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婉含蓄,虚字传神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gidtfdx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诗词的内涵与情感往往委婉含蓄,不只是因为表现手法的运用,也有虚词巧妙使用的原因。对古诗词的鉴赏,往往只重视对实词的品读,忽视对虚词的分析,其实虚词的作用也十分巨大。本文以具体古诗词虚词运用为例,从深化意境、寄寓感慨、丰富内涵、塑造形象等几个方面展开了对虚词意义的探讨,以期进一步提高对古诗词鉴赏的能力。
  【关键词】虚词;古诗词;委婉含蓄;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古诗词讲究词语的锤炼,“推敲”的故事至今让人津津乐道。苦吟诗人贾岛的“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道出了炼字的快感;而诗圣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更是向人展示了炼字的魅力。确实,正是有了这些诗人在词语上的推敲,才有了古诗词这传唱不衰的古代经典。但笔者发现,我们在炼字时往往品味实词,而对虚词往往忽视,其实虚词用好了,它的魅力不减实词,甚至更加传神。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古诗词教学实践,谈谈虚词巧妙运用对于古诗词中的意境、情感、内涵、形象方面的意义。
  一、深化意境
  鉴赏古诗歌意境离不开意象,正如王国维所讲“一切景语即情语”,而意象一般都是由实词构成,很少是虚词,所以在鉴赏意境上也不会想到虚词。其实一个好的虚词的妙用,可以含蓄地表现古诗歌的意境,让古诗词的意境妙不可言。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赏析虚词,从这方面来品味古诗词的优美意境。
  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五到八句中描写月下的美景时,用“不、皆、无”等虚词,把月色下的花林、江流、芳甸、流霜、沙汀等景物,描绘得如梦幻一般,仿佛世间所有万物,都在这轮明月的银辉中,显得那么的澄澈静谧,诗人借这些虚词营造了一个幽美恬静的意境。再如杜甫的《蜀相》中第二联的“自、空”两个虚词用得特别妙,“蜀相祠堂”何其巍哉!塑像何其伟哉!但诗人却没有写,而是用满院阶前自盛的碧草,隔叶空啭的黄鹂,来营造荒凉寂寞的意境,让人感受诗人内心无尽的孤寂落寞。诗人在这里用“自”“空”两个虚词,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入,不但呈现了环境的沉寂,还表现了人物内心的空寂,不愧是诗圣的大作。
  二、寄寓感慨
  诗人往往借写诗来寄寓自己的情怀,由于自身、社会及国家的原因等,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往往是复杂的。如何指导学生来体会古诗中复杂的情感?一般我们会从意象、意境、作者的经历及表现情感的词等方面来引导学生领会。实际上,古诗中的虚词用好了,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人寄寓的深沉感慨,不妨让学生细细揣摩。
  如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颔联和颈联中诗人用“须插、但将、不用”等虚词,可见诗人寄寓的复杂情感,亦能从这些虚词中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苦苦挣扎。登高望远,诗人心情舒畅,难得这么高兴,索性折下菊花插个满头快乐而归;斟满美酒,只管喝个酩酊大醉,不用看着夕阳西下感慨韶华易逝、岁月无情。从这两联表面看,诗人内心是快乐的,但细细品味这些虚词,我们所感受到的是诗人心中那浓浓的郁闷悲愤,难得一回高兴,所以故作旷达,实际上诗中寄寓的是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欣喜是暂时的,而郁闷时刻萦绕心间,难以排遣。
  再如杜甫的《春望》中最后尾联中用“更、不”两个虚词,曲折委婉地寄寓了诗人深沉的情感。自“安史之乱”发生后,诗人看到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再加上家人离散,音信全无,诗人内心深处的愁苦是不可言喻的,“白头”正是这些愁所致。但这些愁苦诗人无法改变,只好搔挠白发聊以慰藉,无奈苍苍白发更加稀少,连簪子也束不住了,诗人在忧国忧民之际,不禁又发出了人生易老的悲叹,让诗人的感慨又推进一层。
