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马尾

来源 :知识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ng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尾位于闽江下游,在福州东南部。距市区二十余公里,自古有地形“层峦复嶂,暗礁硊沙,有山皆石,开险著名”之称。
  时代的风风雨雨,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的痕迹……
  
  罗星塔
  
  罗星塔,俗称“磨山塔”,传说为宋时柳七娘所建,石质七层八角,高三十一点五米。
  风雨沧桑,罗星塔也历尽坎坷。明万历年间,塔毁。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重建,此后,历经兵燹之灾,几毁几建。今天所看到的罗星塔,是1963年重修而成。
  登上塔顶,倚栏远眺,两山夹峙,三江急流,波澜壮阔,蔚为壮观。这里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
  宋朝时,马尾有一位名叫柳七娘的女子,因丈夫随船经商久出未归,遂建罗星塔于闽江口,守望丈夫归来。数载之后,丈夫乘船急切归来,见此塔矗立江口,疑为他处,又踏上了他孤苦的漂泊之旅。
  传说也好,事实也罢,毕竟在马尾人民的心中,罗星塔所展示的不仅仅是一座灰褐色的古塔,不仅仅是一个凄绝悲怆的故事,它俨然已成为一种象征:一种马尾风俗民情的象征,一种社会文化的象征。
  
  马江风云
  
  说起马尾,不能不使人想起清朝洋务运动时洋务派在此建立的福州船政局以及马江战役。
  樵风椰雨,为19世纪60至80年代的马尾铸造了一个耻辱史,也造就了一段辉煌史。光是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在马尾史上便添上了浓彩重墨的一笔。
  1866年,清代“洋务派”代表之一、闽浙总督左宗棠奏准清朝廷,在马尾创办了当时最大的船舶修造厂——福州船政局。
  于是,中国近代最早的造船工业在这里诞生;于是,马尾成了近代民族工业的摇篮地。
  再是1884年8月23日爆发的马江(即马尾)战役,在侵华海军司令孤拔的指挥下,事先强行驶入马江的大批法国军舰,突然向福建水师进攻。一时,马江上空战云密布,硝烟弥漫。
  愤慨的军民,怀着满腔怒火,英勇抗击。然而,由于清政府和何如璋、马佩纶等高级官员奉行投降卖国政策,马江战役终以清军的失败而告终。
  在当时,马尾流传着一首民谣,很是生动地刻画了卖国贼的丑恶嘴脸,同时也反映了马尾人民对敌寇的抗争——
  火清气数未曾倾,闽省缘何出佞臣?
  船政有心私法国,制台素性爱洋人。
  贪心巡抚图自己,舍命将军感鬼神。
  可笑钦差无用辈,空悬圣诏误朝廷。
  马江战役,葬送了经营十多年的福州造船厂,葬送了南洋水师,也敲响了洋务运动的丧钟,但它却创造了一个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辉煌。
  如今的马尾,留下了淡淡的船厂遗址,留下了马江战役烈士纪念碑,留下了昭忠祠,留下了基督教堂,让人们去体味这段耻辱,让人们去品尝这辉煌,让人们去缅怀那些无畏的勇士!
  
