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围城》汉英对照本透视语篇衔接的翻译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anghai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由于英汉思维方式不同,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汉语篇衔接方式也存在差异,在翻译时应做些调整。本文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语篇衔接理论为框架,以《围城》汉英对照本为语料,对比英汉语篇衔接手段,探讨适当的转换衔接差异的翻译方法,使翻译符合译文表达习惯,同时再现原文语言文化内涵。
  关键词:思维方式 形合 意合 语篇衔接 翻译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系统功能理论认为,语篇是语义单位,表达一个完整的语义。一般来说,语篇由句子、句群和段落组成,但有时可能是一个句子或者一个单句。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是用译入语语篇取代源语中与其对等的语篇的过程。语篇翻译能更好地体现包括词义、风格和作者意图以及源文整体意义的忠实、完整的转达(李运兴,2001)。
  Beaugrande & Dressler(1981)认为,作为一种“交际活动”,语篇应具有七项标准:衔接性(cohesion)、连贯性(coherence)、意向性(intentionality)、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语境性(situationality) 、信息性(informativity)和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如果其中任何一项标准没有达到,语篇就失去了交际性。”其中,首要的标准便是衔接性。所谓衔接,就是语篇内部两个不受句法结构制约的成分,在意义上的相互关联,是“一个成分的解释取决于另一个成分的解释”(胡壮麟,1994)。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是语篇的有形网络,读者对语篇信息的接受实际上是对语篇衔接关系的追索和认识过程。因此,衔接翻译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语篇翻译的质量。
  不同语言的衔接手段各有异同,只有掌握源语和译语衔接手段的差异和适当转换方法,译者才能构建语义连贯的译文。因此,本文以珍·凯利(Jeanne Kelly)和毛国权(Nathan K. Mao)翻译的钱钟书的《围城》汉英对照本为语料,研究语篇衔接在汉英小说中的异同及相应的翻译方法,实现源文与译文真正的对等。
  
  二 材料简介
  
  《围城》是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钱钟书运用幽默的语言,深刻地刻画了人物和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同时,在书里中西方文学、哲学、逻辑、风俗、法律、教育体系及其他领域,如外语和女性主义都有所提及。可以说,小说涉及到了语言文化的方方面面,这些特色为翻译设置了巨大的困难。美国作家兼翻译家珍·凯利(Jeanne Kelly)初译,毛国权(Nathan K. Mao)先生润色、校正的《围城》英译本忠实地再现了源文的语言文化韵味和情调,为英汉语篇的对比分析提供了理想素材。
  
  三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对比及翻译方法
  
  据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和哈桑(1976)的划分,衔接手段大致可以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种,前者包括照应(reference)、省略(ellipsis)、替代(substitution)和连接(conjunction),后者则包括词汇复现(reiteration)和搭配(collocation)。
  中西方思维方式存在差异,西方民族注重形式逻辑,强调主客体的分离,在语言上注重形合;而汉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主客体的融合统一,语言上重意合。“形合”(hypotaxis)又称“显性”(explicitness),指借助语言形式,主要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意合”(parataxis)也称“隐性”(implicitness),指不借助于语言形式,而借助于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实现语篇内部的连接(朱永生,2001)。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存在这一差异,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必然不尽相同,在翻译时应适当进行调整。
  
