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别让“常回家看看”成“画饼充饥”
2013年7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不常回家看老人将被认定违法。事实上,对于常年在外地工作的人来说,并非是不想回家,而是假期太少,“连休假都保证不了,我怎么才能常回家看看?”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从2013年7月1日开始实施,与老版本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相比,新法内容从原来的50条扩展到85条。尤其需注意的是,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四条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第十八条更明确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该法同时规定,如果赡养人在单位工作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此外,新法还首次从法律上明确了将每年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年节。
[多维解读]
1.“常回家看看”重在“有所为”。
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4.8%,老年人口的高龄、失能和空巢化进一步加剧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和复杂性。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常回家看看”纳入立法彰显了法律的人性主义关怀,虽然从实际操作层面看,由于尚未解决时间、经济、执行和监督等方面的问题,因此仍然缺乏可操作性,但此举依然值得提倡。
不要把“常回家看看”看成一种法律的硬性条款,去应付,它应该是一种责任,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孝当排第一,“常回家看看”体现的是一种人情主义关怀,体现的是对空巢老人精神生活的保障。“常回家看看”重在“有所为”,哪怕是打个电话,问候一下父母,也能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爱,其实父母要的只是一份心意,法律条款起的只是一种约束作用,如若真是将“常回家看看”当成一种完成任务的形式,没有真心、没有关爱、没有微笑、没有热情,那么即使照着法律的条款实施,又有何意义?
2.“常回家看看”入法效果未必理想。
将“常回家看看”入法,释放出“以法治孝”的善意。问题是,善意的初衷,不一定能够取得理想的结果。以法治孝,无疑是在拿法律“绑架”道德和孝心,规定再硬,措施再得力,也会遭受一些无德不孝之人的“软抵抗”。也就是说,“常回家看看”入法,因缺乏可操作性,注定会陷入执行难、损害法律威严的尴尬境地。生活上的赡养义务,法律可以规范,但精神抚慰,并没有判断标准可言,也不可能成为法律规制的调整对象。
3.年轻人不回家,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常回家看看,对于那些生活在城市的蚁族、鼠族、农民工来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对于那些表面光鲜,事业有成的白领,也是一种奢侈。不仅仅是因为回家的路途遥远,不仅仅因为一票难求,真正的问题,是那份工作和薪水。那些成为了房奴、孩奴和车奴的白领,一旦丢了工作,哪怕仅仅是几个月,月供就断流了。很多年轻人都在外面工作,他们为了生计在劳命奔波,过着艰辛的生活。常回家看看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
“常回家看看”是每一个老人和年轻人共同的心声,如果老人和孩子们不受经济之累,如果有足够多的经济实力,常回家看看不是问题。但对于大多数工薪阶层而言,常回家看看只能是期盼,能否实现还得看法律的执行是否到位,看企业、看用人单位是否配合,看整个社会大环境是否改变。否则,常回家看看就是入了法律,也将难以有效实施。
[适用文题]
孝道、监管、公序良俗、人文关怀、道德危机、百善孝为先、法律与道德等。
二
“江水泡饭”拆穿了营养午餐的画皮
2013年6月29日,从事公益工作的张云明在网上发布了一组图片,内容为云南丽江永胜县东山乡东江小学学生用江水泡饭。有网友表示,看到图的瞬间就泪崩了,还有网友质疑当地相关部门不作为。昨日下午,张云明向记者表示,图片被误读了,东江小学执行了营养午餐计划,学生接江水泡饭是生活习惯。
图片显示,学生们正排队打饭,一个小女孩端着一碗饭在水龙头前接水,碗里没有菜。图片配文称,“放学后排队打饭,今天吃的是米饭泡油茶。没有菜,有些孩子还往米饭里面加江水,你能吃下去么?该信息被众多媒体转发,网友“丽江阿英”质疑,“农村学校不是都有营养餐补助吗?不至于会天天这样吧?”
东江小学的海校长证实了张云明的说法。海校长告诉记者,吃饭时,学校供应了开水,还有汤,但一些孩子不愿意喝。原因有两个:一是以前的生活习惯,二是现在天气太热,喝江水更凉快。
永胜县教育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亦称,当地条件艰苦,政府已保证学生吃饭和饮水,但学生仍有喝冷水的习惯。对于舆论质疑的营养餐社会捐助的落实情况,教育局称已派人调查。
[多维解读]
1.谁动了孩子们的营养午餐?
