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7年前的9月8日,在革命圣地延安枣园广场,毛泽东为纪念因公牺牲的普通警卫战士张思德,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
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当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担负党中央、中央军委和国家机关警卫任务的张思德生前所在部队——北京卫戍区某警卫师采访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竖立在办公楼前的张思德铜像。
翠柏与鲜花之中,张思德身着军装,神情刚毅。几十名刚刚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战士正对着铜像齐声背诵《为人民服务》:“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铿锵的声音响彻云霄。
感人的场景显示,历经67年风云变幻,张思德精神仍然熠熠生辉。利用3天时间,我们采访了老、中、青三代警卫官兵。他们既是“张思德”,也是张思德精神的传播者、践行者和继承者。
张思德的班长、红军老战士杜泽洲:
毕生传播张思德精神
杜泽洲已是95岁高龄老人。在杜老家人的帮助下,我们完成了采访。
杜老和张思德是同龄同籍入伍的战友,亲眼目睹了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桩桩事例。在延安枣园广场现场,他亲耳聆听过毛泽东主席发表了《为人民服务》。
“毛主席出席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并讲话,无论是在当时的中央机关,或是在延安的部队,都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炊事员回家后一气儿挑了几十担水,有人问他今天为啥特别卖劲儿,他说:‘张思德也是个战士,他烧炭是为人民,死了,连毛主席都给他送葬,还讲话悼念他。我挑水也是为人民,也是有功的,为啥不好好干呢?’”
杜老回忆说:“我和张思德一同战斗、生活的日子里,他那淳朴、忠诚的品德,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始终激励着我工作、学习和生活。”
1983年12月,杜泽洲离开了北京卫戍区政治部副主任岗位,在北京柳荫街的一个普通住所里休养。可他并没有赋闲,而是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新的事业中。那些年,他奔波在首都的城市乡村、厂矿企业、学校机关、商场公司,忆长征、讲传统,传播张思德精神。180多家单位、1万余名干部群众受到杜老的革命传统教育,不少人对张思德精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一次,杜泽洲外出,发现住所附近的某部哨兵执勤不够严格。他立即找到该连队干部,讲述张思德当年为中央首长站岗时严格要求自己的故事,并把自己40多年的警卫工作经验传授给官兵。此后,杜老作为编外指导员,定期到连队辅导授课。杜老一边指导连队的警卫工作,一边组织开展学习张思德活动,有力地促进了驻地官兵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那些年,这个连队年年被评为先进执勤连,后来还被总政治部授予军民共建先进单位。
2000年后,杜泽洲所住的柳荫街成了首都精神文明建设窗口,吸引大批国外游客参观访问。杜老又当上了精神文明的“国际宣传员”。来自亚非、欧美、港台等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代表团、数千人走进了杜老家的小院。张思德的名字也传遍世界。有位美国记者被张思德的精神感动了,多次专程来北京到杜老家,请杜老详细介绍张思德的事迹。那位记者说:“张思德的精神太好了,不仅中国需要,全世界人民都需要。”回忆到这里,杜老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如今,杜老已搬到离定慧桥不远的一处住所,身体也不如从前了,但是杜老说,传播张思德精神的日 子,是他最幸福的时光。他永远忘不了张思德。
“全军优秀指挥军官”、某营政治教导员朱威明:
培养张思德式的好战士
“张思德10年多的革命生涯,是党叫干啥就干啥的10年,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10年。”
