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孩子的心灵密码(上)

来源 :幼儿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hua_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英国教育心理学硕士毕业之后,从事全年龄段心理咨询和心理督导工作时,来访者无论是中老年或者是青少年,无论是想解决婚姻问题、家庭问题、亲子问题、职场问题,还是个人发展等问题,都需要上溯到童年的经历。
  说到这里,不得不简单介绍下艺术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艺术教育包括音乐、绘画、舞蹈等,它不仅仅是针对艺术本体技能的训练,还是走进孩子内心的极好手段。我们一方面通过艺术教育调频,把我们跟孩子调到同一个频道进行沟通;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是在自行疗愈自己,我们不需要讲道理,因为在画画、玩泥、玩音乐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把道理内化到他心里。所以,我做心理咨询、开办幼儿园的十来年时间里,非常注重让孩子通过绘画去表达内心的情感。从心理学层面看,这也是我们教育者进行儿童美术教育时非常需要关注的点。我们可以从孩子的作品中看到他们当时的心理状态,还可以了解孩子的性格。孩子在画画的过程中通过体会自己内心深处情感的表达,然后不自觉地疗愈了自己。
  以上简单介绍了艺术教育对儿童教育的重要作用。此外,我们作为家长或老师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孩子执拗不听话、胆小敏感、不爱学习、分离焦虑、脾气大、不分享、抢玩具、打人咬人、拖延磨蹭、吃手、尿裤子、说脏话、沒礼貌等等。怎么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把所有的问题一网打尽?
  其实,我们可以通过关系这个核心,调动沟通、观察、环境、情绪、觉察这些方法,去解开孩子的心灵密码。


  关系
  关系是沟通、观察、环境、情绪、觉察的核心。没有“关系”核心,就谈不上教育,更谈不上走进孩子的心。大家可能都有一个体会,上学的时候我们要是喜欢哪个老师的课程,这门课我们就特别容易学得很好。同样,如果我们跟孩子建立了特别好的亲子关系,即使不太懂得沟通技巧,偶尔情绪上来了,对孩子说了一句不那么专业、客观的话,孩子也不会往心里去,他会很容易接纳,这个互动是很良性的。但是如果我们跟孩子的关系没有建立起来,那么只是很微妙的一句话就会让他不舒服,并且有时候可能还会被记恨好几年。
  在幼儿园里也是一样,只要我们跟孩子建立起彼此信任的、尊重的、友爱的合作关系,不需要太刻意的引导,孩子也会很愿意跟我们做朋友。所以,我把关系放在最核心的地方,有了关系才有可能产生沟通。
  关系建立的前提是爱、尊重与接纳。和自己的关系是一切关系的基础;和伴侣的关系重于亲子关系;和孩子的关系,和父母、手足、他人的关系都是我们的生命功课。
  如下图,最左边的圈,代表着每个人出生之前和刚生下来的时候,跟妈妈是一体的,没有觉得跟妈妈有任何分别。逐渐长大了,我们和妈妈有共同的部分,但是已经对“我”和妈妈有了区分。三岁左右有第一反抗期,青少年时期有第二反抗期,这些都是孩子自己力量的萌发,想证明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是有力量的,是跟他人不同的。最终他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人格健全的、完整的人。所以亲子关系跟任何一段关系都是不同的,是一段逐渐走向分离的关系。亲子关系也要遵循它的规律。


