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对抽象与逻辑都有较高的要求。也就是说,要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就必须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从这一点出发,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实施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展开分析,提出重视准备,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以设计问题促思考,组织合作学习活动,分层培养学生,设计生活实践,培养总结复习习惯,科学打造第二课堂,客观评价等,以期为师生共同成长提供有效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训练;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数学知识对学习者的逻辑性思维有着很高的要求,只有把思维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才有可能形成对数学知识更加严密、逻辑更加严密的认识和把握。然而,小学生的思维还不够成熟,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他们学习和分析数学知识,限制了他们数学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广大数学教师应正视思维训练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积极组织思维训练,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在数学学科中积极成长。
一、重视课前准备工作,预习新知铺垫思维
有句话说得好:“磨刀不误柴工”。充分的课前准备通常能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但就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环境而言,学生之所以会出现在课堂学习活动中不能紧跟教师思维展开对知识的学习和分析,并深化自己的数学思维的问题,与不重视预习、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工作有脱不开的干系。这样的状态下,学生将大量时间浪费在“理解知识是什么”上,思考问题的时间在无形中被压缩,思维的发展自然也受到了制约。这时,教师要重视预习,严格要求和指导学生在课前预习新知识。高质预习能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这种「先了解」的过程,实际上是发展思考的基本过程,促使学生在课堂上透过快速、深入的新知来进一步提升思维。
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发展能力
而新课程标准认为,只有让学生在自主的状态下学习知识,才能真正促进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发展。但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下,大部分小学教师并没有把重点放在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上,而是局限于“应试”思维中,把考试可能会考的知识直接以“灌输式”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这种状态下,有些学生似乎已经掌握了知识,但这种掌握仅仅停留在“记忆”层面,没有真正获得灵活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受到了限制,不仅思维能力得不到理想的发展,就连基础知识水平提高目标也难以实现。也就是说,从“高质量地开展小学数学思维训练活动”的角度出发,教师必须做的一件事就是给予“学生自主学习”足够的重视,积极设计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学习数学。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地自主探究知识,使大脑始终保持思维状态。
三、合理设计数学问题,借助思考强化培养
俗话说得好:“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这里的“数”,就是数学。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能力正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参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反之,如果能让学生在认识世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也必然能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最终促进学生思维和数学素质的提高。在开展思维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选择“设计问题”的方式,通过设计问题并抛给学生,激发学生对“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考。对“如何运用知识”的深入思考,实质上就是一种发展思维的过程。就这样一步一步地,不断在思考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积极性就越高,学生必然会更积极地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而在解决问题和思考过程中不断深化思维素养。
四、组织合作学习活动,以共同探究促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解决问题,学生能够获得的能力提升都是有限的,这是因为小学生的各项学习能力还不够成熟,他们经常会在独立的学习和思考中陷入认知误区。但是,若是在合作中学习知识、探究问题,这一“陷入误区”的可能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在同龄人面前往往能够更真诚、勇敢地对知识展开讨论,并借助“头脑风暴”实现更深入的“思维碰撞”。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灵感被激发出来,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因此,在设计思维训练活动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以将其融合在合作学习模式当中,秉承“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鼓励他们在小组中合作探究知识、思考问题。
五、结合生活设计实践,以做促进思维发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单纯地依托于教材学习知识并思考问题,对于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积极作用是有限的,学生只有不断在实践中进入更深层次的“做数学”“用数学”的活动中,才能真正将“学到的知识和数学思想”内化到自身数学知识体系和思维结构当中,进而达成思维的积极发展。生活化实践恰好可以对此起到一定帮助,在融合了生活元素的实践当中,以生活經验为支撑,面对自己较为熟悉的内容,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往往会更加贴近现实需要且有深度,这无疑能够在极大程度上促进其思维发展。但是,大多数小学教师对该部分教学活动的关注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理想,他们往往更愿意在课堂上以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基础的“解题实践”,并不关心对于实践内容以及形式的拓展延伸。久而久之,学生甚至会对数学形成“知识只存在于课本当中”的认识,不会在对发展其思维有利的生活中主动地运用数学、探索知识,这严重阻碍了深度思维训练的高效落实。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尽可能地结合生活元素设计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并运用知识,以生活为助力开展思维训练工作。
六、尊重生生本质差异,分层培育学生素质
事实上,前文提及的“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分组原则,就是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前提下确立的。小学生受个人学习能力和态度以及知识水平的影响,经常会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暴露出一定的差异性,这部分差异使其在教师同样的教学指导下会出现不一样的学习收获,尤其是思维发展的不平衡。这也就意味着,为了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实现思维水平的提高,教师必须尊重他们的本质差异,结合差异设计不一样的思维培养策略,即分层培养。如此,每一名学生需要完成的思维训练任务以及接受的学习引导和思维启发都是更适合自己的,促进了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当中组织思维训练,不仅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当前阶段知识的学习,更是为了促进其在数学领域更长远的发展。教师应对此形成正确的认识,先通过自我学习提高自身组织思维训练以及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能力,再结合现实情况,从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着手,不断通过鼓励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知识、分层培养以及客观评价、问题引导等方法,逐步带领学生深入探究数学知识、调整学习和思考方法。
参考文献
[1]陈华忠.小学数学“四元五环”课堂教学例谈[J].江西教育,2021(32):22-25.
[2]宗若灿.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J].江西教育,2021(32):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