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22日,天津。谷雨刚过,气温回暖。微风几许,已无凉意。
此时的张遇升,正安静地坐在天士力大健康城二楼的会议室中认真听讲。这是由“未来医药·华为同学会”组织的医药企业家天士力春季游学活动,台上是来自国务院医改办、人社部、药品审评中心的专家关于药品生产、流通、使用等相关国家政策的最新权威解读,台下是来自国内数十家最著名的医药公司的老总。
尽管会场近百人,但想找到张遇升却颇为容易。一片黑色正装中,只有张遇升一人身穿一件红色羽绒马甲。左手无名指上,一颗硕大的充满魔幻主义的戒指,似乎也在宣示着张遇升的与众不同:在台下所有企业中,张遇升所代表的杏树林,是唯一一家互联网医疗企业。
但所处领域的差异,丝毫未影响张遇升与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流通企业之间进行交流。相反,会议间隙的茶歇,张遇升一直不停地在与人聊天。张遇升似乎很享受参与游学的这种状态,作为杏树林的CEO,张遇升坦言如今会花大把的时间在公司之外,参会、学习、演讲……。“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我会用来做外部沟通。”张遇升告诉E药经理人。了解行业变化走向,洞悉客户真实需求,这已经成为了张遇升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先后经历了互联网医疗发展的鼎盛与寒冬后,张遇升感慨,创业是一场长跑。那么对于杏树林来说,找准自我优势,发掘核心竞争力,才是在这场长跑中稳步前进并抵达终点的重要保障。
从医生到企业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这是张遇升回忆起过去六年的创业经历,最为感同身受的一句话。
战略选择的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终的成败。不管是商业模式的选择,还是盈利模式的落点,都是需要在创业之初便深思熟虑的事情。张遇升认为自己选对了。
2011年,张遇升从美国回国创办杏树林,便把“协和三宝”作为自己创业的选择。所谓协和三宝,即协和医院的“病案、教授、图书馆”,协和医学博士出身的张遇升自然深谙其道,杏树林最初的产品病历夹和医口袋,即是试图把“协和三宝”转为中国的“医生三宝”。
以病历夹为例,简单来说,“病历夹”是一款服务于医生的手机应用,医生可以通过语音、拍照等途径,很容易的把病患的病例信息输入到应用之中。张遇升希望达成的,是基于病例数据的基础,形成一套和医疗上下游产业共生的生态,医生可以在这一平台上协作,进行患者管理、转诊、会诊,甚至科研。在国外做医疗大数据的工作经历,使得张遇升对此信心满满。
但如今,病历夹已经逐渐演化成立杏树林“智慧科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张遇升将其定位为“工具平台”,而所谓“智慧科室”,则是指杏树林同药企一起,为目标科室建立患者移动随访平台,由杏树林派专业人员进驻科室,帮助科室完成患者管理工作。
张遇升经常拿“滴滴快车”来举例:“比如我们叫了一辆滴滴去机场,滴滴为我提供的服务其实三个,首先是工具,也就是汽车;其次是人,也就是司机;最后是方法,即司机所掌握的地图。”而智慧科室所提供的也是一个类似的服务:病历夹是作为患者管理平台的工具,“司机”则由杏树林招募、培训并提供给科室;方法则是杏树林所建立的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
这样的服务是杏树林连接药企的一个重要途径,“智慧科室的服务在帮助科室高效管理患者的同时,还能获得大量的真实世界数据,整个过程中的科室管理提升、患者治疗服务质量提高、真实世界数据等积累都有巨大的潜在价值。“而另外的一个潜在付费群体,张遇升则认为仍然会是医生群体。“一些手中握有科研经费,并且有患者管理需求或者科研需求的医生,也会是我们潜在的付费客户。”
