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经验的课堂教学实践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_gr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础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需将立足点放在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上。教学设计上,教师需要基于学生原有经验,创设符合教育要求、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生活化课堂,同时注重采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全方位塑造具有综合素质的新时代人才。
  关键词:学生经验 生活化课堂 健全人格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3-100-02
  
  当今,在我国的诸多基础教育场所中,儿童、直接经验、活动为中心的“现代派新三中心”正逐渐取代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派三中心”。基础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中也涌现出许多可喜的尝试,但是在高考这个单一的评价手段尚未改变之际,这些尝试仍未能有质的突破。怎样挖掘基于学生经验的课堂教学实践,将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落实到日常教学中,从新理论中获取更多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课堂中的桎梏,增加课堂的创新性?作为一线教师,我觉得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采用适应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结合学科特色的教学方式。通过一些课堂教学实录的收集和分析,具体得出以下三点认识:关注学生经验,设计生活化课堂、培养健全人格。
  
  一、关注学生经验
  
  新课程改革,认识到了关注学生经验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课堂,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教学场所,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学生。首先,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教师能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状态,切实、准确地把握教学结构,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其次,教学本是一个交互的过程。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到“教学相长”[1],主张教学民主,“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2]学生并不是课堂中的被动者,他们是课堂中的主体。
  什么是学生经验?泰勒认为,学生经验是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学习经验,而不是向学生展示各种事物。”[3]也就是说,教师教授的过程不是仅以知识的传递为目的,而是通过启迪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一种思维方法。
  怎样设计关注学生经验的教学环节?让我们看看这位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
  教师在讲述课文《秋天》前,设计了一堂活动课。教学要求是让同学们走出教室,到野外去“寻找秋天”。
  首先,让学生按不同的兴趣点进行分组,一起收集秋天到来的“证据”,如落叶、枯草、果园里的果子等等。学生们在观察大自然的同时,教师适时提示学生思考:“野外都有什么动物?为什么有这些动物。”然后,教师给学生留出一定单独活动的时间。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并观察,发现班上大部分学生都有收获了,决定转换课堂,回到教室。
  此时,教师提示:我们可不可以用自己手中的“证据”创造出一个秋天?学生们一听老师的建议,非常高兴。全班学生迅速行动起来,纷纷提出不少创意,动手将收集来的“证据”组合起来,飘落的树叶制作的“秋之魂”、不同果实构成的“初秋的果实”……一个个微型的“秋天”就在孩子们的手中诞生了。
  在小结阶段,教师组织学生对各个小组不同的作品进行评价,并让学生对秋天的景色按动物、植物进行分类,并适时教育孩子们成熟的果实来之不易,一定要学会珍惜。
  这位教师采用的是创设第二课堂,融入情景教学的方法。日常生活中存在着无数的取之不竭、贴近学生经验的教学素材,直接将小小课堂放大到大自然这个天然的课堂中,让学生自己看,自己听,自己想,这样其实是一种隐含的学习活动,学生们常常在不自觉之中,就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建立最适合自身的“最近发展区”。同时,教师将生活课堂的知识浓缩进原有的课堂教学中去。通过这样构造的课堂,学生获得的知识会形成长时记忆,也为知识结构的螺旋上升提供了很好的铺垫。
  生活中处处有学问,教师创设学校之外的课堂,可供选择的面更为宽广,关键之处是如何成为一名教学设计的“有心人”!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体会文中人物的心路历程;抑或设计商店游戏,让学生学习买东西,计算商品的价格;甚至可以让学生大胆尝试“小老师”,自己创设“活”的情景。这样的“考场”,能弥补一般纸笔测验所不能检验到的学生个性特征、创造力。
  
  二、设计生活化课堂
  
  学习经验取向强调的是,决定学习质和量的是学生,而不是教材,学生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学生之所以参与,是因为环境中某些特征吸引他,学生是对这些特征做出反应。所以教师的职责是构建适合于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景,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
  正如德国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所说:“生活世界是自然科学的被遗忘了的意义的基础。”[4]“生活世界”的理念给予我们教育的启示:教育活动是发生于真实的生活世界里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它的特殊性就在于教育性是来源于生活,并在某种或某些生活场所之上的提升和总结。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体验和所获取的经验构成了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部分。青少年时期,由于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所以课堂活动占的比重相对更大。因此,将生活和课堂融为一体,既是学以致用,而且更大的意义在于增加人生的乐趣。
  生活化的课堂不应只是按计划好的体系进行,而是学生在具体生活中直接经验的获得,并且将课堂中的科学和人文知识与生活世界有机融为一体。克服机械的赫尔巴特式“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5]的尴尬境地。
  课堂应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能动性的发挥,注重主体性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力图更加接近、符合实际情况的情景性学习。强调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掌握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性化的理解。
  课程教学的过程,不管具体形式究竟如何,但是最终必须落实到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建构,不仅需要逻辑化系统化的知识,而且需要多种不同的情景教学和经验背景的支持。课堂教学活动的目标也是需要关注这些“非结构性”的教学元素。
  课堂活动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的主要场所,所谓“艺术源于生活”,学习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要解决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因此,课堂应该更多融入生活的元素。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美国教育家杜威也强调“做中学”,“做中教”。“生活”其实是个很宽泛的概念,我们的课堂也是纳入其中的一部分。各门学科不论文理都是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发现学习中所学的知识,进而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不仅是课堂教学的目的,学生素质发展的前提,也可给以往单调的教学活动增添活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设计需要关注学生经验,设计生活化课堂,不仅要考虑教材教法,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真情实感的交流。无论何种教育,最终目标都是培养真善美的人。教育活动本身就是一个教会学生做人的过程。何况,培养高素质人才首先要塑造拥有健全人格的人。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将决定学生未来成为何种品质的建设者。
  什么是健全的人格?古有“千里送鹅毛”重情重义的价值取向,司马光“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勤劳节俭的生活信仰,“孔融让梨”诚实谦虚的处事态度,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导向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人格教育?
  
