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重点。的确,朗读既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也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要重视朗读教学。
何为朗读?简单的说,朗读就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它是学生完成阅读教学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使他们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全国著名特级语文教师于永正老师的“三本五重教学法”(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为本,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强调了学生“读”的功效。他说“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看来,认真朗读文章,不仅能够有效进入作品意境,还能培养学生语感,提高想象力。如教学朱自清的《春》,让学生边读边想,仿佛 真能感觉得到春风在轻轻抚摩着自己,仿佛能陶醉在泥土、春草、花儿散发出的芳香中,还可以听到百鸟和鸣的美妙歌声,将自己完全置身于大春天的怀抱中,对春景的欣赏之情油然而生。
有人说:“一次成功的朗读,胜过一百次蹩脚的分析。”声情并茂,娓娓动听的朗读,能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充满情趣,给人一种艺术的氛围。出色的朗读就如同一首首词曲兼美的歌,能营造出令人沉醉的艺术氛围。那么,如何在课堂中恰当运用朗读教学呢?笔者根据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现将平时的思考与体会整理如下:
一、注重范读,做好引领。
范读,可以是教师亲自读,也可利用教学录音带。教师的示范会给学生“望尘可及”的心理,更有说服力。范读传达着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和态度, 范读时的鲜明的爱憎情感,会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与文本发生共鸣。 朗读录音带是播音大师经过认真揣摩,反复练习后制作的优秀作品。它给学生提供语言、节奏、语调等方面的示范,使学生学有标准,学有兴趣,能够较快地掌握方法和技巧,有助于提高朗读水平。
二、多种训练,合理运用。
1个别学生朗读。这可放在分析课文前指定学生朗读,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分析的那段文字上来,使学生对课文有个初步印象。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同时有的放矢地进行分析讲解。
2 分組朗读。这是一种集体朗读,这种朗读要求整齐,要求快慢适中,顾全大局。分组朗读因为要互相衔接,学生听时注意力就比较集中。分组朗读其实也是一种竞赛,它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3 齐读。齐读可以营造出热烈的课堂气氛,朗朗的书声让学生自我欣赏、陶醉,有成就感。适用于课文的重点语段,在分析点拨之后来加深印象。
4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是体现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的一种朗读形式。自由朗读并不是让学生随意朗读,而是教师在让学生明白朗读要求的情况下,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自由朗读时,语调、语速、感情可以反复试读体会,不受集体约束,学生对朗读材料的领悟通过朗读体现,从而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进行个性化地朗读。它可以与其他形式的朗读交叉使用,还可以以比赛的形式来全面检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5 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种朗读方式,朗读时要求学生用正确的语气来表达人物感情,要通过人物语言表现出人物性格。这种读法很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人物感情,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可以选定文中的不同角色,揣摩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模拟人物的语言特色来朗读,从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产生感情共鸣。
朗读的形式应该根据目的的不同而不同。预习时一般让学生自由读;分析前的朗读常常是范读;分析时的朗读,常常是齐读和范读;分析后的朗读,可以是自由朗读,或是齐读;复习时的朗读,可以要求学生表情朗读,或分角色朗读,自由朗读效果也较好。
三 分步朗读,逐层提升。
第一步朗读,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正误的识别与判断能力,让学生准确、规范地读,利用具体的形象思维从感性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为学生的思维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体会情感奠定基础。
第二步朗读,结合学生初读时的直觉,抓住重点词语、语段,引导学生仔细揣摩,品味其中的妙处,力图使优美的文字,传神的形象,不同的句式、句型诉诸学生的听觉、视觉,使之赏心悦目,激趣动情。此层面的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读悟结合。读中穿插内心体验、讨论交流,通过阅读、理解,使学生与作品的情感产生共鸣,情真意切,意远理蕴,尽在其中,并落实语感积淀,得到情感提升。