2011年10月26日,国务院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每年拨款160多亿元,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
2012年,云南省各级财政共安排32.9亿元资金,为580万名农村学生提供营养改善补助;投入资金17.3亿元,大力实施农村学校食堂建设工程,改善农村学校食堂软硬件设施,为在校学生提供安全、卫生的营养餐。
现在很多人开始质疑,国家已经执行的营养午餐每人每日3元计划并没有完全落到实处,或者说营养改善效果被大打折扣。按照2010年的统计,中国农村居民年人均食品消费支出为1081元,东江小学地区应该比这个数还要低。但东江小学每个学生在营养午餐计划中每年应得到1095元或者1600元补助,学生们在校期间不至于沦落到只吃可能还被污染了的江水泡饭吧。
冠冕堂皇的“营养午餐”,竟然沦落为令人心寒的“江水泡饭”。这里面究竟有什么猫腻,什么蹊跷,虽然我们尚不得而知,但是面对孩子们空落落的饭碗,人们不禁会发问:谁动了孩子们的营养午餐? 2.“江水泡饭”算哪门子“生活习惯”?
小学生之所以热衷于“江水泡饭”,用海校长的话说就是一是以前的生活习惯,二是天气热的原因,孩子们喝江水“图凉快”,于是乎“江水泡饭”便成了“理所当然”。
对于海校长的解释,人们看不到学校应有的责任担当,这样的说辞恐怕很难服众。因为天气热,学生们喝江水“图凉快”,表面上看是在为孩子们着想,实际上把自己的责任撇得一干二净。生活习惯有好习惯和坏习惯之分,小学生们不谙世事,如果说小学生即便有这种生活习惯,学校也应该劝其及早改掉,因为这种“江水泡饭”实在不卫生,尤其到了夏天,很容易传染各种疾病。家长们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学校就应该担负起家长们的监护责任,替家长们看管好孩子,而不是“放任自流”。正因为如此,学生的生活习惯才更应该“从娃娃抓起”。“江水泡饭”不过是行政不作为的一种借口而已。
“江水泡饭”显然属于一种很不好的习惯。既然如此,学校就应该想办法矫正学生的这种习惯,而不是放任。
3.少年强则国强。
从人体的生理需求上说,午餐是一天中最关键的一顿饭,乃扛鼎之餐,必须吃好、吃饱。东江小学的“营养午餐”如此简单,可见这里的孩子们从前的餐饮又该有多么的可怜。正因为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国家有责任有义务保证他们茁壮成长,政府才启动了营养午餐的计划,希望能通过改善孩子们的饮食,来强壮他们的身体,强壮国家的未来。
[适用文题]
塞责、生活习惯、教育投入、营养午餐、误读还是辩解、行政不作为等。
三
高校拟破格录取“中国好考生”惹争议
2013年高考期间,四川省宜宾市小伙黄子恒成了高考“明星”。6月7日上午,高考前20分钟,在四川宜宾一中考点,一名女考生因痛经在考场内当场昏迷。同考场的黄子恒发现后,抱起昏迷女生往校外跑,找警察将女生送医院。事后,他被社会各界赞为“中国好考生”。人民日报微博称“少年,在名为人生的考场,你已经赢了。”
黄子恒是四川宜宾一中补习二班学生,他的父母都是退休工人,家庭条件比较差。2009年他高考落榜后入伍,2012年退伍后重新走入校园复读。随后,黄子恒获得了“天天正能量”的5000元奖金。他称将把这笔奖金用于上大学。在6月22日查到的高考成绩仅为290分。这分数距四川省高考三本线还差187分。
黄子恒的班主任钟老师说,根据黄子恒平时的水平,高考成绩本应在400分左右,应该能上三本线,学校为此向各地高校推荐黄子恒。
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认为,黄子恒事迹的传递是一种正能量,是一种敢于担当的精神。根据黄子恒同学平时的学习成绩和在别人遇到困难时的优异表现,该学院决定录取黄子恒就读本科。下一步,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将协调四川省教育厅和四川省教育考试院,申请破格录取黄子恒。鉴于其家庭困难,且不久前其父亲去世,学院决定免除黄子恒在读书期间的学费。
据了解,目前,黄子恒已被共青团四川省委授予“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多维解读]
1.人生处处是考场。
黄子恒在面临人生中一场事关前途的重要考试时,同时也面对了一次道德考试。而当前者将启未启时,他已在后面那份考卷上答出了满分。我们从小到大,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考试,学科考、升学考、就业考,即使是黄子恒自己,未来也未必都能交上优异的答卷。但是,在今后各种各样的道德考场上,他一定会考出高分,交出一份漂亮的人生答卷。
