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现实,让学生动起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erb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中学教学素质教育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各种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从不同方面,利用多种教学策略和手段有效地组织教学,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 化学教学 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
  
  近年来,广大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素质化作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我已感到,当前的课堂教学设计还普遍存在滞后于素质教育思想观念的现象,从而影响到课堂教学素质化的落实。新世纪呼唤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要靠素质教育来培养,素质教育的重点和核心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化学本身是一门极具创造力的科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造有效的学习氛围
  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使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这需要教师在主观上做积极的努力:首先,尽快转变好角色,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再是“授业解惑”的权威;其次,乐于和善于听取学生的各种意见,特别在听取意见时,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表情,任何一个眼神或动作都应该让学生感到亲切,更加自信,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再次,多用激励性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不能随意否定学生的观点,甚至对于学生的一些“胡思乱想”也要给予宽容和理解,对于正确的或部分正确的想法更应予以表扬、激励;最后,留给学生充分思考、充分讨论的时间和空间,这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尽量少讲,多让学生思考的观点。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主动学习
  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内部动力,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积极参与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越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越高,掌握知识就越快。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运用恰当有趣的例子,活跃课堂气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地将注意力集中到授课内容,以便更好地掌握这些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有着对化学科学的强烈探索欲望,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用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镁条燃烧、喷泉实验、铝热反应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如此方能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化学是一门与衣食住行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其深奥的理论和知识都在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实际事例中。因而,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从化学在社会和生活的实际应用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探究意识。每一节课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感受到化学是鲜活的,生动有趣的。
  三、巧设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当代人才的多种素质中,有决定意义的是能及时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和高度应变的创新能力,而应变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它是思维的最高层次活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和科学家发现规律一样,带有强烈的探索动机,也经历提出问题、建立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几个阶段。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精心设计一系列探究式的问题和实验,引导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发挥创造力。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所以,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产生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讨论,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习来生成问题,将学习过程看成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再去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这里特别强调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强烈问题意识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
  四、利用实验,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灵魂。实验操作是学好化学这门课的关键,同时也是培养探究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让学生亲自体验化学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无疑是有效的方法之一,特别是一些现成实验的改进或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而且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他常规实验无法比拟的。学生完成实验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好的方案,特别是有创新的方案,表扬和奖励,鼓励学生创新,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各方面入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实施创新教育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抓住“导”字,把握其真正的含义,“导”好教学活动,把学生永不枯竭的创新的活水引向未来的世界。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在加强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运动技能教学的再思考,明确运动技能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更好地开展运动技能教学,使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运动技能教学 体育课堂 价值回归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从这一定位来看,体育教学离不开身体练习这一手段,而运动技能的学习是身体练习的载体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注:南浦,泛指送别之处。)这是宋朝范成大的诗歌《横塘》。诗歌前三句写了送客之地的景物,年年送客的横塘,已经揭示离别之意,但在末句诗人并没有直接抒发离情别绪,只是把眼前看到的开阔的横塘缩小到与离情别绪更直接相连的细雨、垂杨、画船上,颇具神韵。细雨像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用景物做结,从而烘托离别之情。  以景结情,是指在诗歌创作中
摘 要: 幼小衔接活动要体现“牵手”“成长”的主题——小学与幼儿园、家长与学校(园)、学生与幼儿、家长与孩子共同牵手,收获成长的快乐。幼小衔接活动内容要有针对性,使家长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形式要富有情境性,使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课程要更具开放性,使幼小成为密切的合作者。  关键词: 大手牵小手 大班 幼小衔接半日主题活动    一、指导思想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
摘 要: 国际海运的高速发展需要大量的海事法律人才作为支撑,本文以A校海事法律本科人才培养的经验,根据该校法学11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提出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 海事法律 本科人才 培养体系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0年秋季)》,世界经济继续缓慢复苏,国内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目前,我国多个城市正在积极建设航运中心,如:上海计划于2020年建成具有全球航运资源
摘 要: 曹文轩的小说《根鸟》讲述了一个名叫根鸟的男孩成长的故事。根鸟在一个美丽梦境的指引下,历经磨难,最终完成了男孩向男人的蜕变,完成了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换。文章运用了大量的象征,隐喻了根鸟成长的四个历程。  关键词: 小说《根鸟》 成长 象征 隐喻    雪花从一点开始结晶,在一个平面上形成一个六角形的精美图案;大树从一粒种子开始成长,在岁月的打磨中枝繁叶茂。一粒受精卵虽然无法用肉眼看到,然
摘 要: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科与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加强各学科内部,以及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把各门学科作为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去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应对挑战,积极促进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优化整合,促进教学改革,提高语文学科教学质量,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改革 学科整合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
杨朔的《画山绣水》细致而丰腴地描绘了桂林山水的妩媚和秀丽,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帧帧美的画:“最恬静的梦境”的漓江水、江上老渔翁捕鱼的神奇景象和磨米山、寡妇桥等奇山怪石,一处风景,引出一个美妙动听的神话故事。作者文笔起落,挥洒点染,语言浓丽明快,或着意浓抹,或悉心淡妆,在构思上以美写情,景情相生,把情写得更浓更美。在作者笔端,山水风光、花虫鸟兽,无一不附着美的神韵,而这一切恰似五彩缤纷的光束,始终对准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亲情依依”中的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文章回忆了母亲在美丽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为儿时的“我”唱歌谣童谣、讲神话故事、说谜语的动人情景。文章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亲情。教学过程中,我逐层深入,引领学生知恩、感恩、报恩,领悟母亲在月光下把她爱故乡、爱亲人、爱生活、爱大自然、爱一切美好的事物传递给了我,表达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
摘 要: 林砺儒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将一生都无私地奉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一生都始终从事教育实践工作。他在一生的教育活动中,将实践历练与心理感悟作了新的提升,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教育哲学思想。本文将林砺儒所著的《教育哲学》一书中对于教育活动、教育目的的实质的阐述结合当今教育中的现象来加以说明,更好地阐明教育活动的实质。  关键词: 林砺儒 《教育哲学》 教育的实践性    一、教育的本质:人类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学生的学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学习动机的支配,但也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需要、个人的价值观、学习态度、志向水平,以及外来的鼓励密切相关。在初中数学学习方面,学生有了强烈的数学学习动机,就有了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能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所以,只有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机,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