  (一)语法衔接
  1、照应
  照应是指语篇中一个成分作为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照应可分为三类:人称照应(personal reference),指示照应(demonstrative reference)和比较照应(comparative reference)。用于人称照应的词分为三类,即人称代词(如he, him等)、所属限定词(如his等)和所属代词(如its等);指示照应的词包括选择性名词指示词(如this等)、定冠词“the”和指示性副词(如here等)。比较照应词包括“same”和“differently”等。由于汉英比较照应基本相同,因此本文省略不提。
  虽然英汉两种语言在照应类型上没有明显差别,但由于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英汉具体的照应手段在语篇中出现的频率并不相同。朱永生(2001)指出:“英语使用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频率显然高于汉语,而汉语通过零式指代和名词的重复使用来表达照应关系的现象则远远超过英语。”“汉语中凡是能不用照应手段的地方往往就不用,而英语则由于语法规则的要求必须把指代关系一一表达清楚。”翻译时,应适当地增减照应词。
  (1)事实上,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 )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他向树上爬,( )就把( )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 )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识。
   译文:He didn’t realize that a person’s shortcomings are just like a monkey’s tail. When it’s squatting on the ground, its tail is hidden from view, but as soon as it climbs a tree, it exposes its backside to everyone. Nevertheless, the long tail and red bottom were there all the time. They aren’t just a mark of having climbed to a higher position.
  汉语重意合,句子的语义逻辑关系若能表达清楚,尽量不用照应手段,以使句子简练。因此,原文仅使用一个人称代词“他”指代“猴子”,而针对“红臀长尾巴”使用了零式指代。然而,英语重形合,即使句子语义表达的清楚,仍要求增加照应成分形成语法完整的结构。故译文使用了增译的方法添加了人称照应,“monkey-it-its-it-it-its”和“the long tail and red bottom-they”,形成清晰的指称链。本句是经典的比喻。将“人”比作“猴子”,而将“缺点”化为“尾巴”,讽刺幽默的语言深刻地刻画了人物并反映社会现实。
  2、省略
  省略指的是把语篇中的某个成分省去不提,它的使用是为了避免重复,突出新信息,并使语篇上下紧凑。许多被省略的成分往往能从上下文中找到。省略可分三类:名词性省略(nominal ellipsis)、动词性省略(verbal ellipsis)和分句性省略(clausal ellipsis)。
  英汉两种语言都存在很多省略衔接手段,但用法存在区别。汉语中主语省略非常普遍,而英语中一般句子主语省略很少;英语中有大量的动词性省略,而且多数伴随着形态或形式上的标记。而汉语则是动词使用率极高的语言,动词在汉语中占主导地位,一般不省略,而是重复使用。因此,在翻译时应注意主语的增减和动词的重复与省略。
  (2)(赵辛楣)“我觉得谁都可怜,汪处厚也可怜,我也可怜,孙小姐可怜,你也可怜。”
  译文:“I feel sorry for everyone, ( )for Wang Ch’u-hou,( )for myself,( )for Miss Sun, and ( )for you, too.”
  英语尽量避免重复,因此,译文中译者将主语“I”和谓语“feel sorry”一并省略,只保留介词“for”,译文简洁且具有韵律。汉语源文使用重复的衔接手段,强调说话者的感叹之情。历经种种磨难,故人异地重逢,赵辛楣向方鸿渐大发感慨,反复重复某某可怜,一咏三叹这种语言现象在汉语里司空见惯。
  3、替代
  替代是指用替代词去替代上下文所出现的词语。因此,替代词只是形式,其语义要从替代的成分去索引。替代有名词性替代(nominal substitution)、动词性替代(verbal substitution)和分句性替代(clausal substitution)。
  英语总的倾向是尽量避免重复,替代这种语篇衔接手段常用来避免重复。虽然汉语中也有一些替代的衔接手段,例如“的”字结构可以作为名词性替代,相当于英语中的“one”;“这么着”、“来”、“干”等可以用作动词替代,如同英语的“do”;“然”、“这样”、“那样”、“如此”等可以用作小句替代,相当于英语中的“so”。但总的来说,汉语仍大量采用重复手段以达到衔接上下文的目的。汉译英时,应将重复转换成替代衔接手段,符合英文句子简洁的习惯。
  (3)(苏文纨)“信里讲些什么?是好话我就看,不是好话我就不看。”
  译文: “What does it say? If it’s something nice, I’ll read it, if not, I won’t( ).”
  在例句(3)译文中,译者使用分句替代的衔接手段,用“if not”替代“if it is not anything nice,”。同时,使用省略衔接手段,省略动词和宾语“read it”,但伴有形态上的标记“won’t”,让读者可以根据标记从上下文找到原词。汉语重复原动词“好话”和“看”,体现苏文纨的强调语气。
  4、连接
  连接是通过连接成分体现语篇中各种逻辑关系的手段。韩礼德和哈桑把它分为增补(additive)(如and, moreover等)、转折(adversative)(如however等)、原因(causal)(如because等)和时间(temporal)(如then等)四种。英语注重显性连接,常用各种形式的连接词;汉语注重隐性连接,少用甚至不用连接词,其逻辑顺序常常暗含在上下文中。因此,翻译时汉语应尽量省去一切不必要的形式装置,使英语显性连接关系转换为汉语隐性连接关系,使汉语表达一气呵成,简洁顺畅;相反,增加衔接词以体现原文内涵。
  (4)(方翁)“……( )汝托词悲秋,吾知汝实为怀春,难逃老夫洞鉴也。”
  译文:Though you make excuses about“autumnal melancholy”,I know full well that what ails you is the “yearning of spring-time”,Nothing can escape this old-timer’s sharp eyes.
  悟性意合的典型是古汉语,或言简意赅,凌虚传神,或模糊隐约,令人费解。现代汉语也不例外。译成英文时要使用增译法。例句(4)的译文添加了转折连接词“though”,符合英文显性衔接习惯,将原文的转折语气准确地释放出来。“悲秋”和“怀春”的对比使“怀春”的讽刺含义清晰再现。讽刺幽默的语言令人读起来忍俊不禁。
  