在我们目睹社会上出现不少道德滑坡事件时,在我们由此批判学校教育只重工具不重人文、只重考试分数提高不重公民人格塑造时,黄子恒的举动,让我们的内心里流过暖流,看到希望。这新生的一代,如今以这样的道德行动出场,又怎能不让人相信他们会填上我们时代的道德洼地,书写新生代的道德篇章。
2.平衡道德与规则。
黄子恒送女考生就医一“抱”扬名,很偶然。对于这一“抱”,他自己也表示:“这就跟我借给你橡皮,你借给我铅笔一样那么正常,是每个善良人的本能。”正因为纯粹而下意识,不带任何附加条件,不掺杂任何想法,使得个人的道德操守,在瞬间得到最真实的展露,才会赢得舆论近乎众口一词的好评。
对于黄子恒的见义勇为,表扬、赞美,授给荣誉称号,都无不妥,好人应该有好报。但是,一码归一码,本来他学习成绩一般,最多达到三本的水平,低分的事实已经形成了,不能因为他救人的善举就“奖”他个高考录取的“资格”,一旦开了这个口子,恐怕就会有许多的效仿做法,这是很危险的。
虽然黄子恒成绩略欠佳与救人有关,但高考本身有着“铁的规则”,擅自违背规则,看似抚慰了人们对于“英雄考场失意”的不平衡心理,但势必对其他考生带来新的不公平。
[适用文题]
感动、规则、释放正能量、人性光辉、挺身而出、道德价值观、分数诚可贵,生命价更高等。
四
《小时代》莫做青少年的“精神鸦片”
作为当下国内青春文学的代表人物,郭敬明自出道以来就伴随着无数争议。如今,迈入而立之年的他,又多了一个称号——新晋导演。6月27日,由郭敬明执导、改编自其同名小说的电影《小时代》登陆各大院线。据悉,票房已经逼近3亿元。一边是打破各项纪录的数据,而另一边则是排山倒海的质疑,有影评人公开表示:“《小时代》的炫富和堆砌达到一种病态的境界。”
在影片中,随着绛紫色的帷幕掀开,四个有着精致面庞的女孩在《友谊地久天长》的歌声里开启了她们的故事。“灰姑娘”林萧、“女王”顾里、“女神”南湘和“奇葩”唐宛如,十足类型化的角色搭配。除了林萧(杨幂饰)因扑倒一杯咖啡而意外被聘用、顾里(郭采洁饰)和顾源(柯震东饰)的分手,可算作强度稍大的情节,其余就是四个女孩一起笑、一起哭、一起闹,闺蜜之间分享友谊的温暖、倾诉各自的爱情遭遇……她们的故事就像宇宙中的尘埃,真实存在,却难以轰轰烈烈。 若以常规电影标准来要求,《小时代》有太多的不尽人意,故事散漫,杯水风波,一些段落冗长乏味,一些段落又嫌用力过猛,比如影片的高潮是一场奔跑——当女孩们丢掉高跟鞋扛着纸箱从高速公路奔向时装秀场,画面和音乐大肆铺排,大有将她们所有的理想和未来押注于一场奔跑的架势。
[多维解读]
1.电影应该能开启民智。
当年中国鸳鸯蝴蝶派的周瘦鹃在《影戏话》中曾经说:“盖开通民智,不仅在小说,而影戏实一主要锁钥也。”然而,在郭敬明的导演处女作《小时代》中,作品将炫富和堆砌达到一种病态的境界,这种与主流价值观相违背的社会思潮显然是不可取的,这种对青少年的毒害无异于让他们去吸食“精神鸦片”。对于“三观”还未定型的青少年来说,他们的人生犹如快速成长的幼苗,不良思想的侵袭,会减慢这颗幼苗的成长进程,甚至让这个幼苗夭折。
青春是美好的,但同时也是短暂的,抢占广大青少年思想阵地上的制高点成为了为政者不可忽视的重任。青年蓬勃健康成长,则会让我们伟大的建设事业后继有人,则会让我们的国家充满希望,才能看到我们民族光明的未来。因此,让广大青年在思想和灵魂上受到启迪,树立起不卑不亢的为人品质和乐于奉献的时代精神,就成为了新时期广大文艺作品和影视作品不可推卸的重任。
2.远离政治的文化商人。
郭敬明代表着一种绝对世俗化的文化倾向,他远离政治与现实的议题,专注于自己的商业写作事业,现在又投身到电影创作。但不管他注意力怎么转移,他的核心架构一直没有变化——他在自己所有的作品里,都全力在构筑一个由物质与情爱组成的虚像生活空间,精致、奢华、浪漫、感伤、柔美、魔幻。初执导筒,郭敬明太想证明自己的能力,几个空间调度相对复杂的长镜头,都好像炫技一般提醒观众——我能行!但影片仍旧顽固地将其风格贯彻到底,那是郭敬明从小说开始便着力营造的一种空中楼阁般的气息:浮夸、奢靡、带有不真实的梦幻感,从演员的选择到场景的设定莫不如此。据说影片将上海顶级奢华的公寓、会所之类通通拍遍,但组合到一起后却有让人不知置身何处之感。郭敬明还以自己为样板或标杆,践行着他所理解的那种生活。他显露了对物质的赤裸裸的崇拜,从他的微博、文章、言语等,无时无刻不在展示的奢侈品、豪宅,并且在多个场合为自己的选择与追求正名。这些举动其实都在进一步加剧社会公众对他的不满。
[适用文题]
品味、趣味、境界、浮躁、导向、价值观、时代精神、娱乐明星等。
五
“黑导游”一句“弄死你”何止太嚣张
近日有网友爆料称,2013年7月3日京P12306旅游大巴,游览八达岭长城和十三陵,途中至少停留6个购物点,并武力胁迫游客购物。行至中午12点左右,在购物景点乘客未达到消费要求,司机不予开车,游客要求启动发车,遭导游谩骂,开始持刀威胁游客,并扬言:“要弄死你”。