谈起什么是张思德精神,北京卫戍区某警卫营教导员朱威明用最朴实的语言概括道。
这个一米八个头、身材魁梧的东北大汉,性格豪爽、快人快语,说起话来就像竹筒倒豆子。受张思德精神熏陶,出生于1970年代的朱威明现在已成长为全军优秀指挥军官。作为一名带兵人,他和卫戍区其他政治干部一样,大部分精力用在了培育张思德传人上。在营部会议室里,他滔滔不绝地聊起了部队组织学习张思德的活动:
——每当新兵入营,每逢重大节日,每临重要任务,都组织干部战士到张思德塑像前宣誓,参观师团史馆、荣誉室,举办重温入伍、入团、入党宣誓活动,用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激励官兵;
——每年9月8日,都开展“弘扬张思德精神、争做张思德传人”主题活动,组织官兵朗诵《为人民服务》,进行主题演讲、主题征文和主题文艺演出;
——每隔10年,都要邀请各级首长和老警卫战士,隆重纪念毛主席《为人民服务》发表,引导广大官兵重读张思德故事,观看《张思德》电影……
“今年,卫戍区党委开展了‘警卫战士忠于党’系统教育,第一讲就是《为首都北京站岗,做张思德传人》。这些活动和教育,有效激发了广大官兵争当张思德式优秀警卫战士的热情。”朱威明说,他们这支部队从井冈山到延安,从西柏坡到北京,始终守卫在党中央、中央军委身边,80多年来一直忠贞不渝、恪尽职守,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张思德式的好战士。
京西宾馆被誉为“中国政治的地标”,警卫京西宾馆须臾不可有失。妻子生产不能陪护、亲人离世没来及陪伴、家人来队不能接站……一代代警卫官兵始终恪守着“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卫士忠诚,确保了各项警卫万无一失。2005年底,某连老兵退伍与国家一次重大会议的临时勤务相逢。驻京西宾馆某警卫连40多名面临退伍的战士,主动退掉已经买好的返乡车票,一致申请执行完最后一次警卫任务再返乡。任务结束,离上级规定的最迟离队时间只剩一天,战士们走下哨位就奔向了站台,连给家人买一份北京特产的时间都没有,却都无怨无悔。
忠于党就要忠于人民,热情为人民服务。常年担负长安街沿线警备纠察任务的卫戍区某纠察连,每年都要帮助沿途民众做好事“一箩筐”,被誉为“盛开在长安街上的精神文明之花”。为了方便群众问路,警卫战士利用休息时间牢记北京交通路线、名胜古迹、街道方位,每年至少为中外游客、过往军人排忧解难数千人次,不少战士也因此被誉为“活地图”、“语言通”。
革命军人的牺牲岂止在战场,忠诚卫士的奉献又岂止在哨位。卫戍区的官兵们把他们对党、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以及对首都人民的赤诚情怀,带到他们守卫执勤的每个岗位,用生命之光温暖着这座城市。周波是让首都人民记住的一个名字。2008年2月14日,气温只有零下5摄氏度。卫戍区某部战士周波,在部队靶场执行警戒任务时,遇见两名儿童不慎落入池塘冰窟。危急关头,他和战友奋不顾身跳入水中,一起救出落水儿童,自己壮烈牺牲,时年21岁。一个从入伍到牺牲仅仅走过427天的青年,在卫戍部队这个大熔炉里,实现了从普通青年到优秀警卫战士的人生突击,谱写了 一曲激越的青春之歌。2010年2月,中央军委追授周波同志“舍己救人模范警卫战士”荣誉称号。
时隔仅仅两年,卫戍区官兵的英雄壮举再次感动了首都人民。2010年11月26日,卫戍区某警卫连孟凡天和战友在门头沟芦井村附近营区打扫卫生时,发现一名年轻女子落水。尽管当时水寒刺骨,孟凡天他们还是毫不犹豫地急忙跳入池中,三名战士通过接力的方式,救起了这名奄奄一息的女子。事后,落水女青年的母亲紧紧抓住孟凡天的手,声泪俱下连声说:“感谢你们!”。
一个英雄就是一面镜子,一个哨兵就是一面旗帜。卫戍区官兵把群众当亲人,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积极投入到和谐首都建设当中,谱写了一曲曲军民鱼水情深的时代凯歌。
在警卫营采访的时间里,许多普通士兵的名字虽然没有被我们记住,但他们忠于党、服务人民的光辉事迹,早已镌刻在首都的长安街上,映照在龙潭湖畔,写在祖国和人民的心中。
默背《为人民服务》的“90后”新兵:
张思德精神在这里延伸
如果没有身着军装,记者很难想象面前这些略显稚气的“90后”小伙们,是肩负着中国最核心地区保卫任务的忠诚卫士。
在很多人眼里,“非主流”、“娇生惯养”、“桀骜不驯”似乎是“90后”的标签,这与“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似乎没有太多的联系。然而当记者走近卫戍区这些刚刚入伍不久的年轻士兵时,却有了新的发现。
