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学生之所以对学习不感兴趣,主要是因为对知识缺乏需要.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热情,这要在课堂教学上下工夫.而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从问题入手,就是要向学生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千方百计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与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分不开的,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活动的规律,精心钻研教材,置学生于问题及其矛盾和发展中,使学生在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积极的状态中进行探索讨论,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与其他老师的探讨,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谈点体会和认识.
一、运用数学发展史,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数学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值得回忆的故事,结合有关内容恰当地插入一些历史故事,让学生看到数学内容充满情趣,教学过程充满激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进入数学王国,从而产生奋发进取、积极向上的力量.
例如,在讲勾股定理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毕达哥拉斯曾因发现勾股定理而欣喜若狂,宰了100头牛来庆贺,西方人因此把这个定理叫毕达哥拉斯定理.其实早在公元1千多年前,我国就发现并证明了勾股定理.教师这样在数学教学中自然渗透,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使他们在科学难题面前跃跃欲试,尽快进入数学殿堂.
二、利用直观操作,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可根据教学的特点,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利用实物和模具进行直观操作,把学生引入身临其境的环境中,使他们由衷地产生情感和想像,并进行探索和发现,获取知识.
例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时,发给每个学生三张三边不等的全等三角形纸片,并指出这是工厂里废铁皮的样品.要求将它剪成正方形,以便利用,使正方形的一边在三角形的一边上,其余两个顶点分别在三角形的另两边上,并且要求使正方形面积最大,如果你是工程师,你应怎样设计才能剪成符合条件的正方形?这样,促使人人动手动脑,积极思考.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弄懂了课本上的问题,发现了使正方形面积最大的方法.这种直观的教学情境,诱导学生变抽象枯燥的数学学习为生动活泼的规律探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变“苦学”为“乐学”.
三、利用悬念,设置问题情境
悬念最能打动人,教师在讲授新知识时,应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融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之中,恰如其分地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思考,使学生欲罢不能,以拨动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心弦,积极主动探索数学科学的奥秘.
例如,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节教学中,设置以下问题情境:A、B、C三个村庄座落成三角形,三村合建一个供水站,要求供水站到三村的距离相等,请你帮助设计供水站的地点.经过分析,学生容易知道是已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A、B、C,求作一点P,使PA=PB=PC,但不知道如何确定P的位置.这时老师告诉学生,连结AB、BC分别作这两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其交点即为P点,学生感到困惑.为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方程这节课的教学中,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老师叫起一名学生说:“你把你的年龄乘以2再加上5,把结果告诉我,我就知道你今年几岁.”这个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做了,老师准确地说出了他的年龄.学生感到疑惑,老师又说:“把你父亲的年龄乘以3再加上6,把结果告诉我,我也能猜到他的年龄.”结果老师准确地说出了他父亲的年龄,学生感到惊讶,很想知道这是为什么,从而激起了学生探求的欲望.
四、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是丰富多彩的,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都可以成为感性知识的来源.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获得的感性知识,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产生知其所以然的强烈欲望.例如,在过三点的圆这节教学中,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星期天,小李在家不小心把妈妈的梳妆镜的圆形镜片打碎了,小李不知所措.后来小李找到木匠,木匠师傅很快就帮小李修好了.请问:小李拿的是怎样的一块玻璃片?木匠师傅是根据什么原理正好割出所需的圆形镜片的?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热情.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而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但必须做到科学适度,问题情境的创设对每一节课的成功与失败都是至关重要的,只要我们掌握方法,把握好“时”与“度”,就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 易志毅)
一、运用数学发展史,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数学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值得回忆的故事,结合有关内容恰当地插入一些历史故事,让学生看到数学内容充满情趣,教学过程充满激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进入数学王国,从而产生奋发进取、积极向上的力量.
例如,在讲勾股定理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毕达哥拉斯曾因发现勾股定理而欣喜若狂,宰了100头牛来庆贺,西方人因此把这个定理叫毕达哥拉斯定理.其实早在公元1千多年前,我国就发现并证明了勾股定理.教师这样在数学教学中自然渗透,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使他们在科学难题面前跃跃欲试,尽快进入数学殿堂.
二、利用直观操作,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可根据教学的特点,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利用实物和模具进行直观操作,把学生引入身临其境的环境中,使他们由衷地产生情感和想像,并进行探索和发现,获取知识.
例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时,发给每个学生三张三边不等的全等三角形纸片,并指出这是工厂里废铁皮的样品.要求将它剪成正方形,以便利用,使正方形的一边在三角形的一边上,其余两个顶点分别在三角形的另两边上,并且要求使正方形面积最大,如果你是工程师,你应怎样设计才能剪成符合条件的正方形?这样,促使人人动手动脑,积极思考.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弄懂了课本上的问题,发现了使正方形面积最大的方法.这种直观的教学情境,诱导学生变抽象枯燥的数学学习为生动活泼的规律探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变“苦学”为“乐学”.
三、利用悬念,设置问题情境
悬念最能打动人,教师在讲授新知识时,应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融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之中,恰如其分地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思考,使学生欲罢不能,以拨动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心弦,积极主动探索数学科学的奥秘.
例如,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节教学中,设置以下问题情境:A、B、C三个村庄座落成三角形,三村合建一个供水站,要求供水站到三村的距离相等,请你帮助设计供水站的地点.经过分析,学生容易知道是已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A、B、C,求作一点P,使PA=PB=PC,但不知道如何确定P的位置.这时老师告诉学生,连结AB、BC分别作这两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其交点即为P点,学生感到困惑.为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方程这节课的教学中,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老师叫起一名学生说:“你把你的年龄乘以2再加上5,把结果告诉我,我就知道你今年几岁.”这个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做了,老师准确地说出了他的年龄.学生感到疑惑,老师又说:“把你父亲的年龄乘以3再加上6,把结果告诉我,我也能猜到他的年龄.”结果老师准确地说出了他父亲的年龄,学生感到惊讶,很想知道这是为什么,从而激起了学生探求的欲望.
四、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是丰富多彩的,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都可以成为感性知识的来源.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获得的感性知识,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产生知其所以然的强烈欲望.例如,在过三点的圆这节教学中,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星期天,小李在家不小心把妈妈的梳妆镜的圆形镜片打碎了,小李不知所措.后来小李找到木匠,木匠师傅很快就帮小李修好了.请问:小李拿的是怎样的一块玻璃片?木匠师傅是根据什么原理正好割出所需的圆形镜片的?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热情.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而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但必须做到科学适度,问题情境的创设对每一节课的成功与失败都是至关重要的,只要我们掌握方法,把握好“时”与“度”,就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