张遇升介绍,从去年开始,杏树林已经在北京开始铺开“智慧科室”业务,目前已进驻到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医院等院的十几个科室,“但速度还是太慢。”
但显然的是,尽管从发展医生用户起家,但杏树林并不仅将用户局限在医生群体之中。“其实最早我对美国和日本的医药市场比较了解,我很清楚,做医生服务最后肯定还是要和医药发生关系。”也正因此,2014年张遇升开始组建医药团队。2015年,杏树林便在全球制药巨头辉瑞举办的“创新e疗创业大赛”中拔得头筹,也促成了此后杏树林与辉瑞达成战略合作,为全国重症感染领域的医生共建职业成长及临床协作交流的高效互联网平台。
“跟药企合作是杏树林未来变现的两条通路之一。”张遇升告诉E药经理人,在这个环节中,杏树林可以帮助企业完成非常多事情,包括数据、广告以及会议,杏树林相继开发出的“云学院”、“云病房”等便基于这样一条通路而来。云病房服务可以为医生提供大量有助于临床研究的数据,如所有病人、关心的数据点和病人的转归都会以邮件或微信的形式发送给医生。而云学院则以单病种切入,目前已涉及内分泌科、妇科、骨科、眼科等领域将近三十个,而拥有相关产品的制药企业则是这一环节的重要参与者,如众生药业与杏树林共同建设及推广“众生眼科云学院”。
除此之外,杏树林同药企的合作往往最终达到的是多方获益的效果。以同某知名药企合作的心脑血管常见疾病筛查项目为例,针对国内高风险患者筛查和正确治疗远低于国际水平的现状,杏树林同此药企开发了专属方案,通过移动端规范化医生治疗方案并进行出院患者教育。这一项目已推广至超过两百家醫院,共计筛查数十万高危患者。在这一过程中,患者得到正确治疗,医生得到实战临床教育,而企业则保证了产品的合理有效的应用。
而另一条变现通路,张遇升则仍然聚焦于医生群体。在医药分家的趋势日益明朗、多点执业的政策逐渐放开的环境下,医生有寻找更多收入的诉求,杏树林推出的“企业云医务室”便满足医生的这样需求,即针对中型企业,打造企业云端医务室,由愿意提供空闲时间、有资质的医生为公司员工提供日常的医疗咨询服务,做到“小病不去医院,大病帮忙转诊”的服务,而企业则将此作为员工福利而进行买单。在产品定价上,张遇升也动了点小心思,目前以每人每年400元钱为标准,以约等于现有的员工年度体检福利标准为准,这样在推广起来难度便会小得多。 找准核心竞争力
同大多数创业公司类似,创业初期的杏树林并不起眼。张遇升坦承,一路创业过来,也曾经有一段时间心境比较焦虑,甚至晚上睡不着觉。不管是遇到一些公关危机,亦或是融资不顺,又或者听到了来自用户的负面反馈,都顿感压力十足,情绪化的過程也比较多。
但创业过程中曾经出现的焦虑与不安相比,如今的张遇升,似乎已经越来越平静。张遇升告诉E药经理人,“现在学会了冥想,经常练习。”即便是面临来自外界的质疑,张遇升也显得处变不惊。天津游学中,一位业内前辈尖锐的指出杏树林目前在盈利模式方面并不明确的问题,张遇升也不恼不怒,回京之后随即向这位业内前辈发出邀约,请到公司去指点工作。
盈利模式是否清晰,是投资人及外界看待一家创业公司最核心的问题,而事实上,不管是针对医生群体服务,亦或是定位医学文献资料库,杏树林都不是行业中的唯一一个。根据独角兽工作室发布的《医生工具APP测评分析报告》,目前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医生工具APP便至少有八个,既包括杏仁医生等同样主打诊后医患沟通的医生专用工具,也包括面向临床医生和医学生提供医学资讯的医脉通等。如何在这些竞品中脱颖而出,则是杏树林需要考虑的重点。
而张遇升认为,相较于同款产品,杏树林的优势则在于更为精准的匹配与更加权威的信息。以杏树林定义为“医生的手机临床资料库”的医口袋为例,张遇升介绍其包括临床指南、药典、检验手册、计量工具、图书、病例库等信息,“最新的指南,别人有的我们一定有,别人没有的我们可能也有。
受到资本的持续投资可以看做是一个认可。2011年10月,杏树林参加了一个叫做“北京创业周末”的活动,获得第一名,算是在行业内初露头角。次年5月,杏树林拿到来自蓝驰创投的数十万美元的天使轮融资,此后便基本上保持着每年一轮融资的发展速度。到如今,最新的一笔融资是由天诚实业领投的3200万美元C轮融资。