第三步朗读,要口心相通,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朗读。这时候的语言不仅仅是文本的语言,而是融入了读者情感态度的、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言。再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便能把规范语言模块整体储存在头脑中,积累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 重视指导,有的放矢。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正确流利是朗读最起码的要求,如果在读时错字、漏字、添字,或方音重,那就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教学中我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指导。对于方言较重的学生,着重指导他们利用正音,多花时间练习普通话。而由于读书粗心常出现添字、丢字、改字、颠倒等错误的,告诉他们一篇文章是经过作者字斟句酌的辛勤劳动换来的,不能轻易改动,要不会改变文章原意;要求他们读时要一词一句看仔细,努力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在教学中,还要结合教材的实际和学生朗读水平的实际,加强学生方法的指导,强化朗读技巧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一是从朗读方法上使学生在朗读中能够通过停顿,轻重、语速和节奏、语调等技巧来领略朗读的妙处。二是从朗读的形式上要形式多样,富有变化。在教学中,教师可采取让学生自由朗读,个别朗读,师生共读,合作读,师生互评互读等多种形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读出形象,读出感情。
从语文教学的性质而言,朗读训练指导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必须有系统性、针对性、目的性,且不同的文章要采取不同的朗读方式,针对性、目的性也不尽相同,如剧本或人物对话较多的文章,要针对人物形象要求,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感情强烈的文章,应针对其感情表达的丰富性,指导学生正确把握感情基调,在反复朗读中增强语感,准确表达文章情感。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掌握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制定朗读训练的教学计划,以求循序渐进,取得良好的朗读效果。
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有着非凡的魅力。随着语文课堂标准的全面实施,对于朗读的要求在理念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以读为本”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朗读像一眼清泉,我们要尽量增大它的流量,引导其正确的流向,就能荡起语文学习的层层涟漪,焕发出勃勃生机。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语文老师的共同努力,朗读必定能在阅读与文本之间架起一座虹桥,使学生从朗读中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迷人魅力,使朗读在语文课堂上焕发出它应有的风采,从而奏出一曲曲曼妙的乐章。
何为朗读?简单的说,朗读就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它是学生完成阅读教学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使他们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全国著名特级语文教师于永正老师的“三本五重教学法”(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为本,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强调了学生“读”的功效。他说“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看来,认真朗读文章,不仅能够有效进入作品意境,还能培养学生语感,提高想象力。如教学朱自清的《春》,让学生边读边想,仿佛 真能感觉得到春风在轻轻抚摩着自己,仿佛能陶醉在泥土、春草、花儿散发出的芳香中,还可以听到百鸟和鸣的美妙歌声,将自己完全置身于大春天的怀抱中,对春景的欣赏之情油然而生。
有人说:“一次成功的朗读,胜过一百次蹩脚的分析。”声情并茂,娓娓动听的朗读,能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充满情趣,给人一种艺术的氛围。出色的朗读就如同一首首词曲兼美的歌,能营造出令人沉醉的艺术氛围。那么,如何在课堂中恰当运用朗读教学呢?笔者根据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现将平时的思考与体会整理如下:
一、注重范读,做好引领。
范读,可以是教师亲自读,也可利用教学录音带。教师的示范会给学生“望尘可及”的心理,更有说服力。范读传达着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和态度, 范读时的鲜明的爱憎情感,会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与文本发生共鸣。 朗读录音带是播音大师经过认真揣摩,反复练习后制作的优秀作品。它给学生提供语言、节奏、语调等方面的示范,使学生学有标准,学有兴趣,能够较快地掌握方法和技巧,有助于提高朗读水平。
二、多种训练,合理运用。
1个别学生朗读。这可放在分析课文前指定学生朗读,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分析的那段文字上来,使学生对课文有个初步印象。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同时有的放矢地进行分析讲解。
2 分組朗读。这是一种集体朗读,这种朗读要求整齐,要求快慢适中,顾全大局。分组朗读因为要互相衔接,学生听时注意力就比较集中。分组朗读其实也是一种竞赛,它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3 齐读。齐读可以营造出热烈的课堂气氛,朗朗的书声让学生自我欣赏、陶醉,有成就感。适用于课文的重点语段,在分析点拨之后来加深印象。
