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宏观审慎性监管法律问题探析

来源 :金融视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gy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让人们认识到了审慎性监管存在的不足,而且也使国际社会对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进行反思。危机过后,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加强金融监管立法,从法律上强化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性监管上的权限,明确了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性监管上的法律地位。在我国,十二五规划虽然明确提出要构建逆周期的宏观审慎性监管制度框架,但是宏观审慎性监管在法律上仍处于空白。为此,我国应进一步明确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性监管中的法律地位,完善宏观审慎性监管法律体系,提高我国宏观审慎性监管水平,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我国中央银行履行宏观审慎性监管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一)未明确中国人民银行在宏观审慎性监管中的法律地位
  2003年修改的《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能。但是倘若把此作为中国人民银行行使宏观审慎性监管的法律依据,未免有些牵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通过立法,赋予中央银行宏观审慎性监管的权限。但是,在我国尚未在任何法律法规中提及宏观审慎性监管,更未明确中国人民银行在宏观审慎性监管中的法律地位,中国人民银行行使宏观审慎性监管缺乏直接的法律依据。
  (二)中国人民银行有效履行宏观审慎性监管的工具尚未得到法律确认
  修改后的《中国人民银行法》虽然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维护金融稳定的职权,但是仅赋予了中国人民银行为化解金融风险而享有监督检查权,却没有行使金融稳定的具体手段和工具,而作为金融稳定重要组成部分的宏观审慎性监管也面临同样的困境。在具体的宏观审慎性监管实践中,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创新设立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及社会融资规模监测等宏观审慎性监管工具,有效制约了资本充足率不足且资产质量较差的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对整个金融系统给出了一个宏观的衡量指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金融风险的发生。然而,中国人民银行这些行之有效的宏观审慎性监管工具却仍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这使得中国人民银行在运用宏观审慎性监管工具,维护金融稳定的工作中,缺少相关法律依据。
  (三)我国宏观审慎性监管协调机制缺乏法律依据
  随着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法》的修订,我国形成了“一行三会”分业监管格局,分业监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货币政策制定和监管技术的水平。但是随着时代进步和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混业经营已经成为大势所趋,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的业务相互交叉渗透,“一行三会”分业监管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监管空白和监管重叠的问题,给我国金融体系造成隐患。在“混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现状下,加强监管协调机制是目前分业监管最可行的补充措施,但是目前我国在法律层面仍没有形成宏观审慎性监管协调机制。2013年8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建立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外汇局参加的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各监管机构,适应了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但还缺乏立法依据和相应的实施细则。
  (四)金融监督管理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无法可依,系统性风险识别能力较弱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十五条、《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六条,对建立金融监督管理信息共享机制作出规定,但是在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各金融监管机构向中央银行报送金融系统性风险信息的义务,导致中国人民银行建立金融监督管理信息共享机制工作缺乏法律支持。
  对中央银行履行宏观审慎性监管的法律建议
  (一)在法律上确立中央银行履行宏观审慎性监管的地位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金融改革的关键时期,全社会的法治意识不断增强,依法行政也成为中央银行越来越重视的问题。中央银行若行使宏观审慎性监管,就必须有法律层面的基本保证。为更好地履行宏观审慎性监管,维护经济的平稳运行,应尽快修订《中国人民银行法》,从法律上明确赋予中国人民银行履行宏观审慎性监管的主导地位。同时将监管的权力细化分工,明确各级人民银行的监管权限和义务,增强系统性风险的提前识别能力,确保金融系统的稳定运行。
  (二)修订《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中国人民银行履行宏观审慎性监管的工具
  修订《中国人民银行法》相关法律条文,赋予中国人民银行履行宏观审慎性监管工具。一是在法律上明确赋予中国人民银行宏观审慎性监管工具,将中国人民银行实践采用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及社会融资规模监测等工具纳入《中国人民银行法》相关法律条文。二是将逆周期监管工具及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措施纳入《中国人民银行法》法律条文。三是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可依据巴塞尔委员会的规定,制定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实施细则办法。