  今日马尾
  
  今天,马尾终于在长长的寂寞中盼来了新的机遇,启开了尘封许久的大门,以崭新的姿态,延揽着八面来风。
  在短短几天的行程中,笔者听说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位名叫徐育晨的弄潮儿,在厂房破旧、设备陈旧、人心浮动的情况下,招贤纳士,以执著的献身精神,大胆创新,锐意进取,挽救了一个濒临破产的橡胶厂。马尾,正是有许许多多的徐育晨这样的优秀儿女,抓住机遇,开创出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走在马尾开发区,很难想象它曾遭受过一次又一次的风吹雨打。除了那零星点缀着的历史伤痕,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被海风吹拂着的新一代马尾人,正自信地建设着自己的家园。鳞次栉比的高层建筑,宽阔平整的道路,小巧宜人的绿化带,还有那街道两旁的芒果树……
  马尾,在废墟中崛起,正迎着朝阳,踏着都市新节拍,阔步向前走向新世纪。
  (责任编辑/韩春萌)
其他文献
“万物生长靠太阳”。地球上的植物、动物、人类的生长、繁殖,全靠太阳提供能量。没有太阳,就不会有地球的繁荣,也就不会有我们人类今天的进步和文明。  然而,太阳的燃料并非无穷无尽,太阳的燃料是有限的。太阳的燃料烧完后,会发生什么情景?到那个时候,人类该怎么办?  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我们首先得了解一下太阳的现在和未来。  太阳就像个不断进行着核聚变反应的大炉子,它每时每刻都燃烧着特殊的燃料——氢,把氢聚
期刊
日前,友人引见一位姑娘,介绍说:“这位是老小姐”。笔者不禁愕然,年纪轻轻,何老之有?后来才知道,原来这位小姐原本姓“老”。去年,在一次聚会上,一位先生递来一张名片,上印“卖玉”两字,心想对方定是珠宝商,交谈之后得知,此君姓“卖”名玉,是一家服装公司的董事长。  中国人的姓氏,分支纷繁,更变复杂,而且渊源流长。据古史学家们研究,中国在古代母系社会时,即有用类似图腾的姓氏来标彰自己以区别于它部。  在
期刊
宽恕他人不易,宽恕情敌更难。这原因其实也很简单:“痛苦中最强烈、最持久、最自私的,乃是爱情的痛苦。”(恩格斯语)  本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著名诗人徐志摩与一代才女陆小曼的恋爱,曾闹得沸沸扬扬,迄今仍有许多人耳熟能详。然而,在徐、陆的婚恋中,值得称道的倒是陆小曼的丈夫——手握重权的青年武官王赓。    名花终归有主。美艳绝伦的一代才女,与志得意满的青年武官闪电结合。    1918年,少年英俊的王赓
期刊
近代的人们多抽水烟、卷烟,但在清代三百年间,北京人有一种特殊的嗜好,即闻鼻烟。鼻烟是拌和药材碾成粉末由鼻孔吸入的一种烟。它是在研磨极细的优质烟末,掺入麝香等名贵药材,并在密封的蜡丸中陈化数年以至数十年而成。鼻烟呈黑紫色,也有的呈老黄色或嫩黄色,气味醇厚、辛辣,据说有明目、提神、避疫、活血的疗效。  鼻烟是在明代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由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从意大利传入中国的,可见它是“舶
期刊
明前封和明清封    古代信封可以分为明代以前的信封即“明前封”、明清封、旧中国封和新中国封。而后者由于数量庞大,品种繁多,又可分为建国初期封、文革封和近年封。总的来看,是越古越值钱。在年代相同情况下,越精美价值越高。在精美程度难分伯仲的情况下,史料价值越高越值钱。  明清封是目前在我国民间遗留较多的古代信封。  明代官封的特点是“前薄后厚”。这是由于明代后期战祸连年不断,为了减少送信途中信封“磨
期刊
所谓“三巨头”,即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这三位首脑人物聚会原本不易,给相聚的这三位首脑拍照就更难了。而美国《生活》杂志摄影记者约翰·菲利普斯却独享此福,为“三巨头”拍照,在世界历史的转折时刻留住了关键的一瞬。  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三巨头”聚会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了著名的“德里兰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开辟欧洲的“第二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
期刊
古城竟陵(今天门市),位于汉水之阳,是我国唐代诗人、《茶经》作者陆羽的故乡。  我背着行囊走在竟陵大街上.依稀听见诗人的《六羡歌》在耳边回响:“不羡黄金窑,不羡自玉杯;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城内大小商店、旅馆、车队等多名之以陆羽、陆子、鸿渐(陆羽的字),茶社就更不用说了。据县志载,城内有关陆羽的遗址有13处之多,如文学泉、涵碧堂、陆羽亭、古雁桥、雁叫关、陆羽祠、西塔寺等。由于兵荒马乱和
期刊
清代,在广东珠江一带生活着一群特殊的人们,时人称为蛋户或蜑民(亦作疍民),他们靠捕鱼、运输为生,以船为家,常年游弋在珠江及沿海一带,最多时这种蛋船有七八千艘,蜿蜒七八里,里外十多层,全都植木架船,十分稳固,虽大风大浪也不大摇晃。其间往往空出一条水街,另有小船数百艘穿梭其间,动作迅捷,出入方便。后来,在这规模巨大的水上居民中,出现了一支以脂粉为生的队伍,他们虽也以船为家,处于水上,但并非正宗的蛋民,
期刊
陈璧君,南洋华侨陈耕基的女儿,老同盟会会员中的名人、大汉奸汪精卫的夫人。她的身材不高,乍一看去,不算威武。但她的性格却泼辣无比。在国民党内的高级官员中,人人都知道陈璧君不怕天,不怕地,敢哭敢闹,威风凛凛。人们对她最一般的称呼是“汪夫人”。恭敬她的人,誉她为“女中豪杰”,厌恶她的人,贬她为“母老虎”。    投身革命 不失英雄虎胆    陈璧君确有虎胆。当年汪精卫抱着“求仁得仁”的决心去炸摄政王时,
期刊
1853年7月和1854年2月,美国海军舰队两次开到东京湾,以武力强迫德川幕府结束二百多年的锁国政策,同美国签订通商条约。鲜为人知的是,当时的美国军舰上载有一位普通中国人。他亲眼目睹了日本在炮口下被迫开放的全过程,并写下《日本日记》流传后世。这位日本开国的见证人名字叫罗森。  在美国舰队到来之前,日本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国家。1635年德川幕府全面锁国,幕府对出国、传教和接触西学的惩罚很厉害。锁国期
期刊