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声聪与“茂南小沙龙”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guangl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茂南小沙龙”是由当时寓居上海的闽籍老诗人陈声聪发起的,参加者多数为上海的老一辈诗人词家。这个沙龙以研讨传扬旧体诗词为主,大约出现在“文革”后期(1975、1976年)前后,延续十多年光景,直到丙寅年(1987)因主持者陈声聪得肺炎住进医院方才落下帷幕。沙龙最鼎盛的时间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初。往来者中除了沪上的同道,还有一些来自江浙,更大范围内的交流则依靠书信来传递。通过这样的渠道,“茂南沙龙”成为“文革”后期延至改革开放初期上海老派文人有名的“文化派对”之一,也是江浙旧诗词作家的重要营垒。因陈声聪的寓所在茂名南路,诗坛称它为“茂南小沙龙”。
  
  现在我们再来回顾“茂南小沙龙”在旧诗词界产生的影响,应归结为沙龙主人陈声聪个人的文学主张以及活动能力,还有他在诗词创作方面的造诣。陈声聪晚年致力于《兼于阁诗话》和《荷堂诗话》写作。这二本“诗话”的收录面广泛,继承陈石遗、狄平子、梁任公诸位前贤所著“诗话”风格,论列诗坛人物和诗风递变,颇有人文内涵,与钱仲联的《梦苕庵诗话》被同时并称为“说诗海上兼与阁,点将吴中梦苕庵”。他因此被誉为海上诗坛盟主。要了解近现代诗坛、词坛的创作、流变、师承、人事、交往,他的这二本“诗话”是绕不过去的必备读物。陈声聪的美誉度还得力于他1970年代至1980年代在《新民晚报》、《团结报》、《大公报》发表了大量内容与民国文化史相关的随笔文字。
  陈声聪(1897-1987)字兼与,号壶因、荷堂。福建闽县人。毕业于中国大学。曾经担任过福建省直接税局局长、财政部专门委员。建国后曾任中华韵文学会副理事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上海文史馆馆员。工诗词书画。诗词方面的作品主要有《兼于阁诗》、《壶因词》,还著有《填词要略及词评四篇》、《兼于阁杂著》等。
  关于“小沙龙”,现在通行流传的一种说法来自吴世昌的弟子施议对。施氏在《当代十词人述略》一文中有:“陈氏(兼与)晚年,其书斋号称小沙龙,沪上一批老诗人、老词人,每逢周五,都前去品茶谭艺。例如高仁偶、陈琴趣、沈轶刘、陈九思、施蛰存、周炼霞、包谦六、张珍怀诸辈,皆为其座上宾客。小沙龙盛时,与会者一二十人。谈诗说艺,春风满座。陈氏曾赋七绝一首,记述当时情景:‘谭艺清茶一盏同,寒斋亦号小沙龙。题诗早已纱笼壁,胜听阉黎饭后钟。’”涉及“茂南小沙龙”。但施在这段文字里没有提到“小沙龙”的一些细节。据闻小沙龙的本称叫“五老会”,寓“五老人之会”。至于具体指哪五老?各有说法。
  笔者耳闻过一种版本,说陈兼与的女儿在美国,有外汇寄回国,兼老生活比起别的老先生来要宽裕,又好客,每次聚会由他设饭局,恰逢“文革”后期对文化的禁锢稍稍松动,故来兼老家“小沙龙”谈诗的人很多。据参加过“小沙龙”的周退密先生告知,这个小沙龙不像外界传闻的那样,沙龙的成员并不很固定,非常松散,有相当多的人只偶尔来过一次,可能因为有些人的社会知名度相对高一些,在提到“茂南小沙龙”的有限文字中,他们通常被列在沙龙成员中。如被施议对提到的沈轶刘,他住在上海市郊的高桥,根本没有出席过沙龙。又如夏承焘的女弟子、词人张珍怀也只去过一次,不过她在圈子里名气不小,顾廷龙不会写诗,对外的应酬都由她代笔。另一位才女周炼霞“文革”后移居美国,与会小沙龙的机会很少。冒效鲁在安徽大学任教,只在暑假返沪的一段时间参加,施蛰存在大学恢复招生后,教学写作任务繁重,就不再参与沙龙的活动。实际上常去“茂南小沙龙”走动的不过数位:徐润周、陈九思、陈琴趣、包谦六和周退密等数人。到了后来,像陈九思因年纪大,腿脚不便,每次出来需由保姆推着轮椅,最终去的次数越来越少。坚持到最后的只有包谦六、陈琴趣和周退密。
