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还能这样演

来源 :神州民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mvsgx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中皮影是流传于四川省东北米仓山南麓(巴中市境内)的一种民间皮雕工艺美术和民间皮影戏。据《巴中县文化志》载:地区早在宋代就有“皮影戏”。伴随巴山人民走过了上千年的时光,今天仍是巴山人民钟爱的民间剧种。
  地道的四川风味
  巴中皮影和其他地方的皮影共通点很多,但因为是巴山蜀水孕育出来,自然是属巴山蜀水的性格,于共通之处显示自己的个性。巴中皮影演出使用的“灯腔”是巴山地区地道的民间音乐,历史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在表演中融入了“变脸”技巧,软发软髯在全国其他皮影中也是相当少见;除了常见的历史演义戏、民间传说戏、神话寓言戏等三百个演出剧目外,还有像《斩巴蛇》、《牡丹灯》、《四下河南》这些根植于巴中文化的地方戏。当然也会出演紧贴时代步伐的剧种,就像在抗日战争期间也曾编演宣传抗日救国的新戏就有《兄妹开荒》、《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等。
  巴中皮影的人像有个很特别的称谓“门神”。难道巴中皮影的人像和我们日常所见的“门神”还有什么联系?据传,早期的巴中皮影人像制作无固定尺寸,艺人们将堂屋与偏屋的门神尺寸借引到皮影人像的制作,所以才会被叫为“门神”。巴中皮影的人像可以根据大小分为“头门神”(高1.8尺),“二门神”(高1.4尺),“三门神”(高0.8尺)。现在,巴中皮影的人像多以高1.4尺的“二门神”为主。而人像上造型独特的“马靠”和“马盔”也正是源于巴山民间门神的造型艺术,这在全国其他地区也少见。
  庙会戏、还愿戏、青苗戏、太平戏、民俗礼仪戏、雨戏……可见巴中皮影的演出方式并不单一。在剧团班主家的神龛上敬有“傀儡先师”(木雕小人),道具箱里放有两个木人,名曰 “田老爷”和“岳皇菩萨”。“田老爷”传说为唐玄宗时朝廷的乐官,民间演还愿戏时,请他出来“勾愿”。演青苗戏除蝗虫时则请“岳皇菩萨”出来除虫。
  在乡间每次的演出时间是“任性”的,短的话2到3天演完,也可以演上十天半个月。都说“顾客是上帝”,所以演出时老百姓才是“话事人”,说演什么戏,戏班就得演什么。演出剧目是没有固定的,但神话这个主题却是永恒不变。巴中皮影自带浓郁的四川风味,唱腔是川戏的“昆”、“高”、 “胡”、“弹”、“灯”,演唱时讲究唱腔,板、眼,要求严格。伴奏乐器与川剧伴奏乐器相同,锣鼓打击为主,次为京胡、盖板、二胡、唢呐,还有扬琴、琵琶等弹拨乐器,打锣鼓者和走影子者身兼数职。其实“巴中皮影”就是皮影人演川剧。
  皮影人演川剧
  巴中皮影戏的演出是在传统的亮子(又叫档子,用白色细麻布或纱制白布制成的屏幕,一般长宽2.1米×1.2米)上进行表演,亮子挂在12根斑竹竿组成的竹架上。用12根斑竹竿是有缘由的,着地4根竹竿称“四大天王”,拉扯“四大天王”的八根横担为“八大金刚”。左边中间有一根不剃枝的立柱,名曰“上天梯”,专挂锣鼓、丝弦之用;竹架正中横绷的绳子叫“中堂绳子”,用来挂正角皮人;左边一根叫“走堂绳子”用来挂女角皮人;右边的走堂绳子用来挂杂角皮人。
  艺人手持提签在亮子上操纵皮人叫走影子,利用灯影配合演员的道白、唱腔进行演戏,就跟川剧舞台上的真人表演一样,丢翳子、转椅子、抛帕子、高跷鞋、走圆场、风摆柳、抖肩膀、走边鱼上水等;舞刀对枪,咔嚓一刀,砍下头来,比真人戏更加动人,神情气势,绘声绘色。皮影戏讲究舞台布景,楼台亭榭,宮殿府宅,花鸟树木,山水园林等栩栩如生,尤其是表演龙腾虎跃,踏云驾雾,飞身上天,孙悟空七十二变,妖魔法术等特殊技巧,也是戏剧演员望尘莫及的。
  道具不可以全拆完
  巴山皮影人像的制作,第一步就是“绘纸格子”,也就是将皮影人的头、身躯、四肢分画纸上,这源于从前的“皮格子”。而巴中皮影少用皮格子,因皮格子在雕刻制作时会使人像变形,为保证皮影身姿秀柳,不发生型变,巴中皮影艺人改传统“皮格子”为“纸格子”。
