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高校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化,传统文化课程思政的建设也纷纷展开。鉴于此,以“生态环境建筑材料”为例,从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入手,结合课程教育教学内容进行思政分析,并给出实现课程思政的基本路径,以期为同类课程的思政教育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生态环境建筑材料;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6-0092-02
近年来,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已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教育部在2020年6月份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1]。该意见明确提出将课程思政全面融入学科建设中,通过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以及建立思政评价激励机制,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如今在大学教育中,工科专业占据了很大比例,由于专业性之间的独立性与封闭性,思政与专业教育之间经常出现“两张皮”现象,学生难以获得知性教育与德行教育的统一发展。因此,对如何发挥专业课思政教育功能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土木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不仅需要培养土木人专业夯实的基础知识,更需要塑造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职业素养。“生态环境建筑材料”是土木工程方向一门专注学术前沿的课程,涉及绿色生态节能等热点内容,顺应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极具创新价值。因此,要加快推进“生态环境建筑材料”课程专业与思政的有机融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和职业操守。
一、生态环境建筑材料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一)生态环境建筑材料课程属性
生态环境建筑材料课程是我校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一门新增专业课程,该课程是在顺应整体土建行业向绿色可持续化方向转变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作为“土木工程材料”和“高等建筑材料”等行业基础的深化补充课程,主要目的是解决建筑行业中对绿色生态建筑材料的需求问题,更加注重国内外学术界的前沿研究成果,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以及培养生态环保理念[2]。
(二)开展生态环境建筑材料课程思政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各类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且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打破专业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孤岛效应”[3]。确实,不同课程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特点,其展开课程思政的方式也不同。课程思政不单单是从专业课中生硬地楔入思政内容,而应“同向而行”、协调发展,两者的关系也应是“如春在花,如盐化水”。生态环境建筑材料是一门创新性很强的课程,同时作为土木工程大类下的课程又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育教学中提倡专业知识与实验实践的统一,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增强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实践的内在精神。在生态环境建筑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在潛移默化中激发学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考查学生对学术前沿热点问题的敏锐度,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
二、挖掘生态环境建筑材料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一)理论课堂中的思政建设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推进,我国每年都会产生巨大的建筑固废,而传统建筑固废主要以填埋和堆放为主,对环境造成巨大伤害,这与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相悖。为此,建筑固废资源化技术成为现在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如废混凝土的再生原来及再生制品、煤矿开采时产生的煤矸石综合利用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列举建筑垃圾再生资源化技术的研究成果,给学生传达可持续发展理念,并给予学生相应的课程任务,让他们在增加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让党中央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深入人心。
生态环境建筑材料这门课程的核心理念是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尽量不用或少用天然资源或能源,在保证建筑功能需求上选用由建筑固废生产的对环境影响小并在达到使用周期后还能进行回收利用的绿色建材。这一理念与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相一致。环境如水,发展似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通过这门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学生的心里,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价值观。
(二)实践课堂中的思政建设
生态环境建筑材料作为土木工程学科下的一门课程,除了理论教育以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本课程教学工作的安排上增加了实践环节,其中包括三个方面:网络调研、实地考察及实验操作。首先安排学生分组对上海市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情况进行线上及线下联合调研,其目的是通过调研让学生详细了解建筑垃圾的组成分类及排放数量。同时带领学生参观上海建筑垃圾处理厂,认识和学习各类建筑垃圾的分类处理方式,并激励学生发散思维,改进建筑垃圾分类方案。在参观学习结束后,组织学生对常见的再生材料进行物理力学性能试验,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操作深入了解建筑垃圾的再利用过程。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注重教育和培养学生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精神以及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当代学生专注执着、作风严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三、生态环境建筑材料思政教学实现路径
(一)明确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课程思政建设是专业课程的精神支柱,高校中的专业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价值观的培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的人才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直接影响高校的发展和格局。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上,高校应打破传统思维的桎梏,在“立德树人”的根本培养方向上,以课程思政为风帆引领专业课程不断前进,突出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
(二)提升教师思政育人教学素养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4]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而如何将“盐”科学地撒进食物里,则需要考验撒“盐”人的“厨艺”。在高等教育建设中,教师是直接对接学生的撒“盐”人,教师的思政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德行和价值观。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道路上,增强全体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是首要问题。高校需要为课程思政教育搭建学习平台,通过组织思想政治培训,加深教师对育德树人理念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坚定教师的政治立场,强化教师的理想信念,让教师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融入课堂传输给学生。课程思政工作严密而科学,需要采用科学方法和科学的理论指导,针对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学生,所需要调整的“盐”的含量也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教师本身具有坚持不懈的钻劲儿,不断研究新矛盾,掌握新方法,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构建不同的课程思政的思路,才能做好这一道“美味佳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5]。