  沙龙一般在周五上午8点至11点进行,主人泡清茶一壶饷客,谈诗或作无预设的自由交流。偶尔邀来客吃一顿饭,通常情况下11点半也就散去了。关于“茂名小沙龙”的情况,我曾请教过周退密先生,退老手上还保留着摄于1983年在茂南沙龙聚餐后的合影,照片上的出席者有:陈兼与、周练霞、陈九思、陈琴趣、郭学群、包谦六、周退密、富寿荪、顾国华等。这张保存了25年的黑白照片是有关“茂南沙龙”留下来的屈指可数的图片之一,凭此可追索小沙龙曾经的“盛况”。这张照片上出现的人物大致是“小沙龙”里的常客,换句话说应该是接近核心的沙龙成员了。这里要稍带一提的是顾国华,这位平湖籍的中年人不善诗词,受到京沪老辈的熏陶,后来对文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致力于收集诸耆老撰写文坛掌故,采用油印的方式自费编辑印刷过《文坛杂忆》若干册,引起像钱钟书那样的学人关注。沙龙也吸纳青年诗词家参加,如现在福州生活的中年诗人卢为峰曾有幸参与过沙龙的活动,见证老一辈的古韵今芬。
  从小沙龙参与者的身份看,表面上是文学沙龙,但从陈声聪主持沙龙同时撰写的文章而言,似乎称它为文艺沙龙更加合适。这个时期陈声聪为许多词诗家的集子写过序,关注过诗词家创作与生活关系一类话题,注意到改革开放时代备受创新潮冷落的传统派书画家、印人的境遇。由小沙龙的关系直接产生的成果有《墨池新咏》集、《松龟唱和词》集及《题姜鹿潭戴笠持竿小像》唱和集,前一种是陈声聪与周退密的论书唱和集,后两种则由他的“大雅扶轮”,作者遍布京津沪,在旧诗词创作整体趋向低迷的年代,这些诗词唱和活动为南北诗人的沟通交流也为旧诗词创作的复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从一个侧面窥见陈声聪及其“茂南沙龙”对旧体诗坛的贡献。
  陈兼与去世后,这些参与过沙龙的老诗人们大都留有零零星星的文字。“回思昔日先生茂南小沙龙宾客之盛,类皆耆旧长者,学行纯一、齿德俱尊如徐行恭、陈九思;见闻博洽、文章尔雅如徐润周、施蛰存、包谦六;襟抱冲夷、淹贯中西如陈泽锃及先生胞弟陈胸声;才情卓越、意气风发如冒效鲁、苏渊雷;灵襟散朗、妙语如珠如周炼霞;万卷撑胸、干言立就如徐定戡。”(周退密):“中年寓居上海,名其书斋为兼于阁,四方仰止,以一登其堂为荣……承老友杭州高仁偶为介绍于先生,登门拜访,并参加星期五茶叙,备闻诸老谠论,一若有所得,垂二十年。”(包谦六);“余知陈君兼与,垂五十年,岂惟文字之交,亦道义之交也。君为人为学,世罕其匹,可谓今之贤者而兼大诗人。著有《兼于阁诗》及《壶固词》,众口传诵,名闻海内外。晚年致力于诗话之著述,所录诸诗,除出自老辈之手者外,凡后起之秀有佳句足取者,亦必录之。”(陈琴趣),记述与陈兼与及其一手擘划的“茂南沙龙”的翰墨因缘。陈兼与在他自著的文字里也写下了与诗友们 的交往、风谊及其创作。在文化遭受侵袭的年代里替历史也替旧文学保留了若干斯文的香火,厥功甚伟。
  当年“茂南小沙龙”的老辈如今大多消失在历史的视野里,不仅因为历史舞台的几经变易,更缘于传统文化背景的整体迁移,“小沙龙”的踪影随着时间的流淌日渐模糊。如今仍健在的小沙龙成员屈指可数,如周退密先生。现在95岁的他还在从事古体诗词的创作。他和当年的陈兼与一样,祭起风雅之帜,继续海派昔日的风骚。捡点20世纪最后三十年文学史,似乎不该忘记像“茂南”那样的旧文学沙龙。
  
  “茂南小沙龙”过往诗客词家名录
  