视频文字显示,当时车上有15个家庭,是被“中国国际旅行总社”工作人员带到了牌号为京P12306的大巴上,随车导游姓孟。按计划,他们的行程包括八达岭长城与十三陵,其间他们已被迫在6个购物点逗留了7个小时,孟导游强迫他们购买北京烤鸭、果脯等。中午12点左右,因乘客没有达到导游购物要求,导游与司机不开车,有乘客提出意见,结果“遭致孟姓男导游谩骂,并开始持刀对游客行凶”。
在这段26秒钟的视频里,可以清晰听到孟导游对着某位游客不停叫骂“×你妈,你下车,我弄死你”等话语。同时,还可以看见他不时挥舞着小刀,试图冲过来。一戴墨镜男子,也呵斥着该游客赶紧下车。几位男性游客站起来挡在冲突双方中间,意图让游客赶紧离开。
据悉,黑导游孟某涉嫌持械威胁游客,被行政拘留5天,当事旅游大巴所属的北京银建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因未按约定线路行驶,被处以3000元罚款。
[多维解读]
1.监管须“亮剑”。
现实生活中,强迫旅游购物几近成潜规则,非此一例。一些导游带着游客在景点走马观花,旅游时间大大缩水。而只要到了购物点,所有游客都必须下车,进入漫长的购物环节。有的导游花言巧语、言过其实地宣传购物点的商品,甚至直接要求游客购物,让自己多拿一点提成回扣。游客若是不购物,或少购物,有些导游面露愠色,给游客甩脸子。这种种行为,不仅严重干扰旅游市场秩序,也侵害了普通游客的合法权益。
如果违法行为超出旅游部门管辖力度,应该由工商、公安部门介入。但“黑导游”并非今日才有,也不限北京一地。“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对屡禁不止的“黑导游”,此时不“亮剑”更待何时?否则中国旅游业的形象很可能毁于一旦。对此,相关部门必须引起重视,彻查严惩,杜绝此类现象再次发生。
2.斩断利益链。
“野旅黑导”的盈利,全靠强迫游客购物。据报道,如果一车游客购物额不到一万元,对于“野旅黑导”,基本上就是一单赔本买卖。这也是“野旅黑导”与游客矛盾的集中爆发地,更是各类违法犯罪大量滋生地。强制交易、销售伪劣产品、欺诈消费者、商业贿赂、价格虚高甚至暴力事件都发生于此。因此,应坚决整顿查处景区及周边地区的商店、医疗咨询点、寺庙等欺客宰客现象,必须落实《价格法》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关于商品必须明码标价的规定,对于相关违法行为依法严肃处理。对于不良购物点所在景点也在景区评级等方面应作出相应处罚。唯有斩断“野旅黑导”非法链条,在每个环节严加防控,才能还游客以净土,让旅游业重返良性。
3.旅游业转型。
当前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仍有一定空间,传统旅游经济仍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但要看到,随着公众旅游观念的转变,游客对旅游环境的高要求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随着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景区的不可复制性慢慢失去,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现在一些网友号召“有态度地旅游”,已经有不少网友发起对某地旅游的抵制。这意味着,旅游业不转型将会举步维艰。
宰客事件的频发,说明传统旅游发展方式存在问题。公众对宰客事件的关注,也是对旅游业转型的呼唤。对于中国旅游业来说,实现转型,兼重旅游开发和环境维护,已经势在必行。
[适用文题]
欺诈、潜规则、强制消费、职业素养、消费维权、旅游环境、良性发展等。
别让“常回家看看”成“画饼充饥”
2013年7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不常回家看老人将被认定违法。事实上,对于常年在外地工作的人来说,并非是不想回家,而是假期太少,“连休假都保证不了,我怎么才能常回家看看?”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从2013年7月1日开始实施,与老版本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相比,新法内容从原来的50条扩展到85条。尤其需注意的是,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四条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第十八条更明确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该法同时规定,如果赡养人在单位工作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此外,新法还首次从法律上明确了将每年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年节。
