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在培智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cccdddddccccccc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障儿童在课堂上持续接受知识性的学习,不但学习效率低,而且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能令课堂更有层次,更生动,使学生学得更愉快。而游戏则是培智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形式之一。喜欢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能为孩子提供和他人交往的场所,使孩子体验到在实际生活中遇不到的情况。做游戏,不但满足了其好奇、好动的要求,还能发展其语言和智力,提高智障儿童的认知能力。
  一、游戏能激发智障儿童的学习兴趣
  智障儿童普遍具有学习持续性较短,抽象思维欠缺,理解能力薄弱等特点。将游戏有效的引入培智课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游戏主动的探究知识,并在游戏活动中获得愉快的主观体验。如对学生进行识字教学时,引入《摘苹果》游戏,即在黑板上画一棵枝繁叶茂大树,把要学习的生字写在一个个红红的苹果上,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识并读出每个苹果上的生字,每学会一个生字就由一名学生将写有生字的苹果挂在果树上。挂完苹果后,老师读生字学生摘对应的苹果,比比看谁摘得多,对摘得多的学生进行糖果奖励。学生争先恐后的想要摘苹果,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孩子们还积极的去询问同伴,请求老师生字怎么读,生怕读错了摘不到苹果。利用游戏进行教学,不仅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行得到了明显提高,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游戏可补偿智障儿童的生理缺陷
  智障儿童因大脑发育不健全,导致肢体不灵活甚至残疾,多数低年级智障儿童指挥肌肉群的神经机能尚未成熟,特别是中、重度的智障儿童,他们在动作协调、步态和精细运动方面存在很多障碍。动作能力较差,容易产生学习上的障碍,游戏教学是补偿智障儿童生理缺陷的重要途径。如在《水果》一课教学中,为了巩固学生对水果的认识,我设计了《水果蹲》游戏,每个学生拿一种水果,学生根据老师的指令“香蕉蹲了苹果蹲,苹果蹲了桔子蹲”完成下蹲起立动作,不仅训练了学生对指令的反应能力,同时也对学生的肢体进行了训练。在认识1-10的数字时,我设计了《出手指》游戏,学生根据老师写出的数字伸出对应的手指,并通过比赛“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充分调动学生的反应能力和手脑协调能力,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手指的灵活性,为学生的握笔写字奠定了基础。例如,通过“赶小猪”的游戏进行跑、持物等动作的训练,提高其动作的灵活性,同时也可训练手、眼的协调性。这类游戏极大地吸引了智障儿童的积极性,因而提高了训练的效果。利用趣味游戏活动创设一个训练环境,有针对性地开展训练活动,使其缺陷得到提高。
  三、游戏能提高智障儿童团结合作意识
  一些智障儿童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通过游戏可以给他们提供与人交往的场所,在游戏活动中培养智障儿童团结合作的意识。
  在生字教学中我借助游戏巩固识字,第一个游戏是听音举卡游戏,我把生字卡片发给学生,一人读一个字,另一个拿该字卡的同学就高举字卡大声念,配合成功便给与赞扬和食品奖励。第二个是听音拍卡游戏,也是学生最喜欢玩的游戏。请两名同学到黑板前面看着生字,一人读字,另一人拍字,然后互换位置,看这两个人比赛谁拍字又准又快。由于是一种游戏的形式,所以学生玩的时候情绪很放松,而且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学习了生字,又能通过学生字培养了合作意识。
  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的好奇、紧张、愉快、成功感贯穿始终,全班同学都积极参与。游戏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胜和好表现的心理,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培养了竞争意识,也使学生懂得了合作的意义。
  四、游戏可提高智障学生的实践技能
  智障儿童受其心智水平限制,对日常生活中的知识迁移有一定的困难,将游戏设计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生活,获得一定的生活经验,从而提高智障儿童的生活实践能力。如在《认识人民币》一课中,在学生认识人民币后,创设了超市购物游戏,模拟购物场景,学生分别饰演收银员和顾客,引导学生如何使用人民币,了解常用物品的价格。通过模拟游戏、情景体验是学生学会使用人民币,并體验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在《公交车》一课的学习中,结合儿歌内容,排队、上车投币、找座位,让学生模拟乘公交车的场景。教师模拟公交车广播对学生进行安全常识教育。让学生在模拟游戏中获得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生活技能。
  五、游戏可培养智障儿童良好的意识和行为
  智障儿童因与社会活动接触较少,受父母多方面的关照,性格多数孤僻,自私。如不愿和学生一起玩,把班级玩具据为己有,无缘由的大同学,乱发脾气等。教学中,通过共同参与游戏,让智障学生体会和同学一起玩的快乐,让他们学会分享,学会和同学和睦相处。如通过《丢手绢》游戏让智障学生体会和同学一起唱、一起跳、一起玩的快乐,培养学生主动参与集体活动的意识。利用《找朋友》游戏,让学生学会和同学和睦相处,培养学生的交友意识和文明行为。通过《零食品尝会》游戏,让学生学会合作和分享,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分享习惯。
  游戏在智障儿童的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合理有效的在培智教学中应用游戏教学,可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生活实践技能,为智障儿童今后融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他文献