随着融资已经进入到C轮,投资人所关注的问题也从创业模式逐渐转为对于公司收入问题及未来发展的战略考量,但在张遇升看来值得乐观的是,目前盈利状况已然在逐步好转,包括企业云医务室在内的新业务也已经开始盈利,“今年收入应该能到去年的七八倍。”
乐观预期的底气在于张遇升所看到的国家政策利好。近年来,医药行业政策的变化也让张遇升敏锐的察觉的发展的机遇。“如果药厂靠给医生回扣生存,那么他对任何工具和服务都没有需求。”因此在其看来,当下医药环境合规、两票制、营改增,学术推广、医药分家……这些事情都指向一个信号,就是以后要切断以药养医,药品要更合规,更高质量,流通环节要更高效,医生使用药品要更科学,因此未来谁掌握医生这个群体、谁能提供更好的服务,谁就能得到青睐。
这是张遇升对互联网医疗行业的清晰认识。“事实上,现在的互联网医疗企业,没有哪一家是真正不可替代的。”在张遇升看来,行业发展的大潮之下,企业唯一能够做的就是抓住核心资源,而杏树林已经争取到的核心医生资源与药企资源则给了企业发展的底气,接下来则是尽全力将企业做得更好。而如今,随着杏树林的不断发展,作为CEO的张遇升在公司内的角色,也正悄然发生变化。
创业初期,团队包括张遇升在内只有三个人,办公地点就窝在一个两居室的民宅中,一个流传甚广的笑话是,曾经杏树林想招一名前台,结果应聘者一看见破烂的办公环境,还以为是骗子扭头就走了。因此初期的张遇升之于杏树林,就如同CPU之于电脑主机,不得不对各类事务事无巨细的进行管理,包括产品研发,也包括对外寻找投资。
而六年时间过去,如今张遇升已经将杏树林的办公区由曾经的两居民宅,搬到了与北京国贸中心仅两公里之隔的写字楼里,杏树林占据了其中一整层,两个独立的办公区。公司人数也由最初的三人发展到了180人,运营、产品、销售等各部门各司其职。“我很幸运的是,VP包括各部门负责人都很给力,所以现在可以在管理上花的精力很少。”
如今张遇升给自己的定位是“路由器”。“我要接受很多信息,把它导到相应的地方,然后传递出去。”张遇升告诉E药经理人,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一个要求是“做更多深度的加工与思考”,这样才能更好地看到行业的趋势变化,才能打造一个更好的企业组织。
此时的张遇升,正安静地坐在天士力大健康城二楼的会议室中认真听讲。这是由“未来医药·华为同学会”组织的医药企业家天士力春季游学活动,台上是来自国务院医改办、人社部、药品审评中心的专家关于药品生产、流通、使用等相关国家政策的最新权威解读,台下是来自国内数十家最著名的医药公司的老总。
尽管会场近百人,但想找到张遇升却颇为容易。一片黑色正装中,只有张遇升一人身穿一件红色羽绒马甲。左手无名指上,一颗硕大的充满魔幻主义的戒指,似乎也在宣示着张遇升的与众不同:在台下所有企业中,张遇升所代表的杏树林,是唯一一家互联网医疗企业。
但所处领域的差异,丝毫未影响张遇升与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流通企业之间进行交流。相反,会议间隙的茶歇,张遇升一直不停地在与人聊天。张遇升似乎很享受参与游学的这种状态,作为杏树林的CEO,张遇升坦言如今会花大把的时间在公司之外,参会、学习、演讲……。“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我会用来做外部沟通。”张遇升告诉E药经理人。了解行业变化走向,洞悉客户真实需求,这已经成为了张遇升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先后经历了互联网医疗发展的鼎盛与寒冬后,张遇升感慨,创业是一场长跑。那么对于杏树林来说,找准自我优势,发掘核心竞争力,才是在这场长跑中稳步前进并抵达终点的重要保障。
从医生到企业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这是张遇升回忆起过去六年的创业经历,最为感同身受的一句话。
战略选择的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终的成败。不管是商业模式的选择,还是盈利模式的落点,都是需要在创业之初便深思熟虑的事情。张遇升认为自己选对了。
