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了加强对建筑业劳务分包企业和施工作业人员的有序管理,规范建筑业用工行为,保障施工作业人员的合法权益,结合劳务分包企业资质资格管理、用工管理和项目现场管理,建立建筑业劳务分包企业新型管理体制,强化提高建筑业施工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和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管理水平,笔者结合自身的管理工作情况对如何加强劳务企业的监管提出一些个人的观点。
【关键词】 劳务企业;资质管理
1 引言
近期,住建部推出《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建筑劳务管理的指导意见的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上海市修订《上海市建筑市场管理条例》(修订征求意见稿)。为了加强对建筑业劳务分包企业和施工作业人员的有序管理,规范建筑业用工行为,保障施工作业人员的合法权益,结合劳务分包企业资质资格管理、用工管理和项目现场管理,笔者结合自身的管理工作情况对如何加强劳务企业的监管提出一些个人的观点。
2 存在问题及分析
一直以来,经政府部门的管理,劳务分包企业的努力,建筑劳务市场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建筑劳务市场还是存在着一些实际问题,主要包括:
1、劳务企业市场地位低,企业市场竞争无序混乱。劳务分包企业在整个建筑业市场中是最底层的,也最不被重视的。劳务分包企业交易未列入行业管理,没有一个统一的劳务分包企业交易平台,企业有活就干,没活就散,导致企业不留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2、劳务市场准入门槛低,作业人员文化水平不高。长期以来,劳务企业一直是吸纳农村多余劳动力的大户。鉴于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客观情况,劳务市场的准入门槛较低,一些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员,也能轻松进入。
3、劳务企业资质条件虚,人员达标到位情况不多。由于施工作业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劳务分包企业往往在取得资质后的一段时间,原先申报的技能人员,分别离开了原资质申报单位。
4、技能人员持证数量少,人员证书分离现象普遍。企业内部管理骨干人员以及施工作业技术人员流失现象严重,已经威胁企业的生存。历年来,本市劳务分包企业在接到劳务分包工程后,派驻工地现场的管理骨干人员已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实际上已大量聘用非本企业的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
5、劳务企业资质比率小,市场业务匹配量体不够。在整个资质组成的架构中,劳务分包企业所占的比率非常小。劳务分包企业在建筑业施工作业中是最基层的,现场施工作业人员应该是大量的,工地上潜在存有大批没有取得劳务分包资质的劳务队伍和无取得任何证书的施工作业人员。
3 建议和对策
1、加强行业管理,搭建劳务分包企业交易平台。由行业协会建立一个建筑业企业劳务分包企业交易平台,发布最新政策、工程信息、施工作业人员信息等。
2、引入信息管理,建立作业人员信息管理平臺。根据《上海市建筑市场管理条例》(修订征求意见稿)第十二条规定,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建立施工作业人员的信息管理系统,向施工作业人员发放信息卡,并由本人随身携带,没有信息卡不能进工地现场作业。企业可通过读取信息卡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上岗登记、项目离职等各方面的信息管理。信息卡涵盖施工作业人员的以下信息:(1)年龄:了解施工作业人员的年龄结构,力求形成有层次的劳动力市场,确保市场稳步发展。(2)籍贯:掌握施工作业人员的输出地,必要时和当地劳动主管部门进行横向合作。(3)接受教育及培训的程度:对于企业而言,招募施工作业人员时,最重要的是了解该人员之前所接受教育的情况,从事建筑业施工作业后专业培训的情况及掌握技能的程度,根据对方的实际能力安排合适的岗位,或者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培训或岗前培训。(4)从事项目及工种的情况:尽管建筑业经历了很长的一段发展时间,但是由于思想上不够重视,造成项目完成以后,只知道是参与开发、设计、施工、监理的单位,至于是由哪一家劳务企业参与,哪些人员在从事什么岗位就不清楚了,更谈不上进行客观的评价了,有必要在信息卡中录入在项目中从事施工作业的有关信息,如项目名称、从事的工种、工作的时间等。(5)性别:事实上,女性从事施工作业工作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从侧面印证了施工作业人员的职业水平比以往有所降低。因为在农村地区,女性受教育的比例往往更低,给现场的施工质量和个人安全会带来更大的隐患。(6)健康状况:施工作业人员目前年龄结构普遍偏大,又大都是在室外从事体力劳动,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影响较大,特别是在恶劣的外界环境下,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更大。
