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氏之子》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组第一篇课文,是小学阶段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后习题三要求学生背诵课文。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教师紧扣读、译、悟、境四个字,将背诵指导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一、贯穿“读”字
读是背诵的根本途径之一。
《杨氏之子》篇幅短小,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读的过程中,要注重停顿和声调的指导。《杨氏之子》是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文言文的句子结构、词语含义与白话文差异较大,学生往往因不能正确理解句子(词语)的意思而误读。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朗读停顿的指导。具体可以这样做:教师先通过范读,让学生初步感知应该在哪里停顿;再带领学生齐读1—2遍,强化认识;接着让学生边读边用“/”在文中画出停顿;然后出示正确的停顿方式(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让学生修改画错的地方;最后,引导学生对照停顿摇头晃脑、拖腔拉调地诵读,读出孔君平逗趣的夸张和杨氏之子的平和语气。
经过这样的指导,学生不仅能读熟课文,而且会对文章的内容和人物形象形成初步认识。
二、抓住“译”字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不仅背得快,而且记得牢。对于文言文而言,“译”是理解的重要方法。
译可以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扶”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教师教给学生必要的方法,如结合注释、查资料、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悟、结合插图等;二是对于重点、难点词句,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放”指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运用掌握的学习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想方设法读懂文章的意思。
《杨氏之子》这篇文章,学生理解的难点有两处,一是“杨氏之子”,二是“家禽”。这就需要教师采用“扶”的方式,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实际教学中,学生对“氏”的理解发生了分歧:少部分学生认为“杨氏”是指杨家的女人,“杨氏之子”就是“杨氏的儿子”;大部分学生把“氏”理解为“姓氏”,“杨氏”即姓杨的,“杨氏之子”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第一种理解虽然不符合文章的原意,但学生的这种理解是有道理的,因为封建时代女性地位低,结婚后不称名,而称为“×氏”,这种知识对于家中有年长的长辈的孩子而言并不陌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辨析。学生在正确理解的同时,也就把这句话深刻地记在了心里。“家禽”这个词,学生一开始都理解成了白话文中的“家禽”。教师问学生:“孔雀是像鸡、鸭、鹅一样,被人们驯养的鸟类吗?”学生立即发现了这个词的“谬误”,但不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有的学生甚至提出,“难道是作者写错了吗?”文言中每个词都独立表达意思的特征,学生并不知道。为了不给学生的思维造成障碍,教师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继续纠缠,而是直接向学生讲解了文言词语的这种特殊用法。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这里的“家”和“禽”分别表意,合起来就是“家里的鸟”的意思。
通过译,学生正确地理解了整篇文章的意思。此时再读,他们读得更流畅了;而这几个重点句子,不少学生已经能脱口而出了。
三、瞄准“悟”字
对于小学生而言,文言文还是略显晦涩。要让学生喜爱读、乐于背,教师要在激发学生的情、趣上想一些方法。“情”指引导学生领悟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是引发学生背诵趣味的基础。
文中的“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句话,最能体现出杨氏之子的机智。抓住这句话既能让学生悟出杨氏之子的机敏,从而对其产生喜爱之情,又能达成“感受语言的艺术”的单元训练目标。教师这样引导学生:“这一组课文的单元导读中说,‘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和别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杨氏之子与孔君平的对话,无疑是机智巧妙的语言,它巧妙在哪里呢?”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认识到:首先,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很有趣。孩子应声而答,“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他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为绝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样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不仅理解了这句话的巧妙,而且对杨氏之子产生了濃厚的兴趣。他们反复吟诵“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课堂气氛变得十分热烈。此时,背诵难道不是水到渠成吗?