(三)建立课程思政考核体系
为将思政理念贯彻整个专业课程教学中,课程结业考试就是一项检验学生专业知识和思政能力的方法。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主要以学生的学业成果为主,对学生来说,结业成绩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在考核体系中加入思政环节,必然会引起学生的重视。具体措施可以是在平时成绩中考虑学生的德行素养,比如在建立分组作业时,每组学生提交一份个人参与度与团队责任感情况表,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或者在期末成果PPT汇报中,将所选研究方向与课程思政理念有无契合点作为考查的一部分;又或者在期末考试中增加一道开放式问答,浅谈该课程有无有益于自身的科学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乃至工匠精神培养,考查学生的分析和思维能力。
四、结语
生态环境建筑材料作为土木工程学科下的一门创新课程,需要培养学生在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敢于突破,发散思维的能力,更需要引导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对学生的德行素养培育意义重大。立德树人,高校的工作不仅仅是给学生提供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引领学生成为能扛起民族复兴使命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王威多.“课程思政”视野下高校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路径探索[J].智库时代,2019(39):97-99.
[2]孙畅.“生态环境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8(46):244-245.
[3]孙燕华.创新教学管理 推动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9(5):55-59.
[4]陈洪尧.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论透视[J].教育评论,2018(3):82-86.
[5]田鸿芬,付洪.课程思政:高校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未来与发展,2018,42(4):99-103.
编辑 郑晓燕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Tak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uilding Materials” as an Example
SUN Chang
Abstract:With the gradual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of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courses has also been launched.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takes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Building Materials” as an example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nalysis. Starts from the necessity of conduc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carries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nalysis in combination with curriculum education and teaching contents, and gives the basic path to realiz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nalysis. It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similar courses.
Keywords:ecological environment building materials;curriculum thought and politics;teaching reform
①基金項目:2019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2020年度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课程思政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20SZ-KC04)。
作者简介:孙畅(1987—),女,吉林长春人,博士,硕士生导师,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再生混凝土结构、再生混凝土材料、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研究。
[关 键 词] 生态环境建筑材料;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6-0092-02
近年来,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已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教育部在2020年6月份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1]。该意见明确提出将课程思政全面融入学科建设中,通过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以及建立思政评价激励机制,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如今在大学教育中,工科专业占据了很大比例,由于专业性之间的独立性与封闭性,思政与专业教育之间经常出现“两张皮”现象,学生难以获得知性教育与德行教育的统一发展。因此,对如何发挥专业课思政教育功能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土木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不仅需要培养土木人专业夯实的基础知识,更需要塑造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职业素养。“生态环境建筑材料”是土木工程方向一门专注学术前沿的课程,涉及绿色生态节能等热点内容,顺应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极具创新价值。因此,要加快推进“生态环境建筑材料”课程专业与思政的有机融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和职业操守。
一、生态环境建筑材料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一)生态环境建筑材料课程属性
生态环境建筑材料课程是我校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一门新增专业课程,该课程是在顺应整体土建行业向绿色可持续化方向转变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作为“土木工程材料”和“高等建筑材料”等行业基础的深化补充课程,主要目的是解决建筑行业中对绿色生态建筑材料的需求问题,更加注重国内外学术界的前沿研究成果,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以及培养生态环保理念[2]。
(二)开展生态环境建筑材料课程思政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各类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且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打破专业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孤岛效应”[3]。确实,不同课程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特点,其展开课程思政的方式也不同。课程思政不单单是从专业课中生硬地楔入思政内容,而应“同向而行”、协调发展,两者的关系也应是“如春在花,如盐化水”。生态环境建筑材料是一门创新性很强的课程,同时作为土木工程大类下的课程又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育教学中提倡专业知识与实验实践的统一,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增强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实践的内在精神。在生态环境建筑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在潛移默化中激发学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考查学生对学术前沿热点问题的敏锐度,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
二、挖掘生态环境建筑材料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一)理论课堂中的思政建设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推进,我国每年都会产生巨大的建筑固废,而传统建筑固废主要以填埋和堆放为主,对环境造成巨大伤害,这与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相悖。为此,建筑固废资源化技术成为现在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如废混凝土的再生原来及再生制品、煤矿开采时产生的煤矸石综合利用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列举建筑垃圾再生资源化技术的研究成果,给学生传达可持续发展理念,并给予学生相应的课程任务,让他们在增加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让党中央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深入人心。
