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直观,助力问题解决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zyla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几何直观,可以助力问题解决。以“喝牛奶问题”为例,可以采取以下策略进行相关教学探索:在反馈前测中,提升学生检验反思的能力;在聚焦困难中,体会“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优越性;在变式练习中,借助直观得出结果,借助直观发现本质;在陌生问题中,主动运用“画图”策略解决将来问题。
  【关键词】问题解决;几何直观;检验反思
  【教学目标】
  1.借助图形,理解[12]的[12]是[14],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解决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图”在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的优越性,培养几何直观的能力。
  3.能根据问题信息,判断结论的合理性,提升反思能力。
  【教学过程】
  一、呈现前测,反思结论合理性
  师课件出示材料一:
  前测问题:一杯纯牛奶,小宝喝了半杯后,觉得有些凉,就兑满了热水。他又喝了半杯,就出去玩了。一共喝了多少杯纯牛奶?多少杯水?
  前测结果:
  纯牛奶 水
  (1)[34]杯 [14]杯 21人
  (2)[12]杯 [12]杯 9人
  (3)1杯 [12]杯 3人
  (4)[34]杯 [12]杯 2人
  (5)[12]杯 [14]杯 2人
  (6)1杯 [14]杯 1人
  (7)1杯 1杯 1人
  (8) 未作答 1人
  師:请同学们相互讨论交流,这些结果中不太合理的有哪些?并说说原因。
  小结:在完成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回过头来,根据信息反思自己的结果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教师呈现前测,让“回顾与反思”环节前置,引导学生在“这些结果中不太合理的有哪些”的思考中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思辨,努力培养学生检验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二、聚焦困难,分享解决策略
  1.困难表达。
  师:从同学们的解答情况看,这个问题还是有点难的。难在哪里?
  生:难在第二次喝的是水和牛奶的混合物,不知道牛奶是多少,水是多少。
  【设计意图】教师组织学生互动交流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暴露学生的思维障碍点,为下一步研究确定方向。
  2.策略分享,感受几何直观的作用。
  师:我们来看看同学们是如何解决这个困难的。
  (1)语言表达
  生:一杯纯牛奶,先喝半杯,都是纯牛奶。然后兑满了热水,就有一半牛奶一半热水,他喝的时候是热水加牛奶,不可能牛奶多一些,或者热水多一些。喝的时候是一半一半,热水一半,牛奶一半,那么就喝了一半热水中的一半,剩下牛奶的一半。一共可以分成4份,第二次牛奶喝了1份,水喝了1份,就是[14]杯牛奶,[14]杯水。牛奶一共喝了[34]杯,水喝了[14]杯。
  师:听了这样清楚的讲解,明白的同学请举手。(学生举手者寥寥无几)
  (2)几何直观
  师:同样是将水和牛奶分开画。虽然画法不同,但所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
  3.回顾难点,小结方法。
  用画图的方法帮助我们把“混合”这样的生活问题,通过数学表达变得容易一些。
  【设计意图】学生解决该问题的表征方式不外乎语言描述、算式表达、几何直观。通过“语言表达”与“几何直观”对比,感受 “图”更容易帮助理解抽象的数学问题。同时,不同的画法,作用不同:画法一——建立意识,几何直观首先表现为一种意识,即面对数学问题能想到用画图来帮助思考;画法二、三——掌握方法,几何直观其次表现为掌握一定直观方法,能画出图来。
  三、变式练习,紧扣问题本质
  1.呈现变式,布置任务。
  师呈现材料二:一杯纯牛奶,小宝喝了半杯后,觉得有些凉,就兑了一些热水。他又喝了一半,就出去玩了。小宝一共喝了多少杯纯牛奶?
  学生发现不同,并表示不能解决问题,需要一个具体的数量,比如说,兑[14]杯、[16]杯、[25]杯······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需要知道“一些”是多少的同学,在( )中填入需兑的水量,并解决问题。
  2.尝试解决,交流反馈。
  学生根据“图”发现,并猜想“不论加入多少水,纯牛奶都喝了[34]杯”。再借助“图”解释无论水加多少,第二次喝一半的时候,喝掉的是水的一半,牛奶的一半。水的一半是多少不知道,但牛奶的一半就是[14]杯。[12 14=34](杯)。(教师课件辅助演示)
  3.环节小结。
  图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聚焦问题的关键,不被无关的信息干扰。
  【设计意图】本环节,学生主动尝试运用策略,在经历“借助直观得出结果,借助直观发现本质”的过程中,再次体会“画图”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优势。
  四、运用策略,主动解决问题
  1.师:同学们,这次小宝不兑水喝了,来看看他又是怎么喝的。
  师出示材料三:
  小宝第一次喝了这杯牛奶的[14],第二次喝了剩下的一半,小宝一共喝了多少杯牛奶?
  2.学生猜测结果——[34]杯,教师组织学生探究。
  3.否认[34]杯,聚焦“剩下的一半”。
  师:同学们通过画图的方法,主要解决了“又喝了剩下的一半”这个问题,也就是“[34]杯的[12]是多少”。实际上,这个问题是我们六年级上册“分数乘分数”的内容,但我们通过理解分数的意义,采用“画图”的方法也是能够解决的。
  【设计意图】随着学习的推进,学生对借助“几何直观”解决问题的优势的感受越来越深,“画图”的经验积累也逐渐丰富。所以,对知识点的序列,“[34]杯的[12]是多少”虽未学习,但学生基于分数的意义,通过画图的方法能将问题解决,凸显的是方法策略的经验积累。
  五、课堂小结(略)
  【教学反思】
  思考一:如何发展“几何直观”能力?