4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是体现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的一种朗读形式。自由朗读并不是让学生随意朗读,而是教师在让学生明白朗读要求的情况下,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自由朗读时,语调、语速、感情可以反复试读体会,不受集体约束,学生对朗读材料的领悟通过朗读体现,从而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进行个性化地朗读。它可以与其他形式的朗读交叉使用,还可以以比赛的形式来全面检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5 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种朗读方式,朗读时要求学生用正确的语气来表达人物感情,要通过人物语言表现出人物性格。这种读法很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人物感情,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可以选定文中的不同角色,揣摩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模拟人物的语言特色来朗读,从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产生感情共鸣。
朗读的形式应该根据目的的不同而不同。预习时一般让学生自由读;分析前的朗读常常是范读;分析时的朗读,常常是齐读和范读;分析后的朗读,可以是自由朗读,或是齐读;复习时的朗读,可以要求学生表情朗读,或分角色朗读,自由朗读效果也较好。
三 分步朗读,逐层提升。
第一步朗读,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正误的识别与判断能力,让学生准确、规范地读,利用具体的形象思维从感性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为学生的思维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体会情感奠定基础。
第二步朗读,结合学生初读时的直觉,抓住重点词语、语段,引导学生仔细揣摩,品味其中的妙处,力图使优美的文字,传神的形象,不同的句式、句型诉诸学生的听觉、视觉,使之赏心悦目,激趣动情。此层面的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读悟结合。读中穿插内心体验、讨论交流,通过阅读、理解,使学生与作品的情感产生共鸣,情真意切,意远理蕴,尽在其中,并落实语感积淀,得到情感提升。
第三步朗读,要口心相通,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朗读。这时候的语言不仅仅是文本的语言,而是融入了读者情感态度的、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言。再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便能把规范语言模块整体储存在头脑中,积累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 重视指导,有的放矢。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正确流利是朗读最起码的要求,如果在读时错字、漏字、添字,或方音重,那就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教学中我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指导。对于方言较重的学生,着重指导他们利用正音,多花时间练习普通话。而由于读书粗心常出现添字、丢字、改字、颠倒等错误的,告诉他们一篇文章是经过作者字斟句酌的辛勤劳动换来的,不能轻易改动,要不会改变文章原意;要求他们读时要一词一句看仔细,努力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在教学中,还要结合教材的实际和学生朗读水平的实际,加强学生方法的指导,强化朗读技巧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一是从朗读方法上使学生在朗读中能够通过停顿,轻重、语速和节奏、语调等技巧来领略朗读的妙处。二是从朗读的形式上要形式多样,富有变化。在教学中,教师可采取让学生自由朗读,个别朗读,师生共读,合作读,师生互评互读等多种形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读出形象,读出感情。
从语文教学的性质而言,朗读训练指导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必须有系统性、针对性、目的性,且不同的文章要采取不同的朗读方式,针对性、目的性也不尽相同,如剧本或人物对话较多的文章,要针对人物形象要求,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感情强烈的文章,应针对其感情表达的丰富性,指导学生正确把握感情基调,在反复朗读中增强语感,准确表达文章情感。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掌握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制定朗读训练的教学计划,以求循序渐进,取得良好的朗读效果。
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有着非凡的魅力。随着语文课堂标准的全面实施,对于朗读的要求在理念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以读为本”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朗读像一眼清泉,我们要尽量增大它的流量,引导其正确的流向,就能荡起语文学习的层层涟漪,焕发出勃勃生机。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语文老师的共同努力,朗读必定能在阅读与文本之间架起一座虹桥,使学生从朗读中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迷人魅力,使朗读在语文课堂上焕发出它应有的风采,从而奏出一曲曲曼妙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