  三、丰富内涵
  的确,古诗词丰富的内涵需要实词的表现力来呈现,鉴赏古诗一般我们都把注意力放在实词上,认为许多虚词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它只是起到修饰实词的作用,理解古诗词的意义及内涵,很少有人会把时间花费在虚词上。但一首古诗词写得好,它也离不开虚词的锤炼,虚词用得好,它一样可以丰富古诗词的内涵,丰富古诗词的意蕴。
  宋之问的《渡汉江》中的最后两句“更、不”两个虚词的使用,使诗歌的内涵又深化了一层。作者被贬泷州多年,与家乡音信不通,所以对家乡思念甚深,并且担忧家人的命运,如今快回家了,“近乡”应该更亲切的,反而是怕遇到熟人,怕听到熟人带来的不祥信息,让這次团聚化作泡影。这样的心理让诗人只好压抑心情而“不敢问来人”。使用这两个虚词,形象写出了一个多年漂泊在外、久无家乡音信,因而近乡情怯的特殊心理情态。这种特殊心理不但诗人有,其实它也触动了常年羁旅在外的所有人的心灵,让这个心理又有了普遍性,使这首诗又有了新的内涵。
  再看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下阕首句“不、毕竟”两个虚词的使用,表面看来是说水的力量大,可以冲破山的阻碍,滚滚东流入海。其实结合写作背景细思一下,“不、毕竟”这两个虚词还是很令人玩味的,带着诗人强烈的感情色彩。“青山”代表着“投降派”,“水”代表着“正义”,诗人认为“投降派”可能一时在长安阻挠兴复大业,却阻挡不了全国民众收复失地的“正义”之举,正义一定会战胜他们。这句话富含哲理性,不但在当时有时代意义,就是后人读后在心里也会产生强烈的共鸣,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深刻。
  四、塑造形象
  古诗词中的形象是古诗鉴赏中考查的重点之一,主要有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我们一般从对人物、事物、景物的描写及情感方面来加以鉴赏,但很少有人会考虑到虚词。其实虚词用得好,也可以委婉地塑造古诗词中的形象,往往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主旨内涵,从而加深对古诗词的领会。
  如李白的《将进酒》中在“有用”前加虚词“必”,在“复来”前加虚词“还”,除了让我们感受到喝酒的豪放的李白外,还看到了另外一个李白。他说“天生我材”,他认为自己才华横溢,“必有用”意思说自己定会受到重用,这是一个自信的、积极进取、乐观的李白,渴望受到重用的李白。李白自信“千金散尽”定会“还复来”的;但“必”字也让我们看到,现在的李白还没有受重用,只是有信心被重用而已,我们可以从中又看到怀才不遇、满怀悲愤的李白。这样的虚词在他的《行路难》里,“长风破浪会有时”的“会”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结合在一起分析,感受李白“赐金放还”后怀才不遇的落寞和坚定自己会被再起用的自信乐观。
  再如苏轼的《定风波》中开头“莫”“且”两个虚词的应用,让我们看到了黄州受贬的乐天派——苏东坡。“穿林打叶声”说明雨大风狂,这时人们的行为应该是“躲雨”,而东坡是“莫听”,“且徐行”,意思是管你外面雨横风狂,我自闲庭信步,这是何等的从容、镇定、潇洒。再结合尾句“任平生”的虚词“任”字的运用,让我们看到了苏轼面对风雨的勇于面对,这里的风雨不就是人生的“风雨”吗?自“乌台诗案”后,苏轼经历了太多的政治风雨,他不躲、不惧,反而勇于面对,这让我们看到了屡遭挫折后坚忍不拔、旷达乐观的苏轼。人们记住苏轼,不仅仅是因为他卓越的才华(诗、词、书、画),更多的是他这种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乐观精神,让我们后人从中汲取精神的养料。
  委婉含蓄,虚字传神。古代诗词中的虚词没有实词的意思来得直接,容易一眼就可以明白其含义,但虚词的作用效果也绝不可以轻视。“炼实字易,炼虚字难”,一个虚词在古诗词中用得好了,往往会起到出神入化的效果。所以我们要好好引导高中生欣赏虚词,让他们在古诗词的意境、情感、内涵、形象上加以品味,全面提高高中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薛胜寒,薛成亮.虚字:古诗细读的重要抓手——以三个“自”为例[J].语文建设,2018(6).
  [2]凌左义.从虚字见精神——略说虚词在古诗中的运用[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83(Z1).
