’中的‘四’在文章中做动词使用”也发现了。
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是最关键的两个环节。可是,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动脑经、不愿意开口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是很不利于语文学习的。而小组互助互学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这个压力。当然,在编排小组时,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尽量按互补原则精心编排。魏书生在班级管理时让学生“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其实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也应该如此,即要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所以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我们得将任务分配到每个学生身上。至于互补,主要有性格互补、男女生互补、成绩优差互补等。
此外,在编排小组时,我们还得考虑学习资源的分配。“导学案”需要发动学生自学,而这需要学生会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如网络、课外书籍或专业人事等。所以,我们得把拥有这些资源的学生尽量分配到各个小组,使他们发挥出更大的影响力和作用。
(三)分层教学不是分等级教学,要尊重每个学生,且做到润物无声、滴水不漏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能力可以提高,但没有兴趣,那就等于没有“源头活水”,总有一天会水枯河干。语文教师要有这样的信念:任何学生都可以学好语文,关键在于让他们爱上语文。
在分层教学中,我们在安排教学目标难易和安排学习小组的时候,不能让学生觉得我们在分等级地对待他们,而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被关爱、被认可的感觉。
在教学《变色龙》的时候。笔者在“导学案”中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全班演课本剧。笔者先在黑板上把文章中所有的角色列出来,让学生选择自己演或推荐其他人来演其中的一个角色。在确定了重要演员之后,笔者让其余学生全部演文章中的群众,而笔者作为观众有可能采访参与演出的任何一个人。在演出时,笔者叫停了好几次,有采访群众的,也有采访原告的(如“你为何要说你有个宪兵兄弟”“你为什么要把手指竖得这么高”等)。通过采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加深了。那节课,学生的笑声不断,课堂高潮迭起。这样,“变色龙”这个形象一定会让他们终生难忘。在这一过程中,这个环节中,笔者对学生是进行了分层的:表演的、朗读的、评论的,每个人有自己的任务,每个任务有自己的难易度。这样,每个学生都得到了锻炼,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老师对他们进行了分层。
又如在教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之后,笔者在布置课后作业时也进行了分层,即让学生根据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选择其中的一个作业完成:可以补充论据;可以理清另一篇文章的思路;也可学写一篇议论文。这三个作业是有层次的,但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而不会有被老师分等级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