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车垃圾的重量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xianniun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见到他在大年初三拖着垃圾车是第二个年头了,心里很疑惑。
  他很像我的校友,早听说他是发达了的。大学毕业考研考博很顺利,尔后又听说他就职于上海某外企,薪水是我们小城里工作的人想都不敢想的。他怎么现在蹩脚得出来拖垃圾?是不是认错人了?上一年春节时我以为肯定不是他,想也没想就走了。
  我又仔细地看一眼。他身着一件旧夹克,外面罩着清洁工黄色的背心,裤管上有些许泥灰,与普通清洁工不同的是那副度数有些深的眼镜。
  一位年长的女清洁工与他说着话,很开心地说着话。
  街上垃圾特多。节日期间,花花绿绿的鞭炮纸,食品袋,瓜子壳,满地都是。他取下垃圾车上的大扫帚,一点一点地向前扫。真的很难扫,风有些大,那些垃圾总不听话。他扫一点儿,往车里装一点儿,再扫一点儿,再装一点儿。扫一段,拖着垃圾车再前行一段。暴雪后的春节特别冷,他却已敞开了怀,很认真地扫着,前行着。
  我忍不住打电话给他们班与我很熟的同学。同学告诉我,他一直在上海工作,怎么会拖垃圾车扫垃圾呢?也是一样的疑惑。
  我想也是,但好奇心让我对着那人喊了声校友的名字。
  他抬起头,答应了一声。
  真的是啊!我欣喜地跑过去。
  原来,他是帮母亲的。他说,他母亲退休在家闲不住,就去做了清洁工。他还说,以前春节回家,他总是买些吃的穿的或是给些钱,可母亲都摇头说,有退休金,用不着。母亲自做了清洁工,过年时天天出去扫街,他则去各种聚会应酬。但每年离家时,他就想一年回家一次,一个不短的假期,跟母亲说的话却很少,特别是看到母亲跟他坐在一起时,总没有话说,有些落寞的样子,心里就很难受。后来,有一次午餐后在街上遇到母亲,他顺便帮母亲拖了一回垃圾车。一路上母亲的话就多起来,说了一路笑了一路,那份开心真的比给她什么都强。他就决定每年春節回来帮母亲扫街了。
  也真是,他与我说话,他母亲一直在旁边笑着。
  我的心忽然间就有了另一种感动,另一种滋味。
  是啊,我们常常感觉我们很孝顺,总以为每月给父母寄点儿钱,过年过节再给他们买些吃的穿的,这就是孝顺。而对父母的工作生活,我们却常常不屑参与。一车垃圾在我们看来似乎很重,不说那样的活儿有多辛苦,就那面子我们就丢不起。于是,工作生活有些卑微的父亲母亲跟已经长大、在外面有体面工作的孩子就有了距离,坐在一起常常有种陌生感,就难以沟通。
  孝顺父母其实有很多种方式,给钱给物是一种,帮助照料是一种,参与他们的工作生活也是一种。而参与他们的工作生活,是对他们辛辛苦苦粗糙工作生活的认同,是对他们也许很卑微的生存状态的肯定,这种孝顺会让他们更快活更幸福。
  知道这一点,一车垃圾其实并不重。校友对我说。
其他文献
一个村庄里住着一位很有名的算命先生,人人都说他算命很准,但是偏偏有一个人不相信,于是就把算命先生请到了家里,想试试到底灵不灵。主人请算命先生吃完饭以后,拿出了一把名贵的茶壶,问道:“请给我算算,这茶壶什么时候会碎掉。”  算命先生看着茶壶,毫不犹豫地说:“明天中午。”主人很惊讶,以为算命先生要使什么魔法,就说:“那好,我倒要看看你的预言能不能灵验。”然后就把算命先生送走了。  第二天,主人把茶壶小
期刊
现在大家都谈大学,真的是“众声喧哗”,校长、教授、学生、家长、文化记者、教育学家、政府官员等,各有各的教育理念,各有各心目中“理想的大学”。作为一名大学教授,我想从“文化的观点”(不是“经济的观点”或“政治的观点”)来谈论作为一种组织形式的大学。  美国密歇根大学原校长詹姆斯·杜德斯达在其所撰的《21世纪的大学》中称:“大学作为我们的文明中的一个社会机构保持了其辉煌而持久的地位。在一千多年中,大学
期刊
