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街区的改造是一个考虑因素、工作内容和评价因素繁多复杂的系统研究工作。本文针对传统街区改造的重要性及评价工作的复杂性,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构造了传统街区改造的评价模型,提出了较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传统街区;传统街区改造;(AHP);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传统街区的改造需要构建一个科学性、理性的综合评价方法
传统街区反映着城市历史发展的脉络,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特色的体现。
传统街区的改造目前还面临很多具体的问题,西安市安居巷传统街区的改造就是一个示例。安居巷处于西安历史风貌保护区内。在改造前,我们对其周围地区的历史演变、城市功能结构、整体风貌、景观环境做了充分的调查研究,对街区内部出现的问题做了归类和总结。例如,⑴、安居巷街区的街区功能严重衰退。⑵街区内的建筑质量非常差,街区的原有风貌已经荡然无存。⑶街见区内有几处历史悠久的建筑需要重点保护并急需修缮。⑷街道空间环境很差,建筑密度大,没有绿地。⑸街区内基础设施落后,没有上下水,居民生活环境需要改善。也是街区的改造的重点问题。
综合考虑众多因素,进行综合评价优化方案时,提出利用AHP模型构建 “传统街区改造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就十分有必要的了。
2传统街区改造设计综合评价体系的AHP模型
我们利用AHP模型表达“传统街区改造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整个模型共分四层:由总目标层(A)、分目标层(B)、准则层(C)和基本指标层(D)四个层次组成。AHP模型,即层次分析法是美国T.L.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首先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方法,在各学科领域中均有广泛应用。
3AHP模型的具体说明
传统街区改造AHP模型说明如下:
⑴ 总目标层(A):传统街区改造综合评价。
⑵ 准则层(B):社会效益(B1),文化效益(B2),经济效益(B3),改造规划(B4),更新规划(B5),操作实施(B6)六部分。
⑶ 标准层(C)中含有19项因,其中基本指标共49项:
C1是居民心理,能否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是传统街区改造后稳定的关键。主要包括D1是社会关系的维持、D2是群众的参与程度。
C2是人才培养,主要包括D3是研究机构的建立、D4是专业人才的培养。
C3是文物价值,包括D5是文物价值的确定,包括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的确定。
C4是传统特色,包括D6是传统工艺、D7是风俗民情。
C5是改造的影响,包括D8是影响范围、D9是宣传力度。
C6是经营效益,包括D10是旅游收入、D11是商业服务业收入。
C7是改造投资,包括维修、改建、新建、完善生活设施等所需的费用。包括D12是维修费用、D13是更新费用、D14是基础设施费用、D15是建设周期。
C8是资金来源,包括D16是社会来源、D17是资金的循环。
其中C1—C2属于基准层B1,即社会效益;C3—C5属于基准层B2,即文化效益;C6—C8属于基准层B3,即经济社会效益。
C9—C14标准层则属于基准层B4,即改造规划的范畴。
C9是自然環境改造。包括D18自然地貌、D19河流水系、D20植物配置。
C10是人工环境改造,包括D21街区内原有的功能结构、D22街区路网结构、D23街区空间结构、D24传统民居的使用性质、D25传统民居的模式语言、D26传统民居的结构特点、D27重点街道结构功能、D28重点街道的空间形态。
C11街区整体风貌,包括D29建筑群体风貌、D30街道景观风貌。
C12是人文历史资源,包括D31街区所在地域的历史文化、D32传统节日以及风俗、D33民间艺术、D34民族科学技术。
C13是社会结构,包括D35 人口组成、D36文化结构、D37经济结构。
C14是文化认知度,包括D38地域文化、D39场所任知。
C15、C16、C17标准层则属于基准层B5,即更新改造的范畴。
C15是传统民居的有机更新,包括D40建筑内部功能更新、D41建筑立面恢复与改造更新。
C16是街区有机更新,包括D42街道功能更新、D43街道空间整合
C17是基础设施更新,包括D44街道基础设施更新、D45民居内部生活基础设施更新。
C18、C19标准层则属于基准层B6,即实际操作的范畴。
C18是改造规划的科学实施性,包括D46分阶段实施、D47实施方法策略。
C19是可操作性,包括D48“自上而下”的方法、D49“自下而上”的方法。
4体系模型的应用途径
关于具体评价对象对应于各个评价指标的“属性值”(或称“评价值”)如何取值?因为它们的量纲往往不同,一般不能精确计算,仅能估算为某个范围内的 “灰数”,而所有的社会人文指标在定量化时也只能定标为某个系列 “灰数”中的一个数,故我们通过下列约定的规则将所有评价值均化为9、7、5、3、1五级定标,分别对应优、良、中、及格、不及格。2、4、6、8的打分值则对应于各级别间的中间取值,所以在有些文献中亦称9级记分制。凡可定量计算的指标转化为9级记分制的分值时应和理论上的最优值比较,以决定打分值的大小。
结语
本文以西安地区安居巷改造为例,建构了一个综合评价体系的AHP模型。
模型的建立,只是为传统街区改造整治工作建立评价标准。使改造方案更具有说服力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方可当代北京旧城更新 中国建工出版社 2003年7月
叶如棠在历史街区保护(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 (建筑学报)1996年NO.9