3、推动市场运作,改变劳务企业总体运作现状。切实执行《劳动法》和《社会保险法》,引进社保机制,能够解决或者降低劳务分包企业和施工作业人员长期以来的一些问题矛盾。目前,施工现场签订的劳动合同中,合同内容基本为:自合同签订之日起,至合同约定的工作内容完成后止;并且在劳动合同中,也规定了用人单位为施工作业人员缴纳法定的社会保险,用人单位确保施工作业人员在合同有效期内不漏保等内容。但是,由于费用没有着落,实际执行情况不理想。如果费用落实了,施工作业人员的社保缴纳问题解决了,人就留住了,人证分离、工地现场技能人员持证上岗的比例等问题也就得到有效的解决,施工作业人员的归属感也会随之增强,人员流动的频率也会降低,企业重复劳动的成本也会减少。这样,企业和施工作业人员就形成互动,进入良性循环,为劳务分包企业在技能人员储备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打下基础。
4、完善审批管理,逐步提高劳务市场准入门槛。一方面要从加强资质资格管理角度解决建设市场供求关系失衡的问题,企业资质结构尚不合理,需要规范与扶植发展劳务分包企业。另一方面,建议通过立法层面明确由项目所在地的行业协会对劳务分包企业中的施工作业人员实行相对集中的统一归口派遣制度。在资质审批中,严格按法律法规审批,同时引进专家评审机制,建立和完善劳务市场准入制度,不具备条件的企业和人员,不得进入劳务市场。 5、加强动态监管,贯彻执行建筑市场清出机制。在严格把好资质审批的同时,加大对劳务企业资质动态核查的力度,做好批后监管工作,重点检查资质标准中规定的人员到位情况,并依照法律法规,对不符合的劳务企业采取重新核定、资质撤回等措施,起到震慑作用。
6、推进两场联动,强化建筑企业总承包负责制。加强市场、现场的联动。加大对参与各方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大对劳务分包合同备案情况的检查,加强对工地现场施工作业人员信息卡的检查,没有信息卡不准进入工地现场。强化建筑业企业总承包负责制,总承包企业对工地现场的统一管理。建立对专业分包企业和劳务分包企业的施工作业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刷信息卡制度,督促专业分包企业和劳务分包企业做好用工管理工作,在源头上切实把好现场人员使用的第一关。
7、提高各方协作,营造劳务市场良性运作环境。行业部门、劳务分包企业、施工作业人员,是劳务市场的重要参与方,劳务市场的良性发展,需要各方的努力。(1)行业部门充分利用劳务分包企业交易平台,及时的动态的发布行业内的各种信息。(2)劳务分包企业加强企业内部建设,建立企业文化,创立企业品牌,提升企业社会地位。(3)施工作业人员通过信息卡的管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8、加强技能培训,提高施工作业人员技能水平。(1)强化企业培训责任。企业自行对自有施工作业人员进行培训。包括岗前培训、安全培训、技能培训等。(2)培训机构加强服务。培训机构应采取因地制宜的、灵活机动的服务方式为企业服务,如缩小培训等待的周期,上工地现场培训等。(3)培训应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建立培训与就业紧密衔接的机制,及时调整培训课程和内容,加强对施工作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4)政府支持,市场运作。政府应加强规范引导支持,建立和完善劳务市场准入制度。发挥市场机制在各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企业根据自身特点逐步分流,打造有专业特长的劳务分包企业,增强企业专业竞争力,避免无序竞争。目前,政府在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补贴中,仅覆盖到九个初级及电工中级工种,应进一步加大补贴力度,扶持企业拥有更多职业能力更强的施工作业人员,提高劳务分包企业的竞争力,最终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9、推行源头管理,加强施工作业人員输出管理。劳务分包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施工作业人员。由于施工作业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局限于一个区域内的政策是不全面的。如果能够在施工作业人员输出地开展一些基本的实用技能培训或者是专项培训,并且结合培育和扶持具有本地特色的劳务品牌,形成有组织的人员输出,将对下游的劳务市场和劳务分包企业产生积极的作用。
4 结束语
笔者结合自身的管理工作队如何加强对劳务企业的监管、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提出了一些个人的观点,也是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积极探索有针对性的管理模式,望对建筑行业的有序管理带来一定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主席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Z].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5号,2007.