其他文献
在德国图林根州魏玛附近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我身边早已没有熟悉的人,四周都是陌生人,清一色的陌生人,谁也不想和别人结识。明天不是这个就是那个会死去,为什么要相识呢?   有一次,我喜欢上一个小姑娘,她叫玛什卡,她的皮肤白白的,性格很温和。我和她交了一个月的朋友。集中营里的一个月就是整个人生,就是永恒。   她第一个走近我:“你有铅笔吗?”   “没有。”   “那一张纸呢?”   “也没有
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是庄子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确定生命与宇宙间的对话,已经到了最完美的状态。这个“独”,李白也用过,在《月下独酌》里,他说:“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一种很自豪的孤独,他不需要有人陪他喝酒,唯有孤独才是圆满的。又好比你面对汪洋大海或是登山到了顶峰,会产生一种“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的感觉,没有任何事情会打扰,那是一种
“愿景比指标更重要”,这是我在英国阿什里奇商学院高管培训时一位教授讲的,我很赞同。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人,只要始终不放弃心中的愿景,就能用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中国邮政有传承百年的历史,以“书信”的传递为基本载体,情系万家,信达天下,铸就了社会公认的“信誉度”。作为邮政人,我们的愿景就是用信息化驱动把“草本”业态的传统业务创新转型为“木本”业态。经营草本业务,
【摘要】以《铁丝网上的小花》为例,对高年段的图画书教学方法提出一些建议。重点介绍了图画书的一些阅读方法和策略:预测与猜测;颜色中有温度;找出小道具中的暗示;作者的绘画视角和呼应的手法;对比的手法。并给老师提出多文本对比阅读的建议。  【关键词】图画书;教学;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01-0021
鲁迅先生著作上的错字,先前似乎没有人提到过。那是因为我们读书、编书不够谨严呢?还是因为鲁迅是大家所尊敬的权威?也许两者兼而有之。林辰同志在《精当的意见,谨严的学风——叶老审阅鲁迅著作注释稿述例》(刊于《读书》一九八二年第十一期)一文中提到了叶圣陶先生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鲁迅著述千万言,在他那浩无涯际的字海中发现几个错字,当然丝毫无损于先生的日月之明。可是这个道理却不是什么时候都行得通的。我们
2020年11月11日,淡豹在北京接受本刊专访。(本刊记者 侯欣颖/摄)淡豹的首部小说《美满》出版。  上午11点,北京海淀融科中心的负一层还没有多少人,再有半个小时,楼上写字间里,那些在谷歌、字节跳动工作的年轻人们,就会涌到这里来吃午饭——这些上班族是作家淡豹最近的观察对象。在临近扶梯的一间咖啡馆前,淡豹热情地向《环球人物》记者招手示意,说话间眼神灵动,时不时透露出小女孩一般的轻盈。采访当天,她
秋叶原无差别杀人事件主谋加藤智大和他的绘画作品。下图为画里的线条,由日本汉字“鬱”(意为“忧郁”)组成。  最近,一场特殊的画展在日本引起不小的争议。画展之所以特殊,是因为作者的身份——他们都是罪大恶极、被判处死刑的杀人犯。在众多作品中,最让人深刻的要属一幅少女漫画。若将作品放大,可以发现画中的线条由日本汉字“鬱”(意为“忧郁”)组成。这幅充斥了成千上万个“忧郁”的特殊作品,出自一个名叫加藤智大的
修复记忆的人  15年中,他们经手的照片大约有100万张。都是老照片,大部分就像刚从时间手里抢夺回来,带着清晰的受伤痕迹,比如或深或浅的斑点和裂纹。有的颜色消磨得很淡了,有的眉眼间一道清晰的残损。照片来自各个角落,有大人的也有孩子的。泛黄的模样让它们显得脆弱,何况伤痕叠着伤痕。  看不见的伤痕来自记忆。无论多么刻骨铭心,记忆都会随着时间一同变模糊。那些照片或许是一些人最后的托付了,是去世的父亲、远
【摘要】新课标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接受情感的熏陶,更要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语文知识。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高效学习,而开展主题学习是引导学生深入课堂,让学生掌握提高知识能力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题学习;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在語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高效学习,让学生接受文本情感的熏陶,同时还要帮助学生
《阅微草堂笔记》里,至少有十几篇是借狐鬼之口纵论历代学术与读书之道的。  在何勵庵的故事里,教书的老狐回答为何读书的问题时说,狐狸修仙有两条路,一条是采精气,拜星斗,渐至通灵变化,由妖而仙。这是条捷径,但容易走上邪路。另一条是先炼形为人,然后习养内丹,日久坚持,自然圆满。这条路虽慢,但很稳妥。狐狸做人,也必须读圣贤书,涵养心性。  何励庵说:“凡巧妙之术,中间必有不稳处。如步步踏实,即小有磋失,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