  绘好格子后,根据皮影人像大小将制作好的牛皮分解成块,把“纸格子”粘贴在牛皮上,分别用多把不同类型的雕刀进行细致的捶雕,头、身躯、四肢、手掌等分开捶刻。捶刻分阳刻与阴刻,一般以阴刻为主。巴中皮影捶刻刀具多达40余把,刀具有宽窄不同的斜口刀(尖刀)、平刀、圆刀、三角刀、花口刀等,多年的捶刻实践,艺人们总结出一套口诀:“樱花平刀扎、万字平刀推;袖头袄边凿刀上、花朵尖刀刻;先刻头帽后刻脸、眼眉刻完再刻鼻子尖……”
  捶刻完之后就是彩绘,彩绘是相当讲究的一步,根据不同的人物形象有不同的彩绘图案和方法。女性发饰和衣饰,多用花、草、云、凤等纹样,男性则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为图案。忠良人物为五分脸,反面人物为七分脸,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末、丑角色齐全。巴中皮影所用彩绘色料来自巴山深处的多种天然植物与矿物混合而成的染料,红、黄、青、绿、黑等纯色是主调。色彩调配十分讲究,颜色的浓淡、稀释全用手工控制,采用传统渗透法,颜色调配好后用大小各异的狼毫上色。
  在彩绘结束后,用毛笔将微火熬制的桐油(以油滴吊起丝为准)均匀地涂在黄牛皮雕的皮人上,反复均涂。用较厚水牛皮雕的皮人,就用木脚盆盛明油浸泡,浸泡得越久效果越佳,色泽鲜亮,表演时连额头上的眉毛都依稀可见,又不怕被老鼠咬坏,能保持200年不变色!
  皮影人像的头部不用组装,演出时按剧情需要撤换。将身躯、四肢、手脚、手掌等13个部位用粗、细麻绳连接打结定型,使无头皮人(民间称“桩”)成为一个整体,再上三根提签(背部和双手)供走影的人(演员)操作,演出时插上人头即可演戏使用。巴中皮影演出中,常有“桩”80多个,男女人头100多个。演出结束要下桩,也就是拨下人头,将头、身分开入箱存放,头放在“帽篓子”里,生角头放在“夹须子”里,兵器放进“宝篓子”里。只有吼班儿头(四川方言,士兵)的皮影终年不下桩,因为民间传说皮影道具不能全拆完,若拆完,道具就没灵气,皮影剧团会丢生意,所以吼班头是不能拆的。
  巴中皮影从巴山蜀水中走出来,凝结了巴中独特的人文文化,是巴中灿烂戏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后人应该加以研究和保护的中华民族艺术瑰宝。
其他文献
“一葫蘆四两,四葫芦半斤”,是鲁西南一带商家的一句流行语。直到四十多年前,还经常有人念叨。尤其在那些副食品店铺里,售货员在销售白酒、食油或醋酱油之类流质商品时,都会一边用葫芦或提子从坛子里向外提取,一边嘴里念叨着:“一葫芦四两,四葫芦半斤……”。  当然,念叨归念叨,付钱时是不会照此计算的。因为只要识数的人都知道,这里明显计算有误:即便按照过去十六两一斤的老秤,如果一葫芦是四两,四葫芦也足够一斤;
期刊
皎白如霜雪,  方正若布棋,  宣情且记事,  宁同鱼网时。  南朝 梁武帝《咏纸诗》  “有女不嫁永录村,每日起来站墙根”,在山西省高平市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讲述的就是当年永录村桑皮纸业的盛况。当时永录村家家会造纸、户户以纸为业,永录的女人每天都重复着把捞起的纸贴晒到墙上,十分辛苦。古朴泛黄的纸张,略显粗糙的纹理,有“纸中之王”之称的桑皮纸,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纯天然和纯手工的造纸过程与精湛工
期刊
我国古代称以脚蹴、蹋、踢足球的运动为“蹴鞠”,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现山东淄博市东部地区), 已在中国流传了两千三百多年。汉朝,蹴鞠深得帝王喜爱。据《汉书》记载,汉武帝闲暇时,经常会在宫中举行以斗鸡、蹴鞠比赛为主要内容的“鸡鞠之会”。唐宋时期蹴鞠最为繁盛,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  宋朝,足球运动火热,已发展到全民踢球,从皇帝高官到平