记得一次在北京电影学院讲演时,一名女生问我:“你的电影有很浓重的英雄情结,那英雄的灵感缘自何方?”我毫不迟疑地告诉大家:“大概是缘于我的太太!”结婚30多年,我的确一直觉得太太就像个侠女,侠气十足!   和太太恋爱时,我是电影公司默默无闻的副导演,她是场记。小小弱弱的她,精力十分充沛,最让我佩服的是,她可以记住几乎所有群众演员的名字。  说太太像侠女,很重要的一点是她气度宽宏,人很豁达。我们结婚时
期刊
她是打算一辈子独身的,28岁的单身女子,爱过,伤过,早有了一双看透风景的眼睛。她又是那样出色的一个女子,平常普通的男人,断难入她的法眼。她想,既然找不到合适的,索性不嫁吧。一个人来来去去,少了婚姻的琐碎繁杂,倒也落得清静。  也不是完全没有一个合适的,她的心里,其实是住着一个人的。那个人成熟,儒雅,睿智,在他的身上,几乎凝聚着她对男人的所有想象。他们的工作都在网上,他编稿,她配图,合作默契。偶尔也
期刊
在待产室里呻吟的她,终于哭了起来。  心里好害怕,好后悔。多希望这些不过是一场噩梦,梦醒了以后会发现自己仍然像平日一样的自由,仍然在漫山遍野地游荡,做自己爱做的事,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被困在一张有着金属栏杆的床上,被排山倒海的剧痛所折磨着,怎样也不肯停止,怎样也无法脱身。  她哭得很厉害,阵痛袭来时甚至喊叫了起来:  “我不要!我不要啊!”  是的,她不要这种命运,她不喜欢这种命运,心里发下重誓,希
期刊
最近看《波士顿环球报》的体育版,发现意想不到的教育新闻:附近的两位美国高校大学生,获得了今年的罗得奖学金(Rhodes Scholarship)。   罗得奖学金非同小可。罗得奖学金是牛津大学于1902年建立,目的是培养未来世界的领袖,每年招募世界各地最优异的大学生在毕业后到牛津大学接受两年的研究生教育,费用全部由该奖学金承担。那时哈佛、耶鲁等美国大学水平还赶不上欧洲,牛津、剑桥无疑是世界最高学府
期刊
站在岛上,四顾茫茫,他的眼泪流了下来,难道自己的一生就在麻风岛上度过?  36年来,江志国一直守护在麻风岛上。在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岛国里,他就是家长,病人就是孩子。  他是团风县麻风病医院院长。长期的孤岛生活,使他变得沉默寡言。他喜欢戴一顶黑色的遮阳帽,帽檐总是半掩着深邃的目光。在麻风岛上,他由黑发人变成了白发人。  1970年9月,22岁的乡村医生江志国被分配到麻风岛工作。一名老医生问:“年轻人
期刊
男人和女人吃完晚饭,然后男人搭上车直奔机场。他要去一个遥远的城市出差,飞机是不等人的。可是他们的晚饭精致且丰富,一点儿也没有马虎,全是女人的拿手好菜,全是男人喜欢吃的,女人用了大半个下午的时间,让桌子上摆满海鲜。   男人像鲨鱼般喜欢海鲜,可这个男人的风格,却一点儿也不像鲨鱼,他举止优雅,是一位优秀的男人。  男人是在傍晚登上飞机的。他对女人说,当他走出机场的时候,时间会很晚,所以他今天晚上就不给
期刊
女儿的同学都管她叫“23”。她的班里总共有50个人,而每每考试,女儿都排名二十三。久而久之,便有了这个雅号,她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中等生。  我们觉得这外号刺耳,女儿却欣然接受。老公发愁地说,一碰到公司活动,或者老同学聚会,别人都对自家的“小超人”赞不绝口,他却只能扮深沉。人家的孩子,不仅成绩出类拔萃,而且特长多多。唯有我们家的“23号女生”,没有一样值得炫耀的地方。  因此,他一看到娱乐节目里那些
期刊
我出了趟差,两个月后才回家。我看见隔壁一直空着的房子窗户里透出白色的灯光。  新邻居是个胡子拉碴的中年人,不爱搭理人,喜欢站在我的窗前讲电话。最让我受不了的是,他关门的声音很大,震得我心都要跳出来了。他出门时把门带得很响,进门关门时也把门碰得山响。后来,我发现他是一名铲车司机,上的是三班倒。如此,遇到他上大小夜班,我在睡梦中也会被他狠命的摔门声惊醒。  那天,我正构思一篇文章,文思泉涌之时,突然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