2011年,张遇升从美国回国创办杏树林,便把“协和三宝”作为自己创业的选择。所谓协和三宝,即协和医院的“病案、教授、图书馆”,协和医学博士出身的张遇升自然深谙其道,杏树林最初的产品病历夹和医口袋,即是试图把“协和三宝”转为中国的“医生三宝”。
以病历夹为例,简单来说,“病历夹”是一款服务于医生的手机应用,医生可以通过语音、拍照等途径,很容易的把病患的病例信息输入到应用之中。张遇升希望达成的,是基于病例数据的基础,形成一套和医疗上下游产业共生的生态,医生可以在这一平台上协作,进行患者管理、转诊、会诊,甚至科研。在国外做医疗大数据的工作经历,使得张遇升对此信心满满。
但如今,病历夹已经逐渐演化成立杏树林“智慧科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张遇升将其定位为“工具平台”,而所谓“智慧科室”,则是指杏树林同药企一起,为目标科室建立患者移动随访平台,由杏树林派专业人员进驻科室,帮助科室完成患者管理工作。
张遇升经常拿“滴滴快车”来举例:“比如我们叫了一辆滴滴去机场,滴滴为我提供的服务其实三个,首先是工具,也就是汽车;其次是人,也就是司机;最后是方法,即司机所掌握的地图。”而智慧科室所提供的也是一个类似的服务:病历夹是作为患者管理平台的工具,“司机”则由杏树林招募、培训并提供给科室;方法则是杏树林所建立的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
这样的服务是杏树林连接药企的一个重要途径,“智慧科室的服务在帮助科室高效管理患者的同时,还能获得大量的真实世界数据,整个过程中的科室管理提升、患者治疗服务质量提高、真实世界数据等积累都有巨大的潜在价值。“而另外的一个潜在付费群体,张遇升则认为仍然会是医生群体。“一些手中握有科研经费,并且有患者管理需求或者科研需求的医生,也会是我们潜在的付费客户。”
张遇升介绍,从去年开始,杏树林已经在北京开始铺开“智慧科室”业务,目前已进驻到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医院等院的十几个科室,“但速度还是太慢。”
但显然的是,尽管从发展医生用户起家,但杏树林并不仅将用户局限在医生群体之中。“其实最早我对美国和日本的医药市场比较了解,我很清楚,做医生服务最后肯定还是要和医药发生关系。”也正因此,2014年张遇升开始组建医药团队。2015年,杏树林便在全球制药巨头辉瑞举办的“创新e疗创业大赛”中拔得头筹,也促成了此后杏树林与辉瑞达成战略合作,为全国重症感染领域的医生共建职业成长及临床协作交流的高效互联网平台。
“跟药企合作是杏树林未来变现的两条通路之一。”张遇升告诉E药经理人,在这个环节中,杏树林可以帮助企业完成非常多事情,包括数据、广告以及会议,杏树林相继开发出的“云学院”、“云病房”等便基于这样一条通路而来。云病房服务可以为医生提供大量有助于临床研究的数据,如所有病人、关心的数据点和病人的转归都会以邮件或微信的形式发送给医生。而云学院则以单病种切入,目前已涉及内分泌科、妇科、骨科、眼科等领域将近三十个,而拥有相关产品的制药企业则是这一环节的重要参与者,如众生药业与杏树林共同建设及推广“众生眼科云学院”。
除此之外,杏树林同药企的合作往往最终达到的是多方获益的效果。以同某知名药企合作的心脑血管常见疾病筛查项目为例,针对国内高风险患者筛查和正确治疗远低于国际水平的现状,杏树林同此药企开发了专属方案,通过移动端规范化医生治疗方案并进行出院患者教育。这一项目已推广至超过两百家醫院,共计筛查数十万高危患者。在这一过程中,患者得到正确治疗,医生得到实战临床教育,而企业则保证了产品的合理有效的应用。
而另一条变现通路,张遇升则仍然聚焦于医生群体。在医药分家的趋势日益明朗、多点执业的政策逐渐放开的环境下,医生有寻找更多收入的诉求,杏树林推出的“企业云医务室”便满足医生的这样需求,即针对中型企业,打造企业云端医务室,由愿意提供空闲时间、有资质的医生为公司员工提供日常的医疗咨询服务,做到“小病不去医院,大病帮忙转诊”的服务,而企业则将此作为员工福利而进行买单。在产品定价上,张遇升也动了点小心思,目前以每人每年400元钱为标准,以约等于现有的员工年度体检福利标准为准,这样在推广起来难度便会小得多。 找准核心竞争力