  和伴侣的关系是两个陌生的人心心相印,越走越近的过程。夫妻关系比亲子关系重要得多,只要夫妻双方能够建立良好的沟通,就能创建出一个有爱的、温暖的家庭环境,孩子自然而然就被滋养了,从父母的身上学习到如何跟别人相处,自然就形成了他的人格。因为孩子不需要花费太多的力量对抗父母,或者担心、恐惧父母给他创造的环境,带给他的伤害,他就能集中所有的力量在自己的发展上,他想发展得不好都很难。孩子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生命,他在一步一步地与父母走向分离。培养孩子的目标是让他成为一个独立自主、自信、有能力的个体,而不只是把他的生活照顾好,把他的一切安排好,帮助他达成我们认为的瞩目的成就。
  沟通
  沟通里的内容非常丰富,有一个核心问题:如何说孩子才能听,如何听孩子才能说。我们有时候说了很多很多话,这些话我们可以叫它正确的废话。但事实上如果了解了“沟通”,你会发现可能真的不需要说太多的话,甚至只需要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信任的微笑,孩子内心产生的激荡却是巨大的。
  沟通也需要技巧。第一,善用倾听,听孩子行为和语言背后的原因与需求;第二,保持好奇,积极暗示,少说多做,避免说教;第三,游戏帮你调频,善用艺术教育的元素,如绘画、音乐、舞蹈等。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我们要做“不讲道理”的家长》。这个“不讲道理”是打引号的,我们经常喜欢跟孩子讲道理,讲道理是下下策,尤其是对五岁以内的孩子。当然并不是说完全不能讲道理,非讲不可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两点:1.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2.非常简洁地表达你的道理。当然,这个“讲道理”也需要建立在我们跟孩子有信任关系的基础上。
  此外,沟通的法宝,是温和而坚定的态度。如果能灵活运用这个法宝,很多亲子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举一个例子,带孩子到外面去,他看到了玩具非要买,在地上撒泼打滚。 孩子要玩具有错吗?没有错。他想要玩具,那是他的想法,他的心愿和他的表达,但是买不买是你决定的,我们完全不需要对孩子发脾气。有人问,那这种情况该怎么做呢?没有标准答案。如果是我,我会在那个当下帮孩子把他的想法和心情说出来。“你特别想要这个玩具,你很喜欢它,不能买这个玩具你感到很难过甚至有点愤怒,但是我们不能买。”我也把我的决定告诉他。这代表什么?其实是通过行为告诉孩子,他可以哭也可以要,我百分之百尊重他,接纳他的情绪,但是我有我的决定。
  我们总在说接纳孩子,到底是接纳什么?我们接纳的是情绪,情绪是百分之百被接纳和看到的。情绪是没有好坏对错之分的,因为你接纳不接纳,情绪都在那儿。但是不代表我们要接纳孩子所有的行为。如果你不打算给孩子买这个玩具,还批评了他,孩子不但没有得到玩具,情绪也受伤了,会觉得自己要这个东西的想法也错了,全盘被否定。如果在你很生气的情况下还买了,孩子感受到的是什么?哭闹还是有用的。这样处理,孩子很辛苦,但更辛苦的是你,以后遇到其他情况你都需要不停地跟孩子对抗、纠缠。你其实并不知道是因为你不坚定也不温和,培养出了孩子要用对抗方式对待你的模式而已。   温和是指接纳孩子所有的情绪,我们不需要用自己的情绪压制孩子的情绪,因为孩子有情绪的时候,是需要我们帮助的状态。如果这个时候孩子在情绪中,你试图用你更高的情绪压倒他,其实给孩子的是二重伤害。因为你不仅没有能力帮孩子应对他的情绪,你自己的情绪还跳出来了,孩子都不知道怎么办了。
  坚定是什么?我们总在说爱和自由,有人认为爱和自由就是无原则地讨好,什么都依着孩子,给孩子很多的选择。其实并非如此,有的时候过多的选择等于没有选择。孩子并不会因为你给他这么多选择而学会选择,反而会变得混乱。所以我们要做很有力量的成人,不强制、不逼迫、不压抑但有权威。孩子身边如果有这样一个人,内在充满力量感、可依靠、可信赖、他会感到内心很踏实。这种笃定需要通过自我成长和修炼的积淀。强调“用爱和自由去教育”的观念刚刚传播到中国的时候,很多人批判,今天不好好教育你的熊孩子,未来社会就会批判他、教育他。其实,这不是这个观念的问题,是我们自己出了问题。我们没有力量自如地运用爱和自由。 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归根到底还是要回到如何爱自己的话题。
