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语境法:推进真实写作的重要方法

来源 :语文建设·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huo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力倡真实写作,但收效甚微。探其原因,可能与不知真实写作的实质有关,也与不知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才能实现真实写作有关。
  一、真实写作的实质是交际语境写作
  受“修辞立其诚”的传统观念影响,我国真实写作一向强调写作态度要真诚,内容表达要有真情实感,要写真实生活。而写真实生活,又要求思想内容积极、健康、向上,符合特定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由于学生社会阅历少,且日常生活也很难明显地体现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精神风采,所以只好胡编乱造,东拼西凑。这样,真实写作在事实上成了虚假写作。如此,学生对写作失去了兴趣,不喜欢写作,写作水平不高。
  真实写作一定不是这种情况。对此,较早进行探究的是李海林先生。基于语文教学是言语交际过程,李海林认为真实写作可以解决为什么写、写给谁、怎么写三大问题。他指出,真实写作须具备四个要素:真实的写作任务、真实的写作对象、真实的写作环境和真实的写作成果。真实的写作任务表达自己需要诉说的内容,有与他人沟通的价值;真实的写作对象,或者说言语的交际对象,要求学生有强烈的读者意识,明白写出的文章给谁看;真实的写作环境,或者说写作的背景、情境,能够让学生在情境中想象,使其有感而发。真实的写作任务、真实的写作对象和真实的写作环境三个要素,其实质是情景语境或虚拟语境写作中的相关要素,就此而言,真实写作就是交际语境写作。
  在此基础上,李海林和叶黎明进一步认为写作的关键是使表达符合具体的交际环境,因而写作教学要指导学生从具体的交际环境出发,正确地分析每一次写作面临的交际环境要素——作者身份、读者、交际任务和体式,并根据分析结果明确写作内容和写作方式。可见,真实写作就是交际语境写作。
  荣维东明确指出真实写作就是交际语境写作。荣先生认为,写作是一定语境中发生的真实(或拟真)交流行为,是为了某种具体用途、针对具体的读者对象、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书面交际活动,是基于真实交际语境的写作,“写真实”的基本做法是创造或者规定真实的交际语境,在真实的交际语境和假想的交际语境中写作,即在情景语境或虚拟语境中写作。
  魏小娜对真实写作进行了系统的专题研究。魏教授认为,真实写作是“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动态的、生成的、改造的、探究的’写作”。这里的真实生活情境按道理应该指的是交际语境,然而从魏教授论述的真实写作包括交际功能写作、逻辑写作技能训练、跨学科写作、研究性写作四类课型看,似乎真实生活情境并不是指交际语境。但就逻辑写作技能训练、跨学科写作、研究性写作三种课型而言,不过是真实写作在不同交际领域中出现的具体的不同写作类型而已,就其本质而言,依然是交际语境写作。
  综上所述,真实写作是在特定交际语境中利用与之相宜的书面言语进行言语交际的过程,其实质是交际语境写作。
  二、虚拟语境法是推进真实写作的重要方法
  推进真实写作需要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鉴于真实写作实质是交际语境写作,可以利用相关的语境要素开展写作教学。这种利用相关的语境要素开展写作教学的方法,可以称为语境法。
  这里的语境指言语交际环境,即与具体的言语行为密切联系的、同言语交际过程相始终的、对言语交际活动有重要影响的条件和背景,包括情景語境、虚拟语境、上下文语境、社会文化语境和认知语境等。基于此,真实写作教学中的语境法包括情景语境法、虚拟语境法、上下文语境法、社会文化语境法和认知语境法等。在这些方法中,首选的自然是情景语境法。但在实际教学中,最常用的却是虚拟语境法。
  虚拟语境法指根据语境理论,按照言语训练的相关要求而创设的假想语境来指导写作的方法。虚拟语境来源于情景语境,符合生活的本来面目,有明确的交际目的、交际内容、交际对象、交际关系、交际场景、上下文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充满着浓郁的语境意识。运用虚拟语境学习写作,容易使学生意识到写作学习是生活的真实需要。
