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牵小手,共同来成长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wang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幼小衔接活动要体现“牵手”“成长”的主题——小学与幼儿园、家长与学校(园)、学生与幼儿、家长与孩子共同牵手,收获成长的快乐。幼小衔接活动内容要有针对性,使家长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形式要富有情境性,使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课程要更具开放性,使幼小成为密切的合作者。
  关键词: 大手牵小手 大班 幼小衔接半日主题活动
  
  一、指导思想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园应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扩大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
  如果说幼儿从家庭到上幼儿园过群体生活要经历一个“心理断奶期”的话,那么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生活就是他们社会性发展的又一个关键期。大班时期幼小衔接工作是幼儿园教育的重点,如何使幼儿很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多年来幼教工作者研究的课题。近两年我园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主动把家庭、社区教育融入课程,下面以我园在大班后期开展的“大手牵小手共同来学习”家、校、园幼小衔接半日主题活动为例作介绍。
  二、案例及说明
  (一)活动目标。
  1.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让幼儿熟悉小学校园环境,了解小学生的学习情况,增进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美好感情。
  2.指导学龄前儿童家长进一步在家庭中为幼儿入学做好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准备。
  3.通过亲子参观、学习活动,进一步增进亲子间的感情。
  4.增强家长对社区小学的了解,使家长能够顺利地为孩子报名入学。
  说明:孩子从幼儿园跨入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是其社会性发展的一个过程,个体社会性发展离不开一定环境中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在目标的制订上,我针对两种对象分别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认知教育目标,皮亚杰认知理论认为儿童是在不断地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对幼儿来讲,本次活动第一目的是通过与教育资源(校园环境、小学生、教师、家长)的互动,帮助幼儿了解小学与幼儿园学习活动的差异,形成对学校、小学生及其学习生活的认识。对家长来说,由于存在着“孩子在家归家长管,在园归老师管”的误区和家长特别关注孩子认知与智力发展的现象,通过亲子参观、家校沙龙等活动,让家长们在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平等的交流互动中,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和教育共识,并把它延伸到家庭教育中去,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二是情感教育目标,在目标1和目标3中得到体现,情感不是“教”出来的,也不单单是“熏陶”出来的,更多是在亲身经历中主动“养”得的。本次活动家长和幼儿都作为教育的主体在参与、体验,会萌发出美好的情感,这就是活动的又一目的。
  活动目标包含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三个方面,体现了教育的全面性、整体性原则。
  (二)活动组织。
  1.前期准备
  (1)幼儿园事先与小学取得联系,征得学校领导的支持,并且在活动目标上与之达成共识,拟定活动方案。
  (2)幼儿园发《告家长书》,告知活动的目的、内容及活动时间安排,积极争取所有家长能够参加此项活动。通知家长收集整理自己关注的问题准备现场交流。
  (3)各班幼儿在家长和老师的指导下制作各种准备送给小学生哥哥姐姐的小礼物。
  说明:幼儿教育不只是幼儿园的教育,幼儿园应充分发挥家庭与社区的教育功能,这是《纲要》的要求。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大班重要的教育任务,它更需要我们跨出园门,与小学牵手。因此我们主动与小学联系,使幼小衔接工作做到既不影响学校正常工作的开展,又成为学校教育的新课程。
  为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我们给每位家长发了《告家长书》,告知活动的目的、内容及活动时间安排,激发家长参与活动的兴趣,并为家校沙龙活动积极做好准备。其实从真正意义上说,家长也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家长们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成功的育儿经验不仅是幼儿园有效的教育经验来源,而且是家长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知识来源,这是一次由幼小衔接教育活动而引发的家庭、社区教育资源的分享与利用。
  让幼儿自制小礼物,既是亲情培育,又让幼儿知道在受到别人的关爱后学会感谢和感恩。
  2.方案实施
  (1)亲子参观小学校。由小学老师和同学在学校门口迎接小朋友们,分班带领家长和孩子参观学校操场、廊道、图书馆、电脑房等环境。组织幼儿观看小学生升旗、行队礼和做操活动。
  (2)走进小学课堂。各班幼儿在老师有组织的安排下分别进入小学三年级教室,与小学生同坐一课桌,观察小学教室环境,感受上下课铃声、师生相互问好,等等,体验小学的上课形式,鼓励幼儿坚持45分钟内不处理自身生活问题(如喝水、上厕所、随便走动等)。幼儿园老师与家长坐在教室后面观察孩子参与活动情况。
  (3)课间活动体验。课间由一位小学生带领一名幼儿进行课间活动,或解决生活问题或进操场游戏。老师与家长于近处观察孩子与新朋友的沟通交往、生活问题的处理等方面的能力,并适时地给予引导帮助。