  我列举几个大家特别容易出现误区的概念:
  1.“自由”与“规则”
  有家长说:“我们也特别想让孩子开开心心、快快乐乐玩三年,但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我就问她:“在你的内心深处,你是不是把玩和学习对立起来了?”她恍然大悟。我们从小学习的过程中,会觉得学习是苦的,是跟玩对立起来的,是被迫的过程,所以不自觉地也把这种感受投射给了孩子。但是事实上学习和玩一点都不矛盾。为什么现在幼儿园要去小学化,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这里有一个苹果,没有学“苹果”这两个字的时候,孩子看到苹果会观察它的形状、闻它的味道、感受它的色泽,再摸一摸,全方位调动感知去感受、探索眼前的对象。大脑是非常容易偷懒的,如果我们已经知道苹果两个字怎么写了,直接就跳出很平面的“苹果”二字,而不是先体验感知然后再理解这两个字。很多事情都是类似的,比如 “爸爸”这个词,一提这个词孩子会有很多丰富的想象,比如躺在沙发上跷着腿的爸爸、大胡子的爸爸等,但如果学会了写字,提到“爸爸”这个词,脑中先跳出来的是“爸爸”这两个字。
  所以,如果在教育的过程中把学和玩分开,过早强调灌入式的技能知识教育方法,会直接截断孩子感受和探索這个世界的多种渠道,孩子当然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
  此外,我们说给孩子自由,孩子真的没规矩了吗?通过我多年的实践研究表明,并非如此。孩子在真正感受到被接纳、被爱之后,他们的规则感是内化的规则感,这些规则是他们愿意主动去遵循的。比如中国式的过马路现象,自习室里老师不在场时的轰然大乱现象,都与很多人在他律的环境下成长,因而缺乏自我约束能力有关。当我们给予孩子真正的爱和自由的环境,他们会本能知道规则是来自我保护,而不是用来自我限制,只有真正遵守了规则,才能享有所谓真正的自由,这时候孩子们会表现得非常愿意与我们合作。
  在我自己创办的幼儿园里,我们也给孩子们提供各种所谓“危险”的东西,比如剪子。但是五年过去了,没有一个小朋友因为用剪刀而出过事故。为什么?因为我们正确地引导,告诉他们如何使用和保护自己的方法,同时给他们足够的信任。这样一来,他们所展现出来的能力超乎了我们的想象。如果我们只通过禁止、批评的方式对待孩子来建立规则,孩子出于好奇心,一定想去尝试所谓的“危险”,去突破这个限制。我们会看到禁止的力量有多强大,不让孩子干什么,孩子在这个方面反而就会出问题。
  2.“他好”与“为他好”
  我们经常希望孩子这样、那样,给孩子各种要求和安排,但是我们到底是为他好还是他好?这里是有本质区别的。“他好”是说,我们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孩子是作主的;而“为他好”是我们把自己的价值观、标准、想法和期待套在孩子身上。有时候我们觉得这是一回事,“我既然为了你好你怎么能不领情,怎么能不听话呢”?一个字之差,千差万别。
  3.“担心”与“关心”
  “担心”与“关心”是我们经常弄混的,一个是出于恐惧,一个是出于爱。也许做法是一样的,但是你要觉察一下你到底是出于恐惧还是出于爱。“担心”是一股负面能量,因为这意味着你在能量层面已经看到了这个坏事情的发生,所以你在担心它。而“关心”是祝福、爱、信任,用微笑的目光看着孩子做他自己。我们可以检视一下自己的生活中是关心更多还是担心更多。
  4. “应该”与“有效”
  很多朋友说应该好好学习,应该听话,应该做这些、那些事情。我就会问,如果让你从“应该”和“有效”之间做一个选择,你会怎么选?我们头脑里充斥了太多的“应该”,但是什么样培养孩子的方式是真正“有效”的?这是需要我们自己内在的智慧来应对的。
  5. “鼓励”与“表扬”
  “鼓励”和“表扬”有什么不同?鼓励是给孩子力量,不一定通过语言,可能是点头、微笑、信任的目光,孩子就知道自己是有能量的,可以做好一件事。鼓励更多出现在孩子做错了、搞砸了的时候,给孩子行为上非常具体的认可和反馈。而表扬有时候是泛泛的,比如说有时候我们会表扬孩子“太棒了”,这样空泛的表扬多了反而对孩子有害。