  虚拟语境法的存在有其客观依据。首先,在学校语境下,由于课堂情景相对单调,无法完全满足学生在不同语境中多样的语言表达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写作能力是交际个体在具体交际环境中体现出的、与该语境相适应的书面交际能力,它的形成需要在各式各样的语文交际环境中,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经过感悟品味、模仿生发、比较揣摩、积淀吸收和反复固化、矫正。而且有时候出于表达的需要,言语表达者在一定的语境中,还需要采用一种虚拟而更具实在语义内容的表达方式。为此,就需要创设各式各样的语境,还原特定写作任务出现的语境,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群体间尝试型交际活动中,体味和感知汉语的美妙韵味。
  其次,领悟、学习作者语言表达艺术时需要学生采取设身处地的立场,以虚拟的身份介入作品,置身于作品中去,消除自己与作品间的距离(包括空间距离、时间距离及心理距离),使自己与作品融为一体,做到物我两忘,喜怒哀乐应境而生。其方式,一是进入作品境界,眼观文字,心游目想,使心潮与文章的波澜同起伏,情感与文中的人物共悲欢;二是进入作家内心,通过文本揣摩作家的用心,探其意旨,明其技巧,充分领会作品中写了什么和怎样写的匠心所在。如此,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作者的表现技巧。
  再其次,完善情境教学的需要。情境教学在写作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但由于一些教师没有认识到语境是语文教学的首要组成部分,缺少情景语境意识,致使情境创设还停留在可有可无的表演式教学的层面上。从教学需要出发,通过运用虚拟语境教学法,则有助于改变这种表演式教学中情景语境意识匮乏的状况。
  最后,降低教学成本的需要。相对情景语境法,在虚拟语境法中,学生不必走出教室根据现场情景需要去写作,只需教师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创设虚拟语境,根据虚拟语境的相关要求写作,这就从根本上降低了真实写作所需的多种成本。
  因此,在真实写作教学中,虚拟语境法有其存在的价值。   三、以荣维东《圣女果》教学为例谈虚拟语境法的运用
  在真实写作中,虚拟语境要素包括交际任务、交际话题、交际对象(读者对象)、作者角色、文体样式和交际场合等,在运用虚拟语境法时要注意这些语境要素。荣维东先生是虚拟语境写作教学指导的高手,结合其经典课例《圣女果》教学,可以发现运用虚拟语境法时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点拨素材,开发写作话题
  交际话题作为写作语境要素之一,是写作对话的材料、场域和情境,是写作活动开展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师生双方都要重视经营交际话题,有意识地积淀交际素材,为话题展开提供条件。
  开发写作话题的方式有三。一是在课前提供。如荣维东先生在《圣女果》教学中,课前提供材料,要求学生阅读关于“圣女果”的资料——说明文《圣女果》、小诗《圣女果》、小说《圣女果》,并要求说说它们各自的内容和文体特点。二是课上开发。可以在明确交际语境前后,采用头脑风暴、采访或阅读等方式,如于永正《劝戒烟》教学。三是课后开发。根据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采访、调查和检索、查阅相关材料获得。获得相关素材后,学生要根据虚拟语境规定的交际目的和读者对象,从中选择与交际话题密切相关的素材。
  2.激发兴趣,创设虚拟语境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写作需要创设各种虚拟语境,提供交际任务、交际话题、交际对象(读者对象)、作者角色、文体样式和交际场合等要素,并注意分析这些交际语境要素对写作的影响。如荣维东先生在教学中首先设置虚拟语境:回家后,你发现桌子上有一小盘圣女果,就吃掉了,可是父母不在家,要写一个短信(或便条)告诉妈妈,该如何写?这一虚拟语境包含了诸多交际语境要素:交际目的是告诉妈妈自己吃掉了圣女果这一信息;交际对象是妈妈,自我角色是子女,交际关系是母子或母女;文体是短信或便条;处境则是自己已经把圣女果吃了。如此就将写作变成一种需要,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并根据交际语境和妈妈进行恰当而有效的书面交流。
  虚拟语境的创设,要来源于生活,根据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景创设,使之显得真实自然。
  3.提供支架,掌握知识技能
