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已有很多中国企业走出去并实现了国际化,而中国证券公司的国际化在初现端倪时就遭遇了阻隔。从去年至今,中信证券与贝尔斯登的合作事件仍然是证券业热议的主流话题。
2007年10月23日,中信证券正式发布公告,称其正与美国贝尔斯登公司就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事项进行商议。从媒体同仁披露的情况来看,中信证券和贝尔斯登的合作框架主要是前者投资购买后者价值10亿美元、为期40年的可转换信托优先证券,转换之后这笔投资将获得完全稀释后贝尔斯登大约6%的股权,转换价格为贝尔斯登股票2007年10月15日至19日这五个交易日中的平均收盘价。中信证券在一定条件下还可增持贝尔斯登股份,股份的上限为9.9%。同样,贝尔斯登在获得中国相关管理层同意后将斥资10亿美元购买中信证券的为期6年的可转债,转换价格的时间段还是2007年10月15日至19日中信证券的平均收盘价。双方将各自派代表加入对方的董事会,在中国大陆地区共享管理经验和技术,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并且在香港组建各占50%的合资公司,共同拓展中国大陆以外的亚洲市场。
当中信证券与贝尔斯登的合作公开后,记者曾就此事问及一位香港的投行界人士,他感慨道:“没想到中信还能跟贝尔斯登谈成合作,在华尔街贝氏可是一家很难进入的投行,而想谋得跟贝尔斯登这样的大投行合作,不是什么时候都会有的。双方的这一合作可以促进中信证券开拓海外业务,最重要的是使其能够打入美国这一资本市场的老巢。如果中信证券与贝尔斯登能够成功合作,那么其在亚太甚至世界的影响力将迅速提升。早在中信证券上市之初,其国际化战略就写入了招股说明书,王东明所率领的团队从骨子里就是想要做成国际性大投行。”
当外界都在欣喜中信证券即将打入华尔街腹地时,却被贝尔斯登的破产丑闻浇了个透心凉。在遭受次贷危机重创后,贝尔斯登资产的流动性受到严重影响,几乎到了破产的边缘。贝尔斯登的财务状况和市场表现突然逆转令中信证券无法想象,双方签订合作协议时贝尔斯登的股价约为120美元,最低时股价跌到了5美元以下。贝尔斯登终于表示其公司资金的流动性严重恶化,并且惊动了美联储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纽约联邦储备银行通过摩根大通银行向贝尔斯登公司提供应急资金。最终摩根大通公司在今年3月与贝尔斯登公司签署收购协议,拟以每股2美元收购贝尔斯登,这个价格按当天的收盘价约30美元计算,折价率高达93%。据称这是自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以来,美联储首次向非商业银行提供应急资金。
不管成功与否,中信与贝尔斯登的这次亲密接触无疑是中国证券公司对外投资历史上的一大突破,从中信证券与贝尔斯登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的国际化特别是券商的国际化是危机重重的。证券公司的国际化路线是纷繁复杂的,它比一般企业国际化更艰难,因为他们要对付的是一群最熟悉游戏规则的人。王东明率领的中信团队想要打入华尔街这一金融腹地更是难上加难,尽管在这次与贝尔斯登的合作中,看似遗憾地白忙活了半年,但这半年是非常有价值的,这一价值所在甚至已经超越了与贝尔斯登成功合作本身。
投行是一种资源,真正称得上是国际性的大投行寥寥可数、可谓稀有资源,大投行资源越来越少,买走一家少一家。中国的券商要走出去实现国际化,而韩国日本等亚洲其他国家的券商也会走出去,中国的证券公司的国际化路径正面临极大的竞争。中信证券可谓中国最赚钱的证券公司,特别是其投行业务早已令国内其他券商难以望其项背,但跟国际投行巨鳄们相比中信证券才初出茅庐。
2007年10月23日,中信证券正式发布公告,称其正与美国贝尔斯登公司就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事项进行商议。从媒体同仁披露的情况来看,中信证券和贝尔斯登的合作框架主要是前者投资购买后者价值10亿美元、为期40年的可转换信托优先证券,转换之后这笔投资将获得完全稀释后贝尔斯登大约6%的股权,转换价格为贝尔斯登股票2007年10月15日至19日这五个交易日中的平均收盘价。中信证券在一定条件下还可增持贝尔斯登股份,股份的上限为9.9%。同样,贝尔斯登在获得中国相关管理层同意后将斥资10亿美元购买中信证券的为期6年的可转债,转换价格的时间段还是2007年10月15日至19日中信证券的平均收盘价。双方将各自派代表加入对方的董事会,在中国大陆地区共享管理经验和技术,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并且在香港组建各占50%的合资公司,共同拓展中国大陆以外的亚洲市场。
当中信证券与贝尔斯登的合作公开后,记者曾就此事问及一位香港的投行界人士,他感慨道:“没想到中信还能跟贝尔斯登谈成合作,在华尔街贝氏可是一家很难进入的投行,而想谋得跟贝尔斯登这样的大投行合作,不是什么时候都会有的。双方的这一合作可以促进中信证券开拓海外业务,最重要的是使其能够打入美国这一资本市场的老巢。如果中信证券与贝尔斯登能够成功合作,那么其在亚太甚至世界的影响力将迅速提升。早在中信证券上市之初,其国际化战略就写入了招股说明书,王东明所率领的团队从骨子里就是想要做成国际性大投行。”
当外界都在欣喜中信证券即将打入华尔街腹地时,却被贝尔斯登的破产丑闻浇了个透心凉。在遭受次贷危机重创后,贝尔斯登资产的流动性受到严重影响,几乎到了破产的边缘。贝尔斯登的财务状况和市场表现突然逆转令中信证券无法想象,双方签订合作协议时贝尔斯登的股价约为120美元,最低时股价跌到了5美元以下。贝尔斯登终于表示其公司资金的流动性严重恶化,并且惊动了美联储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纽约联邦储备银行通过摩根大通银行向贝尔斯登公司提供应急资金。最终摩根大通公司在今年3月与贝尔斯登公司签署收购协议,拟以每股2美元收购贝尔斯登,这个价格按当天的收盘价约30美元计算,折价率高达93%。据称这是自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以来,美联储首次向非商业银行提供应急资金。
不管成功与否,中信与贝尔斯登的这次亲密接触无疑是中国证券公司对外投资历史上的一大突破,从中信证券与贝尔斯登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的国际化特别是券商的国际化是危机重重的。证券公司的国际化路线是纷繁复杂的,它比一般企业国际化更艰难,因为他们要对付的是一群最熟悉游戏规则的人。王东明率领的中信团队想要打入华尔街这一金融腹地更是难上加难,尽管在这次与贝尔斯登的合作中,看似遗憾地白忙活了半年,但这半年是非常有价值的,这一价值所在甚至已经超越了与贝尔斯登成功合作本身。
投行是一种资源,真正称得上是国际性的大投行寥寥可数、可谓稀有资源,大投行资源越来越少,买走一家少一家。中国的券商要走出去实现国际化,而韩国日本等亚洲其他国家的券商也会走出去,中国的证券公司的国际化路径正面临极大的竞争。中信证券可谓中国最赚钱的证券公司,特别是其投行业务早已令国内其他券商难以望其项背,但跟国际投行巨鳄们相比中信证券才初出茅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