同大多数创业公司类似,创业初期的杏树林并不起眼。张遇升坦承,一路创业过来,也曾经有一段时间心境比较焦虑,甚至晚上睡不着觉。不管是遇到一些公关危机,亦或是融资不顺,又或者听到了来自用户的负面反馈,都顿感压力十足,情绪化的過程也比较多。
但创业过程中曾经出现的焦虑与不安相比,如今的张遇升,似乎已经越来越平静。张遇升告诉E药经理人,“现在学会了冥想,经常练习。”即便是面临来自外界的质疑,张遇升也显得处变不惊。天津游学中,一位业内前辈尖锐的指出杏树林目前在盈利模式方面并不明确的问题,张遇升也不恼不怒,回京之后随即向这位业内前辈发出邀约,请到公司去指点工作。
盈利模式是否清晰,是投资人及外界看待一家创业公司最核心的问题,而事实上,不管是针对医生群体服务,亦或是定位医学文献资料库,杏树林都不是行业中的唯一一个。根据独角兽工作室发布的《医生工具APP测评分析报告》,目前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医生工具APP便至少有八个,既包括杏仁医生等同样主打诊后医患沟通的医生专用工具,也包括面向临床医生和医学生提供医学资讯的医脉通等。如何在这些竞品中脱颖而出,则是杏树林需要考虑的重点。
而张遇升认为,相较于同款产品,杏树林的优势则在于更为精准的匹配与更加权威的信息。以杏树林定义为“医生的手机临床资料库”的医口袋为例,张遇升介绍其包括临床指南、药典、检验手册、计量工具、图书、病例库等信息,“最新的指南,别人有的我们一定有,别人没有的我们可能也有。
受到资本的持续投资可以看做是一个认可。2011年10月,杏树林参加了一个叫做“北京创业周末”的活动,获得第一名,算是在行业内初露头角。次年5月,杏树林拿到来自蓝驰创投的数十万美元的天使轮融资,此后便基本上保持着每年一轮融资的发展速度。到如今,最新的一笔融资是由天诚实业领投的3200万美元C轮融资。
随着融资已经进入到C轮,投资人所关注的问题也从创业模式逐渐转为对于公司收入问题及未来发展的战略考量,但在张遇升看来值得乐观的是,目前盈利状况已然在逐步好转,包括企业云医务室在内的新业务也已经开始盈利,“今年收入应该能到去年的七八倍。”
乐观预期的底气在于张遇升所看到的国家政策利好。近年来,医药行业政策的变化也让张遇升敏锐的察觉的发展的机遇。“如果药厂靠给医生回扣生存,那么他对任何工具和服务都没有需求。”因此在其看来,当下医药环境合规、两票制、营改增,学术推广、医药分家……这些事情都指向一个信号,就是以后要切断以药养医,药品要更合规,更高质量,流通环节要更高效,医生使用药品要更科学,因此未来谁掌握医生这个群体、谁能提供更好的服务,谁就能得到青睐。
这是张遇升对互联网医疗行业的清晰认识。“事实上,现在的互联网医疗企业,没有哪一家是真正不可替代的。”在张遇升看来,行业发展的大潮之下,企业唯一能够做的就是抓住核心资源,而杏树林已经争取到的核心医生资源与药企资源则给了企业发展的底气,接下来则是尽全力将企业做得更好。而如今,随着杏树林的不断发展,作为CEO的张遇升在公司内的角色,也正悄然发生变化。
创业初期,团队包括张遇升在内只有三个人,办公地点就窝在一个两居室的民宅中,一个流传甚广的笑话是,曾经杏树林想招一名前台,结果应聘者一看见破烂的办公环境,还以为是骗子扭头就走了。因此初期的张遇升之于杏树林,就如同CPU之于电脑主机,不得不对各类事务事无巨细的进行管理,包括产品研发,也包括对外寻找投资。
而六年时间过去,如今张遇升已经将杏树林的办公区由曾经的两居民宅,搬到了与北京国贸中心仅两公里之隔的写字楼里,杏树林占据了其中一整层,两个独立的办公区。公司人数也由最初的三人发展到了180人,运营、产品、销售等各部门各司其职。“我很幸运的是,VP包括各部门负责人都很给力,所以现在可以在管理上花的精力很少。”
如今张遇升给自己的定位是“路由器”。“我要接受很多信息,把它导到相应的地方,然后传递出去。”张遇升告诉E药经理人,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一个要求是“做更多深度的加工与思考”,这样才能更好地看到行业的趋势变化,才能打造一个更好的企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