  虚拟语境写作需要写作知识作支撑。教师可以根据虚拟语境的需要,点拨学生掌握与特定语境相应的写作知识。写作知识学习可以结合学生的写作实践,通过当堂评点提出。如荣维东先生在学生完成短信写作任务后,选择三名学生的写作加以评点。针对学生一所写“妈:我把圣女果吃掉了”,点拨学生明白在交际对象已知作者身份的情况下不需要署名的道理。针对学生二所说“妈妈:桌上的圣女果是我们家的吗?我把它吃掉了”,点拨学生明白写作要看语境,语境决定写作内容的道理。针对学生三所写“妈妈:桌上的圣女果我吃掉了。味道太美了”,点拨学生明白要根据自己的交际目的书写内容,写作目的决定写作内容的道理。这样,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掌握了写作交际语境不同,表达的语言和内容也不同这一写作知识,为后续的写作活动提供了知识支架。
  提供写作的知识支架,也可以根据交际语境的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文本,从中归纳总结出所需掌握的写作知识。
  4.注意梯度,提供变式语境
  真实写作并非一蹴而就,写作知识的运用也需要熟能生巧,因此需要创设各种虚拟语境,在不同的虚拟语境写作中运用相关知识。虚拟语境设置要由浅到深,由易到难,逐步加大运用难度,体现出一定的训练梯度。如在荣维东先生的教学中,学生完成了一个简单的虚拟语境写作任务后,荣先生又设置了一个虚拟语境:海南一家大型农产品基地,要求你(广告策划)撰写一则电视广告文案,来推介他们的圣女果,激发受众的购买欲。显然,这个虚拟语境难度更大:交际目的是推介圣女果以激发电视受众的购买欲望,交际对象是电视受众,作者角色是广告策划,文体样式是电视广告文案。这一虚拟语境较之第一个要复杂得多,难度也加大了许多。但该虚拟语境可以让学生在写作中进一步认识到交际目的、对象和文体决定了语言表达和写作内容的具体形态。
  在寫作中,形成语境意识有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习惯、到自觉的过程,因此在虚拟语境创设中,还可以进一步提供一些语境要素不必俱全的虚拟语境,为学生自由假定相关语境要素提供可能。如荣先生要求学生撰写200~300字的关于圣女果的网页介绍资料,目的是让人方便快捷地获取圣女果的相关知识,交际任务、交际对象、交际语言和交际内容由学生自定。这为习作者提供了多种选择,如习作者可以假定为向学生介绍圣女果的一般知识,也可以假定为向农民推销圣女果的种植技术,还可以假定为向公众介绍圣女果的食用和养生价值,等等。
  5.提供清单,指导修改、评价
  真实写作指导中,还要根据虚拟语境要素设计和提供问题清单,为学生写作、修改和评价提供参照标准。在《圣女果》写作教学中,荣先生创设虚拟语境前就提供了五个写作清单:写给谁?为什么写?用什么语言写?内容合适吗?达到目的了吗?要求学生在写作中体现这五个语境要素,最后又要求学生根据这五个语境要素进行自评和小组评价。
  这样,荣先生就将虚拟语境要素的相关要求贯穿到写作的整个过程,贯穿到整个写作教学过程,自始至终让学生感受真实世界里多姿多彩的写作,认识到语境、目的、对象决定写作的语言、体式和内容。
  由上可见,虚拟语境法是可行的,是实现真实写作的重要手段。
其他文献
《诗经·卫风·氓》(以下简称“《氓》”)是入选高中语文教材时间并不算特别长的古诗,怎样的教学才能真正体现出语文课堂的教学特质,背后是关乎古典诗歌教学效果的大问题。  《氓》的篇幅较长,有的教师着眼于文言字词,索性将其上成文言文课,完全抹杀了《氓》作为诗歌的文学特质;也有的教师为了营造探究性课堂的氛围,就采取务虚的态度,将字词以诸如小检测等形式一带而过,然后脱离诗歌具体的语言与情境空谈人物形象、文化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边的蛇山上,始建于三国时期,是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有“天下绝景”之称。古往今来,骚人墨客纷纷登临揽胜,留下了无数传唱千古的不朽诗篇。李白的两首黄鹤楼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虽是一人一地之作,却情随事迁,风格迥异,耐人玩味。    一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在日常生活和跨学科学习中,我们获取信息的文本,不仅仅是比较熟悉的连续性文本,如文学类、实用类、论说类等,还有图表、广告、目录、索引等多种形式的非连续性文本。然而,目前高中语文教学重视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忽视、漠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仅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为例,其中只有一篇非连续性文本——《图片两组》,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对图片阅读的策略知之不多,对如何读图、如何实现图文转换、如何让学生自