四、紧扣“境”字
这里的“境”,指教师抓住文中的某些句子,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展开想象,让句中的景物活起来,形成一幅幅活生生的画面。
如,引导学生理解“为设果,果有杨梅”这句话时,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谁为谁设果?怎样设果?设了哪些果?学生通过想象,再现出杨氏之子招待客人的情境,加深了对杨氏之子礼貌待客的印象。再如,理解“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句话时,教师扣住“指”“答”两个动词,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孔君平怎样指?孩子怎样答?学生在想象这些情境的同时,对孔君平逗趣孩子及孩子妙答孔君平的形象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印象加深了学生对文字的记忆,让背诵变得简单起来。
(作者单位:南漳县板桥镇新集完全小学)
一、贯穿“读”字
读是背诵的根本途径之一。
《杨氏之子》篇幅短小,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读的过程中,要注重停顿和声调的指导。《杨氏之子》是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文言文的句子结构、词语含义与白话文差异较大,学生往往因不能正确理解句子(词语)的意思而误读。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朗读停顿的指导。具体可以这样做:教师先通过范读,让学生初步感知应该在哪里停顿;再带领学生齐读1—2遍,强化认识;接着让学生边读边用“/”在文中画出停顿;然后出示正确的停顿方式(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让学生修改画错的地方;最后,引导学生对照停顿摇头晃脑、拖腔拉调地诵读,读出孔君平逗趣的夸张和杨氏之子的平和语气。
经过这样的指导,学生不仅能读熟课文,而且会对文章的内容和人物形象形成初步认识。
二、抓住“译”字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不仅背得快,而且记得牢。对于文言文而言,“译”是理解的重要方法。
译可以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扶”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教师教给学生必要的方法,如结合注释、查资料、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悟、结合插图等;二是对于重点、难点词句,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放”指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运用掌握的学习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想方设法读懂文章的意思。
《杨氏之子》这篇文章,学生理解的难点有两处,一是“杨氏之子”,二是“家禽”。这就需要教师采用“扶”的方式,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实际教学中,学生对“氏”的理解发生了分歧:少部分学生认为“杨氏”是指杨家的女人,“杨氏之子”就是“杨氏的儿子”;大部分学生把“氏”理解为“姓氏”,“杨氏”即姓杨的,“杨氏之子”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第一种理解虽然不符合文章的原意,但学生的这种理解是有道理的,因为封建时代女性地位低,结婚后不称名,而称为“×氏”,这种知识对于家中有年长的长辈的孩子而言并不陌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辨析。学生在正确理解的同时,也就把这句话深刻地记在了心里。“家禽”这个词,学生一开始都理解成了白话文中的“家禽”。教师问学生:“孔雀是像鸡、鸭、鹅一样,被人们驯养的鸟类吗?”学生立即发现了这个词的“谬误”,但不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有的学生甚至提出,“难道是作者写错了吗?”文言中每个词都独立表达意思的特征,学生并不知道。为了不给学生的思维造成障碍,教师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继续纠缠,而是直接向学生讲解了文言词语的这种特殊用法。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这里的“家”和“禽”分别表意,合起来就是“家里的鸟”的意思。
通过译,学生正确地理解了整篇文章的意思。此时再读,他们读得更流畅了;而这几个重点句子,不少学生已经能脱口而出了。
三、瞄准“悟”字
对于小学生而言,文言文还是略显晦涩。要让学生喜爱读、乐于背,教师要在激发学生的情、趣上想一些方法。“情”指引导学生领悟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是引发学生背诵趣味的基础。
文中的“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句话,最能体现出杨氏之子的机智。抓住这句话既能让学生悟出杨氏之子的机敏,从而对其产生喜爱之情,又能达成“感受语言的艺术”的单元训练目标。教师这样引导学生:“这一组课文的单元导读中说,‘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和别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杨氏之子与孔君平的对话,无疑是机智巧妙的语言,它巧妙在哪里呢?”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认识到:首先,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很有趣。孩子应声而答,“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他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为绝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样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不仅理解了这句话的巧妙,而且对杨氏之子产生了濃厚的兴趣。他们反复吟诵“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课堂气氛变得十分热烈。此时,背诵难道不是水到渠成吗?
四、紧扣“境”字
这里的“境”,指教师抓住文中的某些句子,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展开想象,让句中的景物活起来,形成一幅幅活生生的画面。
如,引导学生理解“为设果,果有杨梅”这句话时,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谁为谁设果?怎样设果?设了哪些果?学生通过想象,再现出杨氏之子招待客人的情境,加深了对杨氏之子礼貌待客的印象。再如,理解“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句话时,教师扣住“指”“答”两个动词,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孔君平怎样指?孩子怎样答?学生在想象这些情境的同时,对孔君平逗趣孩子及孩子妙答孔君平的形象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印象加深了学生对文字的记忆,让背诵变得简单起来。
(作者单位:南漳县板桥镇新集完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