  周炼霞(1908-1988),字紫宜,江西吉安人。九岁随父移居上海,十四岁正式拜名画家郑德凝为师,十七岁从晚清四大词人之一的朱孝臧学词,又从徐悲鸿外舅、蒋碧薇之父蒋梅笙学诗。其酬唱之作,为一时所传诵。人惊其才,誉称“金闺国士”。擅长仕女人物,亦通花卉,善诗文,曾与瞿蜕园合著《学诗浅说》一书,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陈九思(1901—1998),浙江义乌人。生于闽,学于闽。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曾任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所副教授、上海诗词学会顾问、上海市文史馆馆员。曾校注清厉鹗《樊榭山房集》。工旧体诗词,著有《转丸集》及《转丸续集》。
  周退密,1914年生,浙江宁波人。上海震旦大学毕业,早年曾任上海法商学院、大同大学教授,后在哈尔滨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学院长期从事外语教学工作。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自幼爱好书法及旧文学,对于书画、碑帖、版本等具有高度的欣赏及鉴别能力。著有《墨池新咏》、《上海近代藏书纪事诗》(与宋路霞合著)、《退密楼诗词》、《安亭草阁词》等。
  徐定戡,1916生。号稼砚,室名依然静好楼。浙江杭州人。1934年曾获全国文官考试第一名,嗣后任上海第二特区法院检察官。建国后任最高人民法院华东分院审判员。80年代移居海外。工于诗词,下笔千言立就,绝句尤清雅绮丽。陈声聪谓其“清才敏给,记诵浩博”。著有《山中杂忆》、《稼砚童近词》、《北驾南舣集》、《居夷集》等。
  陈声聪弟陈胸声(1899-1992)字陶心,1922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1932年赴美国路易安那州大学留学,获硕士学位。历任中央大学、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科技大学教授,毕生从事微生物工程研究,亦工诗词及书法。著有《观微集》。
  陈琴趣(1905-2000)名泽锃,又名权。福建福州人。毕业于福州协和大学。长期任职于教育界。工诗,长于英文。寓居上海,为陈声聪文字至交。陈评其诗“淡中有至味,虚中有实理”。著有《琴趣楼诗》。
  包谦六(1906-2007)字吉庵,江苏南通人。曾任职于金城银行。被陈声聪许为平生知己。著有《吉庵诗话》、《诗人陈兼与》、《学书自述》、《张謇评传》。
  富寿荪(1922—1996)浙江海盐人。从小家境贫寒,小学毕业后赴上海做学徒。性好古典文学,先后向辛际周、龙榆生、叶葱奇等投师请益。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兼职教授、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工诗,自命为“苦吟诗人”。著有《晚晴阁诗存》。
  郭学群,福建侯官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曾任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其父郭枫谷(则豫)。名父子,诗文当行。
其他文献
中国铁钱的种类繁多,数量较大,其内涵极为丰富,自汉代出现铁半两后,几乎各个历史时期均有铸造。铁钱作为中国铸币史上一个材质特殊的品种,虽说其流通使用有着特定的区域范围,但其对整个货币经济的影响意义深远,在货币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仅就铁钱而言,最值得一提的是两宋时期所铸的铁钱,其使用期几乎延续了整个宋代。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版式纷呈,铸工精湛。南宋时尤其是孝宗、光宗、宁宗三朝,是铁钱铸行的高峰期,这