在开放图书室的时候,趁学生在查找图书的时间,我也随手拎出一本看看。拿到手的是云南与文化名人的丛书之一——《云烟渺渺——汪曾祺与云南》。我喜欢汪老的文章,喜欢教《端午的鸭蛋》一文,喜欢触摸他在云南的经历及他作品中浓浓的云南情、云南味。他很多文章都写云南的风物,如昆明的雨、昆明的花、昆明的小吃等等,让人倍感亲切。而众多的写云南的文章中,我对两篇特别感兴趣:一篇是《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发表于《人民文
新诗教育在我国语文教育中一直处于边缘或者夹缝中,语文课本中新诗数量少,其中和当代生活贴近的新诗作品难成重点。诗人不再受到关注,师生日渐远离现代诗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推出的新课标教材在新诗选篇上做了一些尝试和突破,但一波三折,争议不断,教学效果评价难以取得一致,文本选择僵化与随意并存,标准和目标取向模糊不清。本文选择“流传最广的当代诗篇”[1]——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案例做一分析,以从理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问题,一直以来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难点。其难点既表现为现代文学作品话语属性之于日常生活同一性而形成的“平庸性”,也表现为审美意蕴存在方式和解读方式相比于古典或域外文学作品解读的差异性。显然,设置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的“陌生化”状态,是解决难题的有效方式之一。本文试图通过中国现代作家“同题作品”的并置解析,从而形成“陌生化”情景,并在此情景中呈现中国现代文学
编者按  教材建設是国家事权,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根据党中央的决策部署,2019年9月之后,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覆盖了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普通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语文、历史教材也于2019年开始在全国陆续投入使用。  随着新教材的投入使用,教材的编写特色、使用策略等相关问题也成为一线教师关注的重点。因此,本期专题我们特邀部分
按照教育部、国家语委部署,在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有力推动和悉心指导下,语文出版社编写的《普通话1000句》已正式出版。这是语文出版社在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方面承擔的一项重大任务,是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语委《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有效促进贫困地区普通话推广的具体行动。  “植根教育,服务语言文字事业”是语文出版社的重要使命和任务,大力推广使用
随着甄子丹、姜文主演的年度太片《关云长》的热映,对武圣关羽所中毒箭及其“刮骨疗毒”前因后果的讨论’一直也很热烈。《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佗曰:‘此乃弩箭所伤,其中有乌。头之药,直透入骨:若不早治,此臂无用矣。”’那么,“乌头之药”指的是什么毒药呢?很多学者认为“乌头”就是。‘首乌”,即“何首乌”,关羽所中毒箭就是何首乌之汁炮制的,例如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子午书简》曾作过专题“揭秘”,《济南时报》
《斑纹》是一篇散文,但没有抒情叙事,如果以抒情叙事的眼光来看,就看不懂了。文章似乎是说理的,但更像是在说明,有点像说明文,可是以说明文的眼光来看也不恰当。因为这篇文章的说明并不是客观的,而是相当主观的;其主观又并非情感性的,因而它不属于审美的。但是,它却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兴趣,感到它有些地方很深刻,为什么呢?是文章中的特殊的因果逻辑。  作者写的是蛇。辞书上是这样定义蛇的:  爬行动物,身体圆而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