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疾病管理计划(Disease Management Programme 简称 DMP)起源于美国。最初它是保险公司用来检测医生对病人治疗质量的一种监控手段。随着疾病管理计划在保健领域中的快速发展,其演变成为由健康顾问公司提供给各大企业的一种健康服务。健康顾问公司通过为员工中的常见的慢性疾病养护、治疗提供建议或方案,从而达到帮助各大企业降低日益飙升的健康医疗费用的目的。
自1997年以来,美国的健康成本平均每年上升12.5%,达到了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5%,比其它任何国家都高出近三分之一。这个负担有很大一部分落在那些为员工提供健康保障的大公司头上。单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去年在保健方面的支出就达到了52亿美元,所以各大企业降低医疗费用的需求迫在眉睫。
在总体的医疗费用支出中,有近三分之二是由慢性疾病所致。许多慢性疾病患者不能严格遵循医生的治疗,或者不能坚持疾病治疗从而造成不必要的病假和住院,致使医疗费用大肆膨胀。疾病管理计划一般是从花费最高的慢性疾病入手,例如:糖尿病、冠心病、风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以及癌症等等。
疾病管理并不是直接为患者提供治疗建议或诊断,而是提供和疾病有关的推荐疗法和生活方式的实际信息。
首先,健康顾问公司旗下的医疗专业人员将对这些具有慢性疾病的员工进行系统的自我管理培训;然后按照推荐的疗方,定期观察和监督患者的执行情况,检查这些患者是否按时正确服药,是否真正地按照医生的建议改变了原来的生活方式;最后通过这些医疗专业人员的正确引导,帮助那些慢性疾病患者,做出有利于健康的正确选择。这样做一方面减轻了这些慢性疾病患者的痛苦,另一方面直接降低了企业医疗费用的支出。
虽然疾病管理计划的发展在美国仍处在早期阶段,但是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先后已经有60多家的企业通过雇佣健康顾问公司对员工进行疾病管理,其中包括可口可乐公司、大陆航空公司、IBM公司等等。单是IBM公司的医疗费用在一年内就降低了百分之四,节约了2520万美元。所以疾病管理计划在未来的发展中,越来越被看好,它将在更加宽广的领域中拓展。例如疾病预防领域,通过对不健康饮食、吸烟和滥用药品等致病原因的控制,来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病率。
疾病管理计划引起了欧洲各国的广泛兴趣,在德国,政府及相关部门更是相当重视。早在1996年,德国的医疗费用支出就超出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1%,而法国、荷兰、英国等其他欧洲国家的医疗费用支出都控制在国民生产总值的10%以内。具体到2002年德国的医疗费用支出已经上升到2300亿欧元。
面对如此庞大的医疗费用,德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医疗改革。自2002年起开始引进了疾病管理计划。与美国截然不同的是,德国是个社会民主国家,90%的德国公民拥有由国家提供的法定健康保险。所以采用疾病管理计划的并不是各大企业,而是联邦保险机构,即法定健康保险公司。
疾病管理计划在德国的发展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演绎:旨在提高医疗质量,追求成本效益的最大化。同时,由于医疗结构的变化,它也被称为结构性的治疗计划。是法定健康保险公司通过统计学和临床流行病学对治疗方案的质量进行评估,从而达到控制疾病风险和降低慢性疾病治疗费用的目的。具体的操作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严格挑选适合疾病管理要求的患者。
2.选取已经在临床上取得显著意义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EbM)。
3.加强医生和其他医疗服务人员的沟通,以便取得更好的医疗合作方案。
4.强化对患者的自我管理、自我护理的培训,让患者依从并认同治疗方案。
5.对获得的医疗结果和经济影响进行评估。
6.形成例行评估制度,对个别案例进行反馈评价,最终形成永久性的、高质量的管理工作程序。
伴随着疾病管理在法定保险公司的逐步开展,越来越多的保险业界人士开始关注它的发展。德国汉堡大学保险企业学院的格拉夫院长(J.Matthias Graf)认为:疾病管理计划也是私人健康保险公司(即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机会与风险同时并存。为了更加有意义的使用疾病管理计划,认清它的优势和劣势,保险企业学院开展了为期一年的学术研究。他们对哮喘病人按照疾病管理和非疾病管理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实施疾病管理计划可以减少发病率,提高医疗成果和患者的生命质量,并直接降低治疗的成本。
采取标准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可以使治疗过程和费用问题更加透明化,避免了人为操纵而引起的医疗费用超支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疾病管理计划的明确实施将需要大量的医疗工作人员,从而导致了大量的人员费用支出;从患者角度出发,由于对疾病的敏感性可能引发一些心理上的负面影响(例如担心疾病继续发作、担心失业等等)。
同样,一些医疗管理专家也认为应该迫切地加大疾病管理计划在德国的实践范围和发展力度。慕尼黑Sana医院的院长菲利普博士(Dr.MichaelPhilippi)提倡加大医疗体系改革的力度。他认为通过疾病管理计划,制定严格的医疗配给计划,并严谨地实行按需供给。例如在药品分配上的问题,可以很大程度地降低医疗费用,同时通过网络结构来缩短各个环节或者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处理时间,从而提高诊疗效率,达到减少医疗浪费的目的。