来自江苏的蒋涛,1990年出生,是一个文文静静、略显腼腆的南方小伙。在入伍之前,蒋涛只在高中课本上读到过张思德,他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会到张思德生前所在部队服役,“在张思德塑像前宣誓时,我浑身热血都沸腾了起来。”
蒋涛说,自从进入这个特殊的集体,他的生活就发生了“蜕变”。他逐渐懂得了来到卫戍警卫部队、成为张思德传人,肩担重任、责任重大。
蒋涛所在连队担负着“八一”大楼的警卫执勤。厚重的礼服,闷热的马靴,在展示中国军人形象的同时,也给这些年轻的战士带来一次又一次严峻的考验。炎炎夏日,手执钢枪的年轻战士,身上披着厚重的防弹衣,汗水浸湿了军装,却军姿挺拔,军容严整;寒冬腊月,营房内温暖如春,室外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哨兵执勤一两小时后,双脚与靴子粘在一起脱都脱不下来。
“有时候真的很苦,但想想这也是在为人民服务,就没有什么怨言了。没有我们辛苦的站岗,哪有大家舒适的生活呢。”蒋涛面对记者的问题,憨厚地回答道。由于长期穿着马靴,这位在高中时细皮嫩肉的“奶油小生”,现在脚掌和10个脚趾头全磨起了厚厚的茧子。
如果说艰苦环境只是对士兵身体承受力的考验,而同龄人的青春诱惑则在不断折磨着这些年轻人的心理意志。
蒋涛所在哨位正好对着一个街心公园。每天傍晚,一对对情侣便相约来这里谈情说爱,拥抱、亲吻的镜头屡屡在他的视线里来回晃动。面对这些不可避免的“诱惑”,蒋涛的脑海里瞬间出现了女友的身影。
“哨位上不能有私心杂念,否则就会放松警惕,给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理智的念头占了蒋涛思想的上风。
“可是这些镜头刚好在自己视线范围内,怎么办?”“不看他们,那怎么观察警卫目标周边的情况?”
短短的几秒钟时间,蒋涛预想了好几种应对方法。
“背《为人民服务》!”蒋涛突然想出了一个“绝招”。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蒋涛一边默背着《为人民服务》,一边警惕地注视进出车辆和人员。连续几次的背记,那一段段爱情“故事片”迅速在蒋涛的脑海里消失得无影无踪。
“他们(‘90后’)这一代人无愧于张思德新一代传人。”在卫戍区部队各级领导看来,这一代个性鲜明的年轻人,是完全可以挑起时代重担、经受时代考验的,“他们是卫戍区的兵,就有责任、有义务将张思德精神在传承中发扬光大。”
历经风雨方成栋梁。传承张思德精神的接力棒已经交到“90后”战士的手上。这些年轻的士兵接过前辈手中的钢枪,正踏着前辈们的足迹,在永无止境的为人民服务中阔步前行,为北京卫戍区继续谱写着警卫战士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不朽壮歌。
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当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担负党中央、中央军委和国家机关警卫任务的张思德生前所在部队——北京卫戍区某警卫师采访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竖立在办公楼前的张思德铜像。
翠柏与鲜花之中,张思德身着军装,神情刚毅。几十名刚刚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战士正对着铜像齐声背诵《为人民服务》:“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铿锵的声音响彻云霄。
感人的场景显示,历经67年风云变幻,张思德精神仍然熠熠生辉。利用3天时间,我们采访了老、中、青三代警卫官兵。他们既是“张思德”,也是张思德精神的传播者、践行者和继承者。
张思德的班长、红军老战士杜泽洲:
毕生传播张思德精神
杜泽洲已是95岁高龄老人。在杜老家人的帮助下,我们完成了采访。
杜老和张思德是同龄同籍入伍的战友,亲眼目睹了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桩桩事例。在延安枣园广场现场,他亲耳聆听过毛泽东主席发表了《为人民服务》。
“毛主席出席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并讲话,无论是在当时的中央机关,或是在延安的部队,都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炊事员回家后一气儿挑了几十担水,有人问他今天为啥特别卖劲儿,他说:‘张思德也是个战士,他烧炭是为人民,死了,连毛主席都给他送葬,还讲话悼念他。我挑水也是为人民,也是有功的,为啥不好好干呢?’”
