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素养下的学术著作整本书阅读指导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272914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第一个学习任务群,其学习目标与内容第(3)点指出“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讀一部学术著作”,所以高中阶段必须完成学术著作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但高中生所处地域不同,学校不同,个体不同,其语文学科素养必定不一样。所以对同样的一个学术著作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要求、学习情况及结果必然会有差异。只有给予学生适切的指导,才能让学生既完成学习任务又促进自身的语文学科素养提高。下面就以教材要求的《乡土中国》为例进行论说。
   一、设定符合学生实际的阅读目标
   新课标对于阅读整本书提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专题学习目标,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也就是说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地位是:设计、示范、指导、组织、评价。任何的语文学习只有目标明确且合适,学习效果才会更明显,整本书阅读更是这样。所以老师就必须依照新课标和单元学习目标结合学生的语文实际情况即语文学科素养来帮助学生设定整本书阅读目标。
   课程标准中的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是分层次的。事实上不同地域不同学校即使同一个班级,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高低也不尽相同。我这里把刚踏入高中大门的高中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模糊分为“一般”“中等”“较高”三个层次。下文以A代称“一般”层次学生,B代称“中等”层次学生,C代称“较高”层次学生。
   从认知心理学上来看,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对新知识的接受和储存吸纳,与其原先具有的认知结构体系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学习语言尤其如此。原先的认知结构越完善,他对新知识的理解接受越容易和快捷。所以对于语文素养比较好的学生可以提出高一点的要求,达到较高的目标。反之也成立。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的新理念,当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也讲过,“每一名学生都应当在其自身的最近发展区域得到充分的成长与发展”,这也适用在整本书阅读上。而现行统编教材整本书阅读单元设计的学习任务带有选择性,任务之间有一定的重叠。所以A可只完成一部分任务。B要完成大部分任务。C则要完成所有任务甚至还可以提出更高要求。教师这样根据新课标和单元要求,结合自己所教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发展水平,提出适当的阅读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设置符合自身发展的学习目标,才能逐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例如在《乡土中国》设定学习目标时就可以参照新课标规定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任务目标,具体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后结合其“学习目标与内容”第(3)点同时按照教材的4个学习任务可以设置下列学习目标:
   1.通读全书,把握文本大意,梳理论述思路和体系,理解书中有关乡土社会的基本内容;2.探究全书核心概念,体会概念两两对照的思维过程,把握全书基本观点及论述特色;3.在生活情境中,运用文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进对乡土文化现代价值的思考;4.通过反思小结,积累整本书读书经验,构建学术论著的读书方法,学习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
