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在前苏联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前苏联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是国内学者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比较深入,出现了较多学术成果,在国内有重大影响的几部前苏联通史类专著中都有对农业集体化的深刻阐述,相关论文还有30多篇,本文拟就20年来国内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做一综述,以利于下一步的研究。
一、“农业集体化”与“全盘集体化”概念及内涵的辨析
“农业集体化”和“全盘集体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具有不同的涵义,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辨析。
叶书宗指出:“在前苏联,把以个体所有制为基础的小农户联合成以农业劳动组合为基本形式的大农庄的过程,叫做集体化,联合起来的农庄叫做集体农庄;全盘集体化指农民不是一批一批地,而是整村、整乡、整区、甚至整个专区地加入集体农庄。”①
朱昭华认为“农业集体化”包括前苏联农业集体化全过程,早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后的土地改革中,苏俄就搞过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而1929—1937年的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只是前者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运动方式。②
闻一认为: “全盘集体化运动”是一场以消灭富农为主线的,用行政命令变革生产关系的,全面的“集体农庄化”运动。农村和农民大规模卷入集体农庄的现象被称做“全盘集体化”(1929年夏天起,1932年结束),实质是要按“工业化”的方法和途径来改造和重建农业。③
吴恩远阐述了两个概念的关系,指出“农业集体化”包括前苏联农业集体化全过程,它最早可追溯到十月革命初期,也就是在1918年建立的第一批集体农庄。“农业全盘集体化”是前苏联整个农业集体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④
王春良通过回顾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农业合作化的理论,指出斯大林领导的农业集体化运动违背了他们的理论,其理论和实践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前苏联农业生产的严重破坏与长期滞后。⑤
有学者进一步指出:联共(布)十五大关于农村工作的基本精神是加快农业集体化步伐。“集体化”不是集体农庄化,而是坚持列宁的合作化计划,加快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步伐;发展农村各种形式的互助合作事业,经过流通领域和生产过程的联合,再逐步过渡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联合。⑥
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缘起及农业集体化理论
关于农业集体化运动的背景、原因及农业集体化的理论,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论述。
闻一认为粮食产量的不足和商品粮的严重短缺使斯大林所倡导的“工业化”面临危机,但联共(布)十五大基本上没有涉及农业的“集体化”问题,而1928年4月粮食采购危机消除后,斯大林显然有了农业集体化的思想。⑦
王家福通过考察前苏联经济、社会及党内状况,指出经济问题是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基础性因素,社会不够稳定是启动性因素,党内斗争是突然性因素,并认为尽管斯大林政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在客观上顺应了当时世界形势的严重挑战,以后在实际上捍卫了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国家。⑧
章前明以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错误认识为切入点,指出斯大林的错误主要在于混同了生产资料国有化和社会化之间的区别、把社会主义的实现简单地归结为只是改变原有生产关系、认为生产资料集中在国家手中是保证“按劳分配”和集体农庄生产高速增长的唯一办法等方面。⑨他还通过剖析1928年初前苏联粮食收购危机的直接原因,指出把粮食收购危机作为前苏联必须立即开展大规模农业集体化的证明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他认为斯大林关于农业集体化的问题的理论实际上是建立在对粮食收购危机的错误理解和分析基础上的。⑩
叶书宗分析了斯大林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出发点,即为了使粮食收购工作有比较稳固的基础,必须展开农庄和国营农场的建设,{11}并指出从1928年开始,斯大林提出了一些新的关于农业集体化的理论:否定商品经济,否定市场流转作为联结工农联盟的纽带,而把重工业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联结工农联盟的纽带,把重工业作为改造农民的杠杆;把从振兴农业开始建设社会主义变为从建设重工业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把尽可能多地生产商品粮作为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中心任务。同时认为这一理论从宏观上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从微观上来说却有很大的片面性。{12}
邢广程提出斯大林实行全盘农业集体化的原因是克服粮食危机,指出1929年是大转变的一年,斯大林认为只要实行全盘农业集体化就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和粮食问题,农业机械化是前苏联赶上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必要条件。{13}
三、农业集体化中的富农
消灭富农是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许多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论述。
