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给学生提供想的机会;让学生想说就说;放手让学生去做;教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五个方面,阐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自主学习 自主发展
现代的教育理念要求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性,挖掘学生的创造力,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既道出了教学的目的,更表明学生只有在掌握学习方法后,才能拥有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觉学习的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面对问题时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地探索,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后获得成就感,从而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那么教师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呢?我在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1.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知,会让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和感受,也使学生较易掌握问题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这种自主探求,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如:在复习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补充问题的应用题:“饲养场买来黑兔9只,白兔36只,?摇?摇?摇 ?摇?”并鼓励学生多动脑筋,提出不同的问题。思考之后,学生提出许多问题:“黑兔是白兔的几分之几?白兔是黑兔的几倍?黑兔比白兔少几分之几?白兔比黑兔多百分之几?白兔占买来兔子总数的几分之几?黑兔占买来兔子总数的几分之几?”短短几分钟,没有经过老师任何提示,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得出了多个可以补充进去的问题。这样做学生既灵活运用了知识,又掌握了本课学习的重点,其教学效果要比教师一味讲解好得多。
2.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
2.1大胆猜想
让每个学生在已学得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他们的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与提高。例如,在“圆锥体积计算”的教学中,我指导学生用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做量沙试验。在进行操作实验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启发学生大胆猜想,提出问题。一些善于思考的学生便提问:“如果圆柱体与圆锥体不等底或者不等高,圆锥体积也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吗?”我就再引导学生对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圆锥体积进行计算,最终学生在自己的猜想和证实中得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通过让学生大胆猜想、提出问题,教师再作适当引导,使学生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理解得更深刻。
如教学“圆面积计算”时,我先让学生在我的引导启发下,自己提出问题思考:(1)圆可转化成什么图形来计算面积?(2)转化前后图形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自主发现了圆的面积公式。整个教学过程,教会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本领:(1)可以应用知识间的转化和联系;(2)动手操作也是解决问题的方法;(3)认真观察、比较,有序地思考问题,可以顺利地解决问题等。
2.2充分思考
每个学生对待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给他们留出一份自由自在进行思考的空间。例如,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我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出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4份。大家兴致很高,很快得出了种折法。
这时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其他折法,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还有没有别的折法,造成了悬念,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促使他们去进一步思考、尝试,终于又得出3种折法。勤于思考使同学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3.让学生想说就说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又是密切相关的。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表现为不同步性,分析问题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再加上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性、逻辑性,使学生更是感到无从说起。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首先不断鼓励学生,使他们敢说、爱说,怎样想就怎样说,说错了再重说,培养学生慢慢学会说话。其次,课堂中还应充分利用讨论的机会,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如在学习“时分的认识”一课时,学生对“时针指在2、3之间,分针指在11”时,是2时55分还是3时55分出现了不同意见,我让学生结合自己手中钟表模型分组讨论、探索,最终得出了统一答案。这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最后,在教学过程中,一些简单的例题可由学生模仿老师到讲台上给大家讲解,说说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为什么这样理解,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
4.放手让学生去做
好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小学生共有的特征。对于什么事他们都愿意自己去试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他们的好奇、好动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和多种感官的参与活动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以集中注意力。如在活动课“有趣的七巧板”中,在制作七板之前,我先引导学生观察7种图形的大小、位置,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制作。在进行拼图练习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在掌握了基本拼图要领后,照着书中图形拼图,继而让学生大胆创新,拼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在活动中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发展创新意识。又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以后,我问学生:取一根16厘米长细绳可以围成几种不同的长方形?学生根据已学得的知识讨论得出:16厘米就是所要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周长除以2就是长方形的一个长与一个宽之和。然后让学生借助钉子板,实际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并结合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大家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5.教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
5.1思维方法的重要性
交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一把开启数学智慧之门的“金钥匙”,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学生一旦科学地掌握了数学思维的方法,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便会大大提高。他们就可以运用数学思维方法的钥匙,去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因此教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最现实的目标和具体途径。
5.2教授思维方法的途径
要想教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我认为应充分发挥教师应有的作用。具体体现在:第一,教师应当深入地了解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动。做到既“备课”又“备人”,而后者就是指我们应当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内在的思维活动,因材施教。第二,教师不应充当知识的“授予者”,而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具体地说,教师首先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地去寻找问题提出问题,并积极地承担起解决问题的责任。同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又应当帮助学生去承担起责任,即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真正的促进者。如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不应当成为自天而降的“救世主”,而应成为一个鼓励者和有益的启发者;在学生有不同意见的情况下,教师不应成为关于正确与错误的“最高裁定者”,而应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想交流和自我批评。第三,除去直接的促进作用外,教师还应注意发挥“学习共同体”对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具体地说,一个好的“学习共同体”应当具有这样的特点:其中每个人,特别是后进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而不是受到轻视或压制;另外,真理是通过实践和逻辑推理得来的,而不是教师说了算,也不是任何的“权威”,显然,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从这样的角度看,教师的主要作用就在于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总之,每个学生都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只有让作为主体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亲自实践,运用自己的大脑主动地去思考,去发现和创新,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自主学习 自主发展