生态环境建筑材料这门课程的核心理念是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尽量不用或少用天然资源或能源,在保证建筑功能需求上选用由建筑固废生产的对环境影响小并在达到使用周期后还能进行回收利用的绿色建材。这一理念与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相一致。环境如水,发展似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通过这门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学生的心里,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价值观。
(二)实践课堂中的思政建设
生态环境建筑材料作为土木工程学科下的一门课程,除了理论教育以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本课程教学工作的安排上增加了实践环节,其中包括三个方面:网络调研、实地考察及实验操作。首先安排学生分组对上海市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情况进行线上及线下联合调研,其目的是通过调研让学生详细了解建筑垃圾的组成分类及排放数量。同时带领学生参观上海建筑垃圾处理厂,认识和学习各类建筑垃圾的分类处理方式,并激励学生发散思维,改进建筑垃圾分类方案。在参观学习结束后,组织学生对常见的再生材料进行物理力学性能试验,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操作深入了解建筑垃圾的再利用过程。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注重教育和培养学生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精神以及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当代学生专注执着、作风严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三、生态环境建筑材料思政教学实现路径
(一)明确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课程思政建设是专业课程的精神支柱,高校中的专业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价值观的培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的人才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直接影响高校的发展和格局。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上,高校应打破传统思维的桎梏,在“立德树人”的根本培养方向上,以课程思政为风帆引领专业课程不断前进,突出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
(二)提升教师思政育人教学素养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4]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而如何将“盐”科学地撒进食物里,则需要考验撒“盐”人的“厨艺”。在高等教育建设中,教师是直接对接学生的撒“盐”人,教师的思政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德行和价值观。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道路上,增强全体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是首要问题。高校需要为课程思政教育搭建学习平台,通过组织思想政治培训,加深教师对育德树人理念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坚定教师的政治立场,强化教师的理想信念,让教师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融入课堂传输给学生。课程思政工作严密而科学,需要采用科学方法和科学的理论指导,针对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学生,所需要调整的“盐”的含量也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教师本身具有坚持不懈的钻劲儿,不断研究新矛盾,掌握新方法,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构建不同的课程思政的思路,才能做好这一道“美味佳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5]。
(三)建立课程思政考核体系
为将思政理念贯彻整个专业课程教学中,课程结业考试就是一项检验学生专业知识和思政能力的方法。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主要以学生的学业成果为主,对学生来说,结业成绩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在考核体系中加入思政环节,必然会引起学生的重视。具体措施可以是在平时成绩中考虑学生的德行素养,比如在建立分组作业时,每组学生提交一份个人参与度与团队责任感情况表,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或者在期末成果PPT汇报中,将所选研究方向与课程思政理念有无契合点作为考查的一部分;又或者在期末考试中增加一道开放式问答,浅谈该课程有无有益于自身的科学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乃至工匠精神培养,考查学生的分析和思维能力。
四、结语
生态环境建筑材料作为土木工程学科下的一门创新课程,需要培养学生在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敢于突破,发散思维的能力,更需要引导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对学生的德行素养培育意义重大。立德树人,高校的工作不仅仅是给学生提供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引领学生成为能扛起民族复兴使命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王威多.“课程思政”视野下高校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路径探索[J].智库时代,2019(39):97-99.
[2]孙畅.“生态环境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8(46):244-245.
[3]孙燕华.创新教学管理 推动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9(5):55-59.
[4]陈洪尧.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论透视[J].教育评论,2018(3):82-86.
[5]田鸿芬,付洪.课程思政:高校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未来与发展,2018,42(4):99-103.
编辑 郑晓燕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Tak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uilding Materials” as an Example
SUN Chang
Abstract:With the gradual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of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courses has also been launched.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takes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Building Materials” as an example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nalysis. Starts from the necessity of conduc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carries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nalysis in combination with curriculum education and teaching contents, and gives the basic path to realiz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nalysis. It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similar courses.
Keywords:ecological environment building materials;curriculum thought and politics;teaching reform
①基金項目:2019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2020年度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课程思政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20SZ-KC04)。
作者简介:孙畅(1987—),女,吉林长春人,博士,硕士生导师,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再生混凝土结构、再生混凝土材料、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