自1997年以来,美国的健康成本平均每年上升12.5%,达到了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5%,比其它任何国家都高出近三分之一。这个负担有很大一部分落在那些为员工提供健康保障的大公司头上。单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去年在保健方面的支出就达到了52亿美元,所以各大企业降低医疗费用的需求迫在眉睫。
在总体的医疗费用支出中,有近三分之二是由慢性疾病所致。许多慢性疾病患者不能严格遵循医生的治疗,或者不能坚持疾病治疗从而造成不必要的病假和住院,致使医疗费用大肆膨胀。疾病管理计划一般是从花费最高的慢性疾病入手,例如:糖尿病、冠心病、风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以及癌症等等。
疾病管理并不是直接为患者提供治疗建议或诊断,而是提供和疾病有关的推荐疗法和生活方式的实际信息。
首先,健康顾问公司旗下的医疗专业人员将对这些具有慢性疾病的员工进行系统的自我管理培训;然后按照推荐的疗方,定期观察和监督患者的执行情况,检查这些患者是否按时正确服药,是否真正地按照医生的建议改变了原来的生活方式;最后通过这些医疗专业人员的正确引导,帮助那些慢性疾病患者,做出有利于健康的正确选择。这样做一方面减轻了这些慢性疾病患者的痛苦,另一方面直接降低了企业医疗费用的支出。
虽然疾病管理计划的发展在美国仍处在早期阶段,但是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先后已经有60多家的企业通过雇佣健康顾问公司对员工进行疾病管理,其中包括可口可乐公司、大陆航空公司、IBM公司等等。单是IBM公司的医疗费用在一年内就降低了百分之四,节约了2520万美元。所以疾病管理计划在未来的发展中,越来越被看好,它将在更加宽广的领域中拓展。例如疾病预防领域,通过对不健康饮食、吸烟和滥用药品等致病原因的控制,来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病率。
疾病管理计划引起了欧洲各国的广泛兴趣,在德国,政府及相关部门更是相当重视。早在1996年,德国的医疗费用支出就超出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1%,而法国、荷兰、英国等其他欧洲国家的医疗费用支出都控制在国民生产总值的10%以内。具体到2002年德国的医疗费用支出已经上升到2300亿欧元。
面对如此庞大的医疗费用,德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医疗改革。自2002年起开始引进了疾病管理计划。与美国截然不同的是,德国是个社会民主国家,90%的德国公民拥有由国家提供的法定健康保险。所以采用疾病管理计划的并不是各大企业,而是联邦保险机构,即法定健康保险公司。
疾病管理计划在德国的发展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演绎:旨在提高医疗质量,追求成本效益的最大化。同时,由于医疗结构的变化,它也被称为结构性的治疗计划。是法定健康保险公司通过统计学和临床流行病学对治疗方案的质量进行评估,从而达到控制疾病风险和降低慢性疾病治疗费用的目的。具体的操作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严格挑选适合疾病管理要求的患者。
2.选取已经在临床上取得显著意义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EbM)。
3.加强医生和其他医疗服务人员的沟通,以便取得更好的医疗合作方案。
4.强化对患者的自我管理、自我护理的培训,让患者依从并认同治疗方案。
5.对获得的医疗结果和经济影响进行评估。
6.形成例行评估制度,对个别案例进行反馈评价,最终形成永久性的、高质量的管理工作程序。
伴随着疾病管理在法定保险公司的逐步开展,越来越多的保险业界人士开始关注它的发展。德国汉堡大学保险企业学院的格拉夫院长(J.Matthias Graf)认为:疾病管理计划也是私人健康保险公司(即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机会与风险同时并存。为了更加有意义的使用疾病管理计划,认清它的优势和劣势,保险企业学院开展了为期一年的学术研究。他们对哮喘病人按照疾病管理和非疾病管理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实施疾病管理计划可以减少发病率,提高医疗成果和患者的生命质量,并直接降低治疗的成本。
采取标准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可以使治疗过程和费用问题更加透明化,避免了人为操纵而引起的医疗费用超支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疾病管理计划的明确实施将需要大量的医疗工作人员,从而导致了大量的人员费用支出;从患者角度出发,由于对疾病的敏感性可能引发一些心理上的负面影响(例如担心疾病继续发作、担心失业等等)。
同样,一些医疗管理专家也认为应该迫切地加大疾病管理计划在德国的实践范围和发展力度。慕尼黑Sana医院的院长菲利普博士(Dr.MichaelPhilippi)提倡加大医疗体系改革的力度。他认为通过疾病管理计划,制定严格的医疗配给计划,并严谨地实行按需供给。例如在药品分配上的问题,可以很大程度地降低医疗费用,同时通过网络结构来缩短各个环节或者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处理时间,从而提高诊疗效率,达到减少医疗浪费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