戴隆斌认为在前苏联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进行的全盘集体化运动中,富农被认为是“集体农庄运动的死敌”而被消灭,这场消灭富农运动的扩大化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富农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是与斯大林的整个社会主义观念和阶级斗争尖锐化的理论联系在一起的。{14}
李丙清、马秀红通过对前苏联在向社会主义过渡进程中消灭富农的原因、方式和实施结果的考察,指出前苏联消灭富农经济存在时间上过早、方式上过激等弊端,并由此得出启示:必须按照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来推动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的各种矛盾;必须按照客观的经济规律对待和改造富农经济。{15}而唐士润认为:实现土地法令过程中已经消灭了富农,新经济政策时期没有形成新的富农阶级。{16}梁其林通过分析农业集体化时期的农业生产和富农政策的演变,指出集体农庄制度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但也存在严重的问题。{17}
谭继军和冯佩成分别从“特殊移民”的角度探讨了前苏联消灭富农政策的残酷性。谭继军指出:“特殊移民”一词在俄文中是一个复合词,即спецпереселенец,专指1930 年春—1933 年初被剥夺、迁移的富农。特殊移民的饥饿现象在迁移、安置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并具有了普遍性。特殊移民饥饿现象的出现是以行政方式改变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活关系的必然结果。{18}冯佩成分析了出现特殊移民现象的原因,并指出在富农的划分、特殊移民的迁移、安置、劳动力使用等方面出现许多问题,特殊移民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异常艰苦, 但特殊移民仍为前苏联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特殊移民政策是前苏联对农民的一次掠夺。{19}
张成洁指出:斯大林认为富农是吸血鬼,是最残忍、最粗暴、最野蛮的剥削者,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苏维埃的敌人,应当加以消灭。随着前苏联农业集体化的推进,富农被剥夺了除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以外的所有财产,并被驱逐流放到前苏联荒凉的不适合人类居住的边远之地,这致使许多人悲惨地死去。前苏联残酷无情地彻底地消灭富农,严重地挫伤了前苏联人民劳动的积极性,破坏了前苏联的经济,给无数人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20}
金雁认为:以往人们所说的消灭富农,是指前苏联在全盘集体化时期,对100多万富裕农民的扫地出门。但实际上,作为一种经济形态的富农经济在1928—1929年间联共党的一系列打击措施下已“自行消灭” 。{21}沈志华则认为:1929年12月27日,斯大林在马克主义者土地问题专家代表会议上发表演说,出人意外地以个人名义提出了“消灭富农”的口号;与全盘集体化运动的高潮起伏同步,消灭富农运动也在1930年底掀起了第二次高潮,由于原有富农已经大体被消灭,这次高潮就更明显地表现出强迫性和命令性;在消灭富农的运动中,扩大化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在集体化运动发展的过程中,决定富农命运的问题是能否允许富农户加入集体农庄;第二次全盘集体化高潮以后,富农已经很难找到。{22}
四、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是前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后前苏联农村和农业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者们关注的一个重点。
叶书宗就集体农庄的性质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在打倒了党内的不同意见者之后,斯大林着手建立一种使“非常措施”常态化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生活体制,这种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生活体制就是集体农庄,在集体农庄制度下,前苏联的农民被剥夺了土地、耕畜、农具,被组织成缴纳“贡税”的劳动军;被置于各种刑法、法规的约束下,在包括机器拖拉机站在内的各级机关、各种机构的严密监控下劳动。{23}
沈宗武从现代化的困难、战争的威胁、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的行而上学曲解等三个方面剖析了前苏联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形成的原因,指出最深层原因是现代化过程中不得不进行的制度转轨,日益临近的战争及拥有无上权威的最高领袖的思想观念也对社会生活造成深刻的影响,同时提出了一些学术研究必须直面的课题。{24}薛风伟把前苏联的集体农庄与中国的人民公社进行了比较,指出它们都是在社会主义革命之后建立的,都采取了集权制的组织形成,其职能也极为相似,都通过独特的城乡联系机制为工业化提供了原始积累,对两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它们深受不同的历史传统影响,所以二者在成因、工作效率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25}邱大为则分析了不利于前苏联集体农庄经济发展的一些因素。{26}
闻一指出集体农庄实质上是一种大型组织的农业经营方式,斯大林把集体农庄变成“国家的粮食工厂”的设想,完全建立在“工业化”的发展命运和前景之上,并就集体农庄制度的特点、阻碍生产力的原因以及如何评价集体化和集体农庄进行了探讨,认为集体化作为社会主义农业的大方向虽然不错,但前苏联的“农业全盘集体化”并不是通向农业大生产的正确之路,集体农庄制度也不是一条吸引个体农民自愿联合起来的社会主义必由途径。尽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作为工业化的一个配套措施,因工业化的成就而应给它以有限的某种肯定。{27}
邢广程就斯大林对前苏联集体农庄特点的认识、集体农庄的性质、集体农庄的先决条件、建立机器拖拉机站与集体农庄的关系、巩固集体农庄的若干措施等问题进行了论述,指出斯大林将农业集体化作为改造农民的唯一正确的方法,也将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看作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最好的形式,并强调了消灭富农阶级的意义。{28}