杜老回忆说:“我和张思德一同战斗、生活的日子里,他那淳朴、忠诚的品德,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始终激励着我工作、学习和生活。”
1983年12月,杜泽洲离开了北京卫戍区政治部副主任岗位,在北京柳荫街的一个普通住所里休养。可他并没有赋闲,而是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新的事业中。那些年,他奔波在首都的城市乡村、厂矿企业、学校机关、商场公司,忆长征、讲传统,传播张思德精神。180多家单位、1万余名干部群众受到杜老的革命传统教育,不少人对张思德精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一次,杜泽洲外出,发现住所附近的某部哨兵执勤不够严格。他立即找到该连队干部,讲述张思德当年为中央首长站岗时严格要求自己的故事,并把自己40多年的警卫工作经验传授给官兵。此后,杜老作为编外指导员,定期到连队辅导授课。杜老一边指导连队的警卫工作,一边组织开展学习张思德活动,有力地促进了驻地官兵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那些年,这个连队年年被评为先进执勤连,后来还被总政治部授予军民共建先进单位。
2000年后,杜泽洲所住的柳荫街成了首都精神文明建设窗口,吸引大批国外游客参观访问。杜老又当上了精神文明的“国际宣传员”。来自亚非、欧美、港台等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代表团、数千人走进了杜老家的小院。张思德的名字也传遍世界。有位美国记者被张思德的精神感动了,多次专程来北京到杜老家,请杜老详细介绍张思德的事迹。那位记者说:“张思德的精神太好了,不仅中国需要,全世界人民都需要。”回忆到这里,杜老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如今,杜老已搬到离定慧桥不远的一处住所,身体也不如从前了,但是杜老说,传播张思德精神的日 子,是他最幸福的时光。他永远忘不了张思德。
“全军优秀指挥军官”、某营政治教导员朱威明:
培养张思德式的好战士
“张思德10年多的革命生涯,是党叫干啥就干啥的10年,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10年。”
谈起什么是张思德精神,北京卫戍区某警卫营教导员朱威明用最朴实的语言概括道。
这个一米八个头、身材魁梧的东北大汉,性格豪爽、快人快语,说起话来就像竹筒倒豆子。受张思德精神熏陶,出生于1970年代的朱威明现在已成长为全军优秀指挥军官。作为一名带兵人,他和卫戍区其他政治干部一样,大部分精力用在了培育张思德传人上。在营部会议室里,他滔滔不绝地聊起了部队组织学习张思德的活动:
——每当新兵入营,每逢重大节日,每临重要任务,都组织干部战士到张思德塑像前宣誓,参观师团史馆、荣誉室,举办重温入伍、入团、入党宣誓活动,用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激励官兵;
——每年9月8日,都开展“弘扬张思德精神、争做张思德传人”主题活动,组织官兵朗诵《为人民服务》,进行主题演讲、主题征文和主题文艺演出;
——每隔10年,都要邀请各级首长和老警卫战士,隆重纪念毛主席《为人民服务》发表,引导广大官兵重读张思德故事,观看《张思德》电影……
“今年,卫戍区党委开展了‘警卫战士忠于党’系统教育,第一讲就是《为首都北京站岗,做张思德传人》。这些活动和教育,有效激发了广大官兵争当张思德式优秀警卫战士的热情。”朱威明说,他们这支部队从井冈山到延安,从西柏坡到北京,始终守卫在党中央、中央军委身边,80多年来一直忠贞不渝、恪尽职守,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张思德式的好战士。
京西宾馆被誉为“中国政治的地标”,警卫京西宾馆须臾不可有失。妻子生产不能陪护、亲人离世没来及陪伴、家人来队不能接站……一代代警卫官兵始终恪守着“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卫士忠诚,确保了各项警卫万无一失。2005年底,某连老兵退伍与国家一次重大会议的临时勤务相逢。驻京西宾馆某警卫连40多名面临退伍的战士,主动退掉已经买好的返乡车票,一致申请执行完最后一次警卫任务再返乡。任务结束,离上级规定的最迟离队时间只剩一天,战士们走下哨位就奔向了站台,连给家人买一份北京特产的时间都没有,却都无怨无悔。
忠于党就要忠于人民,热情为人民服务。常年担负长安街沿线警备纠察任务的卫戍区某纠察连,每年都要帮助沿途民众做好事“一箩筐”,被誉为“盛开在长安街上的精神文明之花”。为了方便群众问路,警卫战士利用休息时间牢记北京交通路线、名胜古迹、街道方位,每年至少为中外游客、过往军人排忧解难数千人次,不少战士也因此被誉为“活地图”、“语言通”。