[多维解读]
1.“常回家看看”重在“有所为”。
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4.8%,老年人口的高龄、失能和空巢化进一步加剧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和复杂性。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常回家看看”纳入立法彰显了法律的人性主义关怀,虽然从实际操作层面看,由于尚未解决时间、经济、执行和监督等方面的问题,因此仍然缺乏可操作性,但此举依然值得提倡。
不要把“常回家看看”看成一种法律的硬性条款,去应付,它应该是一种责任,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孝当排第一,“常回家看看”体现的是一种人情主义关怀,体现的是对空巢老人精神生活的保障。“常回家看看”重在“有所为”,哪怕是打个电话,问候一下父母,也能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爱,其实父母要的只是一份心意,法律条款起的只是一种约束作用,如若真是将“常回家看看”当成一种完成任务的形式,没有真心、没有关爱、没有微笑、没有热情,那么即使照着法律的条款实施,又有何意义?
2.“常回家看看”入法效果未必理想。
将“常回家看看”入法,释放出“以法治孝”的善意。问题是,善意的初衷,不一定能够取得理想的结果。以法治孝,无疑是在拿法律“绑架”道德和孝心,规定再硬,措施再得力,也会遭受一些无德不孝之人的“软抵抗”。也就是说,“常回家看看”入法,因缺乏可操作性,注定会陷入执行难、损害法律威严的尴尬境地。生活上的赡养义务,法律可以规范,但精神抚慰,并没有判断标准可言,也不可能成为法律规制的调整对象。
3.年轻人不回家,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常回家看看,对于那些生活在城市的蚁族、鼠族、农民工来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对于那些表面光鲜,事业有成的白领,也是一种奢侈。不仅仅是因为回家的路途遥远,不仅仅因为一票难求,真正的问题,是那份工作和薪水。那些成为了房奴、孩奴和车奴的白领,一旦丢了工作,哪怕仅仅是几个月,月供就断流了。很多年轻人都在外面工作,他们为了生计在劳命奔波,过着艰辛的生活。常回家看看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
“常回家看看”是每一个老人和年轻人共同的心声,如果老人和孩子们不受经济之累,如果有足够多的经济实力,常回家看看不是问题。但对于大多数工薪阶层而言,常回家看看只能是期盼,能否实现还得看法律的执行是否到位,看企业、看用人单位是否配合,看整个社会大环境是否改变。否则,常回家看看就是入了法律,也将难以有效实施。
[适用文题]
孝道、监管、公序良俗、人文关怀、道德危机、百善孝为先、法律与道德等。
二
“江水泡饭”拆穿了营养午餐的画皮
2013年6月29日,从事公益工作的张云明在网上发布了一组图片,内容为云南丽江永胜县东山乡东江小学学生用江水泡饭。有网友表示,看到图的瞬间就泪崩了,还有网友质疑当地相关部门不作为。昨日下午,张云明向记者表示,图片被误读了,东江小学执行了营养午餐计划,学生接江水泡饭是生活习惯。
图片显示,学生们正排队打饭,一个小女孩端着一碗饭在水龙头前接水,碗里没有菜。图片配文称,“放学后排队打饭,今天吃的是米饭泡油茶。没有菜,有些孩子还往米饭里面加江水,你能吃下去么?该信息被众多媒体转发,网友“丽江阿英”质疑,“农村学校不是都有营养餐补助吗?不至于会天天这样吧?”
东江小学的海校长证实了张云明的说法。海校长告诉记者,吃饭时,学校供应了开水,还有汤,但一些孩子不愿意喝。原因有两个:一是以前的生活习惯,二是现在天气太热,喝江水更凉快。
永胜县教育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亦称,当地条件艰苦,政府已保证学生吃饭和饮水,但学生仍有喝冷水的习惯。对于舆论质疑的营养餐社会捐助的落实情况,教育局称已派人调查。
[多维解读]
1.谁动了孩子们的营养午餐?
