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职场消失的中年女性”何以成话题?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y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社交媒体上一篇题为《从职场消失的中年女性》的文章引发舆论热议。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48岁的服装企业高级跟单经理,公司受疫情影响破产后发现自己很难再找到稳定的工作。从话题跟帖和相关新闻集纳中看,类似的情形也发生在很多后育儿期的妈妈身上,当孩子逐渐长大,她们想重返职场的时候,却发现职场的大门已经提高年龄门槛,或是无法对接她们弹性化的工作时间要求。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到中年,意味着挣脱了最初的懵懂与青涩,大多数人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形成了一定的职业积累,上有老下有小,没有人可以依靠,却要承担起整个家庭的责任。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中年意味着经验、积累和资源优势。但在崇尚年轻、变化和效率的消费社会中,人到中年既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负担,也意味着落伍和被替代的危险。
   在面临相似的职场压力和中年危机的情况下,男女两性也会面对不同的角色期待和社会压力。人到中年的“大叔”也许要接纳自己的普通、平凡、日复一日的工作和家庭责任,但却大多能够保留一定的职业位置和收入;而人到中年的女性在用她们“有形”(公共领域)和“无形”(私人领域)的双重劳动,编织起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日常生活的同时,却面临着职场和社会的双重边缘化。她们不仅容易在职场中受到贬低和排斥,社会文化对“中年妇女”和“大妈”有时也并不友善。
   劳动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个体的具体劳动机会则受到更大的经济环境和劳动力市场供需等宏观因素的影响。在历史和现实中,女性、上了年纪和家庭负担重的边缘群体,往往最先受到劳动力市场调整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便是那些具备一定人力资本和就业意愿的中年女性,也很容易被贴上歧视性的年龄和性别标签,被排斥在正规劳动力就业市场之外。
   但事实上,大多数“40+”的女性已经从繁重的育儿劳动中解脱出来。除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资源积累之外,这个年龄阶段的女性大多在经营家庭的过程中培养起洞察他人情感和需求的重要能力,她们在人际沟通、关系维持和工作可靠性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个年龄阶段的后育儿期女性也正处于以日韩为代表的“M型就业模式”中对职场的回归阶段。
   但可惜的是,中国目前的劳动力市场似乎仍然没有做好吸纳这些中年女性的准备。特别是全球疫情的持续扩散对当下劳动力市场的吸纳能力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互联网平台经济的集中效应和去人格化趋势,替代了熟人社会具体可见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结,让那些年轻、更有吸引力的形象和声音成为商业量贩模式的典型。由于缺少社会公共力量的分担,这些中年女性也无法像她们的那些男同事一样丢下附着在女性社会角色之上的家庭照料责任,全身心地投入到当下的工作竞争模式之中。
   关注中年女性的就业和社会角色不仅是出于公平和正义的考量,更是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反思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在习惯了整体性经济上升趋势之后,我们有没有做好结构化调整的准备?在崇尚激烈竞争、赢者通吃的市场文化之外,我們有没有做好经济发展形态多样化和构建社会安全保障机制的准备?在消费主义浪潮不断追逐更快、更新和更年轻的趋势背后,我们有没有做好人口整体寿命延长、中老年劳动人口比例越来越高的准备?在互联网平台经济和“996”加班文化看似席卷社会各领域的同时,我们有没有做好重新回归现实生活和采取弹性化工作时间的准备?关注那些正在职场中消失的中年女性,或许能够帮助我们从另一个维度重新构建更加安全、更具韧性的社会生活。
   摘自《光明日报》2020年12月25日
其他文献