五、对农业集体化的评价
学者们对农业集体化的历史地位、历史作用等问题有各自不同的看法。
有一些学者认为农业全盘集体化弊大于利,如朱昭华认为这场运动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造成了农村社会的大动荡,使前苏联农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29}王春良指出:斯大林农业集体化的理论与农业集体化运动违反农民自愿原则,违反客观经济规律,对富农实行错误的过火政策,从而导致前苏联农业生产的严重破坏与长期滞后。{30}杜明才认为前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违背了前苏联农业发展的实际和超越了前苏联农业生产力水平,而且不顾正面经验和反面教训,实施过程中又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改造小农的正确理论。{31}曾晓玲认为由于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偏差,使前苏联走上了一条背离国情、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农业全盘集体化道路,这条道路有很多弊端,使前苏联社会一步步走入了历史发展的死胡同。{32}黄光耀也认为全盘集体化运动虽然对前苏联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历史作用,但其消极作用是相当明显和突出的,因而其消极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33}姜长斌指出斯大林的“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有三条“理论基础”:农业“贡税”理论;强调“农民是‘最后一个资本主义阶级’”;阶级斗争尖锐化”理论。而且以“消灭富农”为纲,驱赶农民进入集体农庄,集体化运动在为前苏联的超高速工业化提供大量资金的情况下, 牺牲了广大农民的利益。这不啻是一场苏维埃政权对农民的“战争”,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34}
也有学者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必要性,同时指出它有严重的缺陷。
如郑秉文认为只有把全盘集体化放在为捍卫世界上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而必须保证工业化高速发展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来分析,才能真正理解它的客观必要性;只有正视对当时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的考察,才能看到它的特殊性,从而认识到它不是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表现。{35}汤德森认为前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第一次开创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前苏联农业的发展,为迅速改变当时前苏联内外交困的被动局面,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当时推进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条件是不成熟的,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展开的一场过早过急过快的运动,曾付出高昂的代价,留下深刻的教训。{36}
曹英伟、李萍从分析斯大林农业集体化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入手,提出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不是单纯的农业经济改造活动,而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运动,是前苏联历史的必要选择。{37}沈宗武、李静认为斯大林与布哈林的争论促成了斯大林农业集体化理论的形成,该理论包含集体化的必要性、作用和性质等丰富内容,这个理论的实践促进了前苏联工业化的进展,但却对农业本身的发展带来一定的破坏。{38}曹英伟进一步指出: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思想,是斯大林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前苏联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总结和创造,是社会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前苏联历史的选择,其存在有合理性;农业集体化运动和工业化运动是前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紧密联系的两个组成部分,没有农业集体化运动就不会有前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因此,不能单方面否定前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应把它放在前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来考量。同时不可忽视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思想的缺陷。反思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思想,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走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将大有裨益。{39}
宋才发认为土地革命和土地国有化是实现农业集体化的先决条件,斯大林提出并用“铁的手腕”在全国推进了农业集体化,为农村社会主义改造闯出了一条新路子,但斯大林农业集体化理论客观上说是合理的,从微观上说却带有极大的片面性。{40}杨存堂通过考察恩格斯合作论理论和列宁对农业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概括及“合作制”的精神实质,分析了斯大林农业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前苏联农业长期落后的根本原因。{41}叶书宗指出全盘农业集体化运动闯出了农村社会改造的新道路;支持了工业化计划的实现,成为斯大林模式的重要组成内容;将农民圈进集体农庄、消灭富农阶级,使400-500万人口非正常死亡。农业集体化、农民缴纳“贡税”,成为20世纪前苏联大地上完成原始积累的独特方式。不过,这也支撑了斯大林式的国家工业化计划,推进前苏联社会最终从农业文明社会向工业文明社会的转换。{42}
