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扩大的招生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本文通过介绍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及其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化实践,分析其办学过程及开展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特点,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提出若干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建议。
关键词:发达国家 大学毕业生 就业机制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扩大招生规模,高等学校大学毕业生数量连年递增。全国大学毕业生规模从2002年的145万人到2004年的280万人,实现首次翻番仅用了两年时间,到2009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规模已达610万人,而截至2012年这一规模已近700万人。从就业情况来看,全国大学毕业生2002年7月的一次性就业率仅约为65%,直到当年12月份才实现80%的就业率,随后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一直不容乐观,尤其在2008年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带来的用人需求萎缩,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只能基本稳定在65%左右。从海南省的高等学校大学毕业生及其就业情况来看,2005年海南大学毕业生1.2万人,同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不足80%,从2008年开始海南省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实现80%,截至2012年6月,海南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接近70%。虽然从整体看来海南省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略好于全国的整体就业形势,但这样的就业局面依然不容乐观,给海南省高等学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各个地区的发达国家在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运行机制方面的特点,总结相关经验为建立适于海南发展需要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比较
1.美国大学毕业生就业
在20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美国基本上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在大批的大学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后,显著提升整体的劳动力技术与文化素质水平的同时,也无疑为美国的就业市场增添了巨大的负担。由于每一所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都对学校的社会声誉及其在全美的综合排名和今后的招生产生重大影响,美国各个高校一直以来都是非常重视学生的就业问题,学校会尽一切努力帮助学生找到工作。
(1)学校提供就业指导
美国高校为帮助毕业学生顺利找到工作,一般都会设立专门的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其工作重点包括对学生学习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项目以及向毕业生及时提供就业信息介绍工作等。在学生刚进校的第一年,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就会展开对学生的职业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就业状况;第二年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会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特长,进而帮助学生以职业生涯导向选择适合就读的专业;第三年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将帮助学生了解企业资料和市场需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一些招聘会,让学生通过参与就业市场竞争了解就业市场状况;第四年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会有针对性的组织安排辅导学生撰写求职信,并教授学生求职要领和面试技巧等专业化的求职技能。美国高校的这种就业指导模式一般会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对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养成其就业能力有这重大的帮助。另外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还会为不断搜集和整理各种就业信息以供学生们随时查阅,并且每年还会以各种形式如举办职业交流洽谈会来向企业推荐学生就业,安排用人单位来校对毕业生进行就职前的面试等相关考核。经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推荐的毕业生其就业成功率一般要高于其他的就业渠道。
(2)中介机构牵线搭桥
美国非常重视社会劳动力就业中介机构在高等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所起到的牵线搭桥的作用。在众多的社会公益性非营利中介机构中,以NACE(全美高校和雇主协会)最为著名。该组织创建于1956年,是一家专门为美国高等学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和用人单位招聘雇员牵线搭桥的中介机构,目前其拥有的会员单位包括1800多家高校和1900多家用人单位。该协会以帮助学生选择并获得满意的工作,帮助雇主制定有效的人员招聘计划并提供优秀人选为服务宗旨,每年能够为全美100万高等学校大学毕业生提供求职就业服务。该协会每年还出版一些定期刊物,对就业市场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求职和招聘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等进行调查和分析,用以帮助大学毕业生解决求职就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其中最有名的《择业》杂志为学生提供了大容量的职业目录——有关雇主企业的岗位需求计划和招聘信息,为此许多学校把它列为学生就业和求职的指导性参考资料。另外,由于美国的用人单位一直都非常重视雇员的实践工作经验,因此高校往往会安排学生在校期间利用空闲时间到一些公司“零薪实习”,通过参与实际工作积累实践经验,以帮助学生在毕业时更加顺利的找到工作,甚至有学生可能会因其在实习期间的良好表现而在毕业后被公司直接录用。
2.德国大学毕业生就业
德国是全世界最早建立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的国家,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展开的指导工作有着悠久的历史。德国的高等学校一直以来都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高度重视,整个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学生求学生涯、职业生涯和个人规划的全过程,这也是德国高等学校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培训的特色。