一、深入剖析错误原因,及时纠正  在讲评前根据统计,收集好哪道题错误率高,学生主要在哪里出错,或者对哪个知识点掌握得不够牢固。教师要有预见性,预测到学生会出现的错误和在哪个环节出现问题,从而重点讲清楚错误的原因,引起学生的重视,避免重犯同样的错误。例如,求函数f(x)= x2-lnx的单调递减区间。在做题时有不少的学生不习惯或者老师强调不够,没有先求函数的定义域;而是直接求导数f ′(x),然后解
期刊
一、研究缘起  由于父母工作忙,幼儿从小基本由爷爷姥爷两家老人带,此时正是幼儿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是个性形式的奠基时期。而老人带幼儿常常与父母有着不同的教养方式,老人常常是包办代替,宠爱有加,呵护备至,父母则是严加管教。在我的班级中就有这么一名幼儿常常欺负小朋友,出现打人,推人,抢别人的玩具,在自己的要求未被满足时大哭大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
期刊
数学复习课的主要目的:引导学生梳理某一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1]。但多数教师对复习课不够重视,对知识简单回顾后,让学生不断进行机械的题海训练。这样的复习课,教学模式单一,内容枯燥,易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僵化学生的思维,难以达到复习课的目标。因此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提出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中数学复习课中。 
期刊
一、初心不改,育人使然  1.重视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我既注意认真学习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教育法规,又坚持学习学校管理知识及业务知识,时刻紧跟教育发展形势,学习新的教育思想,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在作风建设上,我主动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改正。思想上积极上进,以一个“思想统一、顾全大局、责任为先、爱岗敬业”的管理者和合格人民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2.以身作则,发挥表率  
期刊
摘要:本文探讨了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的研究,对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观念的改变 ,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很重要的意义。通过课堂这个充满创造的教学领域,从让抽象空间与图形直观化、数形结合不忘操作、两方面作浅显的认识。  关键词: 空间与图形 主动学习 认识     在生活中存在无数的空间与图形,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空间与图形策略具有更强的操作性、直观性与实践性,能够更
期刊
教育走进了新时代,教师这个所谓“教书匠”的要求也就有了更高的标准,也许“育人师”更符合这个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与称呼。“育人师”,不仅要会教书、教好书,还要知道为什么这么教,怎样教的更好,在不断创新中 “给生以渔”、“给生以仁”。因此“新时代”需要我们老师要不断的学习再学习,研究再研究。而这样的育人师不是需要一个、一批,而是整个教师团队,只有这样才可能满足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一个学习型研究团队
期刊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自1921年建党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幼稚到成熟,不断发展壮大,实践证明,我们的党是在成功与失败的反复锻炼中成长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一个能够
期刊
修订后的《新课标》中,对于课程目标提出了二维目标: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其中,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行为动词表述,而总目标也提到:“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由此可见数学探究活动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因此,作为数学课标载体的数学教材,在内容的
期刊
设计意图:  《猫和老鼠》的动画片为幼儿所喜闻乐见, 以往“老鼠”与“猫”的天敌关系在动画片的演绎中逐步变得诙谐幽默,深受孩子喜爱。我决定将富有童趣的故事情节和对比鲜明的音乐融合在一起,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幼儿在音乐游戏中学习规则,体验同伴游戏的快乐。  活动目标:  1、通过音乐激发想象,了解音乐游戏《猫和老鼠》的情节和规则。感受乐曲诙谐、欢快的风格。   2.学习小碎步,引导幼儿用
期刊
一、佤族《摇篮曲》的创作背景  佤族童谣《摇篮曲》蕴含了深层的文化内涵,它是整个佤族民族歌曲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佤族童谣演唱的地点主要是在家中室内和村寨广场等娱乐活动场所,与舞台上的客观语境是完全不同的,可是随着时间的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变与时代在前进,随着表现内容的变化和发展,童谣的丢失是历史的必然,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方式,让童谣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土壤,作为人类非物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