   A要求“读通”,老师与学生牵手阅读,跟踪督促,确保能把书读完读懂。可以只要求达成目标1及2的把握基本观点的目标;B追求“读深”,引导点拨阅读,为之搭桥牵线,适当放手让其把书读深入。要求达成目标1、2、3;C力求“读活”,引上路后,大胆放手,让他们发展个性,融会贯通,创新发展,把书读活起来。可以要求达成全部目标。
   二、切实有效指导阅读过程
   从实际阅读的角度看,整本书阅读的主阵地在课外,但校内安排的语文课时对学生阅读整本书意义重大。学生在阅读整本书过程中老师要利用仅有的几个课时上好三种课,充分发挥老师的示范指导作用。这三种课是阅读前的激趣导读课、阅读开始的批读示范课、阅读中的推进研究课。
   1.阅读前的激趣导读课
   任何层次的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科学的方法进行学习,其效果一定是更好的。所以阅读前的激趣导读课是必要的,特别对A尤为重要。这部分学生语文素养本来相对就低一些,而《乡土中国》又不像小说等文学作品那样能容易吸引人。所以必须设计好这节激趣导读课的导入环节,让他们有进入阅读的期待。当然激趣导入,不能为激趣而激趣,一定要紧扣文本,同时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例如同样是激趣导入《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环节,对于A可以展示一张中国人的小区花园种菜图与美国住宅前的草坪图,同时展示一则新闻《中国人的种菜天赋,把外国人都惊呆了》。这样以鲜活的示例来激发学生兴趣,带领学生从身边可知可感的情景出发,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为后续导入相关社会学概念做准备。而对于层次好一点的学生则可以让学生带有思考或有挑战性难度的兴趣点导入。如可以让学生用画图的形式把他所有知道的亲戚画出来,能够表现他们的相互的亲疏关系。这一导入引导学生了解《乡土中国》这本学术性著作与现实的相关性,特别是自己身边熟悉的亲戚要用画画的形式画出亲疏关系,很有挑战性又新奇。这一定能大大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研究的兴趣。
   激趣导读课除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产生阅读期待之外,还有一些共同的任务:对全书的相关信息做一个系统的介绍;“为什么读(课标要求与该书的价值)”“怎么读(阅读方法)”;帮助和指导学生制定阅读时间表,规定在什么时间完成什么项目,达到什么程度等等。特别是学术类著作阅读方法的教授更是重要,大部分高中生在此之前是没有认认真真读过一本学术著作的,所以根据设定的不同学习目标教给学生如何阅读的不同方法都是必须介绍的。例如学术类著作,每个章节,都有一个分论点,一个章节读完,需要对这个章节进行“小结”,厘清思路,梳理要点,就成了一个重要的方法。ABC各层次都要介绍。还有就是教学生如何抓概念和术语,如何厘清概念和术语,如何厘清“思路”与“推论”,指导性地教给学生阅读的步骤和方法。像阅读《乡土中国》可以教学生利用《后记》《序言》把握主要内容(ABC);要圈画关键词句,理解概念(ABC);做好批注(ABC);介绍借助目录先粗读后细读的阅读方法(ABC);教学生画思维导图呈现章节思路(ABC);带着问题去阅读(BC);联系现实(BC);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惑(C);挑战原作(C)。等等。当然对于层次较高的学生可以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特的阅读方法。    2.阅读开始的批读示范课
   由上面新课标对整本书阅读的学习目标的设定可以看出教师指导时要注重阅读方法的应用和获得。新课标还指出:“阅读整本書……教师应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平等地参与交流谈论,解答学生的疑惑。”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多读多作固属重要,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怎样写。对于这个‘怎样’,如果不能切实解答,就算不得注重了方法。”这种阅读方法的获得不同于上面阅读前的激趣导读课的介绍阅读方法。学生于开始时仅仅知道有“这种”“阅读方法”,但在具体的阅读过程却显抽象。所以“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就首先应包括教师的身体力行在阅读过程借助批注形式示范批注阅读过程,起一种示范作用,让学生获得整本书阅读方法。
   批读古已有之,谓之评点。批注形式有符号批注、文字批注。符号批注,就是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用各种符号加以标记。如:用“O”圈出重点字,用“△△△”标出关键词,用“~~~”划出重点句,用“
其他文献