2011年10月26日,国务院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每年拨款160多亿元,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
2012年,云南省各级财政共安排32.9亿元资金,为580万名农村学生提供营养改善补助;投入资金17.3亿元,大力实施农村学校食堂建设工程,改善农村学校食堂软硬件设施,为在校学生提供安全、卫生的营养餐。
现在很多人开始质疑,国家已经执行的营养午餐每人每日3元计划并没有完全落到实处,或者说营养改善效果被大打折扣。按照2010年的统计,中国农村居民年人均食品消费支出为1081元,东江小学地区应该比这个数还要低。但东江小学每个学生在营养午餐计划中每年应得到1095元或者1600元补助,学生们在校期间不至于沦落到只吃可能还被污染了的江水泡饭吧。
冠冕堂皇的“营养午餐”,竟然沦落为令人心寒的“江水泡饭”。这里面究竟有什么猫腻,什么蹊跷,虽然我们尚不得而知,但是面对孩子们空落落的饭碗,人们不禁会发问:谁动了孩子们的营养午餐? 2.“江水泡饭”算哪门子“生活习惯”?
小学生之所以热衷于“江水泡饭”,用海校长的话说就是一是以前的生活习惯,二是天气热的原因,孩子们喝江水“图凉快”,于是乎“江水泡饭”便成了“理所当然”。
对于海校长的解释,人们看不到学校应有的责任担当,这样的说辞恐怕很难服众。因为天气热,学生们喝江水“图凉快”,表面上看是在为孩子们着想,实际上把自己的责任撇得一干二净。生活习惯有好习惯和坏习惯之分,小学生们不谙世事,如果说小学生即便有这种生活习惯,学校也应该劝其及早改掉,因为这种“江水泡饭”实在不卫生,尤其到了夏天,很容易传染各种疾病。家长们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学校就应该担负起家长们的监护责任,替家长们看管好孩子,而不是“放任自流”。正因为如此,学生的生活习惯才更应该“从娃娃抓起”。“江水泡饭”不过是行政不作为的一种借口而已。
“江水泡饭”显然属于一种很不好的习惯。既然如此,学校就应该想办法矫正学生的这种习惯,而不是放任。
3.少年强则国强。
从人体的生理需求上说,午餐是一天中最关键的一顿饭,乃扛鼎之餐,必须吃好、吃饱。东江小学的“营养午餐”如此简单,可见这里的孩子们从前的餐饮又该有多么的可怜。正因为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国家有责任有义务保证他们茁壮成长,政府才启动了营养午餐的计划,希望能通过改善孩子们的饮食,来强壮他们的身体,强壮国家的未来。
[适用文题]
塞责、生活习惯、教育投入、营养午餐、误读还是辩解、行政不作为等。
三
高校拟破格录取“中国好考生”惹争议
2013年高考期间,四川省宜宾市小伙黄子恒成了高考“明星”。6月7日上午,高考前20分钟,在四川宜宾一中考点,一名女考生因痛经在考场内当场昏迷。同考场的黄子恒发现后,抱起昏迷女生往校外跑,找警察将女生送医院。事后,他被社会各界赞为“中国好考生”。人民日报微博称“少年,在名为人生的考场,你已经赢了。”
黄子恒是四川宜宾一中补习二班学生,他的父母都是退休工人,家庭条件比较差。2009年他高考落榜后入伍,2012年退伍后重新走入校园复读。随后,黄子恒获得了“天天正能量”的5000元奖金。他称将把这笔奖金用于上大学。在6月22日查到的高考成绩仅为290分。这分数距四川省高考三本线还差187分。
黄子恒的班主任钟老师说,根据黄子恒平时的水平,高考成绩本应在400分左右,应该能上三本线,学校为此向各地高校推荐黄子恒。
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认为,黄子恒事迹的传递是一种正能量,是一种敢于担当的精神。根据黄子恒同学平时的学习成绩和在别人遇到困难时的优异表现,该学院决定录取黄子恒就读本科。下一步,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将协调四川省教育厅和四川省教育考试院,申请破格录取黄子恒。鉴于其家庭困难,且不久前其父亲去世,学院决定免除黄子恒在读书期间的学费。
据了解,目前,黄子恒已被共青团四川省委授予“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多维解读]
1.人生处处是考场。