(1)招生教学与就业整合
德国高校非常注重学生提供入学前的咨询服务,其主要内容就是为广大学生提供包括学校专业设置情况介绍、专业就业前景、学生如何根据自己特长、兴趣、爱好及综合素质选学相应的专业、设计自己职业生涯等咨询服务。这种入学前的咨询服务使学生能够在入学以后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调整所学的专业或专业方向,这对学生更好地培养发展自己的良好个性、发挥其特征与潜能、致力于对兴趣专业的学习等方面提供了一个广阔而自由的空间,为大学生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各个高校还会建立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计划指导机制,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确定今后的职业计划和奋斗目标。德国的高等学校非常重视每个学生今后的职业选择问题,通过每个学生所进行的个体倾向性就业目标的测试,来帮助毕业学生展开对职业选择倾向的分析,并结合专家学者对毕业生进行的指导和帮助,使毕业生在择业、就业时更有针对性、目的性。某些高校还会请一些事业有成的毕业校友返校向应届毕业生介绍其成功的就业经验或创业史,进行现身说法式的教育,这对毕业生今后的择业就业或自主创业将起到重要的激励作用。 (2)专业实习与就业挂钩
德国高校往往会把为学生提供实习工作作为一项办学过程中的重要事情来抓,他们通过与企业联系合作的形式,积极为以毕业生为主的在校学生提供实习的岗位。这些接受学生实习的公司往往会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团队合作精神、技术技能等方面的要求都非常严格,一般进入实习公司后学生们都要接受严格的岗位业务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在安排毕业生到公司参加实习之前都会由学校安排专人根据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和个人能力的综合评价来推荐实习岗位。另一方面安排学生实习的公司企业也会根据一套完善的制度来考核毕业生在实习期间的综合表现进而确定是否录用该毕业生为正式雇员。一般情况下,学校为学生提供实习位置而最后过渡到公司接收,这种针对性的专业性实习使毕业生留用实习单位的成功率非常高,所以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用人单位和学生都比较重视就业前的实习,这种毕业生就业的形式在德国高校尤为普遍。
3.日本大学生就业
日本高等学校的就业指导模式是1915年从美国引进的,随后东京大学建立青年就业指导中心,直到20世纪50年代,日本高等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逐渐发展完善,逐步形成了日本高校就业指导制度规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就业体系。
(1)就业指导制度规范化
日本高校往往会在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年集中开展就业指导。由于近年就业形势的恶化,很多高校把就业指导的时间提前,甚至会有学校从学生进校就开始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总体而言,日本高等学校对学生展开的就业指导一般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帮助学生展开自我分析,除一般的个人履历、学习成绩、健康状况等外,个人的性格特征、人际关系等等都是分析的重点,从而帮助学生发挥所长选择合适的职业或企业;二是由学校组织就业指导讲座和行业说明会,请业界专家学者来给学生介绍经济环境、就业市场等相关情况,帮助学生了解就业状况;三是有针对性的开设就职指导讲座,帮助学生完成求职材料,训练学生的求职技能,进而让学生能够做出选择,参加自己理想的公司企业的面试和考核。
日本高校的这一就业指导模式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走向规范。日本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被要求在学校的就职课程注册,进而由学校建立学生的个人就职档案并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全面反映毕业生的各种情况。其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SPI适性检查,是许多日本高等学校都要对毕业生进行的一种就职综合考试。该项检查能对学生的基本素质、个性特征和综合能力等作出较为科学的评估,以弥补仅仅反映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学习成绩这一标准的不足。通过这项就职综合考试最后形成一张图表,来综合反映一个学生的全面情况,并列有适合的职业种类和行业的评价和建议以供学生参考,这项工作也许是日本大学就业指导的特色。
(2)就业资讯信息网络化
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再合适的工作单位就职,日本高等学校往往会不惜重金建立岗位需求信息库和公司企业基本情况数据库,并使就职资讯利用互联网实现信息网络化。大学毕业生求职就业是一个复杂的双向选择的动态过程,用人单位与大学毕业生之间存在着相互评价与考察,因此在这一过程中用人单位和大学毕业生双方的信息资讯和资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日本是一个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最快的国家,一些专门从事企业信息资源开发的公司如日本帝国数据库公司就专门开发了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职信息服务,提供公司企业的基本情况,如用人的要求、新职员的待遇,以及该公司企业中各个大学的毕业生就职情况等,帝国数据库公司有时还会对公司企业的状态指数、活力指数作出评价,为学生选择理想的职业和岗位提供参考。
三、对发达国家有益经验的借鉴
随着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也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分统包”的分配就业制度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以人才市场为导向的自主就业制度。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的改革,需要就业市场的组织者及市场规则的制定者、毕业生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培养供给单位等三方面相互协调、密切配合。虽然发达国家与我国现行的社会制度不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等也存在差别,但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背景下,劳动力就业市场配置机制也在不断的完善。为此,发达国家在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方面的有益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优化政府管理职能,完善就业保障机制