  (4)分组活动。幼儿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读书俱乐部”和小学生哥哥姐姐一起看书、讲故事,向小学生哥哥姐姐赠送自己制作的礼物,表达对他们的感谢。家长由幼儿园和学校领导老师组织到多功能厅进行“幼小衔接家校沙龙”活动。
  说明:半日活动共有四个内容,既有以幼儿为主体的活动,又有以家庭教育为主的内容。虽然是由幼儿园与小学共同组织的幼小衔接活动,但是活动展开井然有序,小学生热情主动,幼儿积极投入,家长认真参与,真正体现了“牵手”“成长”的主题——小学与幼儿园、家长与学校(园)、学生与幼儿、家长与孩子,在共同牵手中收获着成长的快乐。
  亲子参观使陌生又神奇的校园变得亲切又美丽,孩子们细心地观察、家长耐心地解说,加深了幼儿对学校环境的认识,融洽了亲子关系。走进课堂让孩子试做一次小学生,进一步了解学校的学习活动,使之对未来的学习活动充满了信心。课间活动、分享阅读给了幼儿与哥哥姐姐交往的机会。
  家长在半日活动中能够了解幼儿园与学校生活的区别,幼儿园里有两位老师时时刻刻与小朋友在一起组织活动,随时满足孩子们的生活需求。而学校老师只是在上课时才跟学生在一起,课间由学生自我管理,独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就让家长更加明确在关注孩子智力发展的同时,也要更多地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情况,使孩子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气氛热烈的家、校、园幼小衔接沙龙活动是大家交流思想的好时机,有关“择校”问题、“打工子女的入学”问题、“独生子女的独立性与学习习惯的培养”问题、“儿童认知与社会性的同步发展”等问题成为讨论的热点话题,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许多地家长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不仅使他们得到了家庭教育的现场指导,而且获得了很多的信息与经验。由于活动准备充分、形式新颖、针对性强,家长参与率达100%。
  三、效果与体会
  (一)活动内容具有针对性,家长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家庭教育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在孩子成长之路上具有学校、社会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家长文化素质、能力水平的不同,学校(幼儿园)必须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心理学研究表明,家长合作的态度取决于合作是否满足了他们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需要。大班后期,家长一方面关注孩子的发展,另一方面注视着社区学校的动态,打听学校的教育质量。一部分家长也在默默地为孩子择校做着准备。为了指导家长为孩子顺利入学做好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准备,同时也让他们对学校教育有更好的了解,我们改变了以往家长默默无闻听讲座的形式,主动邀请家长参加幼小衔接半日主题活动,让家长在陪同孩子一起参观小学,走进小学课堂,看孩子和小学生一起活动的过程中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从而在生活、学习习惯、社会交往能力、环境与心理适应等方面在家庭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在家校沙龙活动中,家长把自己关注的问题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本次活动家长之所以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是因为活动具有针对性,贴近现实,家长从中能得到启示。在活动中,家长既看到了孩子的发展,又体验到了作为教育主体的责任感。相信在今后的活动中家长会更积极投入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形成教育整体,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二)组织形式富有情境性,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教育源于生活,生活即教育,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学习能力决定了幼儿园的课程是丰富多彩,组织形式是形象生动的。我们充分利用小学教育资源,将幼儿置身于一个生动真实又心驰神往的生活情境中,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和周围环境,提供主动探索和充分表达的机会与条件,增强生活能力和学习兴趣。整洁的校园环境、庄严的升旗仪式、新颖的课堂学习形式、精彩的主题班队活动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孩子。他们轻松愉快主动积极地与之互动,观察能力、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得到发展。
  (三)课程更具开放性,幼小成为密切的合作者。
  无论是学校还是幼儿园,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对教育课程的改革都做了一次很好的尝试,其影响不仅在于获得社会媒体的褒奖,更在于教师、家长的观念、行为、素质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高。过去我们也进行过幼小衔接方面的教育,那时我们只能领孩子远远地观看学校外部环境,里面的一切对孩子来说是神秘的,幼小衔接仅仅是幼儿园在唱单簧。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关起门来办教育”的局面已逐渐被打破,教育也越来越开放,幼小衔接已不仅仅是幼儿园的主要教育任务,它将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大环境中逐步完善。体现在我们这次主题活动中的是,学校与幼儿园之间的交流、学校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互动、小学生与幼儿之间的交往和互相学习,老师、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在更大范围内更优化的环境中分享经验,分享智慧,分享成长的乐趣。所有这一切都符合《纲要》提出的“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和配合,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求,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