现代的教育理念要求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性,挖掘学生的创造力,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既道出了教学的目的,更表明学生只有在掌握学习方法后,才能拥有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觉学习的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面对问题时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地探索,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后获得成就感,从而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那么教师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呢?我在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1.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知,会让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和感受,也使学生较易掌握问题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这种自主探求,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如:在复习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补充问题的应用题:“饲养场买来黑兔9只,白兔36只,?摇?摇?摇 ?摇?”并鼓励学生多动脑筋,提出不同的问题。思考之后,学生提出许多问题:“黑兔是白兔的几分之几?白兔是黑兔的几倍?黑兔比白兔少几分之几?白兔比黑兔多百分之几?白兔占买来兔子总数的几分之几?黑兔占买来兔子总数的几分之几?”短短几分钟,没有经过老师任何提示,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得出了多个可以补充进去的问题。这样做学生既灵活运用了知识,又掌握了本课学习的重点,其教学效果要比教师一味讲解好得多。
2.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
2.1大胆猜想
让每个学生在已学得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他们的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与提高。例如,在“圆锥体积计算”的教学中,我指导学生用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做量沙试验。在进行操作实验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启发学生大胆猜想,提出问题。一些善于思考的学生便提问:“如果圆柱体与圆锥体不等底或者不等高,圆锥体积也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吗?”我就再引导学生对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圆锥体积进行计算,最终学生在自己的猜想和证实中得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通过让学生大胆猜想、提出问题,教师再作适当引导,使学生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理解得更深刻。
如教学“圆面积计算”时,我先让学生在我的引导启发下,自己提出问题思考:(1)圆可转化成什么图形来计算面积?(2)转化前后图形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自主发现了圆的面积公式。整个教学过程,教会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本领:(1)可以应用知识间的转化和联系;(2)动手操作也是解决问题的方法;(3)认真观察、比较,有序地思考问题,可以顺利地解决问题等。
2.2充分思考
每个学生对待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给他们留出一份自由自在进行思考的空间。例如,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我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出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4份。大家兴致很高,很快得出了种折法。
这时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其他折法,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还有没有别的折法,造成了悬念,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促使他们去进一步思考、尝试,终于又得出3种折法。勤于思考使同学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3.让学生想说就说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又是密切相关的。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表现为不同步性,分析问题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再加上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性、逻辑性,使学生更是感到无从说起。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首先不断鼓励学生,使他们敢说、爱说,怎样想就怎样说,说错了再重说,培养学生慢慢学会说话。其次,课堂中还应充分利用讨论的机会,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如在学习“时分的认识”一课时,学生对“时针指在2、3之间,分针指在11”时,是2时55分还是3时55分出现了不同意见,我让学生结合自己手中钟表模型分组讨论、探索,最终得出了统一答案。这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最后,在教学过程中,一些简单的例题可由学生模仿老师到讲台上给大家讲解,说说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为什么这样理解,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
4.放手让学生去做
好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小学生共有的特征。对于什么事他们都愿意自己去试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他们的好奇、好动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和多种感官的参与活动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以集中注意力。如在活动课“有趣的七巧板”中,在制作七板之前,我先引导学生观察7种图形的大小、位置,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制作。在进行拼图练习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在掌握了基本拼图要领后,照着书中图形拼图,继而让学生大胆创新,拼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在活动中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发展创新意识。又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以后,我问学生:取一根16厘米长细绳可以围成几种不同的长方形?学生根据已学得的知识讨论得出:16厘米就是所要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周长除以2就是长方形的一个长与一个宽之和。然后让学生借助钉子板,实际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并结合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大家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5.教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
5.1思维方法的重要性
交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一把开启数学智慧之门的“金钥匙”,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学生一旦科学地掌握了数学思维的方法,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便会大大提高。他们就可以运用数学思维方法的钥匙,去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因此教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最现实的目标和具体途径。
5.2教授思维方法的途径
要想教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我认为应充分发挥教师应有的作用。具体体现在:第一,教师应当深入地了解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动。做到既“备课”又“备人”,而后者就是指我们应当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内在的思维活动,因材施教。第二,教师不应充当知识的“授予者”,而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具体地说,教师首先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地去寻找问题提出问题,并积极地承担起解决问题的责任。同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又应当帮助学生去承担起责任,即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真正的促进者。如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不应当成为自天而降的“救世主”,而应成为一个鼓励者和有益的启发者;在学生有不同意见的情况下,教师不应成为关于正确与错误的“最高裁定者”,而应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想交流和自我批评。第三,除去直接的促进作用外,教师还应注意发挥“学习共同体”对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具体地说,一个好的“学习共同体”应当具有这样的特点:其中每个人,特别是后进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而不是受到轻视或压制;另外,真理是通过实践和逻辑推理得来的,而不是教师说了算,也不是任何的“权威”,显然,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从这样的角度看,教师的主要作用就在于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总之,每个学生都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只有让作为主体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亲自实践,运用自己的大脑主动地去思考,去发现和创新,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