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新机制首先就要建立一套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够形成公开、公平、优胜劣汰的就业环境的法律和法规。政府应当把毕业生、高校、用人单位三方面的责任和权利,利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以确保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合法权利,维护劳动力市场的公平竞争。政府要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规范就业市场,创造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共同的诚信基础,使人才市场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尽快制定并通过就业促进相关法律加强各种就业促进职能系统化,构建分工合理、职责明确、协调合作的就业促进机制。
2.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加强就业指导力度
各个高校应当根据市场劳动力需求状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不断优化专业结构,调整原有专业,满足社会各行业对人才的需要。根据市场需求改革课程设置和专业方向,以增强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的能力。另外,不要盲目扩大专业招生规模,避免人才堆积和人才浪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指导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个重心。面对当今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各个高校应当将就业指导前移,实现就业指导全程化;开设专业就业指导课程,加强专业就业指导服务;开展就业信息咨询工作,为学生提供详细而有效的就业信息咨询。
3.重视用人单位实习,完善中介组织建设
社会各用人单位应该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主动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实习机会,帮助大学毕业生了解人才市场运行机制,能够提前适应工作岗位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通过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提供实习机会,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工作,具备初步的实践操作能力,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并满足单位的人才需求。在推进用人单位与大学毕业生的双向选择过程中,中介组织对推进毕业生就业起着很大的作用,是市场运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市场劳动力中介机构可以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秩序,保护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为双方构筑桥梁,搭建双向沟通和交流的双向互动平台。切实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介组织的建设,确保中介组织工作到位,职责落实,是完善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的一项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余国林.国外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9(8):149-150.
[2]张然.欧盟灵活保障就业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许小石.中外大学生就业机制的比较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3):43-44.
作者简介:吴灵均(1980-),女,四川阆中人,海口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会计学,劳动经济学;肖瑶(1984-),男,湖南岳阳人,海口经济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教育经济学;向维杰(1987-),男,四川绵阳人,海口星火联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关键词:发达国家 大学毕业生 就业机制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扩大招生规模,高等学校大学毕业生数量连年递增。全国大学毕业生规模从2002年的145万人到2004年的280万人,实现首次翻番仅用了两年时间,到2009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规模已达610万人,而截至2012年这一规模已近700万人。从就业情况来看,全国大学毕业生2002年7月的一次性就业率仅约为65%,直到当年12月份才实现80%的就业率,随后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一直不容乐观,尤其在2008年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带来的用人需求萎缩,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只能基本稳定在65%左右。从海南省的高等学校大学毕业生及其就业情况来看,2005年海南大学毕业生1.2万人,同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不足80%,从2008年开始海南省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实现80%,截至2012年6月,海南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接近70%。虽然从整体看来海南省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略好于全国的整体就业形势,但这样的就业局面依然不容乐观,给海南省高等学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各个地区的发达国家在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运行机制方面的特点,总结相关经验为建立适于海南发展需要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比较
1.美国大学毕业生就业
在20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美国基本上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在大批的大学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后,显著提升整体的劳动力技术与文化素质水平的同时,也无疑为美国的就业市场增添了巨大的负担。由于每一所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都对学校的社会声誉及其在全美的综合排名和今后的招生产生重大影响,美国各个高校一直以来都是非常重视学生的就业问题,学校会尽一切努力帮助学生找到工作。
(1)学校提供就业指导