综上所述,近20年来国内学者对前苏联农业集体化给予了相当关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但是由于缺乏最新的档案资料,很多问题论述的还不够深刻,研究方法也显得单一。随着国外档案的不断解秘,相信将有更多的国内学者投入到这一课题的研究中来。
注释:
①{11}叶书宗.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外国历史大事集.现代部分第二分册.重庆出版社,1987年.
②{29}朱昭华.试评苏联的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 01期.
③⑦{27}闻一.农业集体化.苏联兴亡史纲.第5章第3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2期.
④吴恩远.关于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两个问题.苏联史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
⑤王春良.科学地准确地理解“苏联农业集体化”.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3期.应该怎样讲解“苏联农业集体化”.学科教育,1999年第4期.
⑥{12}{42}叶书宗.农业集体化运动.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⑧王家福.试论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起因.史学月刊,1985年第2期.
⑨章前明.斯大林急于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原因新探.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⑩章前明.1928年苏联粮食收购危机的直接原因──兼论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理论.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13}{28}邢广程.全盘农业集体化.苏联高层决策70年.第4卷,第20章.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
{14}戴隆斌.苏联集体化中富农是怎样被消灭的.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年05期.
{15}李丙清.马秀红.评析苏联消灭富农的政策.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6}唐士润.关于苏联富农的几个问题[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年03期.
{17}梁其林.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的农业生产与富农政策初探[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年03期.
{18}谭继军.试析苏联特殊移民的饥饿现象.俄罗斯研究,2004年01期.
{19}冯佩成.苏联农业集体化中的特殊移民现象[J].俄罗斯研究,2005年03期.
{20}张成洁.斯大林与苏联的富农问题.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总第122期.
{21}金雁.关于苏联集体化前夕富农经济“自行消灭”问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22}沈志华.对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富农问题的历史考察.世界历史,1994年第5期,1995年第1期.
{23}叶书宗.斯大林的集体农庄:农民缴纳“贡税”的劳动营[J].探索与争鸣,2004年01期.
{24}沈宗武.苏联集体农庄经济制度的形成原因及若干思考.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第3期.
{25}薛风伟.苏联集体农庄与中国人民公社之比较.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26}邱大为.苏联农业公社的兴衰.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2年04期.试论斯大林时期障碍集体农庄经济发展的某些因素.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30}王春良.论对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评价──兼评《世界史·现代史编》一个问题的写法.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1}杜明才.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指导思想剖析.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2}曾晓玲.前苏联农业体制改革问题刍议.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33}黄光耀.关于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34}姜长斌.苏联模式中农业政策失败的沉痛教训.中共中央党校学报.第11卷第5期.2007年10月.
{35}郑秉文.论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必要性和特殊性.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1992年01期.
{36}汤德森.试评斯大林的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37}曹英伟,李萍.斯大林农业集体化运动是苏联历史的必要选择.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8}沈宗武,李静.斯大林农业集体化理论的是非新论[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2年05期.
{39}曹英伟.斯大林农业集体化思想合理性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06期.