期刊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必备节目,那么最早举行端午“赛龙舟”习俗的地方在哪里呢?据史载,泉港沙格龙舟赛,始于明永乐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沙格村也由此成了世界上最早举行端午“赛龙舟”习俗的乡村之一。沙格村面山背海,一衣带水,是中国罕见的天然良港地,也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出港口之一,古称“北海”。村落至今还保留着被岁月浸染过的印迹和传统的习俗,走进村落,可以看到古井、古厝、祠堂等古印迹;每逢
期刊
[摘 要]乌迳古道域内有较为丰富的古村落资源,对域内的古村落进行活态保护会遇到很多难题,破解这些难题,加强对乌迳古道域内古村落活态保护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乌迳古道 ;古村落 ;活态保护  乌迳古道(古称乌迳路),它和梅关古道一样,是连接珠江水系与长江水系的重要通道,也是南粤大地北出赣湘、连通中原之要道。它们不仅是商贸之道,也是移民之道。自秦征南越始,历汉、唐、宋、元、明、清诸朝,大量中原民
期刊
56个民族各有风采,这一次我们将连载两期带大家走进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县的勐简大寨,全方位地探秘生活在这里的一个叫做“黄衣阿佤”的民族。我们的勐简大寨之旅,首先从这里开始……  这里有传奇式的婚俗、神秘的“色林”;这里的人们爱穿土黄色的衣服,有皇族气息;这里的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存,感恩自然,祭祀“色林”;在这里可以参加当地与汉族春节相似的——青苗节,还有各种特色美食让人大饱口福。这里,到底是什么地方? 
期刊
在我们的认知里面,烟囱一般都是建在房子的屋顶上的,但东北传统民宅的烟囱,与南方的有很大不同,形成了一大怪!那么,东北民居把烟囱建在哪里了呢?  东北传统的民宅烟囱不是建在山墙上方的屋顶,也不是从房顶中间伸出来,而是立在距房山墙三四尺远的地面上。这种烟囱独立垒起,有圆也有方,下粗上细,逐级上敛,像一座小塔,高出房檐约数尺。这种在房屋外侧竖起的烟囱,民间叫做“落地烟囱”、“跨海烟囱”,满语则称之“呼兰
期刊
在辽阔的大东北,过端午节是相当热闹的,仪式感特别强,家家户户都很当回事儿。细数起来,节目还真是不少——挂葫芦、插艾蒿、系五彩线、逛庙会……节目丰富,惹得大人小孩个个都乐开怀。事不宜迟,我们马上走进大东北,感受东北人家的端午节。  端午节,各家为什么要挂葫芦?  葫芦有“福禄”之意,有着收集福气的作用。葫芦的形状与太极阴阳十分贴近,可以收纳吉祥之气,易进不易出,所以,一到端午节,民间就有用葫芦去病化
期刊
滚起来的花灯  说到灯展、花灯、灯谜,我们都不陌生。年纪稍大点儿的人,小时多玩过“滚铁环”,也就是用一个带弯钩的长柄,推着自制的铁环滚来滚去,呛啷呛啷,煞是快乐。回忆起来,其实是“极为无聊的快乐”,但那时玩具极少,这“滚铁环”便是我们最得意的娱乐项目。谁的铁环粗大,谁能玩出新花样,自然会享受到更多的荣耀,深受小伙伴们羡慕。  清明节后几天,我应邀去湖南长沙,原想感知茶乡的春色,结果在长沙县双江镇却
期刊
在周庄的大街小巷,几乎随处都可以见到“万三蹄”的影子,甚至连空气中都飘溢着“万三蹄”的诱人肉香!来周庄的游客,几乎没有人能逃过“万三蹄”的诱惑!为什么“万三蹄”有如此大的魅力?  “万三蹄”是600多年前大明王朝时代的江南巨富沈万三发明的。沈万三是土豪级的富户,史册有名。有钱人自然就爱“讲究”,连吃的猪肘子做法都与众不同——把一个连皮带肉、连骨带肉的猪肘子收拾好之后,放到开水锅内煮至五成熟后取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