美国高校为帮助毕业学生顺利找到工作,一般都会设立专门的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其工作重点包括对学生学习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项目以及向毕业生及时提供就业信息介绍工作等。在学生刚进校的第一年,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就会展开对学生的职业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就业状况;第二年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会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特长,进而帮助学生以职业生涯导向选择适合就读的专业;第三年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将帮助学生了解企业资料和市场需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一些招聘会,让学生通过参与就业市场竞争了解就业市场状况;第四年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会有针对性的组织安排辅导学生撰写求职信,并教授学生求职要领和面试技巧等专业化的求职技能。美国高校的这种就业指导模式一般会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对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养成其就业能力有这重大的帮助。另外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还会为不断搜集和整理各种就业信息以供学生们随时查阅,并且每年还会以各种形式如举办职业交流洽谈会来向企业推荐学生就业,安排用人单位来校对毕业生进行就职前的面试等相关考核。经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推荐的毕业生其就业成功率一般要高于其他的就业渠道。
(2)中介机构牵线搭桥
美国非常重视社会劳动力就业中介机构在高等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所起到的牵线搭桥的作用。在众多的社会公益性非营利中介机构中,以NACE(全美高校和雇主协会)最为著名。该组织创建于1956年,是一家专门为美国高等学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和用人单位招聘雇员牵线搭桥的中介机构,目前其拥有的会员单位包括1800多家高校和1900多家用人单位。该协会以帮助学生选择并获得满意的工作,帮助雇主制定有效的人员招聘计划并提供优秀人选为服务宗旨,每年能够为全美100万高等学校大学毕业生提供求职就业服务。该协会每年还出版一些定期刊物,对就业市场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求职和招聘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等进行调查和分析,用以帮助大学毕业生解决求职就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其中最有名的《择业》杂志为学生提供了大容量的职业目录——有关雇主企业的岗位需求计划和招聘信息,为此许多学校把它列为学生就业和求职的指导性参考资料。另外,由于美国的用人单位一直都非常重视雇员的实践工作经验,因此高校往往会安排学生在校期间利用空闲时间到一些公司“零薪实习”,通过参与实际工作积累实践经验,以帮助学生在毕业时更加顺利的找到工作,甚至有学生可能会因其在实习期间的良好表现而在毕业后被公司直接录用。
2.德国大学毕业生就业
德国是全世界最早建立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的国家,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展开的指导工作有着悠久的历史。德国的高等学校一直以来都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高度重视,整个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学生求学生涯、职业生涯和个人规划的全过程,这也是德国高等学校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培训的特色。
(1)招生教学与就业整合
德国高校非常注重学生提供入学前的咨询服务,其主要内容就是为广大学生提供包括学校专业设置情况介绍、专业就业前景、学生如何根据自己特长、兴趣、爱好及综合素质选学相应的专业、设计自己职业生涯等咨询服务。这种入学前的咨询服务使学生能够在入学以后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调整所学的专业或专业方向,这对学生更好地培养发展自己的良好个性、发挥其特征与潜能、致力于对兴趣专业的学习等方面提供了一个广阔而自由的空间,为大学生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各个高校还会建立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计划指导机制,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确定今后的职业计划和奋斗目标。德国的高等学校非常重视每个学生今后的职业选择问题,通过每个学生所进行的个体倾向性就业目标的测试,来帮助毕业学生展开对职业选择倾向的分析,并结合专家学者对毕业生进行的指导和帮助,使毕业生在择业、就业时更有针对性、目的性。某些高校还会请一些事业有成的毕业校友返校向应届毕业生介绍其成功的就业经验或创业史,进行现身说法式的教育,这对毕业生今后的择业就业或自主创业将起到重要的激励作用。 (2)专业实习与就业挂钩
德国高校往往会把为学生提供实习工作作为一项办学过程中的重要事情来抓,他们通过与企业联系合作的形式,积极为以毕业生为主的在校学生提供实习的岗位。这些接受学生实习的公司往往会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团队合作精神、技术技能等方面的要求都非常严格,一般进入实习公司后学生们都要接受严格的岗位业务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在安排毕业生到公司参加实习之前都会由学校安排专人根据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和个人能力的综合评价来推荐实习岗位。另一方面安排学生实习的公司企业也会根据一套完善的制度来考核毕业生在实习期间的综合表现进而确定是否录用该毕业生为正式雇员。一般情况下,学校为学生提供实习位置而最后过渡到公司接收,这种针对性的专业性实习使毕业生留用实习单位的成功率非常高,所以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用人单位和学生都比较重视就业前的实习,这种毕业生就业的形式在德国高校尤为普遍。
3.日本大学生就业
日本高等学校的就业指导模式是1915年从美国引进的,随后东京大学建立青年就业指导中心,直到20世纪50年代,日本高等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逐渐发展完善,逐步形成了日本高校就业指导制度规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就业体系。
(1)就业指导制度规范化
日本高校往往会在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年集中开展就业指导。由于近年就业形势的恶化,很多高校把就业指导的时间提前,甚至会有学校从学生进校就开始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总体而言,日本高等学校对学生展开的就业指导一般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帮助学生展开自我分析,除一般的个人履历、学习成绩、健康状况等外,个人的性格特征、人际关系等等都是分析的重点,从而帮助学生发挥所长选择合适的职业或企业;二是由学校组织就业指导讲座和行业说明会,请业界专家学者来给学生介绍经济环境、就业市场等相关情况,帮助学生了解就业状况;三是有针对性的开设就职指导讲座,帮助学生完成求职材料,训练学生的求职技能,进而让学生能够做出选择,参加自己理想的公司企业的面试和考核。
