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数学课把教师看成是知识的传授者,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被动者。这一观点,忽视了教师是知识的引导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离开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教育活动将一事无成。
学生是数学课学习的主体,是进行数学知识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归宿和依据。新课程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张扬学生的个性。教师用创造性手段去挖掘学生内在潜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使学生能够健康、和谐地发展。
一、转换教师角色,培养想象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尝试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教,而学生自能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及为善教者也。”叶老这一精辟的论述,为广大教师点拨了真经。为了培养能力型学生,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还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心智发展的过程。实现这一目标,主要是要转换教师角色,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容积、表面积的计算时,要求每个学生在课前准备一个空火柴盒,首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指出它的长、宽、高。其次打开火柴盒指出火柴盒的容积(或容量)的计算方法跟体积一样,但要注意从容器里面量长、宽、高。经过逐层深入、细致地观察,逐步形成长方体纸盒的容积的想象。再出例题:“一种油箱,里面长6分米,寬5分米,高3分米,这个油箱可装油多少升?”学生就可以以观察火柴盒所得到的空间想象,画出草图,填上条件进行计算了。为了启发学生进一步的想象,可把上题的问题进行变化:“一种油箱,长6分米,宽5分米,高3分米。做一个这样的油箱需要多少铁皮?”为了正确地进行计算,可要求学生把小纸盒展开为平面图,求它的表面积:(长×宽 长×高 宽×高)×2。这样学生通过观察教具,形成丰富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许多方法和途径,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条有效途径。
二、转变育人观念,培养探究能力
传统观念认为,教师教学效果就是学生考分,人才标准就是考上名校,分数和升学率是衡量教师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新课标人才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只要对社会作出贡献的都可以称为人才,人才是多规格多标准的,教师应从传统观念中走出来,从低效率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向科研要质量,做科研型教师,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现行教育存在的弊端是教学目标求全,教学模糊,重复教学现象严重。教师只是知识的传授者,知识越教死,越使“晴朗的天空变得灰暗,宽阔的视野变得狭窄”。为了获得高分,学生没时间看电视,不了解时事新闻;没有双休日,终日忙碌;整天埋在书本里,身体搞坏,眼睛近视。新课程要求教师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有机会进行他们感兴趣的活动;积极创造教学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敢于、善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并有胆量坚持自己的观点,验证自己的想法。学生是人,是发展中的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蹲下来看学生,与学生平等地对话,不能像刺猬全身长满刺,应该像火红的太阳一样,照耀每一个学生。
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自悟、发展学生自我认识,让学生认识自己,支配自己;要帮助学生解决“苦学”与“乐学”的问题,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课堂教学要创造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精彩的名言:“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做一个探究者。
三、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创造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教师要不断地改革教学方法,改变妨碍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培养的教育方式。教师要从传统的数学教学思想中转变过来,焕发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教师必须敢于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大胆采用现代教学手段,积极组织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分析、归纳、表达,给学生一个无拘无束的发挥空间;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施展机会与环境。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压抑学生的不同意见,而应该允许学生一题多解,鼓励学生钻“牛角尖”,通过不同角度的思考、分析、鉴别,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的思路,打破盲目的顺从,打开僵死的局面,让学生从迷信书本、被动地听讲、被动地回答问题中解脱出来,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个性化得到充分发展。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探究能力、创造能力是新课程改革下素质教育的必然。数学教师要做到这一点,转换教师角色是关键,转变教育观念是核心,改变教学方式是举措。
学生是数学课学习的主体,是进行数学知识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归宿和依据。新课程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张扬学生的个性。教师用创造性手段去挖掘学生内在潜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使学生能够健康、和谐地发展。
一、转换教师角色,培养想象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尝试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教,而学生自能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及为善教者也。”叶老这一精辟的论述,为广大教师点拨了真经。为了培养能力型学生,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还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心智发展的过程。实现这一目标,主要是要转换教师角色,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容积、表面积的计算时,要求每个学生在课前准备一个空火柴盒,首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指出它的长、宽、高。其次打开火柴盒指出火柴盒的容积(或容量)的计算方法跟体积一样,但要注意从容器里面量长、宽、高。经过逐层深入、细致地观察,逐步形成长方体纸盒的容积的想象。再出例题:“一种油箱,里面长6分米,寬5分米,高3分米,这个油箱可装油多少升?”学生就可以以观察火柴盒所得到的空间想象,画出草图,填上条件进行计算了。为了启发学生进一步的想象,可把上题的问题进行变化:“一种油箱,长6分米,宽5分米,高3分米。做一个这样的油箱需要多少铁皮?”为了正确地进行计算,可要求学生把小纸盒展开为平面图,求它的表面积:(长×宽 长×高 宽×高)×2。这样学生通过观察教具,形成丰富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许多方法和途径,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条有效途径。
二、转变育人观念,培养探究能力
传统观念认为,教师教学效果就是学生考分,人才标准就是考上名校,分数和升学率是衡量教师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新课标人才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只要对社会作出贡献的都可以称为人才,人才是多规格多标准的,教师应从传统观念中走出来,从低效率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向科研要质量,做科研型教师,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现行教育存在的弊端是教学目标求全,教学模糊,重复教学现象严重。教师只是知识的传授者,知识越教死,越使“晴朗的天空变得灰暗,宽阔的视野变得狭窄”。为了获得高分,学生没时间看电视,不了解时事新闻;没有双休日,终日忙碌;整天埋在书本里,身体搞坏,眼睛近视。新课程要求教师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有机会进行他们感兴趣的活动;积极创造教学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敢于、善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并有胆量坚持自己的观点,验证自己的想法。学生是人,是发展中的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蹲下来看学生,与学生平等地对话,不能像刺猬全身长满刺,应该像火红的太阳一样,照耀每一个学生。
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自悟、发展学生自我认识,让学生认识自己,支配自己;要帮助学生解决“苦学”与“乐学”的问题,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课堂教学要创造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精彩的名言:“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做一个探究者。
三、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创造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教师要不断地改革教学方法,改变妨碍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培养的教育方式。教师要从传统的数学教学思想中转变过来,焕发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教师必须敢于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大胆采用现代教学手段,积极组织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分析、归纳、表达,给学生一个无拘无束的发挥空间;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施展机会与环境。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压抑学生的不同意见,而应该允许学生一题多解,鼓励学生钻“牛角尖”,通过不同角度的思考、分析、鉴别,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的思路,打破盲目的顺从,打开僵死的局面,让学生从迷信书本、被动地听讲、被动地回答问题中解脱出来,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个性化得到充分发展。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探究能力、创造能力是新课程改革下素质教育的必然。数学教师要做到这一点,转换教师角色是关键,转变教育观念是核心,改变教学方式是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