  比如在电梯里,妈妈在表扬孩子,孩子却显得非常烦躁。因为妈妈简直就像在说:“孩子你真棒,你居然会走路!”这样的表扬对他而言是在小看他。再比如,有一个爸爸总是以打击教育为主,孩子的自信心很低,觉得自己是不可爱、愚笨、没有力量的孩子。爸爸在心理咨询师这里听说了鼓励与表扬的益处之后,回去立即操作了。他告诉孩子:“你很棒,你一定行的。” 孩子却不停地回应:“我就是不行!”最后,爸爸急了,“笨蛋,你根本就不笨你知不知道?” 在这个案例里,这位爸爸学了技巧却并不管用,为什么?因为孩子能感受到爸爸语言的底层能量,是真正接受他了,还是只是说说而已。
  6. “有条件的爱”与“无条件的爱”   有条件的爱是怎样的?我爱你,因为你学习成绩好、听话、乖。无条件的爱是什么?无论你是怎样的,我都爱你,这是一种真正的爱,一种大爱。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我爱你,只是如你所是”。要真正做到无条件的爱,其实是不容易的,因为我们对自己都有很多苛刻的要求。有一天我们能真正做到无条件地接纳自己的时候,我们就有能力爱孩子了。
  还有所谓的“溺爱”,太阳通过放大镜可以烧死蚂蚁,有时候我们给孩子的爱就是这样的爱,过于聚焦是伤了孩子,甚至扼杀了孩子。
  观察
  有了沟通之后,我们还需要了解孩子,我把它叫作“观察”。观察是我们从外向内观察孩子,觉察是从内向外觉察自己。
  孩子呈现出来的行为只是冰山的一角,里面有很多部分是等待我們去发现的。如果我们仅仅盯着孩子的行为,你会发现你有解决不完的问题,有无数的烦恼。但是你稍稍深入到底下就会看到,那个最不可爱的孩子,其实是最缺爱的。看到一个孩子特别让你烦,他骂人、打架的时候,你能不能第一时间意识到,这个孩子当下在经历怎样的无助、痛苦和不安,才会以如此方式表达自己。很多看上去很叛逆、很坏的孩子,其实他的内心是最渴望被关注和被爱的,他的内心也是最弱小的,他需要把自己表现成很强大的样子,掩盖内心的脆弱。当我们看到这一点,便会不忍心再批评孩子或和他说教了。因为你这么做,孩子的感受是:你们只关心我的行为是否符合你的期待,根本不关心我的内在发生了什么,也不关心我的感受。久而久之,在这样的感受当中,孩子就把他的心门关住了。
  其实在孩子哭闹的时候,正是我们走进他内心的好时间。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幼儿园老师觉得他做了一份世界上最伟大的工作,因为这份工作让他有机会无限度接触到人类内心深处最本真的样子,能随时随地从孩子身上反观到内心,让孩子变成踏实、温暖、快乐的人。
  儿童的身心发展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我们作为家长和老师,需要了解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
  举一个幼儿的例子。孩子从两岁八个月到三岁的时候,会出现突然憋不住大小便的现象。虽然已经脱离了纸尿裤,但他在这时期会突然拉在裤子里,你叫他上厕所的时候他不去,但你一离开他又拉在裤子里了。次数一多,有些成人就会认为孩子是在故意这么干,一定要好好教育。其实,这时候如果顺利引导,最多三个月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如果用对抗的方式解决,孩子或许会因为恐惧而制止了大小便失禁现象的发生,但他会在五六岁的时候出现反复,到成年后甚至会因为幼时产生的心理困扰而出现解决不了的便秘问题。
  再比如口欲期的幼儿会出现吃手的现象。我们因为不了解,觉得脏,就会制止幼儿这种行为。但一干预,孩子吃手的行为习惯非但没有停止,反而固定了下来,一直吃。有的成人啃手的习惯,就是小时候遗留下来的。
  再大一点的孩子会普遍存在一个诅咒敏感期。大班的小朋友开始说一些狠话,比如“我要把你撕碎煮了吃掉”,或者屎尿屁之类的话。我们如果一味严厉禁止,孩子会觉得自己的话好有力量,让大人们这么激动,于是他讲这些话的冲动就停不下来了。这时候,我们可以引导但不强化,慢慢地孩子发现这些狠话没啥意思,自然而然就放弃了。