本文中说的“礼”,并非“礼品”,乃是指“礼貌”和“礼仪”。   先说一个小故事。1957年,主演电影《勇士的奇遇》和《红与黑》的著名法国明星钱拉·菲利普来访上海,轰动了喜爱这位帅哥的影迷们!一天,当他和为其饰演“芳芳”配音的韩非在饭店吃饭时,一个姑娘认出了他。她激动地睁大着眼,可又不好意思过来说话,只能是带着羞涩冲他直笑。钱拉·菲利普也注意到了这位姑娘。韩非说:“上海的观众都认识你,看过你的电影
期刊
前几天我去了一趟云南,在这个素以蔬菜水果品种多样性著称的地方,于仓促行程间硬挤出小半天,专程逛了逛昆明一处人气旺盛的菜市场。从水果档开始,一路被热情的摊主们塞过来各式水果,免费品尝。红的黄的,青的紫的,直接撕开外皮递到手上,我不禁坏坏地想到“多逛几家,我是不是试吃都能混个饱”。果然,没走完一半,已经腾不出手,此时恰走到熟食档,摊主们一边忙于称重切配,一边招呼我这个“过路”看客,变戏法一般把各种试吃
期刊
小镇不大,但同时开着两个木匠铺。两家的生意都还不错,因此,每天都会产生很多下脚料。   第一个木匠,用乡下人的话说,有点大大咧咧满不在乎,下脚料不是当劈柴烧了,就是干脆直接扔到了垃圾堆。第二个与其相反,心思缜密,会精打细算。他将那些下脚料做成精美的小木盒,或制作成简易的小木房子模型,很受城市孩子们的喜爱。很多家长慕名前来预购,简直有点供不应求。   同样的下脚料,产生了截然不同的价值。纵观一下
期刊
在一个工地上,几个农民工边吃午饭边聊天。   一个看似很文静的小伙子说:“最近我读了一本外国人写的书,叫《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是一个盲人,她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第一天,我要看看每一个一直善待我、陪伴我的人,感谢他们让我的生命变得有意义。第二天,我会黎明即起,望着黑夜渐渐转变为白天。第三天,我要在俗世里生活,置身于奔波营生的人群中。”   看过这,我突然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给你三天权力
期刊
做人要“先方后圆”  海 若   我常恨自己字写得不好,许多要写字的场合常叫人尴尬。后来我找到了根子上的原因——小时用的第一本字帖,是赵孟頫的。赵字圆润、漂亮,弧线多,折线少,力度不够。当时我只觉好看,谁知这一学就入了歧途。字架子软,总是立不起来。   学字要先方后圆。先把架子立起来,以后怎么变都好说。就像盖房,先起钢筋、骨架、墙面,最后的装修任你发挥。如果先圆再去求方,就像面对一个已装修完的
期刊
葡萄园里,铺天盖地点上了成千上万只蜡烛。闪烁的烛光在黎明前的葡萄园中跳跃着,如梦如幻。如果不是有照片为证,您一定觉得我是在吹牛。   而且,不是作秀,不是表演。不是某个明星富翁的生日晚会,也不是哪家大品牌的新产品发布会。   当地时间4月7日深夜,在法国勃艮第夏布利等几处产区的葡萄园,酒农们冒着严寒,连夜点燃了成千上万支特制蜡烛。因为根据天气预报,那一夜,破记录的倒春寒将袭击这一地区。刚刚抽芽
期刊
主打母婴用品、以女性为消费群体的品牌全棉时代,最近却因为一则多平台投放的短视频广告引发了女性群体强烈反感。在这则广告中,一名美女深夜被不明男子尾随,就在万分紧张之际,女孩灵机一动,拿出该品牌的湿巾卸了妆,露出“真容”成功地“解救”了自己。  对此,品牌方的解释是,“视频为广告创意”,只是为了“突出商品的清洁功能”,并强调自己尊重爱护女性。但是作为一名女性,看到这样的“创意”却觉得心里堵得慌。短短几
期刊
“马上就办”竟变成“马上造假”,不是说办不办,就是敷衍着办、假装办……近日,《瞭望新闻周刊》一篇题为《变了味的“马上就办”》的记者调查,再次引发了如何解决形式主义问题的讨论。   很多相关讨论都集中在如何使“假马上”转变为“真马上”,认为“马上就办”的重要是“办”,让“假办”变为“真办”。这当然没错,但我认为,更关键的是找出“马上就办”变味的根源。如果只是一次又一次地督促,能够解决形式主义所导致
期刊
近日,不少新媒体平台流传一个段子:“新冠密接成都案例:打牌,蹦迪,美甲,火鍋,茶馆;新冠密接北京案例:上班,开会,吃包子,加班,公交车……人在北京,今天你奋斗了吗?”应该说,无论创作者还是转发者,都没有什么恶意。如此调侃新冠密接者和感染者的生活工作状态,没有科学依据,且是片面无聊的,不过是恰巧吻合了大家对两地生活方式的印象,不该成为公众竞相转发的对象。   段子里带着看笑话的语气,随意抓出一些细
期刊
每个人都在年龄里生死。   刚出生,什么还没有呢,先有了年龄。无论活得多富贵,或者多卑微,死了,最后,比的还是年龄。这时,生命的好多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只有年龄留了下来。送行的人说,他比某某活得岁数大。一下子,就盖棺定论了。这,就是普通人一生的成就。   只要活不成爱因斯坦,每个人注定都是肉体凡胎,都是凡夫俗子。没有成就可比的人,也只好比比年龄。与人见面,问话大都从年龄开始。即使是再势利的人,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