[2]主席令.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Z].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5号,2010.
[3]建设部.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Z].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59号,2007.
【关键词】 劳务企业;资质管理
1 引言
近期,住建部推出《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建筑劳务管理的指导意见的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上海市修订《上海市建筑市场管理条例》(修订征求意见稿)。为了加强对建筑业劳务分包企业和施工作业人员的有序管理,规范建筑业用工行为,保障施工作业人员的合法权益,结合劳务分包企业资质资格管理、用工管理和项目现场管理,笔者结合自身的管理工作情况对如何加强劳务企业的监管提出一些个人的观点。
2 存在问题及分析
一直以来,经政府部门的管理,劳务分包企业的努力,建筑劳务市场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建筑劳务市场还是存在着一些实际问题,主要包括:
1、劳务企业市场地位低,企业市场竞争无序混乱。劳务分包企业在整个建筑业市场中是最底层的,也最不被重视的。劳务分包企业交易未列入行业管理,没有一个统一的劳务分包企业交易平台,企业有活就干,没活就散,导致企业不留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2、劳务市场准入门槛低,作业人员文化水平不高。长期以来,劳务企业一直是吸纳农村多余劳动力的大户。鉴于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客观情况,劳务市场的准入门槛较低,一些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员,也能轻松进入。
3、劳务企业资质条件虚,人员达标到位情况不多。由于施工作业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劳务分包企业往往在取得资质后的一段时间,原先申报的技能人员,分别离开了原资质申报单位。
4、技能人员持证数量少,人员证书分离现象普遍。企业内部管理骨干人员以及施工作业技术人员流失现象严重,已经威胁企业的生存。历年来,本市劳务分包企业在接到劳务分包工程后,派驻工地现场的管理骨干人员已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实际上已大量聘用非本企业的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
5、劳务企业资质比率小,市场业务匹配量体不够。在整个资质组成的架构中,劳务分包企业所占的比率非常小。劳务分包企业在建筑业施工作业中是最基层的,现场施工作业人员应该是大量的,工地上潜在存有大批没有取得劳务分包资质的劳务队伍和无取得任何证书的施工作业人员。
3 建议和对策
1、加强行业管理,搭建劳务分包企业交易平台。由行业协会建立一个建筑业企业劳务分包企业交易平台,发布最新政策、工程信息、施工作业人员信息等。
2、引入信息管理,建立作业人员信息管理平臺。根据《上海市建筑市场管理条例》(修订征求意见稿)第十二条规定,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建立施工作业人员的信息管理系统,向施工作业人员发放信息卡,并由本人随身携带,没有信息卡不能进工地现场作业。企业可通过读取信息卡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上岗登记、项目离职等各方面的信息管理。信息卡涵盖施工作业人员的以下信息:(1)年龄:了解施工作业人员的年龄结构,力求形成有层次的劳动力市场,确保市场稳步发展。(2)籍贯:掌握施工作业人员的输出地,必要时和当地劳动主管部门进行横向合作。(3)接受教育及培训的程度:对于企业而言,招募施工作业人员时,最重要的是了解该人员之前所接受教育的情况,从事建筑业施工作业后专业培训的情况及掌握技能的程度,根据对方的实际能力安排合适的岗位,或者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培训或岗前培训。(4)从事项目及工种的情况:尽管建筑业经历了很长的一段发展时间,但是由于思想上不够重视,造成项目完成以后,只知道是参与开发、设计、施工、监理的单位,至于是由哪一家劳务企业参与,哪些人员在从事什么岗位就不清楚了,更谈不上进行客观的评价了,有必要在信息卡中录入在项目中从事施工作业的有关信息,如项目名称、从事的工种、工作的时间等。(5)性别:事实上,女性从事施工作业工作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从侧面印证了施工作业人员的职业水平比以往有所降低。因为在农村地区,女性受教育的比例往往更低,给现场的施工质量和个人安全会带来更大的隐患。(6)健康状况:施工作业人员目前年龄结构普遍偏大,又大都是在室外从事体力劳动,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影响较大,特别是在恶劣的外界环境下,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更大。