{40}宋才发.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历史回溯与评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41}杨存堂.农业集体化的理论与农民经济的历史命运.苏联历史问题,1992年第2期.
一、“农业集体化”与“全盘集体化”概念及内涵的辨析
“农业集体化”和“全盘集体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具有不同的涵义,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辨析。
叶书宗指出:“在前苏联,把以个体所有制为基础的小农户联合成以农业劳动组合为基本形式的大农庄的过程,叫做集体化,联合起来的农庄叫做集体农庄;全盘集体化指农民不是一批一批地,而是整村、整乡、整区、甚至整个专区地加入集体农庄。”①
朱昭华认为“农业集体化”包括前苏联农业集体化全过程,早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后的土地改革中,苏俄就搞过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而1929—1937年的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只是前者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运动方式。②
闻一认为: “全盘集体化运动”是一场以消灭富农为主线的,用行政命令变革生产关系的,全面的“集体农庄化”运动。农村和农民大规模卷入集体农庄的现象被称做“全盘集体化”(1929年夏天起,1932年结束),实质是要按“工业化”的方法和途径来改造和重建农业。③
吴恩远阐述了两个概念的关系,指出“农业集体化”包括前苏联农业集体化全过程,它最早可追溯到十月革命初期,也就是在1918年建立的第一批集体农庄。“农业全盘集体化”是前苏联整个农业集体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④
王春良通过回顾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农业合作化的理论,指出斯大林领导的农业集体化运动违背了他们的理论,其理论和实践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前苏联农业生产的严重破坏与长期滞后。⑤
有学者进一步指出:联共(布)十五大关于农村工作的基本精神是加快农业集体化步伐。“集体化”不是集体农庄化,而是坚持列宁的合作化计划,加快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步伐;发展农村各种形式的互助合作事业,经过流通领域和生产过程的联合,再逐步过渡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联合。⑥
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缘起及农业集体化理论
关于农业集体化运动的背景、原因及农业集体化的理论,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论述。
闻一认为粮食产量的不足和商品粮的严重短缺使斯大林所倡导的“工业化”面临危机,但联共(布)十五大基本上没有涉及农业的“集体化”问题,而1928年4月粮食采购危机消除后,斯大林显然有了农业集体化的思想。⑦
王家福通过考察前苏联经济、社会及党内状况,指出经济问题是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基础性因素,社会不够稳定是启动性因素,党内斗争是突然性因素,并认为尽管斯大林政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在客观上顺应了当时世界形势的严重挑战,以后在实际上捍卫了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国家。⑧
章前明以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错误认识为切入点,指出斯大林的错误主要在于混同了生产资料国有化和社会化之间的区别、把社会主义的实现简单地归结为只是改变原有生产关系、认为生产资料集中在国家手中是保证“按劳分配”和集体农庄生产高速增长的唯一办法等方面。⑨他还通过剖析1928年初前苏联粮食收购危机的直接原因,指出把粮食收购危机作为前苏联必须立即开展大规模农业集体化的证明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他认为斯大林关于农业集体化的问题的理论实际上是建立在对粮食收购危机的错误理解和分析基础上的。⑩
叶书宗分析了斯大林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出发点,即为了使粮食收购工作有比较稳固的基础,必须展开农庄和国营农场的建设,{11}并指出从1928年开始,斯大林提出了一些新的关于农业集体化的理论:否定商品经济,否定市场流转作为联结工农联盟的纽带,而把重工业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联结工农联盟的纽带,把重工业作为改造农民的杠杆;把从振兴农业开始建设社会主义变为从建设重工业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把尽可能多地生产商品粮作为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中心任务。同时认为这一理论从宏观上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从微观上来说却有很大的片面性。{12}
邢广程提出斯大林实行全盘农业集体化的原因是克服粮食危机,指出1929年是大转变的一年,斯大林认为只要实行全盘农业集体化就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和粮食问题,农业机械化是前苏联赶上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必要条件。{13}
三、农业集体化中的富农
消灭富农是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许多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论述。
戴隆斌认为在前苏联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进行的全盘集体化运动中,富农被认为是“集体农庄运动的死敌”而被消灭,这场消灭富农运动的扩大化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富农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是与斯大林的整个社会主义观念和阶级斗争尖锐化的理论联系在一起的。{14}