其他文献
摘 要: 英语教师要重视后进生的转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本文作者基于实际工作经验,阐述了后进生产生的原因,以及转化后进生的策略。  关键词: 初中英语教学 后进生 转化    英语是一门语言,要真正学好并掌握一门语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教学过程中,我在每届都碰到了一定数量英语学习上的后进生。转化后进生一直是教育教学过程长期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教师们头痛的问题。要想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抓
摘 要: 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教学之整合有其必要性、可能性,我们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利用网络教学、利用互联网资源等多种整合途径,在英语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可以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教与学的有效工具,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培养其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英语学科教学 整
案例1: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教学  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前面的公式推导、实际应用的教学都已经结束,应该说效果还不错。师接着说:其实我们今天学习的公式,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就已经发现了,请大家看书上P85的“你知道吗”。学生默读完后,师问:“你们看懂了吗?”生1:看懂了(照本宣科地读一遍)。师:谁能读一读有关三角形面积的文字。生2:圭田术曰半广以乘正从(cóng)。师:“谁来解释
摘 要: 历史课堂的生命力取决于课堂的“有效教学”,只有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真正实行有效教学。实现有效教学有如下策略:激发学生兴趣;创造教学情境;选择教学方法;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关键词: 历史课堂 有效教学 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是一个教学论的概念,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
新课程改革以来,三维目标如何有效实施是高中物理教师一直讨论的话题。为了能有效实施三维目标,我们先讨论三维目标三个维度的关系:知识与技能是高中物理教学的基石,也是能通过一定的考试能体现出来的量化指标;而知识的获得是需要通过一定的过程,利用一定的方法。这个一定的过程,一定的方法就是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探究知识本身的过程与方法;而方法是否有效,过程效果如何,知识掌握得如何,技能发展得怎样都取决于学生的对
摘 要: 做好实验课的准备工作,即备好实验课,是上好实验课的关键。教师只有认真备课,才能指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理解和掌握实验的相关内容并顺利地完成实验过程。实验课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备写实验课教案、准备器材、做预备实验、准备辅助教学器材和拟定及发放预习提纲,等等。  关键词: 中学生物 实验 准备工作    一、备写实验课教案  为了提高实验课的质量,教师在课前必须根据课程标准和实验内容,确定实验目
摘 要: 作者从美育不同于一般美学理论和一般教育学理论的角度,把握美育的特殊规律和要求,以高等师范教育为美育实践对象,探究美育在高等师范教育中的地位和意义,并结合高等师范中文专业教育,探究具体的内容、运用方法等。  关键词: 美育 高等师范教育 中文专业 实施建议    一、深入认识美育的价值  美育能够培养人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引导人们平衡物质和精神生活,追求人性的完满,同时达到促进其他教育的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社会化的内在要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创新将成为未来社会的基础和核心,只有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最宝贵的人才。因此,无论对社会发展而言,还是对学生个体发展而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都是非常必要的。作为基础工具学科的小学语文不仅负有培养创新能力的职责和任务,而且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
摘 要: 本文在加强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运动技能教学的再思考,明确运动技能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更好地开展运动技能教学,使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运动技能教学 体育课堂 价值回归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从这一定位来看,体育教学离不开身体练习这一手段,而运动技能的学习是身体练习的载体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注:南浦,泛指送别之处。)这是宋朝范成大的诗歌《横塘》。诗歌前三句写了送客之地的景物,年年送客的横塘,已经揭示离别之意,但在末句诗人并没有直接抒发离情别绪,只是把眼前看到的开阔的横塘缩小到与离情别绪更直接相连的细雨、垂杨、画船上,颇具神韵。细雨像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用景物做结,从而烘托离别之情。  以景结情,是指在诗歌创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