  (一)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结合
  人格教育极其重要的特征是人格的实践活动。与自身的人格行为有机地统一起来,把理性认识转化为个人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再深化对人格的认识。对学生来说,最好的实践,应该是在校的日常学习生活和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要将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动态化,通过观察学生的实践活动,及时矫正其人格行为,从而逐步提高人格品位。同时,又让学生在参与于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扩大视野,吸纳、消化各种社会信息,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在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动态教育中,受到豁达、积极、健康人格的熏陶。做到人耳人脑,或结合春游、秋游和其它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凭吊先烈或参观游览名人遗迹,都可以收到很好的。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影响作用
  课堂中,教师是离学生最近的榜样,教师的人格精神也是最直接、最经常地影响学生人格的重要教育因素。因此,加强教师的自律,以高尚的人格品位去影响学生,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身教,是其它各种教育途径完全不能替代的。
  综上所述,教学过程,本是一个教师关注学生经验、密切联系教学实际、培养具有高尚情操的人的过程。而教育,它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青少年的个体教育来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塑造一种文明、开放、民主、科学、进步的民族精神。因此,设计关注学生经验的生活化课堂,不仅关系教育事业的优劣,更是为祖国的腾飞积聚能量!
  
  参考文献:
  [1]礼记·学记.
  [2]论语·子罕.
  [3]泰勒,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9.
  [4]胡塞尔,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98.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61.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3-076-01    人才最本质的特点在于创造。现代教育理论已将培育新一代的创造品质列为最重要的课题。教师应善于捕捉教学中的“创新点”,进行加工处理,及时“放大”,鼓励学生敢疑、好问、多想、善猜、常比、深究、互辩,那么怎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呢?    一、注重思想引悟,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期刊
摘 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当今素质教育的一项举足轻重的工作,创新能力的高低也是衡量人才素质优劣的重要指标,因此,高等院校必须以创新为灵魂,把培养创新人才,提到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 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3-073-01    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高等农业院校必须以创新为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2.4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3-088-01    一年一度的音乐专业考试已拉开了帷幕,又是一年春光好,但细想起来以往在考场中,有的考生那美妙绝伦的音乐表演至今萦绕耳畔,令人难以忘怀。他们以其深厚的功力和富有个性的完美表演,演绎了自己在学习音乐的“长征”途中曾身临“枪林弹雨”所学习的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然而当部分考生沉醉于那佳境叠
期刊
摘 要:经济结构的变迁、传统的学校教育体制向现代学校教育体制的转变,对研究生思想产生强大的冲击力,导致研究生的思想形态呈现出“重名利轻贡献、有偶像没榜样、随大流没方向”的特点。解决研究生思想状况问题的途径在于教育部门、学校和导师等方面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研究生德育 现状 问题 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3-078-02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3-082-02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心理效应叫“贴标签效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政府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政府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了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
期刊
摘 要:德育教育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那么怎样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尤其是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我们作为教育一线的教师一直探讨的问题,在本文中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经验和一些同事们好的教学方法简要的分析了在教学过程,尤其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德育教育的渗透。比如怎样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平等的现象等,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文章中包含了比如此类的教育活动。给大家一些小小的借鉴!  关键词:德育教
期刊
摘 要:德育生态与生态德育是当前德育研究过程中两个容易混淆的名词,它们在概念、内涵、实质、依据和意义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区别,必须正确合理使用。  关键词:德育生态 生态德育 内涵 实质 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3-080-02    德育生态与生态德育是当前德育研究过程中出现较多的两个新潮名词。在有些研究论文中,存在着混用的现象。同时,德育
期刊
摘 要:改变学生传统的以单一性、被动性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建立以多样性、主动性、选择性等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学习方式,是我国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思想政治课实施探究性学习,就是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 要:基于教学实践和思考,本文就通过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师生互动有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通过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堂作业以及学生报告或讲课等形式达到师生互动,可以有效的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 互动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3-092-01    课堂教学
期刊
摘 要:高等数学教学在大学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但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而且对于大学生目前存在严重的浮躁心理,也有着良好的纠正和消除作用。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育 浮躁心理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3-096-02    大学生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现在浮躁心理成了他们成长过程的一个很大的障碍,严重影响了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