  (二)词汇衔接
  词汇衔接就是通过词语选择在语篇中建立一个语义链,从而建立篇章的连续性。与语法衔接不同,词汇衔接不受语法的约束,能够在较长的语篇中具有衔接力,体现语篇语言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从而影响语篇的整体风格和主题的忠实再现。汉语倾向于多用重复手段。而英语为了避免重复,则较多使用同义词(synonymy)、近义词(near-synonym)、上下义词(superordinate and hyponym)和泛义词(general word)等词汇复现手段或其他衔接手段体现衔接关系。
  (5)以后飞机接连光顾,大有绝世佳人一顾倾城、再顾倾国的风度。
  译文:Later, the planes kept coming in much the same manner as the peerless beauty whose “one glance would conquer a city and whose second glance could vanquish an empire.”
  汉语源文是一成语“倾国倾城”,重复“倾”,句子富于韵律。译文中译者使用复现中同义衔接手段,“conquer” and “vanquish”,以避免重复。此句描述的是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昼夜轰袭的残酷场面。钱钟书采用比喻的手法再现这一场景。“一顾倾城,再顾倾国”,这是夸张地形容女子美丽至极,她的目光可以摧毁一座城市甚至一个国家。而此句中用来比喻空袭的毁灭力,幽默地讽刺了日本人的残酷。译者不仅对词汇衔接手段进行了有效地转换,而且将“倾国倾城”的文化内涵忠实地再现。
  
  四 结语
  
  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存在差异,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存在差异。在翻译时应采取适当的衔接转换翻译方法,使译文符合译语表达习惯,实现译文的连贯。同时应指出,衔接手段不仅具有连词成句和组句成篇方面的衔接力,而且在体现源文语篇语言与文化方面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翻译时,译者不仅要兼顾源文与译文的语法词汇衔接特点,进行适当的衔接手段的转换,而且要考虑到语篇的语言文化特点,使译文读者身临源文其境,感受源文的经典语言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基金项目:黑龙江科技学院科技基金(06-27)。
  
   参考文献:
   [1] Beaugrande, R. & W. Dressler. 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 [M]. London: Longman Press, 1981.
   [2] Halliday, M.A.K. & Hasan, R. Cohesion in English [M]. London : Longman Group, 1976.
   [3] Nida, Eugene A. Translating Meaning [M]. California: 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 1982.
   [4] 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年。
   [5] 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
   [6] 珍·凯利,毛国权译:《围城》(汉英对照),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7] 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年。
  
   作者简介:王静,女,1975—,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工作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
其他文献
中国爆破论文题录一回1.水压爆破在地勘巷道掘进中的试验与应用【刊」/黄年辉//探矿工程科技信息一1993(2),ZI2.控制爆破飞石的实践〔刊〕/庄乃俊,常启明V金属矿山.1993,(1)16—if)。3。爆炸消除焊接残余应力研究
虐待儿童行为一般是指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故意地、非偶然地对未成年的儿童和青少年施以躯体、性和情感上的伤害。虐待儿童行为古已有之。1990年,美国学者Breiner S.J曾就儿童虐
现代社会人们感觉风险增多,原本无害的东西突然间就有了危险,这是社会文化与个体心理风险传播放大机制建构的结果。真实信息匮乏催生了无端的焦虑,社会信任缺失加强了“一坏
林语堂先生的许多译作在英语世界脍炙人口,而《浮生六记》是其最见功力的代表作。《浮生六记》描写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涉及的领域极广,其中出现了大量的文化词汇。本文从人名
8月6日,《时空畅想——罗丁女校上海艺术展》在上海展览中心七楼的嘉轩举办,也许能让观众真切地认识到,艺术教育为何能在一所女校呈现出别样的文化景观。  英国罗丁女校拥有一百二十多年历史,与伊顿公学齐名,历届毕业生和在校生每年都会为罗丁女校在全球范围做各类艺术交流展览,此次展览也有这个意思。  本次展览由四位毕业于罗丁女校的欧洲著名职业艺术家领衔,如凯瑟琳·科尔曼,她的作品已被英国V
情感因素的研究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自尊、动机和焦虑等情感因素对大学英语教学具有极大的影响。大学英语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情感因素,以各种各样
本文针对包装工程专业的特点,论述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提高毕业实习质量,必须综合考虑到实习方式、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实习生等几方面因素,并对每一因素都做了较为详
休闲作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在现阶段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高低的一个方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标志,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休闲,如杰弗瑞·戈比所说
德育渗透应当成为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课本中谈到的很多内容和那些值得铭记的历史事件都可以成为德育渗透的良好素材。教师可以从这个角度展开对学生的引导,让德
根据新消费理论,文化消费是个人或家庭对时间和物质产品进行分配,并以一种有效的方式用于文化消费品的生产,文化消费的数量取决于收入和时间资源约束下的效用函数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