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课堂,引领思维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wang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播放张娟娟射箭的录像):你想对张娟娟说什么?
  2.小结:张娟娟能取得这么优异的成绩,与她刻苦练习是分不开的。你们想玩这样的游戏吗?
  二、参与活动,提出问题
  1.分组游戏:男生选4人,女生选4人,分别进行射箭比赛。(在电脑上操作)
  男1号:6环女1号:10环
  男2号:9环女2号:4环
  男3号:7环女3号:7环
  男4号:6环女4号:5环
  2.根据射箭的结果出示统计图。
  师:男生射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射得准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宣布比赛结果:男生射得准一些)
  3.小结:比赛人数一样多时比总数,总数谁多谁就获胜。
  师(也参加了女生的队伍,射了4环):现在女生总共有多少环?
  师(宣布女生获胜):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谈话(出示统计图表):这是刚才我们的统计结果,说说从统计图上你看到了些什么?
   师:男生射了28环,女生射了30环,是不是女生赢了呢?为什么?这时应该怎么比?
  2.提问:要求男生平均每人射中几环,可以怎样去思考?
  (1)移多补少法。
  师:怎么移?移动以后的每人7个表示什么意思?谁能给这个方法起个名字?
  (2)先求和,再求平均数法。
  师: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除以4?[相机板书:6 9 7 6=28(环),28÷4=7(环)]
  师:7是指每个男生都射了7环吗?
  3.观察7和每个男生所射的环数,你发现了什么?
  4.根据这个规律猜猜女生平均每人射中几环?
  5.谁猜得准呢?我们先来移一移。
  6.谁会列式计算?[10 4 7 5 4=30(环),30÷5=6(环)]
  7.追问:为什么要除以5呢?
  8.提问:现在你知道谁射得准了吧?
  9.小结:刚才我们学会了用“移多补少法”和“先求和再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平均数,准确地知道哪一方赢了。当解决的方法有多种时,我们要针对实际情况选择最恰当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想想做做”第一题。
  (这道题通过对三个笔筒里的铅笔进行“移多补少”的操作,进一步巩固对平均数的认识,体会“移多补少”与“先求和再平均分”这两种方法的内在联系)
  2.“想想做做”第2题。
  (这道题主要运用“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方法求平均数,因为丝带是无法进行移多补少的)
  3.列式计算:通州小学红领巾小社团建立了,其中小记者组有48人,手工组有22人,舞蹈组有13人,音乐组有17人,平均每个组有多少人?
  (这道题意在巩固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求平均数方法,帮助学生对此方法进行建模)
  4.辨析明理:平均水深是110厘米,小华身高是145厘米,下水游泳不会有危险。他想得对吗?
  (此题的设计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5.你认为下面的说法对吗?
  (1)4个同学共做了20朵花,每个人都做了5朵花。
  (2)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其中的一员,他的身高可能是158厘米。
  (3)植树节到了,小红和她的4个同学去植树,共植了40棵,平均每个同学植10棵。
  (通过三道判断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养成认真读题的好习惯)
  6.考考你:小强刚发下来的成绩单不小心被墨水弄脏了,你能帮他算出数学成绩吗?