李丙清、马秀红通过对前苏联在向社会主义过渡进程中消灭富农的原因、方式和实施结果的考察,指出前苏联消灭富农经济存在时间上过早、方式上过激等弊端,并由此得出启示:必须按照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来推动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的各种矛盾;必须按照客观的经济规律对待和改造富农经济。{15}而唐士润认为:实现土地法令过程中已经消灭了富农,新经济政策时期没有形成新的富农阶级。{16}梁其林通过分析农业集体化时期的农业生产和富农政策的演变,指出集体农庄制度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但也存在严重的问题。{17}
谭继军和冯佩成分别从“特殊移民”的角度探讨了前苏联消灭富农政策的残酷性。谭继军指出:“特殊移民”一词在俄文中是一个复合词,即спецпереселенец,专指1930 年春—1933 年初被剥夺、迁移的富农。特殊移民的饥饿现象在迁移、安置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并具有了普遍性。特殊移民饥饿现象的出现是以行政方式改变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活关系的必然结果。{18}冯佩成分析了出现特殊移民现象的原因,并指出在富农的划分、特殊移民的迁移、安置、劳动力使用等方面出现许多问题,特殊移民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异常艰苦, 但特殊移民仍为前苏联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特殊移民政策是前苏联对农民的一次掠夺。{19}
张成洁指出:斯大林认为富农是吸血鬼,是最残忍、最粗暴、最野蛮的剥削者,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苏维埃的敌人,应当加以消灭。随着前苏联农业集体化的推进,富农被剥夺了除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以外的所有财产,并被驱逐流放到前苏联荒凉的不适合人类居住的边远之地,这致使许多人悲惨地死去。前苏联残酷无情地彻底地消灭富农,严重地挫伤了前苏联人民劳动的积极性,破坏了前苏联的经济,给无数人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20}
金雁认为:以往人们所说的消灭富农,是指前苏联在全盘集体化时期,对100多万富裕农民的扫地出门。但实际上,作为一种经济形态的富农经济在1928—1929年间联共党的一系列打击措施下已“自行消灭” 。{21}沈志华则认为:1929年12月27日,斯大林在马克主义者土地问题专家代表会议上发表演说,出人意外地以个人名义提出了“消灭富农”的口号;与全盘集体化运动的高潮起伏同步,消灭富农运动也在1930年底掀起了第二次高潮,由于原有富农已经大体被消灭,这次高潮就更明显地表现出强迫性和命令性;在消灭富农的运动中,扩大化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在集体化运动发展的过程中,决定富农命运的问题是能否允许富农户加入集体农庄;第二次全盘集体化高潮以后,富农已经很难找到。{22}
四、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是前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后前苏联农村和农业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者们关注的一个重点。
叶书宗就集体农庄的性质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在打倒了党内的不同意见者之后,斯大林着手建立一种使“非常措施”常态化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生活体制,这种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生活体制就是集体农庄,在集体农庄制度下,前苏联的农民被剥夺了土地、耕畜、农具,被组织成缴纳“贡税”的劳动军;被置于各种刑法、法规的约束下,在包括机器拖拉机站在内的各级机关、各种机构的严密监控下劳动。{23}
沈宗武从现代化的困难、战争的威胁、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的行而上学曲解等三个方面剖析了前苏联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形成的原因,指出最深层原因是现代化过程中不得不进行的制度转轨,日益临近的战争及拥有无上权威的最高领袖的思想观念也对社会生活造成深刻的影响,同时提出了一些学术研究必须直面的课题。{24}薛风伟把前苏联的集体农庄与中国的人民公社进行了比较,指出它们都是在社会主义革命之后建立的,都采取了集权制的组织形成,其职能也极为相似,都通过独特的城乡联系机制为工业化提供了原始积累,对两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它们深受不同的历史传统影响,所以二者在成因、工作效率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25}邱大为则分析了不利于前苏联集体农庄经济发展的一些因素。{26}
闻一指出集体农庄实质上是一种大型组织的农业经营方式,斯大林把集体农庄变成“国家的粮食工厂”的设想,完全建立在“工业化”的发展命运和前景之上,并就集体农庄制度的特点、阻碍生产力的原因以及如何评价集体化和集体农庄进行了探讨,认为集体化作为社会主义农业的大方向虽然不错,但前苏联的“农业全盘集体化”并不是通向农业大生产的正确之路,集体农庄制度也不是一条吸引个体农民自愿联合起来的社会主义必由途径。尽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作为工业化的一个配套措施,因工业化的成就而应给它以有限的某种肯定。{27}
邢广程就斯大林对前苏联集体农庄特点的认识、集体农庄的性质、集体农庄的先决条件、建立机器拖拉机站与集体农庄的关系、巩固集体农庄的若干措施等问题进行了论述,指出斯大林将农业集体化作为改造农民的唯一正确的方法,也将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看作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最好的形式,并强调了消灭富农阶级的意义。{28}
五、对农业集体化的评价
学者们对农业集体化的历史地位、历史作用等问题有各自不同的看法。