  (三)设立宏观审慎监管委员会,强化信息沟通及协调
  借鉴英格兰银行的模式,参照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做法,在中央银行内部设立宏观审慎监管委员会。宏观审慎监管委员会具体负责宏观审慎性监管政策的制定并对专业监管机构提供意见指导,专业监管机构具体负责各行业的金融监管并定期向宏观审慎监管委员会报送监管信息,保证宏观审慎监管信息的沟通及协调,确保金融系统的平稳运行。
  (四)制定系统性风险监测评估办法细则,完善宏观审慎性监管法律体系
  应加强系统性风险识别监测,促进中国人民银行有效实施宏观审慎性监管。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法》制定系统性风险监测评估办法细则,明确中国人民银行系统性风险监测、评估、识别的具体措施办法;建立金融稳定压力测试相关的实施办法,定期组织商业银行金融稳定压力测试,为提高宏观审慎性监管评估的前瞻性和科学性提供法律依据。
其他文献
我们说话,写文章,语言准确是最基本的要求。所谓准确,无非就是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或思想、感情的实际情况。说话,写文章,都是一句一句地说,一句一句地写。而句子都是由语词组成的,在多数情况下,语词都是表示概念的。因此,概念的明确及其恰当的运用,是保证语言准确的关键。
期刊
一、投资者教育的重要性  投资者保护是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证券监管的三大目标之一。有研究表明,投资者保护程度与证券市场的发达程度是成正比的,投资者保护工作做得越好,越有利于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
期刊
摘 要:共谋假说和有效结构假说是产业组织理论中关于市场结构和企业绩效关系的两个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研究发现:集中度与绩效之间呈正向关系,市场份额与集中度之间呈负向关系,但都不显著;保险业的效率是决定其绩效的关键因素;我国保险业不存在产业组织学中所谓的共谋假说和有效结构假说这一结论的政策性意义在于,保险公司在扩大市场份额的同时,应该更加关注其经营效率  关 键 词:共谋假说;有效结构假说;保险业市场结
期刊
推进人民银行工作效益审计的思考  刘 立 坤    (保定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河北 保定071009)  近代审计自产生以来,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18世纪的详细审计,20世纪初的财务审计,二战后的管理审计。20世纪4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公共开支的增长和公营企业的涌现,经济资源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日益尖锐,一些西方国家的审计机关开始从单纯的财务审计和合规性审计进入以效益审计为中心、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并
期刊
摘 要:基于CS战略,可将保险公司的竞争力定义为保险公司为外部客户和内部客户创造增加价值的能力,这更能全面反映竞争力的实质内涵。依据保险公司CS战略运作机理,保险公司的竞争力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主要由外部客户满意度、内部员工满意度和股东满意度等基本要素构成,在此基础上,可建立相应的保险公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关 键 词:CS战略;保险公司;竞争力;客户满意度;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F
期刊
2013年,注定是中国银行业发展史上一个转折点。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冲击,打击影子银行,整顿表外业务……一系列负面因素影响下,商业银行业绩增速大幅放缓,银行暴利时代正进入尾声。在这一年,三中全会为未来几年的改革描绘了一幅详细蓝图,“改革”无疑成为延续到2014年的关键词,中国银行业将在今年经历更多的挑战。  在内外部的双重压力下,银行业今年转型升级的步伐大幅加快,小微金融、电子银行、银行国际化成
期刊
作为我国金融市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策性银行的定位与改革一直备受关注。  对于现有的三家政策性银行来说,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成绩有目共睹。但是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的要求,如何更好地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进一步深化改革,将成为这三家政策性银行不得不面对的新命题。  功能作用不可替代  1994年,适应国务院“实行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分离”的改革
期刊
每个人在年少时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想。青春是一个梦想的季节,因为有梦想,我们才能去追寻,因为有梦想,我们才勇于去拼搏,因为有梦想,我们才会努力让人生更加绚烂。  拥有梦想是成功的第一步,梦想是成功的催化剂。1999年,23岁的李飞从山东经济学院会计系毕业,跨入了农发行潍坊市分行的大门。  他在会计、计划、客户等多个岗位工作过, 先后担任临朐县支行副行长、潍坊市分行客户部高级主管等职务。十四年来,
期刊
利率市场化进一步压缩息差,民营资本抢夺市场空间,如火如荼的互联网金融更是从各个方面蚕食着银行业的生存资源。  “三座大山”压顶,银行业的传统优势正在面临一系列的严峻挑战。不管是发力中间业务、深耕小微,还是主动拥抱互联网,银行业的变革与转型,就在眼前。  2013年,利率市场化、民营银行、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业最火的三个关键词,它们正从不同方面改变着目前的金融业态,打破原有的竞争关系。  息差收窄倒逼
期刊
随着三十多年来国内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居民的财富也在不断积累,为资产管理行业奠定了巨大的客户基础。随着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和居民财富快速积累,投资者对其财富保值增值的需求愈加迫切,银行存款利息已不能满足理财需求,投资者进行理财的渠道逐渐多样化,存款“脱媒”效应开始逐渐显现。  在上述背景下,目前国内资产管理行业已进入全面竞争的时代,截至今年9月末,银行理财产品规模9.9万亿,信托产品资产10.1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