黄子恒在面临人生中一场事关前途的重要考试时,同时也面对了一次道德考试。而当前者将启未启时,他已在后面那份考卷上答出了满分。我们从小到大,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考试,学科考、升学考、就业考,即使是黄子恒自己,未来也未必都能交上优异的答卷。但是,在今后各种各样的道德考场上,他一定会考出高分,交出一份漂亮的人生答卷。
在我们目睹社会上出现不少道德滑坡事件时,在我们由此批判学校教育只重工具不重人文、只重考试分数提高不重公民人格塑造时,黄子恒的举动,让我们的内心里流过暖流,看到希望。这新生的一代,如今以这样的道德行动出场,又怎能不让人相信他们会填上我们时代的道德洼地,书写新生代的道德篇章。
2.平衡道德与规则。
黄子恒送女考生就医一“抱”扬名,很偶然。对于这一“抱”,他自己也表示:“这就跟我借给你橡皮,你借给我铅笔一样那么正常,是每个善良人的本能。”正因为纯粹而下意识,不带任何附加条件,不掺杂任何想法,使得个人的道德操守,在瞬间得到最真实的展露,才会赢得舆论近乎众口一词的好评。
对于黄子恒的见义勇为,表扬、赞美,授给荣誉称号,都无不妥,好人应该有好报。但是,一码归一码,本来他学习成绩一般,最多达到三本的水平,低分的事实已经形成了,不能因为他救人的善举就“奖”他个高考录取的“资格”,一旦开了这个口子,恐怕就会有许多的效仿做法,这是很危险的。
虽然黄子恒成绩略欠佳与救人有关,但高考本身有着“铁的规则”,擅自违背规则,看似抚慰了人们对于“英雄考场失意”的不平衡心理,但势必对其他考生带来新的不公平。
[适用文题]
感动、规则、释放正能量、人性光辉、挺身而出、道德价值观、分数诚可贵,生命价更高等。
四
《小时代》莫做青少年的“精神鸦片”
作为当下国内青春文学的代表人物,郭敬明自出道以来就伴随着无数争议。如今,迈入而立之年的他,又多了一个称号——新晋导演。6月27日,由郭敬明执导、改编自其同名小说的电影《小时代》登陆各大院线。据悉,票房已经逼近3亿元。一边是打破各项纪录的数据,而另一边则是排山倒海的质疑,有影评人公开表示:“《小时代》的炫富和堆砌达到一种病态的境界。”
在影片中,随着绛紫色的帷幕掀开,四个有着精致面庞的女孩在《友谊地久天长》的歌声里开启了她们的故事。“灰姑娘”林萧、“女王”顾里、“女神”南湘和“奇葩”唐宛如,十足类型化的角色搭配。除了林萧(杨幂饰)因扑倒一杯咖啡而意外被聘用、顾里(郭采洁饰)和顾源(柯震东饰)的分手,可算作强度稍大的情节,其余就是四个女孩一起笑、一起哭、一起闹,闺蜜之间分享友谊的温暖、倾诉各自的爱情遭遇……她们的故事就像宇宙中的尘埃,真实存在,却难以轰轰烈烈。 若以常规电影标准来要求,《小时代》有太多的不尽人意,故事散漫,杯水风波,一些段落冗长乏味,一些段落又嫌用力过猛,比如影片的高潮是一场奔跑——当女孩们丢掉高跟鞋扛着纸箱从高速公路奔向时装秀场,画面和音乐大肆铺排,大有将她们所有的理想和未来押注于一场奔跑的架势。
[多维解读]
1.电影应该能开启民智。
当年中国鸳鸯蝴蝶派的周瘦鹃在《影戏话》中曾经说:“盖开通民智,不仅在小说,而影戏实一主要锁钥也。”然而,在郭敬明的导演处女作《小时代》中,作品将炫富和堆砌达到一种病态的境界,这种与主流价值观相违背的社会思潮显然是不可取的,这种对青少年的毒害无异于让他们去吸食“精神鸦片”。对于“三观”还未定型的青少年来说,他们的人生犹如快速成长的幼苗,不良思想的侵袭,会减慢这颗幼苗的成长进程,甚至让这个幼苗夭折。
青春是美好的,但同时也是短暂的,抢占广大青少年思想阵地上的制高点成为了为政者不可忽视的重任。青年蓬勃健康成长,则会让我们伟大的建设事业后继有人,则会让我们的国家充满希望,才能看到我们民族光明的未来。因此,让广大青年在思想和灵魂上受到启迪,树立起不卑不亢的为人品质和乐于奉献的时代精神,就成为了新时期广大文艺作品和影视作品不可推卸的重任。
2.远离政治的文化商人。
郭敬明代表着一种绝对世俗化的文化倾向,他远离政治与现实的议题,专注于自己的商业写作事业,现在又投身到电影创作。但不管他注意力怎么转移,他的核心架构一直没有变化——他在自己所有的作品里,都全力在构筑一个由物质与情爱组成的虚像生活空间,精致、奢华、浪漫、感伤、柔美、魔幻。初执导筒,郭敬明太想证明自己的能力,几个空间调度相对复杂的长镜头,都好像炫技一般提醒观众——我能行!但影片仍旧顽固地将其风格贯彻到底,那是郭敬明从小说开始便着力营造的一种空中楼阁般的气息:浮夸、奢靡、带有不真实的梦幻感,从演员的选择到场景的设定莫不如此。据说影片将上海顶级奢华的公寓、会所之类通通拍遍,但组合到一起后却有让人不知置身何处之感。郭敬明还以自己为样板或标杆,践行着他所理解的那种生活。他显露了对物质的赤裸裸的崇拜,从他的微博、文章、言语等,无时无刻不在展示的奢侈品、豪宅,并且在多个场合为自己的选择与追求正名。这些举动其实都在进一步加剧社会公众对他的不满。