有一些学者认为农业全盘集体化弊大于利,如朱昭华认为这场运动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造成了农村社会的大动荡,使前苏联农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29}王春良指出:斯大林农业集体化的理论与农业集体化运动违反农民自愿原则,违反客观经济规律,对富农实行错误的过火政策,从而导致前苏联农业生产的严重破坏与长期滞后。{30}杜明才认为前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违背了前苏联农业发展的实际和超越了前苏联农业生产力水平,而且不顾正面经验和反面教训,实施过程中又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改造小农的正确理论。{31}曾晓玲认为由于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偏差,使前苏联走上了一条背离国情、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农业全盘集体化道路,这条道路有很多弊端,使前苏联社会一步步走入了历史发展的死胡同。{32}黄光耀也认为全盘集体化运动虽然对前苏联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历史作用,但其消极作用是相当明显和突出的,因而其消极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33}姜长斌指出斯大林的“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有三条“理论基础”:农业“贡税”理论;强调“农民是‘最后一个资本主义阶级’”;阶级斗争尖锐化”理论。而且以“消灭富农”为纲,驱赶农民进入集体农庄,集体化运动在为前苏联的超高速工业化提供大量资金的情况下, 牺牲了广大农民的利益。这不啻是一场苏维埃政权对农民的“战争”,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34}
也有学者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必要性,同时指出它有严重的缺陷。
如郑秉文认为只有把全盘集体化放在为捍卫世界上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而必须保证工业化高速发展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来分析,才能真正理解它的客观必要性;只有正视对当时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的考察,才能看到它的特殊性,从而认识到它不是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表现。{35}汤德森认为前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第一次开创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前苏联农业的发展,为迅速改变当时前苏联内外交困的被动局面,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当时推进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条件是不成熟的,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展开的一场过早过急过快的运动,曾付出高昂的代价,留下深刻的教训。{36}
曹英伟、李萍从分析斯大林农业集体化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入手,提出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不是单纯的农业经济改造活动,而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运动,是前苏联历史的必要选择。{37}沈宗武、李静认为斯大林与布哈林的争论促成了斯大林农业集体化理论的形成,该理论包含集体化的必要性、作用和性质等丰富内容,这个理论的实践促进了前苏联工业化的进展,但却对农业本身的发展带来一定的破坏。{38}曹英伟进一步指出: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思想,是斯大林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前苏联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总结和创造,是社会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前苏联历史的选择,其存在有合理性;农业集体化运动和工业化运动是前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紧密联系的两个组成部分,没有农业集体化运动就不会有前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因此,不能单方面否定前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应把它放在前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来考量。同时不可忽视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思想的缺陷。反思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思想,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走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将大有裨益。{39}
宋才发认为土地革命和土地国有化是实现农业集体化的先决条件,斯大林提出并用“铁的手腕”在全国推进了农业集体化,为农村社会主义改造闯出了一条新路子,但斯大林农业集体化理论客观上说是合理的,从微观上说却带有极大的片面性。{40}杨存堂通过考察恩格斯合作论理论和列宁对农业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概括及“合作制”的精神实质,分析了斯大林农业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前苏联农业长期落后的根本原因。{41}叶书宗指出全盘农业集体化运动闯出了农村社会改造的新道路;支持了工业化计划的实现,成为斯大林模式的重要组成内容;将农民圈进集体农庄、消灭富农阶级,使400-500万人口非正常死亡。农业集体化、农民缴纳“贡税”,成为20世纪前苏联大地上完成原始积累的独特方式。不过,这也支撑了斯大林式的国家工业化计划,推进前苏联社会最终从农业文明社会向工业文明社会的转换。{42}
综上所述,近20年来国内学者对前苏联农业集体化给予了相当关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但是由于缺乏最新的档案资料,很多问题论述的还不够深刻,研究方法也显得单一。随着国外档案的不断解秘,相信将有更多的国内学者投入到这一课题的研究中来。