期刊
苏富比有一个钻石部,与世界顶尖的切割企业Steinmetz Diamond Group合作,为客户提供一对一的服务,也与世界名牌纪梵希联手,为客户提供设计服务。早在2000年11月8日到10日,苏富比拍卖行举行一连三天的讲座,专门为投资者介绍了1930年到1960年期间的珠宝设计与发展,这对于日后2000年11月15日的那场珠宝拍卖,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珠宝在当今的国际拍卖市场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期刊
这幅作于“文革”期间1974年的《芙蓉荷花》是石鲁艺术巅峰期的作品。在六尺巨幅上,石鲁先以彩墨写芙蓉,再以重墨写荷花,构成画面上一种隐秘的张力。荷花桀骜劲节,迎风挺拔,宛若石鲁自己。石鲁用前人不曾用过的神经质地抖动、高强度的提按和破坏性的转折画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也画出自己所有的自信、狷介、孤愤和悲怆。  1939的川陕公路上,一个年轻人骑着自行车一路北上:梓潼、剑阁、剑门、嘉陵江;再往北进入秦岭
期刊
6月份的国际拍行都设置着关于“20世纪设计品专拍”的主题,以彰显其重要地位。苏富比在6月3日、6月14日都有一场20世纪设计品的拍卖专场,佳士得也在6月13号推出了一场20世纪设计品的专场,除了6月3日一场的地点设于巴黎,其余两场的地点都在纽约。3号的拍卖主题是从新艺术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的经典设计作品,这类藏家主要集中在巴黎。纽约的两场除了有经典的出现,两大拍卖行还将一些新人的作品推上了拍卖台
期刊
“非营利空间”是最近几年流行起来的一个现象,或者说是一个“说法”,但绝对不是一个“概念”,因为关于它的定义还不明确,还有待用事实进一步检讨。自从各大城市兴起艺术园区以后,比较有代表性的“非营利空间”有北京的“U空间”和“长征空间”,上海的“比翼”等。“U空间”去年宣布转为营利性画廊,“长征空间”也直言它可以卖作品,这就更使非营利与“营利”之间界线模糊,似乎暗示着非营利空间生存的艰难。事实上,投资非
期刊
回眸百年:广东画家的大爱
期刊
但凡收藏,有聚有散,此亦自然之理。好事者聚之,俯仰之间又散之于一瞬。  祖上吴荣光(1773—1843)为清中叶大藏家,自幼雅好诗书画金石及古籍碑帖;其祖父辈业盐,家境宽裕,后遵父命应试,仕途畅顺,官运亨通。为人正直有大度,为官清廉。然十密一疏,于三十七岁巡察天津漕务时“以稽察中仓失察革职,由天津回京,闭门谢客。京寓八口,萧然有卒岁”。整年生活无着,难养八口之家,万般无奈之下,“将历年所收书画易米
期刊
藏传金铜佛像鉴赏
期刊
契文之美
期刊
我于去年的4月30日至5月16日,在澳洲墨尔本市探亲、旅游。除了游览维多利亚州及墨城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之外,还将维州、墨城的大大小小的古玩商店、古玩集市、拍卖公司“扫荡”了一遍。与许多古董商人有过接触和交易,华裔、老外都有。有极少数古董商人非常精明狡黠,但绝大多数古董商人都很诚实守信。我虽然归国已经有一年左右了,但每次看见从澳洲购买回国的几件古玩时,就会不时的想念起他们来。  在墨城某富人区,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