  教学策略:精心选材,多次感受。
  本节课,每个材料都有各自承载的环节目标,所有材料又共同承载本节课的课时目标——感受“画图”策略的优越性,发展“几何直观”能力。
  材料一——方法共享。通过“语言表达”与“几何直观”对比,感受 “图”更容易帮助理解抽象的数学问题。在不同的“画图”方法中,寻找共性,体会“画图”策略的优势。
  材料二——尝试运用。对于干扰条件——“一些热水”,学生采用假设法,尝试运用“画图”法,借助直观,发现、解释数学本质。
  材料三——主动运用。“[34]杯的[12]是多少”。看似一个“超纲”问题,通过策略渗透与方法习得,学生在遇到陌生问题时,能够主动运用习得的策略,成功解决。
  当然,方法的习得、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目标,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努力寻找捕捉“几何直观”能力培养的契机,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考二:一节课中,解决问题各能力培养如何取舍?
  教学策略:有取有舍,有主有次。
  人教版教材将解决问题分为三个步骤——“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每个环节都有各自细化的能力,教学中,我们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每节课要做到“有取有舍,有主有次”。比如,在本节课中,以“画图”策略为主,以“回顾与反思”为辅。解决问题的特殊策略中,重“画图”策略,回顾与反思中,重“结果是否合理正确”“不同问题的解决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取有舍,有主有次”,学生的学习才会更有目标性与方向性,才更利于解决问题各能力的有序发展。
  (浙江省杭州采荷第一小学教育集团 310000)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有些数学知识是约定俗成的,苏教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下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教学内容即如此。这一课,主要是将学生已有的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位置的经验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很多教师在教这样的内容时,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确定位置就要遵守“第几列第几行”这一规定,教学也能顺利进行。  可是笔者在六年级毕业班上对学生进行的口头调查中,发现了问题。  问1:你还记得五年级
1978—2008,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华大地风云激荡,沧桑巨变。  以邓小平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远见卓识,于拔乱反正中首抓教育,1977年恢复中断十余年的高考,改变了成千上万年轻人的命运!1978年对外开放,对内改革。从此,中国教育渐渐步入正轨:为知识分子落实政策,平反昭雪;尊师重教;向国外派遣留学生;恢复中断多年的研究生教育等高层次人才培养;扶持民办教育;科教兴国……一系列的举措表明,教育,
课例研究更需厘清的一种边界  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研方式,课例研究正越来越被教师所接受和采用。如何使之发挥有效作用,不少一线教师和专业研究者也做了不少探索,并从如何聚焦主题、深化过程和成果整理等诸方面提出了许多可鉴的主张。囿于工作的特性和思维的习惯,一般教师的确会更多关注程式层面。事实上,有一类情况必须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即研究命题本身的科学性问题。这里既有针对学情所应把握的研究边界或深度问题,或
【摘要】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三种文化中的幼儿园》一书揭示了文化对幼儿教育的深-刻影响,分析了中、美、日三国学前教育实践中的巨大差异。新近出版的《重访三种文化中的幼儿园》一书进一步揭示了中、美、日三国学前教育20多年来的变化。文化差异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巨大,因此,试图建立及执行全球通用的幼儿教育课程或质量标准是不合情理的。中国学前教育工作者在引进他国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时应三思而行。我们要从寻求更适
铅笔问橡皮:“你为何总是站在我的上面呢?你站在我的上面有何用呢?你为何总是与我唱对台戏,格格不入呢?”   橡皮回答道:“我站在你的上面,一方面我是为了欣赏你,当你努力工作时,我为你鼓劲加油,当你取得成績时,我为你骄傲自豪。另一方面我是为了关心你,帮助你,当你工作出现差错时,我帮助你改正错误。我并非总是与你唱对台戏,格格不入,相反我总是与你相辅相成,与你息息相关,你的成绩就是我的光荣呀!”  
【摘 要】同一个单元不同课时的学习内容往往是有联系的,这种联系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结构性与思维方式的迁移性。“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与“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一起,构建了四则运算的知识结构,因此,此课的教学结构与上一课基本相同,而且有了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让上一节课获得的学习经验得到了应用。  【关键词】乘、除法意义;联系到区别;过程到方法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这
【摘 要】以学为中心,构建主动式学习的课堂理念,有助于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即时组织与引导能力的培养。教师可通过有意识的“装傻示弱”“挑拨争论”“问题找茬”等多种方式,激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需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趣味性和艺术性。  【关键词】主动学习;课堂;组织引导;有效性  一、问题缘起  著名数学教育家华罗庚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引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
【摘 要】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强调对学生尊重、赏识,提倡激励性评价。评价的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只是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客观、准确地进行评价;要从多元角度出发,全面地评价学生;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方法、思维方式的评价,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  【关键词】课堂评价;多元;促进;发展  课堂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第1~2页例题1、2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等式、方程、不等式等意义,明白方程和等式两个概念的关系,进而理解与掌握方程的意义。经历从真实的情境到方程概念的建构过程,感知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逐步渗透方程思想。  2.培养观察、比较、思考分析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的引导
一直以来,“乘法的初步认识”都是小学阶段比较重要的一节概念教学课。在新课改之前,教师和学生都纠结于写乘法算式时,要先写相同加数再写相同加数的个数,部分学生不理解算式的意义,机械记忆,造成了学习困难。自从2001年小学数学新教材使用以后,写乘法算式不再区分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先后顺序,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但是也导致小学阶段数学知识内部结构产生了逻辑问题。  近日读了张奠宙教授和戎松魁先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