注释:
①{11}叶书宗.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外国历史大事集.现代部分第二分册.重庆出版社,1987年.
②{29}朱昭华.试评苏联的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 01期.
③⑦{27}闻一.农业集体化.苏联兴亡史纲.第5章第3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2期.
④吴恩远.关于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两个问题.苏联史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
⑤王春良.科学地准确地理解“苏联农业集体化”.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3期.应该怎样讲解“苏联农业集体化”.学科教育,1999年第4期.
⑥{12}{42}叶书宗.农业集体化运动.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⑧王家福.试论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起因.史学月刊,1985年第2期.
⑨章前明.斯大林急于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原因新探.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⑩章前明.1928年苏联粮食收购危机的直接原因──兼论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理论.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13}{28}邢广程.全盘农业集体化.苏联高层决策70年.第4卷,第20章.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
{14}戴隆斌.苏联集体化中富农是怎样被消灭的.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年05期.
{15}李丙清.马秀红.评析苏联消灭富农的政策.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6}唐士润.关于苏联富农的几个问题[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年03期.
{17}梁其林.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的农业生产与富农政策初探[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年03期.
{18}谭继军.试析苏联特殊移民的饥饿现象.俄罗斯研究,2004年01期.
{19}冯佩成.苏联农业集体化中的特殊移民现象[J].俄罗斯研究,2005年03期.
{20}张成洁.斯大林与苏联的富农问题.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总第122期.
{21}金雁.关于苏联集体化前夕富农经济“自行消灭”问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22}沈志华.对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富农问题的历史考察.世界历史,1994年第5期,1995年第1期.
{23}叶书宗.斯大林的集体农庄:农民缴纳“贡税”的劳动营[J].探索与争鸣,2004年01期.
{24}沈宗武.苏联集体农庄经济制度的形成原因及若干思考.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第3期.
{25}薛风伟.苏联集体农庄与中国人民公社之比较.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26}邱大为.苏联农业公社的兴衰.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2年04期.试论斯大林时期障碍集体农庄经济发展的某些因素.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30}王春良.论对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评价──兼评《世界史·现代史编》一个问题的写法.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1}杜明才.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指导思想剖析.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2}曾晓玲.前苏联农业体制改革问题刍议.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33}黄光耀.关于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34}姜长斌.苏联模式中农业政策失败的沉痛教训.中共中央党校学报.第11卷第5期.2007年10月.
{35}郑秉文.论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必要性和特殊性.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1992年01期.
{36}汤德森.试评斯大林的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37}曹英伟,李萍.斯大林农业集体化运动是苏联历史的必要选择.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8}沈宗武,李静.斯大林农业集体化理论的是非新论[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2年05期.
{39}曹英伟.斯大林农业集体化思想合理性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06期.
{40}宋才发.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历史回溯与评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41}杨存堂.农业集体化的理论与农民经济的历史命运.苏联历史问题,199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