袁奇峰,李萍萍广州市沙面历史街区保护的危机与应对[J] 建筑学报 2000年NO.6
戚昌滋 设计学,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4. 北京
【关键词】:传统街区;传统街区改造;(AHP);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传统街区的改造需要构建一个科学性、理性的综合评价方法
传统街区反映着城市历史发展的脉络,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特色的体现。
传统街区的改造目前还面临很多具体的问题,西安市安居巷传统街区的改造就是一个示例。安居巷处于西安历史风貌保护区内。在改造前,我们对其周围地区的历史演变、城市功能结构、整体风貌、景观环境做了充分的调查研究,对街区内部出现的问题做了归类和总结。例如,⑴、安居巷街区的街区功能严重衰退。⑵街区内的建筑质量非常差,街区的原有风貌已经荡然无存。⑶街见区内有几处历史悠久的建筑需要重点保护并急需修缮。⑷街道空间环境很差,建筑密度大,没有绿地。⑸街区内基础设施落后,没有上下水,居民生活环境需要改善。也是街区的改造的重点问题。
综合考虑众多因素,进行综合评价优化方案时,提出利用AHP模型构建 “传统街区改造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就十分有必要的了。
2传统街区改造设计综合评价体系的AHP模型
我们利用AHP模型表达“传统街区改造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整个模型共分四层:由总目标层(A)、分目标层(B)、准则层(C)和基本指标层(D)四个层次组成。AHP模型,即层次分析法是美国T.L.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首先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方法,在各学科领域中均有广泛应用。
3AHP模型的具体说明
传统街区改造AHP模型说明如下:
⑴ 总目标层(A):传统街区改造综合评价。
⑵ 准则层(B):社会效益(B1),文化效益(B2),经济效益(B3),改造规划(B4),更新规划(B5),操作实施(B6)六部分。
⑶ 标准层(C)中含有19项因,其中基本指标共49项:
C1是居民心理,能否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是传统街区改造后稳定的关键。主要包括D1是社会关系的维持、D2是群众的参与程度。
C2是人才培养,主要包括D3是研究机构的建立、D4是专业人才的培养。
C3是文物价值,包括D5是文物价值的确定,包括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的确定。
C4是传统特色,包括D6是传统工艺、D7是风俗民情。
C5是改造的影响,包括D8是影响范围、D9是宣传力度。
C6是经营效益,包括D10是旅游收入、D11是商业服务业收入。
C7是改造投资,包括维修、改建、新建、完善生活设施等所需的费用。包括D12是维修费用、D13是更新费用、D14是基础设施费用、D15是建设周期。
C8是资金来源,包括D16是社会来源、D17是资金的循环。
其中C1—C2属于基准层B1,即社会效益;C3—C5属于基准层B2,即文化效益;C6—C8属于基准层B3,即经济社会效益。
C9—C14标准层则属于基准层B4,即改造规划的范畴。
C9是自然環境改造。包括D18自然地貌、D19河流水系、D20植物配置。
C10是人工环境改造,包括D21街区内原有的功能结构、D22街区路网结构、D23街区空间结构、D24传统民居的使用性质、D25传统民居的模式语言、D26传统民居的结构特点、D27重点街道结构功能、D28重点街道的空间形态。
C11街区整体风貌,包括D29建筑群体风貌、D30街道景观风貌。
C12是人文历史资源,包括D31街区所在地域的历史文化、D32传统节日以及风俗、D33民间艺术、D34民族科学技术。
C13是社会结构,包括D35 人口组成、D36文化结构、D37经济结构。
C14是文化认知度,包括D38地域文化、D39场所任知。
C15、C16、C17标准层则属于基准层B5,即更新改造的范畴。
C15是传统民居的有机更新,包括D40建筑内部功能更新、D41建筑立面恢复与改造更新。
C16是街区有机更新,包括D42街道功能更新、D43街道空间整合
C17是基础设施更新,包括D44街道基础设施更新、D45民居内部生活基础设施更新。
C18、C19标准层则属于基准层B6,即实际操作的范畴。
C18是改造规划的科学实施性,包括D46分阶段实施、D47实施方法策略。
C19是可操作性,包括D48“自上而下”的方法、D49“自下而上”的方法。
4体系模型的应用途径
关于具体评价对象对应于各个评价指标的“属性值”(或称“评价值”)如何取值?因为它们的量纲往往不同,一般不能精确计算,仅能估算为某个范围内的 “灰数”,而所有的社会人文指标在定量化时也只能定标为某个系列 “灰数”中的一个数,故我们通过下列约定的规则将所有评价值均化为9、7、5、3、1五级定标,分别对应优、良、中、及格、不及格。2、4、6、8的打分值则对应于各级别间的中间取值,所以在有些文献中亦称9级记分制。凡可定量计算的指标转化为9级记分制的分值时应和理论上的最优值比较,以决定打分值的大小。
结语
本文以西安地区安居巷改造为例,建构了一个综合评价体系的AHP模型。
模型的建立,只是为传统街区改造整治工作建立评价标准。使改造方案更具有说服力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方可当代北京旧城更新 中国建工出版社 2003年7月
叶如棠在历史街区保护(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 (建筑学报)1996年NO.9
袁奇峰,李萍萍广州市沙面历史街区保护的危机与应对[J] 建筑学报 2000年NO.6
戚昌滋 设计学,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4.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