日本高校的这一就业指导模式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走向规范。日本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被要求在学校的就职课程注册,进而由学校建立学生的个人就职档案并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全面反映毕业生的各种情况。其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SPI适性检查,是许多日本高等学校都要对毕业生进行的一种就职综合考试。该项检查能对学生的基本素质、个性特征和综合能力等作出较为科学的评估,以弥补仅仅反映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学习成绩这一标准的不足。通过这项就职综合考试最后形成一张图表,来综合反映一个学生的全面情况,并列有适合的职业种类和行业的评价和建议以供学生参考,这项工作也许是日本大学就业指导的特色。
(2)就业资讯信息网络化
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再合适的工作单位就职,日本高等学校往往会不惜重金建立岗位需求信息库和公司企业基本情况数据库,并使就职资讯利用互联网实现信息网络化。大学毕业生求职就业是一个复杂的双向选择的动态过程,用人单位与大学毕业生之间存在着相互评价与考察,因此在这一过程中用人单位和大学毕业生双方的信息资讯和资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日本是一个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最快的国家,一些专门从事企业信息资源开发的公司如日本帝国数据库公司就专门开发了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职信息服务,提供公司企业的基本情况,如用人的要求、新职员的待遇,以及该公司企业中各个大学的毕业生就职情况等,帝国数据库公司有时还会对公司企业的状态指数、活力指数作出评价,为学生选择理想的职业和岗位提供参考。
三、对发达国家有益经验的借鉴
随着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也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分统包”的分配就业制度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以人才市场为导向的自主就业制度。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的改革,需要就业市场的组织者及市场规则的制定者、毕业生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培养供给单位等三方面相互协调、密切配合。虽然发达国家与我国现行的社会制度不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等也存在差别,但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背景下,劳动力就业市场配置机制也在不断的完善。为此,发达国家在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方面的有益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优化政府管理职能,完善就业保障机制
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新机制首先就要建立一套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够形成公开、公平、优胜劣汰的就业环境的法律和法规。政府应当把毕业生、高校、用人单位三方面的责任和权利,利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以确保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合法权利,维护劳动力市场的公平竞争。政府要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规范就业市场,创造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共同的诚信基础,使人才市场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尽快制定并通过就业促进相关法律加强各种就业促进职能系统化,构建分工合理、职责明确、协调合作的就业促进机制。
2.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加强就业指导力度
各个高校应当根据市场劳动力需求状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不断优化专业结构,调整原有专业,满足社会各行业对人才的需要。根据市场需求改革课程设置和专业方向,以增强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的能力。另外,不要盲目扩大专业招生规模,避免人才堆积和人才浪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指导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个重心。面对当今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各个高校应当将就业指导前移,实现就业指导全程化;开设专业就业指导课程,加强专业就业指导服务;开展就业信息咨询工作,为学生提供详细而有效的就业信息咨询。
3.重视用人单位实习,完善中介组织建设
社会各用人单位应该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主动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实习机会,帮助大学毕业生了解人才市场运行机制,能够提前适应工作岗位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通过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提供实习机会,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工作,具备初步的实践操作能力,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并满足单位的人才需求。在推进用人单位与大学毕业生的双向选择过程中,中介组织对推进毕业生就业起着很大的作用,是市场运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市场劳动力中介机构可以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秩序,保护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为双方构筑桥梁,搭建双向沟通和交流的双向互动平台。切实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介组织的建设,确保中介组织工作到位,职责落实,是完善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的一项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余国林.国外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9(8):149-150.
[2]张然.欧盟灵活保障就业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许小石.中外大学生就业机制的比较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3):43-44.
作者简介:吴灵均(1980-),女,四川阆中人,海口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会计学,劳动经济学;肖瑶(1984-),男,湖南岳阳人,海口经济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教育经济学;向维杰(1987-),男,四川绵阳人,海口星火联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