  总之,适度了解一些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所呈现的特点,非常重要。
其他文献
小龙拉着爷爷的手,偷偷溜出门。咦,他们这是要去哪儿呢?  原来呀,小龙最近发现爷爷跟他越来越像了:小龙的牙掉了好几颗,爷爷的牙也所剩无几;小龙不喜欢吃药,爷爷也不喜欢吃药;爷爷变得很矮,好像“缩水”了,都快和小龙差不多高了。小龙决定带爷爷去爬山,锻炼身体。  爬呀爬呀,终于爬到山顶了。跟小龙在一起,爷爷就像个老顽童。他们一起看树、看花、看草、看虫,看一群又一群鸟儿飞过,看缤纷晚霞布满天空。  小龍
期刊
老兔子吉瑞是兔子村里最老的兔子,也是脾气最坏的兔子。如果在他头上插根捻儿,一准儿碰到火星就飞上天了。  于是,兔子村里有这么一个传言:兔子急了会咬人,吉瑞不急也会踹人!  小兔子哈瑞可不信,他拎着一个空篮子,礼貌地敲响了老吉瑞的门。  “谁?”屋里传来老吉瑞怒气冲冲的声音。  “我是新搬来的哈瑞。吉瑞爷爷,您能告诉我在哪儿能采到最新鲜的蘑菇吗?”  “我凭什么告诉你?”  “因为您是兔子村里最年长
期刊
早晨,妈妈叫我起床。可我实在不想起,于是撒谎说生病了。  妈妈摸了摸我的额头,纳闷地说:“不烧啊。”  “反正是不舒服。”  妈妈看着我,笑了:“是不想去幼儿园吧?新来的老师还期待着见到沫沫呢,如果你不去,那她该有多失望啊。”  我想了想,赶紧坐起来穿衣服,准备去幼儿园。  来到幼儿园门口,一个扎着长辫子的大姐姐朝我走过来,笑眯眯地说:“你就是沫沫吧?”  “对呀,你是谁?”  “我是新来的苏老师
期刊
探险家鸡先生总是去世界各地旅行。  “您的信到了,找到您可真不容易。”白鸽子送来一封插着三根羽毛的信。  “鸡毛信!”鸡先生一下子跳起来,“我得回家了!”要知道,鸡太太最爱惜自己的羽毛,这封信上竟然插了三根羽毛,那还得了?  鸡先生手忙脚乱地收拾行李,差点儿忘记读信。  亲爱的:  请赶快回家,你已经有100天没回家了。如果我没算错的话,是2400小时、144000分钟、8640000秒。这是多么
期刊
天空像大海一样湛蓝,  小鸟在晴空自由飞翔,  太阳洒下金色的温暖,  我们的国旗高高飘扬。  我们的国旗高高飘扬,  太阳洒下金色的温暖,  小鸟在晴空自由飞翔,  天空像大海一樣湛蓝。
期刊
小老鼠阿不是一只很特别的老鼠,他不偷、不抢,也不到处吱吱乱叫。  一天,阿布来到阳光明媚的太阳街。可是,这里的居民都不喜欢他。  “老鼠都是坏得要命的家伙!”猫头鹰博士说,“我可不允许太阳街住着一只老鼠!”  “我不偷、不抢,也不到处吱吱乱叫。”阿不诚恳地说,“可以让我留下来吗?”  “让他留下吧。”兔子太太看着小小的阿不,心软了,“你可不能干坏事啊。”  就这样,阿不住在了兔子太太花园旁的一块石
期刊
听瓜瓜说爱星上有粉红色的大海,小伙伴面面和豆豆也很想去看看。于是,他们跟着瓜瓜和提提拉,一起来到爱星。  哇,愛星上果然有一片漂亮的粉红色大海,海里还有一头巨大的白色鲸鱼。它是提提拉的好朋友,平时非常喜欢带着朋友畅游大海,可是今天,它却一动不动。  鲸鱼不会说话,提提拉把脸贴在鲸鱼背上,明白了它的心思,回过头说:“你们背着这么重的书包,都不能快活地玩耍啦!”  等瓜瓜他们把书包放到岸边后,鲸鱼还是
期刊
期刊
今天,我们要乘校车去职业体验中心。  在路上,孙老师问:“同学们长大了想做什么工作?”  我使劲想了想,摇了摇头。  蔓蔓说:“我想当老师。”  “为什么呢?”孙老师问她。  “因为我想让小朋友们叫我老师。”  皓皓说:“我想当交通警察,不让那些喝酒的司机开车。”  奇奇说:“我也要当警察,专门抓偷手机的小偷,我妈妈的手机被他们偷走了。”  我趕紧抓住孙老师的胳膊,说:“我想起来啦,我要当船长。”
期刊
小凤的家乡盛产棉花。  棉花不仅可以做成棉衣棉裤,还能用来纺线织布。你见过手摇的纺线车吗?小凤的奶奶小时候就经常用它来纺线。她不仅会纺线,还会织布呢。织出来的布染上蓝色后做底子,再用五色丝线在上面挑花,就是远近闻名的民间工艺——黄梅挑花。  小凤的奶奶挑花技术很好,会在头巾、帐檐、枕头、围裙、鞋垫和鞋面等各种地方上挑花。奶奶有一个小竹筐,里面装着一些针头线脑,是她做针线活的百宝箱,也是她教小凤的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