  
  (此题意在检验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全课总结,拓展应用
  1.这节课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课后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平均身高。
  教后反思:
  1.在情境中为学生构建思考的氛围
  课始让学生观看比赛实况,引发学生的兴趣,并抛出一个实质性的问题:“是男生射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射得准一些?”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是男生组,有的认为是女生组。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最少个体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时我鼓励学生充分地争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性。当学生感受到要比较谁射得更准一些必须先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射中的环数”后,我让学生移一移、画一画,或者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这样,就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很好的思考氛围,从而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2.在探究中促使学生进行概念的建构
  本课的知识能力层次如下:认识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应用平均数。教学设计由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并利用条形图中涂色方块的移动揭示求平均数的方法,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了感性支撑,然后在学生已经学过“总数÷份数=每份数”的基础上,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在明确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具体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生轻易地计算出了男生平均每人射了7环。在学生算出平均数之后,我立即提问“这个‘7’是指每个男生都射了7环吗”,以此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平均数的本质意义。整节课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平面到立体,多维度构建主体化的平均数概念。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在这个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领略到数学本身内在的逻辑美和吸引力,从中体验到解决数学问题的乐趣。
  3.在练习中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资源学习数学知识。我所选取的六个练习,由浅入深,都是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此外,在“平均水深110厘米的河水中,小华下河游泳有没有危险”这个讨论中,让学生受到了安全教育。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对各学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责编蓝天)
其他文献
[摘 要]学生是课堂的主题,童真课堂就是要从学生角度出发,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以“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的教学为例,主张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人;倡导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快乐,然后乐学,进而会学;力求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顺应学生的思考路径,关注学生的思维疑点,改变练习的呈现方式,使其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童真课堂; 尚本; 快乐;求真 
一、案例描述  出示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2页练习三第14题:(1)学校买了3盒钢笔,每盒10支,每支12元。一共用了多少元?(2)学校买了3盒钢笔,每盒10支,一共用了360元。平均每支钢笔多少元?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解答这一道题目,看看哪一位同学解答得既正确又有速度。(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独立解答,教师巡视,4分钟过后,已有多个学生做完在座位上玩耍起来)  师:请已经做完的同学认真
[摘 要]小学数学解题常常会涉及数学思想,要重视数学思想在解题中的渗透和运用,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体会数学思想。以鸡兔同笼问题基础上衍生出的“三者同笼”问题为例,从数学思想的角度,探讨了“三者同笼”问题的解法。  [关键词]数学思想 “三者同笼”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7-053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趣题之一,
[摘 要]基于学生学习生成的课堂,是以生为本,师让位于生,唤醒学生交流、创造和展示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课堂。以“认识小数”一课为例,呈现一节基于学生学习生成的课堂及思考。  [关键词]认识小数 课堂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4-07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第一节。  [教学实录]  1
[摘 要]理解为先的课程逆向设计即美国教学改革专家威金斯和麦克泰倡导的UbD模式。逆向设计是一种设计过程,即先确定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达到理解的目标,然后再考虑用什么办法来证明学生确实掌握和理解了相关的内容,最后,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或教学活动来达到目标。逆向设计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明确预期的学习结果,即要求学生应该知道能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去理解,我们所追求的持久性理解的东西是什么。第二阶
[摘 要]基于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目标下的“微课题作业”能有效地评价学生领悟思想方法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效度。作业的过程也是对策略性经验的进一步提炼,直至把这些经验“加工”成真正沉淀于学生内心深处的一种方法、一种策略、一种数学思想。研究方法的经验模型的更大影响在于提升后续数学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关键词]微课题作业;策略思考经验;研究方法经验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摘 要]在小学数学中,学生学习的关键是要能够内化和提升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平方数的相差关系”的教学为例,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有形的学习材料,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即借助有形的学习材料,完成学生内隐的数学思维活动。  [关键词]数学思维;平方数的相差关系;内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5-0028-02  众所周
[摘 要]数学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不断丰富活动经验,从而促进学生理解知识要点、构建知识体系、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只有让学生进行“真探究”,数学学习才具有意义与价值,也才能真正落实“四基”目标。  [关键词]探究活动;动手操作;探究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4-0036-03  《义
[摘 要]小数与整数、分数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在教学 “小数的意义”时,应紧密联系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本质内涵,剖析小数与分数、整数之间的关系,通过变式应用等方式建立小数与十进制之间的关系,最终使学生深刻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小数意义;十进制;分数;整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9-004
[摘 要]数学活动经验既是数学学习的产物,也是学生认识和实践的基础。通过唤醒、想象、实践等途径引导学生充分经历有意义的数学活动,展开丰富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最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才能“生长”出具有生命力的新思想和新知识。  [关键词]活动经验;唤醒;想象;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7-0007-02  “一盎司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