陈钢主编的《上海老歌名典》(以下简称“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4月初版,2007年4月再版)贬低黎锦晖,抬高陈歌辛在中国流行音乐史上的历史地位。我在此以史实为依据,进一步说明历史真相。  一部中国流行音乐史出现两个“鼻祖”  1927年,黎锦晖创作了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当时称“时代曲”或“摩登歌曲”)《毛毛雨》,把“流行歌曲”这一体裁引入近现代中国的乐坛,从此,中国乐坛进入了流行音乐的新
初中文言文教学很多老师采取固定的路数,先“词句串讲”,后“内容分析”,尤其是在词句串讲时,“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事实上,这种看似切实、有效的“串讲加分析”的模式,到了学生那里,除了令他们头晕目眩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外,剩下的就是要记住段落大意、主要内容,毫无欣赏传诵千古美文时的那种发自于内心深处的轻松、愉悦之感。对于文言文教学,学生普遍反应枯燥单调,提不起兴趣,而没有兴趣
《博览群书》2011年第6期上刊载了潘小松先生所撰《清末民初英汉成语辞典三序》一文。潘先生在文中指出:“朱树蒸和陈荫明的生平资料我没有见到,望博雅之学者有教于我。”本人不敢自称博雅,但碰巧了解朱树蒸的一些情况,特补充于下。    朱树蒸字企云    商务印书馆出版过朱树蒸编译的两种词典,一种是《袖珍英华成语辞典》,另一种就是潘小松为我们介绍的《增广双解袖珍英华成语辞典》。《袖珍英华成语辞典》的英文
著名明清史学家、徽学研究的奠基者张海鹏教授辞世已经十年了,同他交往的件件往事仍不时浮现于眼前,引起我对他的深切怀念。  我同张海鹏教授相识较晚。“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转向明史研究,陆续在报刊、杂志上读过张海鹏教授关于马皇后、朱升和徽商等的论文,知道他有着深厚的史学功底和精辟的学术见解,但一直无缘谋面。1985年金秋时节,我应邀奔赴皖南的黄山,参加张海鹏教授承办的第一届中国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这才
我们华夏民族对于风景园林,有一种迥异于西方的审美文化传统,就是爱从某地众多风景园林里选出一定数量的“景”,通过寓有美学意味的品题来使其获得景名,将其作为某地风景园林的突出代表,从而使之成为以“数”(一般为八或十)来贯穿、约束并得以有效地增值的品题系列,并体现出特定的美学思想。  金学智先生的《风景园林品题美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2月版。以下简称《品题美学》),是一部具有独特民族美学内涵
《溜索》是部编版教材九下小说单元的课文,选自当代著名作家阿城的短篇小说集《遍地风流》。该文讲述了“我”跟随马帮,乘溜索跨越怒江大峡谷的经过。与本单元前两篇传统典范小说《孔乙己》《变色龙》不同,《溜索》是一篇在继承古典笔记小说基础上开拓创新的新笔记体小说。新笔记体小说作家一方面自觉追求志怪等古典笔记小说的传统审美范畴,另一方面也写当今的现实生活或今人眼中的故人往事,尝试新的文体实验,体现着新的时代精
目前,在日本和我国都极具人气的推理小说作家东野圭吾,有两部影响深远的小说正在国内读者中流传,即《白夜行》和《幻夜》。我慕名读后,除去对小说的艺术表现力深感佩服,也对其思想的主旨颇感兴趣。这主旨在本人看来,即:女人,是祸水吗?或曰:生活中哪些女人会成为“祸水”?为什么这些女人会成为“祸水”?人们该怎样看待这些成为“祸水”的女人?    以性媚人的女主人公    《白夜行》中的女主人公名雪穗,父早亡,
我几乎没有请过别人为我的书写序,也很少有人请我给他们的书写序,原因在于我们一帮朋友都得了“假清高”的毛病,既不愿意吹捧别人,也不愿意被别人吹捧。前者也是怕万一没有拍对地方,好事变了坏事;后者则是怕人家明明找不到什么可以说好的地方,还要勉强说好,痛苦之状,跃然纸上。  几次无法推脱为别人的书写序之事,似乎都与民俗学有关。开句玩笑,民俗学当然不能免俗,如果研究者都“超凡脱俗”,那怎么理解民俗?说认真的
2004年,传记作家梅尔斯(Jeffrey Meyers)一推出《毛姆传》,立即受到瞩目。梅氏能够完成这部传记,背后的助力要归功于犹太家族罗斯查尔德,因为这个家族收藏很多毛姆的手稿以及相关的资料。  回顾过去,毛姆受到读者的垂爱时,并没有获得文评家的赞赏。毕竟20世纪初期意识流小说当道,善于说故事的毛姆被贬为通俗作家,缺乏创意。等到二战结束后。毛姆终于获得平反。很多作家开始正面肯定毛姆的成就,如欧
解放前丰子恺画过几幅关于教育的漫画,六十多年过去,今天读之仍然觉得是在针砭时弊,能不令人深思?    “捏泥人”式的教育  丰子恺有两幅以“教育”为题的漫画,画的却是用模子捏泥人。在第一幅画上,泥巴无知、无觉、无思想,捏出来的玩偶一个个都按捏制者的意图傻乎乎地笑着。第二幅也以教育为题,我们看到一双大手正把一个孩子当泥巴往模子里按。孩子不同于泥巴,所以他又哭又喊又挣扎。画家在孩子脸上还点了几滴墨,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