[适用文题]
品味、趣味、境界、浮躁、导向、价值观、时代精神、娱乐明星等。
五
“黑导游”一句“弄死你”何止太嚣张
近日有网友爆料称,2013年7月3日京P12306旅游大巴,游览八达岭长城和十三陵,途中至少停留6个购物点,并武力胁迫游客购物。行至中午12点左右,在购物景点乘客未达到消费要求,司机不予开车,游客要求启动发车,遭导游谩骂,开始持刀威胁游客,并扬言:“要弄死你”。
视频文字显示,当时车上有15个家庭,是被“中国国际旅行总社”工作人员带到了牌号为京P12306的大巴上,随车导游姓孟。按计划,他们的行程包括八达岭长城与十三陵,其间他们已被迫在6个购物点逗留了7个小时,孟导游强迫他们购买北京烤鸭、果脯等。中午12点左右,因乘客没有达到导游购物要求,导游与司机不开车,有乘客提出意见,结果“遭致孟姓男导游谩骂,并开始持刀对游客行凶”。
在这段26秒钟的视频里,可以清晰听到孟导游对着某位游客不停叫骂“×你妈,你下车,我弄死你”等话语。同时,还可以看见他不时挥舞着小刀,试图冲过来。一戴墨镜男子,也呵斥着该游客赶紧下车。几位男性游客站起来挡在冲突双方中间,意图让游客赶紧离开。
据悉,黑导游孟某涉嫌持械威胁游客,被行政拘留5天,当事旅游大巴所属的北京银建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因未按约定线路行驶,被处以3000元罚款。
[多维解读]
1.监管须“亮剑”。
现实生活中,强迫旅游购物几近成潜规则,非此一例。一些导游带着游客在景点走马观花,旅游时间大大缩水。而只要到了购物点,所有游客都必须下车,进入漫长的购物环节。有的导游花言巧语、言过其实地宣传购物点的商品,甚至直接要求游客购物,让自己多拿一点提成回扣。游客若是不购物,或少购物,有些导游面露愠色,给游客甩脸子。这种种行为,不仅严重干扰旅游市场秩序,也侵害了普通游客的合法权益。
如果违法行为超出旅游部门管辖力度,应该由工商、公安部门介入。但“黑导游”并非今日才有,也不限北京一地。“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对屡禁不止的“黑导游”,此时不“亮剑”更待何时?否则中国旅游业的形象很可能毁于一旦。对此,相关部门必须引起重视,彻查严惩,杜绝此类现象再次发生。
2.斩断利益链。
“野旅黑导”的盈利,全靠强迫游客购物。据报道,如果一车游客购物额不到一万元,对于“野旅黑导”,基本上就是一单赔本买卖。这也是“野旅黑导”与游客矛盾的集中爆发地,更是各类违法犯罪大量滋生地。强制交易、销售伪劣产品、欺诈消费者、商业贿赂、价格虚高甚至暴力事件都发生于此。因此,应坚决整顿查处景区及周边地区的商店、医疗咨询点、寺庙等欺客宰客现象,必须落实《价格法》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关于商品必须明码标价的规定,对于相关违法行为依法严肃处理。对于不良购物点所在景点也在景区评级等方面应作出相应处罚。唯有斩断“野旅黑导”非法链条,在每个环节严加防控,才能还游客以净土,让旅游业重返良性。
3.旅游业转型。
当前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仍有一定空间,传统旅游经济仍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但要看到,随着公众旅游观念的转变,游客对旅游环境的高要求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随着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景区的不可复制性慢慢失去,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现在一些网友号召“有态度地旅游”,已经有不少网友发起对某地旅游的抵制。这意味着,旅游业不转型将会举步维艰。
宰客事件的频发,说明传统旅游发展方式存在问题。公众对宰客事件的关注,也是对旅游业转型的呼唤。对于中国旅游业来说,实现转型,兼重旅游开发和环境维护,已经势在必行。
[适用文题]
欺诈、潜规则、强制消费、职业素养、消费维权、旅游环境、良性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