革命军人的牺牲岂止在战场,忠诚卫士的奉献又岂止在哨位。卫戍区的官兵们把他们对党、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以及对首都人民的赤诚情怀,带到他们守卫执勤的每个岗位,用生命之光温暖着这座城市。周波是让首都人民记住的一个名字。2008年2月14日,气温只有零下5摄氏度。卫戍区某部战士周波,在部队靶场执行警戒任务时,遇见两名儿童不慎落入池塘冰窟。危急关头,他和战友奋不顾身跳入水中,一起救出落水儿童,自己壮烈牺牲,时年21岁。一个从入伍到牺牲仅仅走过427天的青年,在卫戍部队这个大熔炉里,实现了从普通青年到优秀警卫战士的人生突击,谱写了 一曲激越的青春之歌。2010年2月,中央军委追授周波同志“舍己救人模范警卫战士”荣誉称号。
时隔仅仅两年,卫戍区官兵的英雄壮举再次感动了首都人民。2010年11月26日,卫戍区某警卫连孟凡天和战友在门头沟芦井村附近营区打扫卫生时,发现一名年轻女子落水。尽管当时水寒刺骨,孟凡天他们还是毫不犹豫地急忙跳入池中,三名战士通过接力的方式,救起了这名奄奄一息的女子。事后,落水女青年的母亲紧紧抓住孟凡天的手,声泪俱下连声说:“感谢你们!”。
一个英雄就是一面镜子,一个哨兵就是一面旗帜。卫戍区官兵把群众当亲人,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积极投入到和谐首都建设当中,谱写了一曲曲军民鱼水情深的时代凯歌。
在警卫营采访的时间里,许多普通士兵的名字虽然没有被我们记住,但他们忠于党、服务人民的光辉事迹,早已镌刻在首都的长安街上,映照在龙潭湖畔,写在祖国和人民的心中。
默背《为人民服务》的“90后”新兵:
张思德精神在这里延伸
如果没有身着军装,记者很难想象面前这些略显稚气的“90后”小伙们,是肩负着中国最核心地区保卫任务的忠诚卫士。
在很多人眼里,“非主流”、“娇生惯养”、“桀骜不驯”似乎是“90后”的标签,这与“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似乎没有太多的联系。然而当记者走近卫戍区这些刚刚入伍不久的年轻士兵时,却有了新的发现。
来自江苏的蒋涛,1990年出生,是一个文文静静、略显腼腆的南方小伙。在入伍之前,蒋涛只在高中课本上读到过张思德,他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会到张思德生前所在部队服役,“在张思德塑像前宣誓时,我浑身热血都沸腾了起来。”
蒋涛说,自从进入这个特殊的集体,他的生活就发生了“蜕变”。他逐渐懂得了来到卫戍警卫部队、成为张思德传人,肩担重任、责任重大。
蒋涛所在连队担负着“八一”大楼的警卫执勤。厚重的礼服,闷热的马靴,在展示中国军人形象的同时,也给这些年轻的战士带来一次又一次严峻的考验。炎炎夏日,手执钢枪的年轻战士,身上披着厚重的防弹衣,汗水浸湿了军装,却军姿挺拔,军容严整;寒冬腊月,营房内温暖如春,室外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哨兵执勤一两小时后,双脚与靴子粘在一起脱都脱不下来。
“有时候真的很苦,但想想这也是在为人民服务,就没有什么怨言了。没有我们辛苦的站岗,哪有大家舒适的生活呢。”蒋涛面对记者的问题,憨厚地回答道。由于长期穿着马靴,这位在高中时细皮嫩肉的“奶油小生”,现在脚掌和10个脚趾头全磨起了厚厚的茧子。
如果说艰苦环境只是对士兵身体承受力的考验,而同龄人的青春诱惑则在不断折磨着这些年轻人的心理意志。
蒋涛所在哨位正好对着一个街心公园。每天傍晚,一对对情侣便相约来这里谈情说爱,拥抱、亲吻的镜头屡屡在他的视线里来回晃动。面对这些不可避免的“诱惑”,蒋涛的脑海里瞬间出现了女友的身影。
“哨位上不能有私心杂念,否则就会放松警惕,给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理智的念头占了蒋涛思想的上风。
“可是这些镜头刚好在自己视线范围内,怎么办?”“不看他们,那怎么观察警卫目标周边的情况?”
短短的几秒钟时间,蒋涛预想了好几种应对方法。
“背《为人民服务》!”蒋涛突然想出了一个“绝招”。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蒋涛一边默背着《为人民服务》,一边警惕地注视进出车辆和人员。连续几次的背记,那一段段爱情“故事片”迅速在蒋涛的脑海里消失得无影无踪。
“他们(‘90后’)这一代人无愧于张思德新一代传人。”在卫戍区部队各级领导看来,这一代个性鲜明的年轻人,是完全可以挑起时代重担、经受时代考验的,“他们是卫戍区的兵,就有责任、有义务将张思德精神在传承中发扬光大。”
历经风雨方成栋梁。传承张思德精神的接力棒已经交到“90后”战士的手上。这些年轻的士兵接过前辈手中的钢枪,正踏着前辈们的足迹,在永无止境的为人民服务中阔步前行,为北京卫戍区继续谱写着警卫战士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不朽壮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