3、推动市场运作,改变劳务企业总体运作现状。切实执行《劳动法》和《社会保险法》,引进社保机制,能够解决或者降低劳务分包企业和施工作业人员长期以来的一些问题矛盾。目前,施工现场签订的劳动合同中,合同内容基本为:自合同签订之日起,至合同约定的工作内容完成后止;并且在劳动合同中,也规定了用人单位为施工作业人员缴纳法定的社会保险,用人单位确保施工作业人员在合同有效期内不漏保等内容。但是,由于费用没有着落,实际执行情况不理想。如果费用落实了,施工作业人员的社保缴纳问题解决了,人就留住了,人证分离、工地现场技能人员持证上岗的比例等问题也就得到有效的解决,施工作业人员的归属感也会随之增强,人员流动的频率也会降低,企业重复劳动的成本也会减少。这样,企业和施工作业人员就形成互动,进入良性循环,为劳务分包企业在技能人员储备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打下基础。
4、完善审批管理,逐步提高劳务市场准入门槛。一方面要从加强资质资格管理角度解决建设市场供求关系失衡的问题,企业资质结构尚不合理,需要规范与扶植发展劳务分包企业。另一方面,建议通过立法层面明确由项目所在地的行业协会对劳务分包企业中的施工作业人员实行相对集中的统一归口派遣制度。在资质审批中,严格按法律法规审批,同时引进专家评审机制,建立和完善劳务市场准入制度,不具备条件的企业和人员,不得进入劳务市场。 5、加强动态监管,贯彻执行建筑市场清出机制。在严格把好资质审批的同时,加大对劳务企业资质动态核查的力度,做好批后监管工作,重点检查资质标准中规定的人员到位情况,并依照法律法规,对不符合的劳务企业采取重新核定、资质撤回等措施,起到震慑作用。
6、推进两场联动,强化建筑企业总承包负责制。加强市场、现场的联动。加大对参与各方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大对劳务分包合同备案情况的检查,加强对工地现场施工作业人员信息卡的检查,没有信息卡不准进入工地现场。强化建筑业企业总承包负责制,总承包企业对工地现场的统一管理。建立对专业分包企业和劳务分包企业的施工作业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刷信息卡制度,督促专业分包企业和劳务分包企业做好用工管理工作,在源头上切实把好现场人员使用的第一关。
7、提高各方协作,营造劳务市场良性运作环境。行业部门、劳务分包企业、施工作业人员,是劳务市场的重要参与方,劳务市场的良性发展,需要各方的努力。(1)行业部门充分利用劳务分包企业交易平台,及时的动态的发布行业内的各种信息。(2)劳务分包企业加强企业内部建设,建立企业文化,创立企业品牌,提升企业社会地位。(3)施工作业人员通过信息卡的管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8、加强技能培训,提高施工作业人员技能水平。(1)强化企业培训责任。企业自行对自有施工作业人员进行培训。包括岗前培训、安全培训、技能培训等。(2)培训机构加强服务。培训机构应采取因地制宜的、灵活机动的服务方式为企业服务,如缩小培训等待的周期,上工地现场培训等。(3)培训应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建立培训与就业紧密衔接的机制,及时调整培训课程和内容,加强对施工作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4)政府支持,市场运作。政府应加强规范引导支持,建立和完善劳务市场准入制度。发挥市场机制在各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企业根据自身特点逐步分流,打造有专业特长的劳务分包企业,增强企业专业竞争力,避免无序竞争。目前,政府在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补贴中,仅覆盖到九个初级及电工中级工种,应进一步加大补贴力度,扶持企业拥有更多职业能力更强的施工作业人员,提高劳务分包企业的竞争力,最终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9、推行源头管理,加强施工作业人員输出管理。劳务分包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施工作业人员。由于施工作业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局限于一个区域内的政策是不全面的。如果能够在施工作业人员输出地开展一些基本的实用技能培训或者是专项培训,并且结合培育和扶持具有本地特色的劳务品牌,形成有组织的人员输出,将对下游的劳务市场和劳务分包企业产生积极的作用。
4 结束语
笔者结合自身的管理工作队如何加强对劳务企业的监管、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提出了一些个人的观点,也是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积极探索有针对性的管理模式,望对建筑行业的有序管理带来一定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主席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Z].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5号,2007.
[2]主席令.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Z].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5号,2010.
[3]建设部.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Z].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59号,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